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金融脆弱性问题的大量研究文献,从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内涵出发,梳理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测度与现状几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展望。旨在对我国金融脆弱性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为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学者提供文献帮助及启发。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银行子系统
一、引言
2007年3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迅速席卷多个国家,不仅给美国及全世界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再一次让各个国家和不同经济体意识到金融脆弱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成为金融学界及实践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中国当前正处于“后金融危机”及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自身也正经历着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因此,对于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脆弱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尤其,国外在对该问题的研究上已经形成比较明晰的框架及代表观点。由于我们国家对金融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要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因此,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及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文献。本文从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梳理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成因、测度与现状以及进一步展望的相关内容,旨在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二、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和内涵
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对脆弱性曾经做出过一个定义,认为“脆弱性是世界面对的一个现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减少发展的脆弱性”。可见脆弱性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国要实现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这一概念的产生与不断发展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及二十世纪以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金融脆弱性理论提出以来,国外很多学者对金融脆弱性做出了定义。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指的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性决定的脆弱性,有时也称“金融内在脆弱性”。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风险积聚的高风险状态,具体可以分为传统信贷市场的脆弱性与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明斯基(H.Minsky)和克瑞格(J.A.Kregel)研究的是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企业角度研究,后者从银行角度研究。信息经济学则将信息不对称概括为金融脆弱性之源。而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及波动性的联动效应(黄金老[1],2001)。
学者们对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文献中,对金融脆弱性的概念诠释大多数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引用上述的定义,仅有极少数学者在研究中对金融脆弱性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伍志文[2](2003)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将中国金融脆弱性的内涵解释为内外因作用下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三个子系统功能耦合及相互间稳健状态受到破坏导致风险积聚,功能减损或丧失的一种状态。黄金老[1](2001)认为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虽然意义相近,但着重点不同,强调了金融脆弱性是潜在及已经发生的损失,但是国内对于风险使用的广泛化使得其难以与脆弱性加以区分。
三、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及表现形式
1、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国外学者在对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机理进行阐释时,撇开了相应具体的经济模式,因此形成的研究结果具有理论普遍性,因为其研究对象多为成熟而且健全的金融体系。所以在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时应在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研究。随着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研究的逐步推进,关于我国金融脆弱性是如何生成的,学者们众说纷纭。
伍志文[3](2002)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认为中国金融脆弱性即为金融制度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是由于金融制度本身的特点和缺陷引起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制度主体、客体以及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金融行为异化,金融风险不断加剧,内部结构失衡,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产生金融脆弱性。从道德风险角度考虑,刘锡良[4](2003)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指出脆弱性的根源来自于道德风险。贷款者在缺乏贷款条件时的行为会产生较大的道德风险,破坏银行的稳定性。此外,我国金融领域本身信用基础与法律环境薄弱,更出于趋利性目的容易产生“败德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耿同劲[5](2003)从银行行为出发研究中国金融脆弱性,指出银行信贷业务活动中,占据比例较大的不良贷款是诱发金融脆弱性的原因。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信誉和盈利能力,更重要是会对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影响。考虑到不良债权的存在,张杰[6](2001)在探讨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时指出政策性不良债权以及商业性不良债权的存在,加剧了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王都富,刘好询[7](2003)在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时是从外部结构角度,提出竞争环境加剧及业务需求增多会导致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影响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外部性,是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脆弱性的风险因子。
还有一些学者在分析其他经济问题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到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雒雅美,王丽娅[8]是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脆弱性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利率市场化加剧了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但利率市场化并非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直接原因而是一个放大器。王国松[9](2004)研究了财政稳定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认为财政稳定是金融改革成功的关键环境,是影响我国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杨晓丽[10](2005)则认为金融控制、政府信用与信用环境的缺失、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理性选择及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是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成因。尤其是后面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银行体系及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
可见,我国学者对于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虽然是从不同角度解释的,但是普遍认为中国的金融脆弱性并不来源于金融市场化中的各类风险。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是自身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中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规范性与不彻底性,特别是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而非金融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战略的实施。 2、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形式
