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索AIDS产妇剖宫产手术职业暴露防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降低医院内感染。方法 将87例AIDS剖宫产手术时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进行归类总结。结果 认真对待AIDS手术及加强医护人员安全教育和自身防护,可有效预防职业暴露,降低医院内感染。结论 顺利完成87例AIDS产妇剖腹产手术,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0.49%,医护人员HIV病毒感染为零,能有效提高院感染控制质量。
【关键词】 艾滋病;手术;职业暴露;控制
在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疫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而我院作为收治广西艾滋病定点医院,HIV和AIDS患者逐年增加。AIDS产科手术有增无减,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内容决定了护士必须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被感染的机会远大于其他科护士。手术医护人员在进行有创治疗中,与患者的血液、体液频繁接触,存在各种职业风险。我院在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中,做好自身防护,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降低医院内感染,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完成HIV产科手术87例(全部经自治区CDC复查确诊)年龄20~39岁,手术时间40~60 min。住院天数为5~7 d。
1.2 结果 87例AIDS产妇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共609人(麻醉师87人、产科医师261人、洗手护士87人、巡回护士87人、助产士87人),所有医护人员未被利器损伤,只有3人被血液、体液飞溅眼内,但经过及时有效地冲洗眼睛,及术后2年的追踪调查,未被感染HIV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率为0.49%,术后医护人员感染率为零。
2 防范措施
安全教育:树立标准预防意识,标准预防是“指认定患着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资着,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加强对医务人员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定期开展医护人员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传染病知识讲座,了解当前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传播途径,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上报程序、治疗方案等,消除医护人员恐惧心里,以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手术和患者。
3 规范护理操作,加强自身防护
3.1 人员准备 参加手术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掌握相关的防护知识。术前进行自我手部皮肤检查,有伤口者一律不担任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由2人担任,一人接触患者,观察病情、尿量、吸引液等;另1人接触清洁物品,及时提供物品,记录资料,协助清点器械或者抢救新生儿,各司其责,相对固定。以免慌乱,造成污染扩大。台下人员工作服口袋内随时备有手套,以便在不小心弄破时及时更换。手术人员术前须穿一次性防护衣、裤、鞋套、帽子、双层口罩、戴防护眼镜。手术时,须穿一次性手术衣及双层手套防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品,可有效的控制医源性感染[2]。
3.2 用物准备 手术床:用一次性大单围好,防止血液、羊水等流到缝隙处,不便消毒处理。HIV阳性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尿液、唾液、乳汁中等分离有HIV,这些都是医护人员最常接触的传染源[3]。一次性吸引袋:术前根据产妇羊水的多少及大致出血量(1000~2000 ml),灌入比例相当的溶解的健之素消毒片(0.5 g/片)约4~8片,以确保消毒剂和血液、羊水等作用时的有效浓度。
3.3 术中配合
3.3.1 加强切口周围的保护 因为一次性剖腹单及床单吸水性较差,我们在产妇的臀部、会阴部及两侧腰部铺垫较厚的皱纹纸。切口消毒后,铺巾前,在切口四周加垫一层较厚的灭菌干纱布,用布巾钳固定好,严防进入腹腔,可有效预防体液、血液在来不及吸引时流出体外,污染地面及周围环境。
3.3.2 术中洗手护士一定要沉着冷静,动作轻、稳、准,精力高度集中,配合手术。器械不直接传递,将下一步所需的用物准备好,放于器械台边缘,由医生自取或者放入方盘内传递或接回,严禁徒手接拿,也可用海绵钳及时钳回暂时不用的物品,防止在传递中不小心被利器刺伤。对于一次性锐利器具,有报道[4]因其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比例占80%,而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致感染HIV的比率占0.3%,而暴露于较多血液量和/或高病毒载量血液时,其传播危险率会更高,可能>0.5%[5]。
3.3.3 刺伤后的处理 挤出受伤部位血液、在流动水下持续冲洗5 min以上,用碘伏消毒,根据受伤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进行血源性传染病检测,并根据专家评估给以相关的免疫接种预防、报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手术室还安装高效便捷的洗眼装置,以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不小心被血液、体液飞溅入眼中而得到及时有效地冲洗。
3.4 术后处理
