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和榆中地区(农村)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从他们的媒介接触、媒介理解与领会、媒介传播三方面来揭示当前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并对比他们对新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等来看“信息沟——知沟”是否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之中,以及有什么样的表现。
【关键词】中学生 媒介素养 “知沟——信息沟”
一、文献综述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①近两年来,这一问题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教育界新兴的探讨热点。
美国学者P.J.蒂奇诺等人提出“知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②。
本文就是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和榆中地区(农村)中学生的调查,来揭示当前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并对比他们的媒介接触,使用等,看“信息沟——知沟”是否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之中,以及有什么样的表现。
二、问卷设计与调研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问卷回收率为95.5%。分别在兰州市四所中学及榆中二中(一所乡镇中学,学生均来自农村)作了调查。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的媒介接触
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媒介接触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网络,手机,报纸,广播,期刊。其中接触频率最高为电视的人数占了调查总人数的57.2%,可以看出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接触频率位居第二的网络人数也占了13.4%,其后的手机成为中学生接触频率位居第三的媒体。虽然在接触频率上,广播的接触频率在总体看来排名较后,但是,每天接触广播的中学生却比每天接触网络的人数多(偶尔接触网络的人占42.4%,经常接触网络的占35.6%)。这与中学生接触网络的不便利性有关的。因为其后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上网是在网吧,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是在自己家里上网,也就是家里有电脑能够方便使用网络的学生并不多。在上网的学生中,有14.5%的学生是在学校上网,这与学校所提供的媒介设施或媒介教育相关。与此相关,也有一部分学生从不接触广播和网络,它们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3%和7.9%。
在对媒介的接触时间上,接触时间较长的为电视和网络。通常学生们每次接触报刊和广播的时间大多数时候不到1小时,但是对于电视和网络的接触时间,分别有三成左右的人是在1~2小时内。甚至在接触电视时一次的接触时长达到3~4小时的人也占了调查对象的两成左右。对网络一次接触时长为3~4小时的人数占了调查对象的一成多。
在媒体接触动机上,学生可以同时选择多种媒介消费目的。结果表明,选择轻松娱乐为目的的人有159个,占调查对象的83.7%,是所有选择里比例最高的,其次是选择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学生也高达67.4%,还分别有将近六成学生选择了了解新闻,掌握事实以及增长知识作为其消费动机。但是,也有32.6%的人是没有目的随便看看,还有4.2%的人认为没有办法躲不开,所以接触媒体。(见下图Q03你为什么接触这些媒介)
(二)中学生的媒介理解与领会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而完成的。也就是说,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征来确定、诠释媒介讯息的涵义,并对媒介施以影响。③调查发现,在选择媒介上,以选择娱乐性强为主要标准的占了最高比例,为27.1%,其次是以信息量大为主要标准的占到调查对象的23.87%。而以可信度高、使用方便和时效性强为主要选择标准的人都占到调查对象的16%左右。
媒介素养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的观点思维、价值观念和行为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力。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三成和二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观点思维和人生价值观影响最大。同样有一部分人认为大众传媒对其与他人的人际交流(17.9%)和知识结构(16.67%)也有影响。但是也有10%左右的人认为大众传媒对他们没有影响。
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的学说。④能不能区分媒介现实(意即媒介所提示的“擬态环境”)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调查中,认为媒介对生活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之间有些相似的占了近一半,但认为基本相似的只有7.4%。而认为差别很大的人占调查对象的36%,还有6.3%的学生认为媒介所描述的现实与其现实生活完全不同。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对媒介的表征作用和建构作用有很清醒的认识,能够很好区分媒介所提示的“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
(三)中学生的媒介传播
