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背景:
今年6月末,一名12岁的少年通过各大网络论坛、社区及微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最重要的是,他拥有炉火纯青的才艺,在街舞、踢踏舞、爵士舞、中国舞、蒙古舞、印度舞、新疆舞、唱歌、绘画、节目主持、指挥、演讲、吹小号、足球、篮球等方面在国际、全国、省、市各项大赛都分别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从5岁到12岁,所获得的舞蹈、声乐、体育等各种比赛证书中,仅一等奖就超过100个。
这个被网友封为“特长帝”的初中生吴致旭立刻引起众人的热议。同时,也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现在孩子们的“特长问题”。有人认为只要孩子有兴趣就可以培养,多才多艺等于为自己的将来铺垫了多种可能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童年压力太大,失去了本该轻松愉快的天真岁月。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对这种“多才多艺的童年”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想法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说我说:
(吴致旭的)母亲李建军说:“我和他爸爸的态度都是顺其自然,他想学什么,我们就尽量给他创造条件,他不想学的,我们从来不强迫。”
正是在父母创造的这种“顺其自然”的氛围中,吴致旭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在兼顾自己兴趣的同时,也没有耽误学习。
回忆起这7年多的时间,吴致旭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了一身本事,那是“谁都偷不走的财富”。“我参加比赛和演出,并不是为了获奖或者出名,而是想在证明自己的同时,开拓眼界,积累社会经验。”
对未来,吴致旭有时会规划:“可能会考虑先上大学,再自己创业吧。”
但他已经很直接地将自己的全部爱好排除在外,“没想过做拉丁舞名家,也不想当歌唱家,体育明星也不太可能,”他坚持认为,自己只是喜欢学点东西,“跟长大后的工作没关系。”
——节选自“大成网”
12岁获得100多个冠军,在平常人眼中无疑是神童。但这100多个冠军的背后,无不让人有些担忧。
能否承受身体之重?记者在采访中不断地追问吴致旭“累吗?”回答“累”;问“那你快乐吗?”回答“快乐!”“累并快乐着”对成人是好事,而12岁的孩子就有了“累”的感觉,未必是一件好事。
能否承受成功之重?从5岁到12岁,7年时间获得100多个冠军,孩子完全是在成功中度过了童年。童年的成功并不代表青年、中年、老年、一生的成功,从小就被成功罩住的孩子能经受得起失败吗?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失败。
能否承受心理之重?“我行、我能、我成功”,这种赏识教育当然有好处。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赏识教育无形中也增加了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万一孩子遭遇失败甚至沉重打击,那颗从来没有感受过失败滋味的心能有几分承受力?
——节选自《宜宾晚报》
新学期开学,三年级的小学生喻琳雯来到学校报到,她把一个小小的U盘拿给老师,“我的寒假作业在里面,我为校庆写了一首歌曲,还亲自演唱了……”
因为今年学校将迎来百年校庆,放假前,学校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份特别的寒假作业,“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设置校庆活动,为校庆献礼。”校德育处王主任说,这项作业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得不一样,只要兴趣特长所在,写诗歌、征文、设计新校园标识……统统都是完成作业。
小琳雯从小就喜欢唱歌,妈妈是学校的音乐老师,经过一周的考虑,她请妈妈帮助她共同为学校校庆写一首歌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小琳雯借鉴了很多学校的校歌,还在学校网站详细查询了学校的历史。
完成创作后,母女俩进行了彩排,父亲还把这首歌拍成了一段DV。
老师点评:“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一首歌是很少见的。”班主任老师陈艳对这份寒假作业评价很高,称这份寒假作业时代感强,又贴近学生生活,“太棒了,很有创意!”