3.4.1 工作人员须在手术间内脱去各种防护物品、换鞋并进行认真洗手后,可离开手术室。另外洗手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护措施,戴手套并不能取代洗手,脱手套后要洗手,同时应遵循“七步洗手法”洗手。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据统计,由于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导致细菌传播而造成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6]。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洗手,我科室在手术间旁的洗手池显目张贴洗手七步法图片及温馨提示,还配备了感应水龙头、感应洗手液、感应手消毒液、感应的干手设施,能有效地避免洗手后的二次污染及交叉感染。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及方法有了明确指导,多项研究表明洗手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3.4.2 血液、体液等引入术前盛有高浓度的消毒液的吸引袋中,摇匀静置1 h后倒入下水道进行无害化处理。
3.4.3 手术器械全部装入专用污染箱,喷上保湿剂。由供应室回收处理。
3.4.4 术中的刀片、缝针、穿刺用的腰穿针、套管针等一律装入防水耐刺的锐器盒内,连同术中所用的一次性物品全部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密封,禁止使用双手重新盖帽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严禁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或进行初步毁形处理。污物袋外注名“传染病”用物,由卫生监督部门指定的清洁公司处理。
3.4.5 手术床、器械车、无影灯等在空气消毒后用含有效氯1000 mg/L的消毒剂擦拭。30 min后再用自来水擦拭,以减轻消毒剂对金属物品的腐蚀。地面用含有效氯2000 mg/L消毒剂湿式拖地。
4 体会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HIV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有CD+4受体的淋巴细胞(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大量的CD+4T淋巴细胞被HIV攻击后,细胞功能被损害和大量破坏,造成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HIV可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随着我院艾滋病患者就诊人数的增多,医务人员面临着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亦不断增加。我院制定了一整套防御AIDS的管理制度和手术操作流程,广大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明显加强,有效的降低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吴修荣,于建华.实用医院感染与控制.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343.
[2] 宋烽,王建荣.手术护理管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54-255.
[3] 孔素芳.爱滋病患儿的护理及医护人员的防护.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B):24-25.
[4] 王昱洁.浅谈手术室护理的职业安全问题与防护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B):58-59.
[5] 黄芳玲.爱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思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C):59-60.
[6] 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关键词】 艾滋病;手术;职业暴露;控制
在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疫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而我院作为收治广西艾滋病定点医院,HIV和AIDS患者逐年增加。AIDS产科手术有增无减,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内容决定了护士必须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被感染的机会远大于其他科护士。手术医护人员在进行有创治疗中,与患者的血液、体液频繁接触,存在各种职业风险。我院在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中,做好自身防护,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降低医院内感染,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完成HIV产科手术87例(全部经自治区CDC复查确诊)年龄20~39岁,手术时间40~60 min。住院天数为5~7 d。
1.2 结果 87例AIDS产妇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共609人(麻醉师87人、产科医师261人、洗手护士87人、巡回护士87人、助产士87人),所有医护人员未被利器损伤,只有3人被血液、体液飞溅眼内,但经过及时有效地冲洗眼睛,及术后2年的追踪调查,未被感染HIV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率为0.49%,术后医护人员感染率为零。
2 防范措施
安全教育:树立标准预防意识,标准预防是“指认定患着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资着,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加强对医务人员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定期开展医护人员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传染病知识讲座,了解当前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传播途径,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上报程序、治疗方案等,消除医护人员恐惧心里,以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手术和患者。
3 规范护理操作,加强自身防护