能否有效地利用媒介来表达自己,参与媒介传播与互动体现了一个人的媒介传播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表明:在中学生参与过的媒体活动中,参与过订阅报刊的人最多,有96个,占了总数的一半,其次是参与过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的人数的百分比有27.7%,相对来说,像公开发表作品或广电节目演出制作的人以及当BBS版主的人就很少了,而没有参与过上述任何媒体活动的人却有28.3%之多。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学校没有参与过任何媒体制作活动的学生占了调查对象总数的66.1%。他们当中,只有14.7%的学生参与了广播节目的制作, 11.5%的学生参与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而参与创作广告和动画以及电视录像制作的学生都是相当少的,只有寥寥几个。
(四)农村与城市对比——“知沟”现象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主要关注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对网络和手机这两个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情况,他们参与媒体活动和媒体制作以及学校所提供的媒体制作设备等情况。
1、关于网络。调查发现,农村学生上网的场合主要在网吧(占上网人数的60%),其次是学校,但是却极少有人在家里上网。而城市学生上网的场合主要是在家里,其次是网吧。在家里上网意味着家里拥有联网计算机。这说明,他们所拥有的网络资源是不平衡的,从而也造成城市学生的网络接触机会远大于农村学生。调查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城市学生天天接触网络的占16.3%,而农村只有1.79%;经常接触网络的学生比例相差更大,城市学生经常接触网络的比例为41.22%,而农村只有25%。
接触条件的不同造成对网络的积极利用和借以自我表达的不同。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QQ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帐号,而城市中学生没有自己的QQ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帐号只有14%;农村中学生中,有自己的个人主页,博客或者QQ空间的只占农村中学生的21%,而城市中学生拥有的占到其45%。
2、关于手机。调查表明,农村中学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不到其人数的18%,而城市中学生拥有手机的人数占到其人数的60%;城市中学生中没有且不打算用有的只占其人数的26%,而农村中学生中没有且不打算拥有的是其人数的一半,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3、关于参与媒体活动与学校媒体制作设备。在对他们的媒体参与活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中学生参与的各种媒体活动的比例普遍高于农村中学生。而农村中学生表明没有参与过我们所列的各种媒体活动(公开发表作品或广电节目演出制作,当BBS版主,订阅报刊,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的比例(47.4%)远远高于城市中学生的比例(21.8%)。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城市学生参与的媒体活动还有较多偏向于与新媒体相关,如他们当中有10.4%的人当过BBS版主,31.2%的人参与过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但是农村学生没有人当过BBS版主,参与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的人也比城市学生少(占24.6%)。
【关键词】中学生 媒介素养 “知沟——信息沟”
一、文献综述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①近两年来,这一问题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教育界新兴的探讨热点。
美国学者P.J.蒂奇诺等人提出“知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②。
本文就是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和榆中地区(农村)中学生的调查,来揭示当前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并对比他们的媒介接触,使用等,看“信息沟——知沟”是否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之中,以及有什么样的表现。
二、问卷设计与调研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问卷回收率为95.5%。分别在兰州市四所中学及榆中二中(一所乡镇中学,学生均来自农村)作了调查。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的媒介接触
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媒介接触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网络,手机,报纸,广播,期刊。其中接触频率最高为电视的人数占了调查总人数的57.2%,可以看出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接触频率位居第二的网络人数也占了13.4%,其后的手机成为中学生接触频率位居第三的媒体。虽然在接触频率上,广播的接触频率在总体看来排名较后,但是,每天接触广播的中学生却比每天接触网络的人数多(偶尔接触网络的人占42.4%,经常接触网络的占35.6%)。这与中学生接触网络的不便利性有关的。因为其后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上网是在网吧,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是在自己家里上网,也就是家里有电脑能够方便使用网络的学生并不多。在上网的学生中,有14.5%的学生是在学校上网,这与学校所提供的媒介设施或媒介教育相关。与此相关,也有一部分学生从不接触广播和网络,它们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3%和7.9%。
在对媒介的接触时间上,接触时间较长的为电视和网络。通常学生们每次接触报刊和广播的时间大多数时候不到1小时,但是对于电视和网络的接触时间,分别有三成左右的人是在1~2小时内。甚至在接触电视时一次的接触时长达到3~4小时的人也占了调查对象的两成左右。对网络一次接触时长为3~4小时的人数占了调查对象的一成多。
