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粉丝文化”诞生至今,借着新媒体的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粉丝”的意义已经要比“追星族”和“迷”丰富许多。由此带来的“粉丝经济”甚至社群经济,使人人都能受到影响。2018年4月21日,《创造101》在腾讯视频的首播日就获得了约6亿次的播放量。作为腾讯视频推出的中国首部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虽然类似选秀节目,但《创造101》的节目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播放仅在线上进行,宣传方式多种多样。文章分析《创造101》的粉丝是如何借助各种新媒体技术构造属于个别群体的独特粉丝文化的。
关键词 新媒体;粉丝行为;《创造10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3-0015-02
《创造101》4月21日上线同时,就通过NowJelli紫金国际台,同步登陆香港NowTV,新加坡Singtel和马来西亚unifiTV。这也是腾讯自制出品综艺节目首次实现海外同步播出。《创造101》从赛制、模式和节目理念上,都遵循了互联网时代下的青年文化和偶像定义,打破以往选秀节目的传统,将更多选择机会留给观众,其中最为重要的投票环节主要在腾讯视频提供的平台上进行,观众投票的结果直接决定最后的有资格出道成团的11人。节目的播放完全没有借助传统媒体的方式,这导致受众只能通过新媒体工具为偶像拉票宣传,但是新媒体工具的丰富性也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素材。本文以《创造101》为例,对现在的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行为的表现,进行简要分析。
1 借助新媒体积极搜集大量信息
粉丝们会积极地搜寻有关喜爱对象的所有新闻信息,借助新闻媒体、官网、贴吧、微博等多种媒介工具,而且这种行为会一直持续,但是他们的积极程度和持续时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粉丝搜寻大量信息的目的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比如:其他人搜寻信息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某种消费行为,买电脑之前搜寻大量关于电脑品牌和性能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规避这次消费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失。但是粉丝搜寻信息不仅仅是为了规避某种经济或其他方面的风险,而是为了不错过关于偶像的信息,这种行为不仅可以让其保持对偶像的喜爱,而且会促成其在现实中参与关于偶像的活动等其他行为。
节目播出不久,参加节目的选手就在认证的微博名上加上了节目的官方字样,虽然在参与节目录制的过程中选手不可以使用手机,但是粉丝们可以通过翻阅选手参与节目之前发送的动态了解自己的偶像;与腾讯视频合作的小红书App也通过节目的插入广告公布了选手的小红书号,小红书在入驻了各大明星后的曝光率提升了不少,在小红书上的小视频中,粉丝可以了解到即时的偶像动态及她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可以进行点评和关注,发动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关注自己的偶像;腾讯视频上的花絮是除了3个小时的节目之外最为直接的视频资料,粉丝们可以下载播放转发;除此之外,粉丝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工具找到偶像参选之前的资料和照片,在《创造101》中人气较高的兩名选手孟美岐和吴宣仪在参加节目之前就是已经在韩国出道的人气偶像,她们之前参演节目的资料也被粉丝们翻出来二次传播了。
2 加入线上的粉丝社会群体
粉丝在痴迷偶像时,总会希望能与他人分享他们的情感,以此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粉丝们通常会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建立粉丝社群,并且同城的粉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进行线下的活动。在偶像到当地举行活动,如演唱会、公开赛等,粉丝们会组成后援会一起到场支援。在平时偶像没有大型活动时,粉丝们也会组成后援会,保持并提高偶像的曝光度,不少的粉丝后援会都有官方认证的微博,会有专人对微博进行打理运营等。
从单个的粉丝行为来看,粉丝的追星行为是独立的;从社群角度来看,单个的追星行为又会因社交网络的影响而相互连结,在这个网络中,个人的行为在受到他人影响时,同时又在影响他人。个人在粉丝社群获得身份认同感后,又会继续做出其他的行为来维持这种身份。