金融业是一个高负债经营的行业,因此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我国的金融市场也不例外,因此,学者们普遍从风险角度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进行概括。从目前已经暴露出的金融风险隐患归纳来看,我国金融脆弱性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表1)。
四、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及现状
1、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方法及角度分析
在认识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及表现后,学者们在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因素可以由金融变量反映出来,所以,许多研究者从经济金融指标度量的角度,来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进行测度,更加直观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
在对我国金融脆弱性进行量化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择。毛一文[11](2002)结合我国加入WTO的现实国情并借鉴金融脆弱性量化分析的国际经验,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综合指标与核心指标选择做出了研究,重点对衡量脆弱性程度的指标“阀值”和权数的确定做了讨论。王凤京[12](2007)则运用的是IMF提出的三层次指标框架:宏观审慎指标、微观审慎指标及市场指标,从三个层次内各个比率指标数值来分析不同板块的异常运动,对不同层次的脆弱程度进行度量。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都是借鉴IMF和世界银行的“金融稳定自我评价系统”框架,欧洲中央银行对金融脆弱性探究的指标及美国宏观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指标。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以伍志文[3](2002)为代表的学者,将我国金融体系划分为银行子系统、金融市场子系统、金融监控子系统、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子系统选取相关指标(主要有不良资产比率、资本充足率、通货膨胀率、汇率高估程度、信贷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量、利率等)进行量化分析,并从综合数值结果中判断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现状及各个因子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程度及变动趋势。之后其他学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应用上述的系统划分选取指标,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及程度进行研究,具体详见表2。
2、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
虽然,上述学者使用方法及指标选取都不尽相同,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时间跨度内,我国金融脆弱性现状表现为: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每一个子系统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影响金融整体脆弱系的主要因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受国外经济环境及国内政策引导,其影响地位及脆弱程度也有所改变。
(1)银行系统脆弱性现状分析
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主体之一,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脆弱性程度也是偏高的。银行体系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商业银行,已经暴露出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财务风险正是从风险角度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现状的一种体现(宋建忠,韩英,宋永兴[18],2006;梁桂云[19],2007;鲁莹[20],2008)。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资产质量较低,且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流动性不足,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这些正是衡量银行资本风险的重要指标(张倩[21],2013),也是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首要特征。从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来看,2005年底不良贷款率为11.7%,资本充足率仅为1.36%,总体拨备只有156.8亿元,拨备覆盖率只有14.78%,总体防范风险的能力不足(梁桂云[19],2007)。同时,不良贷款率过高,其资产流动性就越差,应付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也越弱,进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2)金融市场子系统脆弱性现状分析
金融市场脆弱也是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另一风险因素,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及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当前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不规范是证券市场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从上证指数的波动情况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逐渐增加。从多头市场与空头市场出现的时间间隔来看,股市波动频率不断加快,这都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存在较强的金融脆弱性(张倩[21],2013)。此外,现实中存在众多缺乏信息、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小散户,他们极其容易被操纵且具有盲目跟风的行为特征。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生成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异常脆弱(罗拥华,梁阿莉[22],2006)。
资产价格的过度繁荣一直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主要标志,通过对全世界金融危机的重新审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也是当今金融市场的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房价的超速上涨及高价格对研究金融市场脆弱性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我国自从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以来,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资热潮也正不断的积聚着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运作。房价波动可以看做是金融脆弱性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文风华,张阿兰,戴志锋,杨晓光[17],2012)。
对金融体系来说,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是最为活跃也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在运行中容易产生脆弱性。而宏观经济环境及金融监控的脆弱性表现为阶段性的高水平。在1995年以前,这两个子系统一直处于高水平,经过采用“软着陆”等一系列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及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后,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和金融监控子系统的脆弱性程度明显下降,对整体脆弱性水平影响不大。
五、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对金融脆弱性问题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但现有的研究仍远远不足。一方面,从理论体系来看,与国外研究相比明显还未形成比较清晰的脉络和主流观点;研究范围大都局限于对银行子系统脆弱性的研究;研究文献成果多为政策建议且大体相同。另一方面,从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来看,数据指标的选取时间跨度较短,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成果的全面性及完备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深化: 第一,应加强对金融体系中不同子系统及各个影响因素间微观影响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在微观层面对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作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二,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需要更多数理及计量方法的创新运用,从更全面更广阔的时间跨度来研究,并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指标检测体系及测度体系。
第三,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来看,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化解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中国并未发生实质意义上的金融危机,我国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这个度如何测量?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41-49.