家长看法:小琳雯的父亲也对这份寒假作业很有感触:“听到母女俩在家里第一次唱起这首歌时,我真的很激动。这样结合学生特长的寒假作业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项历时十年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该研究于1999年、2005年和2010年进行了3次调查,3次调查抽取的区县完全相同,调查对象是全国10个省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校的5000多名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调查发现,10年来少年儿童在校时间在缩短。在校时间减少意味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的游戏时间增多了。
调查显示,有39.3%的学生在非周末参加课余特长培训,周末参加课余特长培训的比例达到了49.4%。而且,参加特长培训活动的人数比例较2005年(非周末为32.0%,周末为38.6%)有明显增长。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声音:
由时下正火的“特长帝”吴致旭的事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多才多艺的童年”?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恐怕也是见仁见智。“正方”的理由很简单:提高孩子的素质,以应对将来的升学与就业。而“反方”肯定有着自己的忧虑:如此见啥学啥,而且非要搞得出人头地不可,这孩子究竟有多少精力?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家长很多都是带着一颗功利之心去培养孩子,名为发展兴趣爱好,可多少孩子有此类“兴趣爱好”?也许我们成人都是一些旁观者,多会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还是听听中学生朋友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吧。
(重庆市奉节县辽宁小学)
今年6月末,一名12岁的少年通过各大网络论坛、社区及微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最重要的是,他拥有炉火纯青的才艺,在街舞、踢踏舞、爵士舞、中国舞、蒙古舞、印度舞、新疆舞、唱歌、绘画、节目主持、指挥、演讲、吹小号、足球、篮球等方面在国际、全国、省、市各项大赛都分别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从5岁到12岁,所获得的舞蹈、声乐、体育等各种比赛证书中,仅一等奖就超过100个。
这个被网友封为“特长帝”的初中生吴致旭立刻引起众人的热议。同时,也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现在孩子们的“特长问题”。有人认为只要孩子有兴趣就可以培养,多才多艺等于为自己的将来铺垫了多种可能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童年压力太大,失去了本该轻松愉快的天真岁月。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对这种“多才多艺的童年”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想法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说我说:
(吴致旭的)母亲李建军说:“我和他爸爸的态度都是顺其自然,他想学什么,我们就尽量给他创造条件,他不想学的,我们从来不强迫。”
正是在父母创造的这种“顺其自然”的氛围中,吴致旭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在兼顾自己兴趣的同时,也没有耽误学习。
回忆起这7年多的时间,吴致旭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了一身本事,那是“谁都偷不走的财富”。“我参加比赛和演出,并不是为了获奖或者出名,而是想在证明自己的同时,开拓眼界,积累社会经验。”
对未来,吴致旭有时会规划:“可能会考虑先上大学,再自己创业吧。”
但他已经很直接地将自己的全部爱好排除在外,“没想过做拉丁舞名家,也不想当歌唱家,体育明星也不太可能,”他坚持认为,自己只是喜欢学点东西,“跟长大后的工作没关系。”
——节选自“大成网”
12岁获得100多个冠军,在平常人眼中无疑是神童。但这100多个冠军的背后,无不让人有些担忧。
能否承受身体之重?记者在采访中不断地追问吴致旭“累吗?”回答“累”;问“那你快乐吗?”回答“快乐!”“累并快乐着”对成人是好事,而12岁的孩子就有了“累”的感觉,未必是一件好事。
能否承受成功之重?从5岁到12岁,7年时间获得100多个冠军,孩子完全是在成功中度过了童年。童年的成功并不代表青年、中年、老年、一生的成功,从小就被成功罩住的孩子能经受得起失败吗?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失败。
能否承受心理之重?“我行、我能、我成功”,这种赏识教育当然有好处。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赏识教育无形中也增加了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万一孩子遭遇失败甚至沉重打击,那颗从来没有感受过失败滋味的心能有几分承受力?
——节选自《宜宾晚报》
新学期开学,三年级的小学生喻琳雯来到学校报到,她把一个小小的U盘拿给老师,“我的寒假作业在里面,我为校庆写了一首歌曲,还亲自演唱了……”
因为今年学校将迎来百年校庆,放假前,学校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份特别的寒假作业,“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设置校庆活动,为校庆献礼。”校德育处王主任说,这项作业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得不一样,只要兴趣特长所在,写诗歌、征文、设计新校园标识……统统都是完成作业。
小琳雯从小就喜欢唱歌,妈妈是学校的音乐老师,经过一周的考虑,她请妈妈帮助她共同为学校校庆写一首歌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小琳雯借鉴了很多学校的校歌,还在学校网站详细查询了学校的历史。
完成创作后,母女俩进行了彩排,父亲还把这首歌拍成了一段DV。
老师点评:“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一首歌是很少见的。”班主任老师陈艳对这份寒假作业评价很高,称这份寒假作业时代感强,又贴近学生生活,“太棒了,很有创意!”
家长看法:小琳雯的父亲也对这份寒假作业很有感触:“听到母女俩在家里第一次唱起这首歌时,我真的很激动。这样结合学生特长的寒假作业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项历时十年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该研究于1999年、2005年和2010年进行了3次调查,3次调查抽取的区县完全相同,调查对象是全国10个省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校的5000多名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调查发现,10年来少年儿童在校时间在缩短。在校时间减少意味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的游戏时间增多了。
调查显示,有39.3%的学生在非周末参加课余特长培训,周末参加课余特长培训的比例达到了49.4%。而且,参加特长培训活动的人数比例较2005年(非周末为32.0%,周末为38.6%)有明显增长。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声音:
由时下正火的“特长帝”吴致旭的事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多才多艺的童年”?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恐怕也是见仁见智。“正方”的理由很简单:提高孩子的素质,以应对将来的升学与就业。而“反方”肯定有着自己的忧虑:如此见啥学啥,而且非要搞得出人头地不可,这孩子究竟有多少精力?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家长很多都是带着一颗功利之心去培养孩子,名为发展兴趣爱好,可多少孩子有此类“兴趣爱好”?也许我们成人都是一些旁观者,多会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还是听听中学生朋友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吧。
(重庆市奉节县辽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