《创造101》不仅有一个总的贴吧,而且不少选手都有自己的贴吧,这些贴吧有些是粉丝自发为偶像建立的,有的是选手的签约公司为选手专门购买的。在这些贴吧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帖子更新,在大部分帖子下,都会看见活跃的粉丝在积极发言讨论。时不时会有人将选手的表演视频精心剪辑然后上传到贴吧,在贴吧活跃度较高且分享的信息多的人被称为“大神”。一旦“大神”在贴吧发帖,基本上都会受到同在贴吧的其他粉丝的热捧。
3 冲动地在线上进行消费
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康化教授认为:“粉丝由于内在狂热情感而沉迷于喜爱对象,所导致的狂热消费行为表现为沉迷和强迫自己表达情感的上瘾行为……粉丝的狂热行为具有两个重要特征:情感狂热和态度偏狭。”偶像对于粉丝来说,不同于身边时刻可以接触到的人。在大多数时候,偶像就是存在于各种传播媒介上的形象,粉丝通过购买关于偶像的周边,可获得以偶像为主题的画册、海报、签名、玩偶等,进而增加偶像在其心目中的真实感。
再者,以偶像为主题的传播媒介和文本都会极力美化他们的形象,粉丝在获得被完美化的偶像周边后,会更加沉迷于偶像,也就会促成下一次冲动的消费。不论这些消费的物品是否与曾经有过的消费物品雷同,不论这些消费的金额是否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类,沉迷于偶像的粉丝都会不假思索地冲动消费。
在《创造101》的赛制中,点赞数的排名直接决定选手在节目上的资源和露脸次数,节目在播放过程和结尾都会重复播放,腾讯视频的会员可以比非会员多点赞91次的广告,在节目播放的后期,比赛进入白热化,腾讯视频更是推出了为选手个人定制的点赞卡,每购买一张点赞卡,选手可额外获得100个赞,当天点赞数第一名的选手还会多得一万个赞。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激起了粉丝们的购买欲,甚至会有人购买了大量的腾讯会员名额后,直接发到朋友圈请求朋友们为自己心仪的偶像点赞。 4 构建独特虚拟粉丝空间
在现代社会,就文化和艺术等方面来说,大众自己能够创造出来的文化与艺术大部分是通过媒介获得,大众在收到讯息后再进行二次的加工创造使其带有消费者所理解需要的意义。
在我国,只要不非法利用他人的知识成果进行商业盈利,其他的学习行为属于合理使用。粉丝利用从传统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构建特别的粉丝空间,《创造101》的粉丝空间主要是虚拟的。
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粉丝可以利用他们搜集到的图片、文字、音乐对这个空间进行“装饰”。这个空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互动性的,在这个小圈子里,可能大家都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但是可以因为共同迷恋一个偶像而拥有许多共同话题,由此构建一个独特的粉丝圈子。
5 结束语
在粉丝的社群中,大部分人都对偶像持有百分之百的信任和喜爱,不论外界如何批评偶像,他们都会认为偶像不会做出不好的事,或者偶像做这些招人鄙夷的事只不过是因为“真性情”或“有苦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丧失理智而不能看清事实,但是“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使他们缄默。在“多数意见”面前,理性却难以被群体的伙伴接受的“少数意见”沉默不语,在粉丝社群内,越多人维护偶像,就会有越少的人敢于站出来说偶像的过错。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粉丝”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多种因素,“粉丝”不仅仅是娱乐的产物。“粉丝”的诞生也意味着新的社会关系的诞生,比如偶像和“粉丝”的关系、“粉丝”社群里的关系等,新媒体技术无疑是加速了这种新的社会关系诞生的进程。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经历了很多变化。不少学者预言,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节奏,未来将不再存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说法,那个时候,“粉丝文化”又将经历许多的变化。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沉迷偶像的粉丝们有的时候会做出没有理智的事,有的时候也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很多粉丝会因为偶像的号召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在“粉丝”这个名称被“污名化”的同时,也有不少人维持着自己的理性和善意,不越界地喜爱着自己的偶像,并以优秀的偶像为榜样前进。
参考文献
[1]孙慧英.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J].现代传播,2006:7-13.