3.1 人员准备 参加手术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掌握相关的防护知识。术前进行自我手部皮肤检查,有伤口者一律不担任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由2人担任,一人接触患者,观察病情、尿量、吸引液等;另1人接触清洁物品,及时提供物品,记录资料,协助清点器械或者抢救新生儿,各司其责,相对固定。以免慌乱,造成污染扩大。台下人员工作服口袋内随时备有手套,以便在不小心弄破时及时更换。手术人员术前须穿一次性防护衣、裤、鞋套、帽子、双层口罩、戴防护眼镜。手术时,须穿一次性手术衣及双层手套防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品,可有效的控制医源性感染[2]。
3.2 用物准备 手术床:用一次性大单围好,防止血液、羊水等流到缝隙处,不便消毒处理。HIV阳性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尿液、唾液、乳汁中等分离有HIV,这些都是医护人员最常接触的传染源[3]。一次性吸引袋:术前根据产妇羊水的多少及大致出血量(1000~2000 ml),灌入比例相当的溶解的健之素消毒片(0.5 g/片)约4~8片,以确保消毒剂和血液、羊水等作用时的有效浓度。
3.3 术中配合
3.3.1 加强切口周围的保护 因为一次性剖腹单及床单吸水性较差,我们在产妇的臀部、会阴部及两侧腰部铺垫较厚的皱纹纸。切口消毒后,铺巾前,在切口四周加垫一层较厚的灭菌干纱布,用布巾钳固定好,严防进入腹腔,可有效预防体液、血液在来不及吸引时流出体外,污染地面及周围环境。
3.3.2 术中洗手护士一定要沉着冷静,动作轻、稳、准,精力高度集中,配合手术。器械不直接传递,将下一步所需的用物准备好,放于器械台边缘,由医生自取或者放入方盘内传递或接回,严禁徒手接拿,也可用海绵钳及时钳回暂时不用的物品,防止在传递中不小心被利器刺伤。对于一次性锐利器具,有报道[4]因其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比例占80%,而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致感染HIV的比率占0.3%,而暴露于较多血液量和/或高病毒载量血液时,其传播危险率会更高,可能>0.5%[5]。
3.3.3 刺伤后的处理 挤出受伤部位血液、在流动水下持续冲洗5 min以上,用碘伏消毒,根据受伤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进行血源性传染病检测,并根据专家评估给以相关的免疫接种预防、报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手术室还安装高效便捷的洗眼装置,以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不小心被血液、体液飞溅入眼中而得到及时有效地冲洗。
3.4 术后处理
3.4.1 工作人员须在手术间内脱去各种防护物品、换鞋并进行认真洗手后,可离开手术室。另外洗手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护措施,戴手套并不能取代洗手,脱手套后要洗手,同时应遵循“七步洗手法”洗手。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据统计,由于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导致细菌传播而造成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6]。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洗手,我科室在手术间旁的洗手池显目张贴洗手七步法图片及温馨提示,还配备了感应水龙头、感应洗手液、感应手消毒液、感应的干手设施,能有效地避免洗手后的二次污染及交叉感染。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及方法有了明确指导,多项研究表明洗手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3.4.2 血液、体液等引入术前盛有高浓度的消毒液的吸引袋中,摇匀静置1 h后倒入下水道进行无害化处理。
3.4.3 手术器械全部装入专用污染箱,喷上保湿剂。由供应室回收处理。
3.4.4 术中的刀片、缝针、穿刺用的腰穿针、套管针等一律装入防水耐刺的锐器盒内,连同术中所用的一次性物品全部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密封,禁止使用双手重新盖帽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严禁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或进行初步毁形处理。污物袋外注名“传染病”用物,由卫生监督部门指定的清洁公司处理。
3.4.5 手术床、器械车、无影灯等在空气消毒后用含有效氯1000 mg/L的消毒剂擦拭。30 min后再用自来水擦拭,以减轻消毒剂对金属物品的腐蚀。地面用含有效氯2000 mg/L消毒剂湿式拖地。
4 体会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HIV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有CD+4受体的淋巴细胞(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大量的CD+4T淋巴细胞被HIV攻击后,细胞功能被损害和大量破坏,造成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HIV可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随着我院艾滋病患者就诊人数的增多,医务人员面临着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亦不断增加。我院制定了一整套防御AIDS的管理制度和手术操作流程,广大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明显加强,有效的降低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吴修荣,于建华.实用医院感染与控制.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343.
[2] 宋烽,王建荣.手术护理管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54-255.
[3] 孔素芳.爱滋病患儿的护理及医护人员的防护.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B):24-25.
[4] 王昱洁.浅谈手术室护理的职业安全问题与防护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B):58-59.
[5] 黄芳玲.爱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思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C):59-60.
[6] 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