在媒体接触动机上,学生可以同时选择多种媒介消费目的。结果表明,选择轻松娱乐为目的的人有159个,占调查对象的83.7%,是所有选择里比例最高的,其次是选择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学生也高达67.4%,还分别有将近六成学生选择了了解新闻,掌握事实以及增长知识作为其消费动机。但是,也有32.6%的人是没有目的随便看看,还有4.2%的人认为没有办法躲不开,所以接触媒体。(见下图Q03你为什么接触这些媒介)
(二)中学生的媒介理解与领会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而完成的。也就是说,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征来确定、诠释媒介讯息的涵义,并对媒介施以影响。③调查发现,在选择媒介上,以选择娱乐性强为主要标准的占了最高比例,为27.1%,其次是以信息量大为主要标准的占到调查对象的23.87%。而以可信度高、使用方便和时效性强为主要选择标准的人都占到调查对象的16%左右。
媒介素养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的观点思维、价值观念和行为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力。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三成和二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观点思维和人生价值观影响最大。同样有一部分人认为大众传媒对其与他人的人际交流(17.9%)和知识结构(16.67%)也有影响。但是也有10%左右的人认为大众传媒对他们没有影响。
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的学说。④能不能区分媒介现实(意即媒介所提示的“擬态环境”)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调查中,认为媒介对生活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之间有些相似的占了近一半,但认为基本相似的只有7.4%。而认为差别很大的人占调查对象的36%,还有6.3%的学生认为媒介所描述的现实与其现实生活完全不同。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对媒介的表征作用和建构作用有很清醒的认识,能够很好区分媒介所提示的“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
(三)中学生的媒介传播
能否有效地利用媒介来表达自己,参与媒介传播与互动体现了一个人的媒介传播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表明:在中学生参与过的媒体活动中,参与过订阅报刊的人最多,有96个,占了总数的一半,其次是参与过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的人数的百分比有27.7%,相对来说,像公开发表作品或广电节目演出制作的人以及当BBS版主的人就很少了,而没有参与过上述任何媒体活动的人却有28.3%之多。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学校没有参与过任何媒体制作活动的学生占了调查对象总数的66.1%。他们当中,只有14.7%的学生参与了广播节目的制作, 11.5%的学生参与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而参与创作广告和动画以及电视录像制作的学生都是相当少的,只有寥寥几个。
(四)农村与城市对比——“知沟”现象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主要关注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对网络和手机这两个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情况,他们参与媒体活动和媒体制作以及学校所提供的媒体制作设备等情况。
1、关于网络。调查发现,农村学生上网的场合主要在网吧(占上网人数的60%),其次是学校,但是却极少有人在家里上网。而城市学生上网的场合主要是在家里,其次是网吧。在家里上网意味着家里拥有联网计算机。这说明,他们所拥有的网络资源是不平衡的,从而也造成城市学生的网络接触机会远大于农村学生。调查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城市学生天天接触网络的占16.3%,而农村只有1.79%;经常接触网络的学生比例相差更大,城市学生经常接触网络的比例为41.22%,而农村只有25%。
接触条件的不同造成对网络的积极利用和借以自我表达的不同。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QQ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帐号,而城市中学生没有自己的QQ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帐号只有14%;农村中学生中,有自己的个人主页,博客或者QQ空间的只占农村中学生的21%,而城市中学生拥有的占到其45%。
2、关于手机。调查表明,农村中学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不到其人数的18%,而城市中学生拥有手机的人数占到其人数的60%;城市中学生中没有且不打算用有的只占其人数的26%,而农村中学生中没有且不打算拥有的是其人数的一半,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3、关于参与媒体活动与学校媒体制作设备。在对他们的媒体参与活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中学生参与的各种媒体活动的比例普遍高于农村中学生。而农村中学生表明没有参与过我们所列的各种媒体活动(公开发表作品或广电节目演出制作,当BBS版主,订阅报刊,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的比例(47.4%)远远高于城市中学生的比例(21.8%)。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城市学生参与的媒体活动还有较多偏向于与新媒体相关,如他们当中有10.4%的人当过BBS版主,31.2%的人参与过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但是农村学生没有人当过BBS版主,参与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的人也比城市学生少(占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