[2]李康化.粉丝消费与粉丝经济的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72-78.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 煜,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传播学。
关键词 新媒体;粉丝行为;《创造10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3-0015-02
《创造101》4月21日上线同时,就通过NowJelli紫金国际台,同步登陆香港NowTV,新加坡Singtel和马来西亚unifiTV。这也是腾讯自制出品综艺节目首次实现海外同步播出。《创造101》从赛制、模式和节目理念上,都遵循了互联网时代下的青年文化和偶像定义,打破以往选秀节目的传统,将更多选择机会留给观众,其中最为重要的投票环节主要在腾讯视频提供的平台上进行,观众投票的结果直接决定最后的有资格出道成团的11人。节目的播放完全没有借助传统媒体的方式,这导致受众只能通过新媒体工具为偶像拉票宣传,但是新媒体工具的丰富性也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素材。本文以《创造101》为例,对现在的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行为的表现,进行简要分析。
1 借助新媒体积极搜集大量信息
粉丝们会积极地搜寻有关喜爱对象的所有新闻信息,借助新闻媒体、官网、贴吧、微博等多种媒介工具,而且这种行为会一直持续,但是他们的积极程度和持续时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粉丝搜寻大量信息的目的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比如:其他人搜寻信息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某种消费行为,买电脑之前搜寻大量关于电脑品牌和性能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规避这次消费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失。但是粉丝搜寻信息不仅仅是为了规避某种经济或其他方面的风险,而是为了不错过关于偶像的信息,这种行为不仅可以让其保持对偶像的喜爱,而且会促成其在现实中参与关于偶像的活动等其他行为。
节目播出不久,参加节目的选手就在认证的微博名上加上了节目的官方字样,虽然在参与节目录制的过程中选手不可以使用手机,但是粉丝们可以通过翻阅选手参与节目之前发送的动态了解自己的偶像;与腾讯视频合作的小红书App也通过节目的插入广告公布了选手的小红书号,小红书在入驻了各大明星后的曝光率提升了不少,在小红书上的小视频中,粉丝可以了解到即时的偶像动态及她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可以进行点评和关注,发动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关注自己的偶像;腾讯视频上的花絮是除了3个小时的节目之外最为直接的视频资料,粉丝们可以下载播放转发;除此之外,粉丝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工具找到偶像参选之前的资料和照片,在《创造101》中人气较高的兩名选手孟美岐和吴宣仪在参加节目之前就是已经在韩国出道的人气偶像,她们之前参演节目的资料也被粉丝们翻出来二次传播了。
2 加入线上的粉丝社会群体
粉丝在痴迷偶像时,总会希望能与他人分享他们的情感,以此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粉丝们通常会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建立粉丝社群,并且同城的粉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进行线下的活动。在偶像到当地举行活动,如演唱会、公开赛等,粉丝们会组成后援会一起到场支援。在平时偶像没有大型活动时,粉丝们也会组成后援会,保持并提高偶像的曝光度,不少的粉丝后援会都有官方认证的微博,会有专人对微博进行打理运营等。
从单个的粉丝行为来看,粉丝的追星行为是独立的;从社群角度来看,单个的追星行为又会因社交网络的影响而相互连结,在这个网络中,个人的行为在受到他人影响时,同时又在影响他人。个人在粉丝社群获得身份认同感后,又会继续做出其他的行为来维持这种身份。
《创造101》不仅有一个总的贴吧,而且不少选手都有自己的贴吧,这些贴吧有些是粉丝自发为偶像建立的,有的是选手的签约公司为选手专门购买的。在这些贴吧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帖子更新,在大部分帖子下,都会看见活跃的粉丝在积极发言讨论。时不时会有人将选手的表演视频精心剪辑然后上传到贴吧,在贴吧活跃度较高且分享的信息多的人被称为“大神”。一旦“大神”在贴吧发帖,基本上都会受到同在贴吧的其他粉丝的热捧。
3 冲动地在线上进行消费
