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位诗人叫贾岛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有位诗人叫贾岛,早年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某著名特级教师批评说,“这是典型的病句,但大家都这么说,书上也这么写,集非成是,也就习焉不察。”他认为,从语法规范的角度看,“早年”之前,应添上主语“贾岛”或“他”。另外,他建议将这句话改成“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出家當了和尚……”
  这批评当然很有道理,从表面上看,句子的组成成分确乎不完整,但从表达效果看,似乎也不会产生歧义,那个“家境贫寒,出家当和尚”的当然是贾岛,不会是其他人。添上“他”或“贾岛”作主语,诚然可以使句子的结构符合语法规范,但句子就不够简练了,有点累赘。由“唐朝有位诗人叫贾岛”,改为“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诗人”,意思不变但表达的效果显然有差异。前者是讲故事的口气,后者是平白的叙述和说明。儿童喜欢听故事,以讲故事的口气与儿童说话,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唐朝有位诗人叫贾岛”,意味着后面有关于贾岛的故事。贾岛的什么故事呢?儿童感到好奇。这样的开场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难道就不要语法,不要规范了吗?语法规范当然是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好像也不必过分死板。中国古人说,“词达而已”,即把话说明白,让人能领会意思就可以了。“修辞以立诚”,花里胡哨的修饰大可不必,画地为牢的语法大概也不必太拘泥。语言终究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是动态发展的,也是约定俗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语言在具体应用时有很强的情境性,它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表达,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样式,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因此,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样的句式表达,指望靠一个叫作语法的东西来一统江湖,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语言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私人性的,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总要符合某种统一的规范,否则语言的交流就会有障碍,或不明其意,或产生歧义。语文学习是民族母语的学习,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渊源。五千年中华文明留下恒河沙数的文化典籍,我们的先人举笔造文,用意详审,不可能没有行文的规范,但又确乎没有留下专门的语法著作。文章当然要通,句子当然要顺,但通与不通、顺与不顺,似乎并不取决于有无语法教学,也没有所谓的“语法”来衡量。儿童从开蒙进学到科场考试,期间或私塾或书院,无论家学渊源,还是名师指教,似乎都不涉专门的语法教学。
  “语法”作为特定的概念,是西风东渐的产物。鸦片战争以后,封锁的国门打开,有学者借鉴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对汉语的典籍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意在搞出一个体系化的语言应用法则。《马氏文通》开先河,以后便有各种版本的“语法”,语法的体系日臻完备。汉语语法从无到有,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作为西学中用的产物,也是中国语言学界与世界对话的尝试。语法的最大作用,大概是方便语文教学,它使儿童的语言学习有章可循,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法可依。但带有西方文化烙印的体系化“语法”,是否真能适应并涵盖丰富多彩的汉语表达,这是值得怀疑的。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似乎没有循所谓的“语法”,而写出文采斐然的篇章;鲁迅、朱自清那一代且不论,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大概也少有经得起所谓“语法”的严格分析。
  语法是语言应用的通用法则,它所关注的是语言的使用是否规范,重点在词语的运用与句式的表达是否恰当。但语言是思想的家园,思想的复杂性决定语言意蕴的复杂,语言在特定情境中的运用更是丰富多样,语言在各种文体中鲜活的呈现很难用抽象的概念给予规定。况且,汉语的形象性与表意性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抽象性和表音符号。如果说西方语言分析的着眼点在言与意二者的关系,那么,汉语分析的着眼点在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汉语并不追求确定,但多带有不确定的意会,它不执着于定义的精准,但有想象的开阔与丰富。
  汉语是“象”的思维,不同于西方的概念化思维,所以语言表达比较率性与自由,这也很合于儿童的天性。小学阶段的语言规范训练是需要的,应该讲一点语法,但要求不要太苛刻,否则,既不合民族母语的特点,也无助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似乎规范了,但思想僵化了,话语单调了,表达枯燥了,得不偿失。
其他文献
经典,就是具有永恒意义、能够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它是历史证明出来具有高价值、比较重要的书籍。它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泱泱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历代散文都堪称经典。  熟读成诵,从古至今,这是人们一直沿用的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古人读经,用的也是“恭熟忘合灵”的五字心诀,其中的“熟”指的就是熟读成诵。从“泛读”走向“精读”,需要一系列
期刊
语文是小学课程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写作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写作教学,要求小学生写作要讲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等。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1.小学生语文写作兴趣有待提高。当前,小
期刊
成功上好一堂课,跟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语就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能便于学生精神振奋、步伐沉稳地走下去。那么,怎样设计好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呢?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教师讲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朗诵一首优美抒情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既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出现在课堂上,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尾随每一次学生表现之后,它的主要功能是诊断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和师生各自调节教学状态等。优质的评价是具有多元、适度和智慧特点的,它会在教师口中、手中、行动中巧妙变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以恰到好处的言行,以聪明的表达贴合教学,对付意外,激活课堂。  一、多元,选择方向丰富性  所谓教学评价的“多元”,是指随着教
期刊
文本的多元解读是指读者通过阅读对文本进行主观审视,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观点和见解。多元解读,需要从文本的内涵、作者意图等层面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以郭初阳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为例,笔者发现他对文本的解读与众不同,跳出一元解读的框架,大胆突破传统,从文化符号角度,对“愚公”提出质疑,并将“愚公移山”的故事放置到农业时代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之下,带领学生进行一场破
期刊
一、一次公开课的尴尬教学:对学生的回答视而不见  最近聆听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公开课,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案严格执行完成,学生回答也异常的热闹,可是我却发现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视而不见。  师:有的时候除了关键词,关键句也很重要,比如第五小节,就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找。  生:“而樟树本身却有这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我觉得这是关键句
期刊
当代心理学新锐李择轩说过,所有的道理都不是生硬地去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而是分三步:先谈情,即接纳孩子的情绪,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说爱,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最后说理,即冷静地从事实出发讲道理,而且讲道理是循循善诱的,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意愿并改变做法。我觉得她的心理能量理论同样适用于语文课堂,学生在语文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能量场中,领略文本传达的人文力量。鲍老师的公开课《散步》,进行文本解读时,就善
期刊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但愿人们能尽可能培养起良好的习惯。”习惯在人的一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且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变,就像一台自动化的现代机器,直接影响甚至主宰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轨道上以不同的姿态践行生活。从古至今,孩子的天赋条件一般都相差不多,导致孩子人生之路千差万别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其后天养成习惯的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切联系,甚至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共同提高。写作能够强化对阅读的理解,阅读又能够渗透个体的感悟,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良好的循环过程。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有将写作与阅读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与写作的双重能力。一、初中语文阅读写作质量提升教学策略实施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质量提升教学策略实施原则主要有如下几
期刊
指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时,教师一般会先让学生诵读诗歌,而后理解古诗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古人的情感,最后尝试由浅入深地获得感悟。然而,这样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对哲理性古诗的学习以及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哲理性古诗,从中得到教益,教师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添加使用古诗的部分,让学生将“用”和“悟”结合,更好地探究哲理性古诗的奥秘。一、找触发点,顺水推舟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时间流,不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