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四时期,《诗经·大雅》中《生民》等五首诗歌被认定为周民族史诗,这对周民族史诗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本文主要从史诗、周民族史诗的界定和《诗经·大雅》五首史诗的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周民族史诗。
关键词:周民族史诗;《诗经·大雅》;主题内容
作者简介:汪慧美(1995.12-),女,甘肃省张掖人,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黑格尔曾说中国没有史诗。随着《格萨尔王传》等四大少数民族史诗的出现,黑格尔的学说渐渐被打破,五四时期,学者们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定为周民族史詩。这五首诗歌反映了周民族的起源、发展直至建立国都的历史,所以《诗经》的研究学者把这五首诗称为周代的史诗。作为民族史诗,它们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当时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和周民族的民族特色。
一、“史诗”与“周民族史诗”的界定
“史诗”源于希腊文Peos,本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所有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史诗”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把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类。黑格尔的《美学》中详细地论述了“史诗”这种重要的诗歌体裁,他将史诗分为原始史诗和正式史诗两大类,但他并未给“史诗”下明确的定义,而是称《荷马史诗》为正式史诗,后人也以此为准,对史诗的创作时间及主题内容等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辞海》中将“史诗”定义为:史诗,指古代叙事长诗,反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历史事件,以古代神话传说为主要内容,歌颂民族英雄精神,结构规模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
一般来说,凡是从较早时期流传下来,带有神话色彩的,叙述民族历史或英雄事迹的口头诗歌或由口头诗歌记录而成的文本形态的诗歌,都是史诗。显然,《生民》这五篇都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史诗。“周民族史诗”真正提出是五四以后,研究者们根据西方诗歌理论对《诗经》内容重新分类,从而发现周民族史诗的存在。黑格尔在《美学》中几乎将史诗等同于叙事诗,他认为史诗的任务就是把事迹叙述得完整。在我国,传统上将叙事的任务交由散文,而诗歌则承载着抒情的重任。周民族史诗不仅描写历史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抒情特色,所以导致并未领略过独具特色《诗经·大雅》的黑格尔武断地认为:“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在他这一论断的影响下,中国的许多研究者也认为中国并没有史诗。文学大家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诗经》中被称为“史诗”的五篇也只是与后世的长篇叙事诗接近而已。五四以来,受到西方诗歌文论的影响,许多的学者认为《诗经》中有史诗,他们一致认为《诗经》中至少有《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五大史诗的存在。周民族史诗与荷马史诗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时运用歌谣的形式叙述本民族的神话与传说,只不过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它们在作者、用途、表演方式以及所反映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周民族史诗大多是由周王朝的史、乐官奉旨而作的祭祀诗歌,主要在庄严的祭祀场合配乐演唱,荷马史诗则出于民间诗人之手,用来娱乐消遣;周民族史诗一经创作就成为王朝所御用,不能随意改动,具有庄严性和政治性;荷马史诗在民间口耳相传,在流传中可随意删减润色,有的甚至改变原本的主题内容。这使得两种史诗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就了两种不同的民族史诗,同时也衬托出了周民族史诗蕴含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彰显了源远流长的周民族文化。
二、周民族史诗的主题内容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长篇叙事诗,记述了周民族历史的演进,向世人展现了周民族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史诗。
周人用史诗歌颂公刘、文王、武王等国君的殊勋茂绩,记录了周民族灭商建国的历史。《生民》叙述了周始祖的诞生以及周民族农业发展的历史,极富神话色彩。《公刘》记述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定居并大力发展农业的开国历史。《绵》写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徙和文王姬昌建立国都的历史。《皇矣》不仅歌颂了太王、太伯、王季的美德,还重点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抗战历史。《大明》记叙周文王和周武王从建国到灭商的历史。通览这五首周民族史诗,我们眼前呈现着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遥远的上古时代,黄土高原上一个勤劳智慧的部族,浩浩荡荡地迁徙,不断战胜着其他部落的侵扰,最终在黄河流域定居。他们披荆斩棘,将荒山野地改造成良田沃土,在那建造房屋,修筑城池,靠他们的辛勤劳作和英勇抗战,开拓了疆域,建立了文明大国。史诗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演进,赞颂祖先艰苦奋斗的精神,歌颂民族英雄的英勇善战。周民族史诗着重描画了由周始祖后稷诞生到周武王灭商建国的历史演变,在描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贯穿着对英雄人物的详尽描写,彰显着伟大的周民族历史光辉。
