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祖窍结丹是静修的了手之功
朱元育在《参同契批注》中注释:“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时讲:“丹道有始有终,有本有末。初者,炼己下手之功,终者入室了手之事”。“然须知最初下手,便是末后了手一步。所谓但得本,莫愁末也”。伍冲虚在《丹道九篇》中,开始讲的就是“最初还虚”第一,最后讲到“末后还虚”结尾。故在丹修中还虚之功为贯彻始终的要领。
本文开始的“得本”,就是从祖窍入手把养性和修命结合起来,作为性命双修的第一步。而末后在祖窍结丹,归于混沌,则是炼神还虚了手之事。当《参同契》谈到:“三五併为一兮,都归集一所”时,朱元育注释:东木、西金、南火“俱来朝拱天心北极,三家会成一家,异骨成亲,忻乐太平”。“一者是先天一炁 ,指真种也。归一所者,是中央正位,指上黄庭(即泥丸外宫——祖窍穴)。”所谓“头有九宫,黄庭在中”。“黄庭”即系“中黄正位”,是指先天祖窍。“识得祖窍,元神方有所归。便知养性之功,其用全在真意。得此真意,和合身心,把柄在手”,即可炼丹也。
行功开始,首宜放松入静,以两目交光,归中守一,安神祖窍。然后再以神入于已初步积累的动 炁之中。久之神气合一,凝聚丹田,形成胎息。这个胎息,也就是内丹之基。“神入脐为胎,气入脐为息”。神气俱在脐下,久之自成胎息。其特点是“外之呼吸微而若无,内之橐龠自吹自鼓”。因为,外之呼吸也入于气穴,所以“气就从有胎中而息”了。这就叫“内呼吸”,或者说是“丹田呼吸”,“脐呼吸”。实际上也就是“胎息”了。
胎息初步形成后,再经锻炼,久之当两目神光射入丹田,形成“丹田火热”之时,真炁团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上升于祖窍。这就是“内药”了。祖窍即山根,也叫中黄正位。王魁溥在《参同契批注》的注释中讲解“中黄”时说:“此处的‘中黄’,是在两眼之间,也叫先天祖窍。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就是指此处。此处是百脉所朝之宗,精气神的宅室,是结丹之所”。祖窍生内药,并不是外药渐进性的积累,而是要通过神入于胎中与原积累三百次的外药凝聚、融化、混合而产生的“突变”。神入胎中谓之采,所以内药是采而后生的。这在丹经中称为“顿法”。然后再与外药逐渐结合,融化而形成内丹。
内丹是个“活物”,它是先天神炁凝结而成的。沉甸甸的像“铅”,热呼呼的像“火”,活泼泼的、不断旋动像“宝珠”、“药丸”,它可以治病,可以疗疾。
内丹是自内而生的,不出于外。只能内动、内知、内见,非实物,故只能心知意闻而已。但因为它是“活物”,所以它能够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故称“灵苗”、“灵根”。“栽培全赖中宫土,灌溉须凭上谷泉”。灵根生于中宫,丹田土釜。灌溉则要上谷泉水。当两目神光下照,丹田火热之时,肾水因神火薰蒸而循经上升于玄膺穴,化为甘津而下降,频频吞咽以灌溉灵根也。
内丹形成后,即有“空洞虚无”之感,再与绛宫之空窍与脐内空处相通。这就形成了上中下三田成一大虚境的局面。真炁团在这一虚境中,上下沉浮,悠游自在,从而形成“三田返复”之象。用《会真记》的话来说,那就是“得道之人”了。此时,只要在“忘”字上功夫就行了。正如陈樱宁在《灵原大道歌》中解释的:“必须由勉强进于自然,由自然而造于浑然,由浑然而致于释然,那才是‘行忘所行道乃毕’也”。在行动中忘其所行,即是进入混沌状态,此乃炼神还虚的了手之功也。
(编辑:迟昊)
朱元育在《参同契批注》中注释:“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时讲:“丹道有始有终,有本有末。初者,炼己下手之功,终者入室了手之事”。“然须知最初下手,便是末后了手一步。所谓但得本,莫愁末也”。伍冲虚在《丹道九篇》中,开始讲的就是“最初还虚”第一,最后讲到“末后还虚”结尾。故在丹修中还虚之功为贯彻始终的要领。
本文开始的“得本”,就是从祖窍入手把养性和修命结合起来,作为性命双修的第一步。而末后在祖窍结丹,归于混沌,则是炼神还虚了手之事。当《参同契》谈到:“三五併为一兮,都归集一所”时,朱元育注释:东木、西金、南火“俱来朝拱天心北极,三家会成一家,异骨成亲,忻乐太平”。“一者是先天一炁 ,指真种也。归一所者,是中央正位,指上黄庭(即泥丸外宫——祖窍穴)。”所谓“头有九宫,黄庭在中”。“黄庭”即系“中黄正位”,是指先天祖窍。“识得祖窍,元神方有所归。便知养性之功,其用全在真意。得此真意,和合身心,把柄在手”,即可炼丹也。
行功开始,首宜放松入静,以两目交光,归中守一,安神祖窍。然后再以神入于已初步积累的动 炁之中。久之神气合一,凝聚丹田,形成胎息。这个胎息,也就是内丹之基。“神入脐为胎,气入脐为息”。神气俱在脐下,久之自成胎息。其特点是“外之呼吸微而若无,内之橐龠自吹自鼓”。因为,外之呼吸也入于气穴,所以“气就从有胎中而息”了。这就叫“内呼吸”,或者说是“丹田呼吸”,“脐呼吸”。实际上也就是“胎息”了。
胎息初步形成后,再经锻炼,久之当两目神光射入丹田,形成“丹田火热”之时,真炁团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上升于祖窍。这就是“内药”了。祖窍即山根,也叫中黄正位。王魁溥在《参同契批注》的注释中讲解“中黄”时说:“此处的‘中黄’,是在两眼之间,也叫先天祖窍。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就是指此处。此处是百脉所朝之宗,精气神的宅室,是结丹之所”。祖窍生内药,并不是外药渐进性的积累,而是要通过神入于胎中与原积累三百次的外药凝聚、融化、混合而产生的“突变”。神入胎中谓之采,所以内药是采而后生的。这在丹经中称为“顿法”。然后再与外药逐渐结合,融化而形成内丹。
内丹是个“活物”,它是先天神炁凝结而成的。沉甸甸的像“铅”,热呼呼的像“火”,活泼泼的、不断旋动像“宝珠”、“药丸”,它可以治病,可以疗疾。
内丹是自内而生的,不出于外。只能内动、内知、内见,非实物,故只能心知意闻而已。但因为它是“活物”,所以它能够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故称“灵苗”、“灵根”。“栽培全赖中宫土,灌溉须凭上谷泉”。灵根生于中宫,丹田土釜。灌溉则要上谷泉水。当两目神光下照,丹田火热之时,肾水因神火薰蒸而循经上升于玄膺穴,化为甘津而下降,频频吞咽以灌溉灵根也。
内丹形成后,即有“空洞虚无”之感,再与绛宫之空窍与脐内空处相通。这就形成了上中下三田成一大虚境的局面。真炁团在这一虚境中,上下沉浮,悠游自在,从而形成“三田返复”之象。用《会真记》的话来说,那就是“得道之人”了。此时,只要在“忘”字上功夫就行了。正如陈樱宁在《灵原大道歌》中解释的:“必须由勉强进于自然,由自然而造于浑然,由浑然而致于释然,那才是‘行忘所行道乃毕’也”。在行动中忘其所行,即是进入混沌状态,此乃炼神还虚的了手之功也。
(编辑: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