[2]伍志文.金融脆弱性理论: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03(2)
[3]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科学,2002(9):29-35.
[4]刘锡良,曾欣.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系与道德风险[J].财贸经济,2003(1):43-51.
[5]耿同劲.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6]张杰.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及其演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J].管理世界,2001(5):90-100.
[7]王都富,刘好询.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J].金融论坛 ,2006(5):15-19.
[8]雒雅梅,王丽娅.加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脆弱性研究[J].特区经济,2005(1):193-194.
[9]王国松.财政稳定与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中国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53-58.
[10]杨晓丽.金融脆弱性研究及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J].海南金融,2005(7).
[11]毛一文.进入WTO后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之设计[J].经济科学,2002(5):11-18.
[12]王凤京.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07(4):102-104.
[13]陶雄华.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59-62.
[14]田亚鸥,徐梅.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衡量和对策[J].生态经济,2009(5):77-79.
[15]万晓莉.中国1987-2006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J].生金融研究,2008(6):80-93.
[16]朱敏.中国2000-2010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与测度[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20-27.
[17]文凤华,张阿兰,戴志锋,杨晓光.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2(4):90-94.
[18]宋建忠,韩英,宋永兴.中国金融改革中的金融脆弱性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6(5):39-41
[19]梁桂云.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征剖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111-115.
[20]鲁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深层剖析与金融稳定制度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8(4):74-75.
[21]张倩.我国金融脆弱性现状及传导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13(4):75-77.
[22]罗拥华,梁阿莉.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性—兼论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特殊原因及控制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7-71.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银行子系统
一、引言
2007年3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迅速席卷多个国家,不仅给美国及全世界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再一次让各个国家和不同经济体意识到金融脆弱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成为金融学界及实践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中国当前正处于“后金融危机”及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自身也正经历着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因此,对于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脆弱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尤其,国外在对该问题的研究上已经形成比较明晰的框架及代表观点。由于我们国家对金融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要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因此,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及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文献。本文从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梳理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成因、测度与现状以及进一步展望的相关内容,旨在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二、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和内涵
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对脆弱性曾经做出过一个定义,认为“脆弱性是世界面对的一个现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减少发展的脆弱性”。可见脆弱性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国要实现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这一概念的产生与不断发展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及二十世纪以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金融脆弱性理论提出以来,国外很多学者对金融脆弱性做出了定义。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指的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性决定的脆弱性,有时也称“金融内在脆弱性”。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风险积聚的高风险状态,具体可以分为传统信贷市场的脆弱性与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明斯基(H.Minsky)和克瑞格(J.A.Kregel)研究的是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企业角度研究,后者从银行角度研究。信息经济学则将信息不对称概括为金融脆弱性之源。而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及波动性的联动效应(黄金老[1],2001)。
学者们对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文献中,对金融脆弱性的概念诠释大多数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引用上述的定义,仅有极少数学者在研究中对金融脆弱性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伍志文[2](2003)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将中国金融脆弱性的内涵解释为内外因作用下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三个子系统功能耦合及相互间稳健状态受到破坏导致风险积聚,功能减损或丧失的一种状态。黄金老[1](2001)认为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虽然意义相近,但着重点不同,强调了金融脆弱性是潜在及已经发生的损失,但是国内对于风险使用的广泛化使得其难以与脆弱性加以区分。
三、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及表现形式
1、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国外学者在对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机理进行阐释时,撇开了相应具体的经济模式,因此形成的研究结果具有理论普遍性,因为其研究对象多为成熟而且健全的金融体系。所以在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时应在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研究。随着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研究的逐步推进,关于我国金融脆弱性是如何生成的,学者们众说纷纭。