周民族史诗是中国汉民族古老而又优秀的史诗,《生民》等诗篇的出现不仅仅是定义了周民族史诗,它也填补了中国无史诗的空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诗经研究论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张松如、郭杰.《周族史诗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周民族史诗;《诗经·大雅》;主题内容
作者简介:汪慧美(1995.12-),女,甘肃省张掖人,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黑格尔曾说中国没有史诗。随着《格萨尔王传》等四大少数民族史诗的出现,黑格尔的学说渐渐被打破,五四时期,学者们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定为周民族史詩。这五首诗歌反映了周民族的起源、发展直至建立国都的历史,所以《诗经》的研究学者把这五首诗称为周代的史诗。作为民族史诗,它们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当时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和周民族的民族特色。
一、“史诗”与“周民族史诗”的界定
“史诗”源于希腊文Peos,本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所有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史诗”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把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类。黑格尔的《美学》中详细地论述了“史诗”这种重要的诗歌体裁,他将史诗分为原始史诗和正式史诗两大类,但他并未给“史诗”下明确的定义,而是称《荷马史诗》为正式史诗,后人也以此为准,对史诗的创作时间及主题内容等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辞海》中将“史诗”定义为:史诗,指古代叙事长诗,反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历史事件,以古代神话传说为主要内容,歌颂民族英雄精神,结构规模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
一般来说,凡是从较早时期流传下来,带有神话色彩的,叙述民族历史或英雄事迹的口头诗歌或由口头诗歌记录而成的文本形态的诗歌,都是史诗。显然,《生民》这五篇都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史诗。“周民族史诗”真正提出是五四以后,研究者们根据西方诗歌理论对《诗经》内容重新分类,从而发现周民族史诗的存在。黑格尔在《美学》中几乎将史诗等同于叙事诗,他认为史诗的任务就是把事迹叙述得完整。在我国,传统上将叙事的任务交由散文,而诗歌则承载着抒情的重任。周民族史诗不仅描写历史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抒情特色,所以导致并未领略过独具特色《诗经·大雅》的黑格尔武断地认为:“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在他这一论断的影响下,中国的许多研究者也认为中国并没有史诗。文学大家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诗经》中被称为“史诗”的五篇也只是与后世的长篇叙事诗接近而已。五四以来,受到西方诗歌文论的影响,许多的学者认为《诗经》中有史诗,他们一致认为《诗经》中至少有《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五大史诗的存在。周民族史诗与荷马史诗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时运用歌谣的形式叙述本民族的神话与传说,只不过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它们在作者、用途、表演方式以及所反映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周民族史诗大多是由周王朝的史、乐官奉旨而作的祭祀诗歌,主要在庄严的祭祀场合配乐演唱,荷马史诗则出于民间诗人之手,用来娱乐消遣;周民族史诗一经创作就成为王朝所御用,不能随意改动,具有庄严性和政治性;荷马史诗在民间口耳相传,在流传中可随意删减润色,有的甚至改变原本的主题内容。这使得两种史诗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就了两种不同的民族史诗,同时也衬托出了周民族史诗蕴含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彰显了源远流长的周民族文化。
二、周民族史诗的主题内容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长篇叙事诗,记述了周民族历史的演进,向世人展现了周民族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史诗。
周人用史诗歌颂公刘、文王、武王等国君的殊勋茂绩,记录了周民族灭商建国的历史。《生民》叙述了周始祖的诞生以及周民族农业发展的历史,极富神话色彩。《公刘》记述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定居并大力发展农业的开国历史。《绵》写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徙和文王姬昌建立国都的历史。《皇矣》不仅歌颂了太王、太伯、王季的美德,还重点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抗战历史。《大明》记叙周文王和周武王从建国到灭商的历史。通览这五首周民族史诗,我们眼前呈现着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遥远的上古时代,黄土高原上一个勤劳智慧的部族,浩浩荡荡地迁徙,不断战胜着其他部落的侵扰,最终在黄河流域定居。他们披荆斩棘,将荒山野地改造成良田沃土,在那建造房屋,修筑城池,靠他们的辛勤劳作和英勇抗战,开拓了疆域,建立了文明大国。史诗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演进,赞颂祖先艰苦奋斗的精神,歌颂民族英雄的英勇善战。周民族史诗着重描画了由周始祖后稷诞生到周武王灭商建国的历史演变,在描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贯穿着对英雄人物的详尽描写,彰显着伟大的周民族历史光辉。
周民族史诗是中国汉民族古老而又优秀的史诗,《生民》等诗篇的出现不仅仅是定义了周民族史诗,它也填补了中国无史诗的空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诗经研究论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张松如、郭杰.《周族史诗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