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民族史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lmmtt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四时期,《诗经·大雅》中《生民》等五首诗歌被认定为周民族史诗,这对周民族史诗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本文主要从史诗、周民族史诗的界定和《诗经·大雅》五首史诗的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周民族史诗。
  关键词:周民族史诗;《诗经·大雅》;主题内容
  作者简介:汪慧美(1995.12-),女,甘肃省张掖人,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黑格尔曾说中国没有史诗。随着《格萨尔王传》等四大少数民族史诗的出现,黑格尔的学说渐渐被打破,五四时期,学者们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定为周民族史詩。这五首诗歌反映了周民族的起源、发展直至建立国都的历史,所以《诗经》的研究学者把这五首诗称为周代的史诗。作为民族史诗,它们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当时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和周民族的民族特色。
  一、“史诗”与“周民族史诗”的界定
  “史诗”源于希腊文Peos,本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所有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史诗”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把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类。黑格尔的《美学》中详细地论述了“史诗”这种重要的诗歌体裁,他将史诗分为原始史诗和正式史诗两大类,但他并未给“史诗”下明确的定义,而是称《荷马史诗》为正式史诗,后人也以此为准,对史诗的创作时间及主题内容等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辞海》中将“史诗”定义为:史诗,指古代叙事长诗,反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历史事件,以古代神话传说为主要内容,歌颂民族英雄精神,结构规模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
  一般来说,凡是从较早时期流传下来,带有神话色彩的,叙述民族历史或英雄事迹的口头诗歌或由口头诗歌记录而成的文本形态的诗歌,都是史诗。显然,《生民》这五篇都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史诗。“周民族史诗”真正提出是五四以后,研究者们根据西方诗歌理论对《诗经》内容重新分类,从而发现周民族史诗的存在。黑格尔在《美学》中几乎将史诗等同于叙事诗,他认为史诗的任务就是把事迹叙述得完整。在我国,传统上将叙事的任务交由散文,而诗歌则承载着抒情的重任。周民族史诗不仅描写历史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抒情特色,所以导致并未领略过独具特色《诗经·大雅》的黑格尔武断地认为:“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在他这一论断的影响下,中国的许多研究者也认为中国并没有史诗。文学大家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诗经》中被称为“史诗”的五篇也只是与后世的长篇叙事诗接近而已。五四以来,受到西方诗歌文论的影响,许多的学者认为《诗经》中有史诗,他们一致认为《诗经》中至少有《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五大史诗的存在。周民族史诗与荷马史诗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时运用歌谣的形式叙述本民族的神话与传说,只不过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它们在作者、用途、表演方式以及所反映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周民族史诗大多是由周王朝的史、乐官奉旨而作的祭祀诗歌,主要在庄严的祭祀场合配乐演唱,荷马史诗则出于民间诗人之手,用来娱乐消遣;周民族史诗一经创作就成为王朝所御用,不能随意改动,具有庄严性和政治性;荷马史诗在民间口耳相传,在流传中可随意删减润色,有的甚至改变原本的主题内容。这使得两种史诗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就了两种不同的民族史诗,同时也衬托出了周民族史诗蕴含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彰显了源远流长的周民族文化。
  二、周民族史诗的主题内容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长篇叙事诗,记述了周民族历史的演进,向世人展现了周民族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史诗。
  周人用史诗歌颂公刘、文王、武王等国君的殊勋茂绩,记录了周民族灭商建国的历史。《生民》叙述了周始祖的诞生以及周民族农业发展的历史,极富神话色彩。《公刘》记述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定居并大力发展农业的开国历史。《绵》写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徙和文王姬昌建立国都的历史。《皇矣》不仅歌颂了太王、太伯、王季的美德,还重点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抗战历史。《大明》记叙周文王和周武王从建国到灭商的历史。通览这五首周民族史诗,我们眼前呈现着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遥远的上古时代,黄土高原上一个勤劳智慧的部族,浩浩荡荡地迁徙,不断战胜着其他部落的侵扰,最终在黄河流域定居。他们披荆斩棘,将荒山野地改造成良田沃土,在那建造房屋,修筑城池,靠他们的辛勤劳作和英勇抗战,开拓了疆域,建立了文明大国。史诗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演进,赞颂祖先艰苦奋斗的精神,歌颂民族英雄的英勇善战。周民族史诗着重描画了由周始祖后稷诞生到周武王灭商建国的历史演变,在描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贯穿着对英雄人物的详尽描写,彰显着伟大的周民族历史光辉。
  周民族史诗是中国汉民族古老而又优秀的史诗,《生民》等诗篇的出现不仅仅是定义了周民族史诗,它也填补了中国无史诗的空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诗经研究论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张松如、郭杰.《周族史诗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清初诗坛,“钱王代兴”。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成为康熙诗坛一代正宗,其论诗标举“神韵”,以一种审美标准为出发点论诗,打破了明代以来以时代论诗的局限,在创作方面,王士祯也努力践行此种诗学理论,创作了一系列神韵诗。本文主要分析神韵诗的意象暖色调、主观性强的特点。  关键词:王士祯;神韵说;意象;暖色调;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摘 要:杜本作为生活在元代的宋遗民,半生隐居武夷山,交友广泛,与当时的许多隐士和官员都有交往。但是在人际交往中竟然没有一位少数民族人员,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时极其罕见的。而这种“汉族情节”也体现在了他的文学创作。所以本文将试用其生平经历及其作品探讨其“汉族情节”。  关键词:杜本;宋金遗民;汉族情节  作者简介:李晓宇(1991-),女,黑龙江鹤岗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
本文中作者以《诗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属性演变为例,浅谈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循环关系,即小传统被大传统所征用后又反作用于小传统,概括为:小传统→大传统→小传统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各种新型事物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逐渐从纸质媒体转向虚拟空间。从看书读报到听广播看电视直至到运用互联网技术。现代社会就是网络的世界,包括文学活动在内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避不开数字化时代的冲击,网络正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
期刊
摘 要:纪、戴二人皆为清代之通儒,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称纪氏大到经史子集、小到词曲卜筮皆是通才,实力远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赞纪氏为通儒;而戴氏在算术、考证等等方面亦有大成,王昶称“余友休宁戴君”是“通天地人之儒也”。尤其是在纪氏在与名流雅士驰逐竞游的时日里,二人的交游往来常常引发学术互动、轶事互寄等等。但二人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相关的记载文字却少获关注。在这些交游中,常常能看到二人学术观或
什么是先进文化?在民族艺术的传统中哪种载体最具时代特征?用什么方法来反映我们追求的艺术研究和创作高品位的学术性,以及艺术反映生活和艺术语汇的当代性?这不仅是当代艺术
摘 要:屈原的《橘颂》是我国咏物诗的开山之作。全诗托橘言志、借橘抒情,是诗人对理想人格和人生追求的自白,是屈原精神的生动写照。分析《橘颂》中所蕴含的屈原精神的内涵,重新审视屈原的精神人格,弘扬屈原精神,对于今天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意义重大。  关键词:《橘颂》;屈原精神;人文精神;重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  
助词作为汉语虚词中的重要部分,用于表达动作的状态情貌、显示语气、构成各种结构,是汉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的出现和形成,也是近代汉语形成的主要标志
在大量室内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两种加工简便的煤炭腐植酸物质,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在两种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通过两年生物盆栽试验,进一步证实了煤炭腐植酸抑制剂在栽培作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今年的《新闻传播》又改版了。展现给读者的是我们的心血,但我们的心是忐忑的:“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次改版,基于如下的考虑:自从2002年初改版,至今已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