伍志文[3](2002)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认为中国金融脆弱性即为金融制度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是由于金融制度本身的特点和缺陷引起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制度主体、客体以及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金融行为异化,金融风险不断加剧,内部结构失衡,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产生金融脆弱性。从道德风险角度考虑,刘锡良[4](2003)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指出脆弱性的根源来自于道德风险。贷款者在缺乏贷款条件时的行为会产生较大的道德风险,破坏银行的稳定性。此外,我国金融领域本身信用基础与法律环境薄弱,更出于趋利性目的容易产生“败德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耿同劲[5](2003)从银行行为出发研究中国金融脆弱性,指出银行信贷业务活动中,占据比例较大的不良贷款是诱发金融脆弱性的原因。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信誉和盈利能力,更重要是会对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影响。考虑到不良债权的存在,张杰[6](2001)在探讨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时指出政策性不良债权以及商业性不良债权的存在,加剧了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王都富,刘好询[7](2003)在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时是从外部结构角度,提出竞争环境加剧及业务需求增多会导致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影响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外部性,是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脆弱性的风险因子。
还有一些学者在分析其他经济问题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到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雒雅美,王丽娅[8]是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脆弱性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利率市场化加剧了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但利率市场化并非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直接原因而是一个放大器。王国松[9](2004)研究了财政稳定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认为财政稳定是金融改革成功的关键环境,是影响我国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杨晓丽[10](2005)则认为金融控制、政府信用与信用环境的缺失、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理性选择及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是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成因。尤其是后面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银行体系及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
可见,我国学者对于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虽然是从不同角度解释的,但是普遍认为中国的金融脆弱性并不来源于金融市场化中的各类风险。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是自身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中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规范性与不彻底性,特别是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而非金融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战略的实施。 2、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形式
金融业是一个高负债经营的行业,因此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我国的金融市场也不例外,因此,学者们普遍从风险角度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进行概括。从目前已经暴露出的金融风险隐患归纳来看,我国金融脆弱性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表1)。
四、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及现状
1、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方法及角度分析
在认识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及表现后,学者们在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因素可以由金融变量反映出来,所以,许多研究者从经济金融指标度量的角度,来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进行测度,更加直观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
在对我国金融脆弱性进行量化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择。毛一文[11](2002)结合我国加入WTO的现实国情并借鉴金融脆弱性量化分析的国际经验,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综合指标与核心指标选择做出了研究,重点对衡量脆弱性程度的指标“阀值”和权数的确定做了讨论。王凤京[12](2007)则运用的是IMF提出的三层次指标框架:宏观审慎指标、微观审慎指标及市场指标,从三个层次内各个比率指标数值来分析不同板块的异常运动,对不同层次的脆弱程度进行度量。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都是借鉴IMF和世界银行的“金融稳定自我评价系统”框架,欧洲中央银行对金融脆弱性探究的指标及美国宏观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指标。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以伍志文[3](2002)为代表的学者,将我国金融体系划分为银行子系统、金融市场子系统、金融监控子系统、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子系统选取相关指标(主要有不良资产比率、资本充足率、通货膨胀率、汇率高估程度、信贷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量、利率等)进行量化分析,并从综合数值结果中判断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现状及各个因子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程度及变动趋势。之后其他学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应用上述的系统划分选取指标,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及程度进行研究,具体详见表2。
2、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
虽然,上述学者使用方法及指标选取都不尽相同,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时间跨度内,我国金融脆弱性现状表现为: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每一个子系统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影响金融整体脆弱系的主要因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受国外经济环境及国内政策引导,其影响地位及脆弱程度也有所改变。
(1)银行系统脆弱性现状分析
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主体之一,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脆弱性程度也是偏高的。银行体系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商业银行,已经暴露出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财务风险正是从风险角度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现状的一种体现(宋建忠,韩英,宋永兴[18],2006;梁桂云[19],2007;鲁莹[20],2008)。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资产质量较低,且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流动性不足,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这些正是衡量银行资本风险的重要指标(张倩[21],2013),也是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首要特征。从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来看,2005年底不良贷款率为11.7%,资本充足率仅为1.36%,总体拨备只有156.8亿元,拨备覆盖率只有14.78%,总体防范风险的能力不足(梁桂云[19],2007)。同时,不良贷款率过高,其资产流动性就越差,应付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也越弱,进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2)金融市场子系统脆弱性现状分析