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康化教授认为:“粉丝由于内在狂热情感而沉迷于喜爱对象,所导致的狂热消费行为表现为沉迷和强迫自己表达情感的上瘾行为……粉丝的狂热行为具有两个重要特征:情感狂热和态度偏狭。”偶像对于粉丝来说,不同于身边时刻可以接触到的人。在大多数时候,偶像就是存在于各种传播媒介上的形象,粉丝通过购买关于偶像的周边,可获得以偶像为主题的画册、海报、签名、玩偶等,进而增加偶像在其心目中的真实感。
再者,以偶像为主题的传播媒介和文本都会极力美化他们的形象,粉丝在获得被完美化的偶像周边后,会更加沉迷于偶像,也就会促成下一次冲动的消费。不论这些消费的物品是否与曾经有过的消费物品雷同,不论这些消费的金额是否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类,沉迷于偶像的粉丝都会不假思索地冲动消费。
在《创造101》的赛制中,点赞数的排名直接决定选手在节目上的资源和露脸次数,节目在播放过程和结尾都会重复播放,腾讯视频的会员可以比非会员多点赞91次的广告,在节目播放的后期,比赛进入白热化,腾讯视频更是推出了为选手个人定制的点赞卡,每购买一张点赞卡,选手可额外获得100个赞,当天点赞数第一名的选手还会多得一万个赞。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激起了粉丝们的购买欲,甚至会有人购买了大量的腾讯会员名额后,直接发到朋友圈请求朋友们为自己心仪的偶像点赞。 4 构建独特虚拟粉丝空间
在现代社会,就文化和艺术等方面来说,大众自己能够创造出来的文化与艺术大部分是通过媒介获得,大众在收到讯息后再进行二次的加工创造使其带有消费者所理解需要的意义。
在我国,只要不非法利用他人的知识成果进行商业盈利,其他的学习行为属于合理使用。粉丝利用从传统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构建特别的粉丝空间,《创造101》的粉丝空间主要是虚拟的。
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粉丝可以利用他们搜集到的图片、文字、音乐对这个空间进行“装饰”。这个空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互动性的,在这个小圈子里,可能大家都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但是可以因为共同迷恋一个偶像而拥有许多共同话题,由此构建一个独特的粉丝圈子。
5 结束语
在粉丝的社群中,大部分人都对偶像持有百分之百的信任和喜爱,不论外界如何批评偶像,他们都会认为偶像不会做出不好的事,或者偶像做这些招人鄙夷的事只不过是因为“真性情”或“有苦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丧失理智而不能看清事实,但是“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使他们缄默。在“多数意见”面前,理性却难以被群体的伙伴接受的“少数意见”沉默不语,在粉丝社群内,越多人维护偶像,就会有越少的人敢于站出来说偶像的过错。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粉丝”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多种因素,“粉丝”不仅仅是娱乐的产物。“粉丝”的诞生也意味着新的社会关系的诞生,比如偶像和“粉丝”的关系、“粉丝”社群里的关系等,新媒体技术无疑是加速了这种新的社会关系诞生的进程。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经历了很多变化。不少学者预言,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节奏,未来将不再存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说法,那个时候,“粉丝文化”又将经历许多的变化。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沉迷偶像的粉丝们有的时候会做出没有理智的事,有的时候也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很多粉丝会因为偶像的号召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在“粉丝”这个名称被“污名化”的同时,也有不少人维持着自己的理性和善意,不越界地喜爱着自己的偶像,并以优秀的偶像为榜样前进。
参考文献
[1]孙慧英.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J].现代传播,2006:7-13.
[2]李康化.粉丝消费与粉丝经济的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72-78.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 煜,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