金融市场脆弱也是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另一风险因素,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及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当前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不规范是证券市场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从上证指数的波动情况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逐渐增加。从多头市场与空头市场出现的时间间隔来看,股市波动频率不断加快,这都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存在较强的金融脆弱性(张倩[21],2013)。此外,现实中存在众多缺乏信息、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小散户,他们极其容易被操纵且具有盲目跟风的行为特征。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生成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异常脆弱(罗拥华,梁阿莉[22],2006)。
资产价格的过度繁荣一直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主要标志,通过对全世界金融危机的重新审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也是当今金融市场的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房价的超速上涨及高价格对研究金融市场脆弱性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我国自从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以来,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资热潮也正不断的积聚着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运作。房价波动可以看做是金融脆弱性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文风华,张阿兰,戴志锋,杨晓光[17],2012)。
对金融体系来说,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是最为活跃也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在运行中容易产生脆弱性。而宏观经济环境及金融监控的脆弱性表现为阶段性的高水平。在1995年以前,这两个子系统一直处于高水平,经过采用“软着陆”等一系列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及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后,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和金融监控子系统的脆弱性程度明显下降,对整体脆弱性水平影响不大。
五、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对金融脆弱性问题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但现有的研究仍远远不足。一方面,从理论体系来看,与国外研究相比明显还未形成比较清晰的脉络和主流观点;研究范围大都局限于对银行子系统脆弱性的研究;研究文献成果多为政策建议且大体相同。另一方面,从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来看,数据指标的选取时间跨度较短,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成果的全面性及完备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深化: 第一,应加强对金融体系中不同子系统及各个影响因素间微观影响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在微观层面对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作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二,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需要更多数理及计量方法的创新运用,从更全面更广阔的时间跨度来研究,并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指标检测体系及测度体系。
第三,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来看,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化解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中国并未发生实质意义上的金融危机,我国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这个度如何测量?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41-49.
[2]伍志文.金融脆弱性理论: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03(2)
[3]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科学,2002(9):29-35.
[4]刘锡良,曾欣.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系与道德风险[J].财贸经济,2003(1):43-51.
[5]耿同劲.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6]张杰.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及其演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J].管理世界,2001(5):90-100.
[7]王都富,刘好询.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J].金融论坛 ,2006(5):15-19.
[8]雒雅梅,王丽娅.加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脆弱性研究[J].特区经济,2005(1):193-194.
[9]王国松.财政稳定与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中国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53-58.
[10]杨晓丽.金融脆弱性研究及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J].海南金融,2005(7).
[11]毛一文.进入WTO后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之设计[J].经济科学,2002(5):11-18.
[12]王凤京.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07(4):102-104.
[13]陶雄华.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59-62.
[14]田亚鸥,徐梅.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衡量和对策[J].生态经济,2009(5):77-79.
[15]万晓莉.中国1987-2006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J].生金融研究,2008(6):80-93.
[16]朱敏.中国2000-2010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与测度[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20-27.
[17]文凤华,张阿兰,戴志锋,杨晓光.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2(4):90-94.
[18]宋建忠,韩英,宋永兴.中国金融改革中的金融脆弱性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6(5):39-41
[19]梁桂云.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征剖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111-115.
[20]鲁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深层剖析与金融稳定制度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8(4):74-75.
[21]张倩.我国金融脆弱性现状及传导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13(4):75-77.
[22]罗拥华,梁阿莉.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性—兼论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特殊原因及控制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