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01-01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患者急性期护理、治疗护理、恢复期护理方法。方法:对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总有效率90%以上,临床效果满意。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积极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护理;治疗护理;恢复期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脑动脉的血流急性中断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故称脑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变性或死亡,且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大部分患者均为急性起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对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其中男46例,女19例,年龄53~82岁,平均73岁。其中脑梗死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例,高血压脑病14例。嗜睡11例,浅昏迷7例,深昏迷16例,一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10例。
1.2 方法 首先是溶栓治疗,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发病时间在6小时之内可采用动脉溶栓治疗。其次是降纤治疗,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还有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中药治疗、外科治疗等方案。经治疗总有效率90%以上,临床效果满意。复发频次越多,病死灶越多,致残率越高。
2 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2.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定时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的治疗。监测用药后血压的变化,伴有头痛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通知医生[1]。言语不清加重时,注意患者的吞咽检查,必要时应遵医嘱给予管饲喂养,防止误吸发生。
2.1.2 患者急性起病,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及心理上的焦虑与害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作好心理支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救治。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正确给药,每日触摸忽略侧肢体,让患者判断触及部位,或让患者用健侧手经常抬举患侧肢体,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压疮、坠床等不良事件。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积极与患者沟通,作好心理支持,让患者消除焦虑、害怕的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
2.1.3 患者言语笨拙,讲话费力,但能听懂他人言语,症状进行性加重,导致语言沟通障碍[2]。保障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患者得到满足。采用多种方法与患者交流:手势提示法,即与患者共同约定手势意图,可用健侧肢体进行表示;实物图片法:利用一些实物图进行简单的思想交流,来满足生理需求;提示板的应用。每日进行发音练习。
2.2 治疗期护理
2.2.1 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易导致出血等并发症:保障患者溶栓过程中的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溶栓前:准备好床单位、监护仪、氧气、输液泵以及尿激酶或rt-PA。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心电监护,以及护理记录。溶栓中:遵医嘱给予尿激酶 或rt-PA,给予过程中每15分钟监测一次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的变化。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应立即停止治疗。溶栓后:注意患者主诉,观察有无消化道、泌尿道、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同时做好记录。并发症的观察: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再栓塞發生。
2.2.2 给予胰岛素治疗,控制高血糖发生时,容易出现低血糖;保证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围,及时发现低血糖出现先兆;根据医嘱定时监测血糖,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食前给予患者胰岛素时,观察有无发慌、出冷汗等症状。
2.2.3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防止血压不稳定导致病情加重。维持患者血压的稳定,减轻病情。遵医嘱给予脱水药或降压药,并监测给药后的效果;进行血压的监测,使患者血压保持在160/100mmHg;给予降压处理30分钟后复测血压,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排除测量方式不正确、膀胱充盈、疼痛等使血压升高的干扰因素;嘱患者绝对卧床,评估有无头痛、头晕,并抬高床头,给予吸氧。
2.3 恢复期护理
2.3.1 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培养患者健康意识,防止疾病的加重与复发。注意饮食的给予,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意识。作好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如注意血压的测量、用药的目的、饮食原则等,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3]。
2.3.2 加强肢体锻炼,减少失用综合征的发生 与康复科配合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床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病情稳定患者可到康复科进行功能锻炼;嘱患者自行用健侧手对患侧进行按摩或抬举,促使患者自行锻炼,增加患肢血液循环,促进肌力的恢复.
3 讨论
合理饮食,按医嘱正确服药,积极治疗已有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生活起居规律,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避免精神紧张及操劳过度,保持情绪稳定。尤其是经常发作的患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单独外出;扭头或仰头动作不宜过急,幅度不要太大,以防疾病发作时跌伤。应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的因素,如大量呕吐、腹泻、高热、大汗等,以防血液浓缩而诱发脑血栓的形成。老年人在日常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5~10min后缓慢起床,以防直立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形成。平时适度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患者认识到此病的危害性,应及时治疗,争取早日康复[4]。调查表明,本病如未经适当治疗而任其自然发展,约1/3的患者在数年内可形成脑血栓,约有1/3经历长期的反复发作而损害脑功能,仅有1/3可能会自然缓解。因此,对该病应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若能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黄人健,田力.护士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6
[2] 孙红.护理研究的新课题:疾病的不确定性[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4.
[3] 殷 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2.
[4] 白 雅,卞干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448.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患者急性期护理、治疗护理、恢复期护理方法。方法:对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总有效率90%以上,临床效果满意。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积极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护理;治疗护理;恢复期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脑动脉的血流急性中断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故称脑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变性或死亡,且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大部分患者均为急性起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对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其中男46例,女19例,年龄53~82岁,平均73岁。其中脑梗死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例,高血压脑病14例。嗜睡11例,浅昏迷7例,深昏迷16例,一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10例。
1.2 方法 首先是溶栓治疗,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发病时间在6小时之内可采用动脉溶栓治疗。其次是降纤治疗,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还有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中药治疗、外科治疗等方案。经治疗总有效率90%以上,临床效果满意。复发频次越多,病死灶越多,致残率越高。
2 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2.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定时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的治疗。监测用药后血压的变化,伴有头痛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通知医生[1]。言语不清加重时,注意患者的吞咽检查,必要时应遵医嘱给予管饲喂养,防止误吸发生。
2.1.2 患者急性起病,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及心理上的焦虑与害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作好心理支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救治。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正确给药,每日触摸忽略侧肢体,让患者判断触及部位,或让患者用健侧手经常抬举患侧肢体,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压疮、坠床等不良事件。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积极与患者沟通,作好心理支持,让患者消除焦虑、害怕的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
2.1.3 患者言语笨拙,讲话费力,但能听懂他人言语,症状进行性加重,导致语言沟通障碍[2]。保障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患者得到满足。采用多种方法与患者交流:手势提示法,即与患者共同约定手势意图,可用健侧肢体进行表示;实物图片法:利用一些实物图进行简单的思想交流,来满足生理需求;提示板的应用。每日进行发音练习。
2.2 治疗期护理
2.2.1 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易导致出血等并发症:保障患者溶栓过程中的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溶栓前:准备好床单位、监护仪、氧气、输液泵以及尿激酶或rt-PA。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心电监护,以及护理记录。溶栓中:遵医嘱给予尿激酶 或rt-PA,给予过程中每15分钟监测一次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的变化。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应立即停止治疗。溶栓后:注意患者主诉,观察有无消化道、泌尿道、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同时做好记录。并发症的观察: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再栓塞發生。
2.2.2 给予胰岛素治疗,控制高血糖发生时,容易出现低血糖;保证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围,及时发现低血糖出现先兆;根据医嘱定时监测血糖,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食前给予患者胰岛素时,观察有无发慌、出冷汗等症状。
2.2.3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防止血压不稳定导致病情加重。维持患者血压的稳定,减轻病情。遵医嘱给予脱水药或降压药,并监测给药后的效果;进行血压的监测,使患者血压保持在160/100mmHg;给予降压处理30分钟后复测血压,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排除测量方式不正确、膀胱充盈、疼痛等使血压升高的干扰因素;嘱患者绝对卧床,评估有无头痛、头晕,并抬高床头,给予吸氧。
2.3 恢复期护理
2.3.1 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培养患者健康意识,防止疾病的加重与复发。注意饮食的给予,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意识。作好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如注意血压的测量、用药的目的、饮食原则等,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3]。
2.3.2 加强肢体锻炼,减少失用综合征的发生 与康复科配合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床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病情稳定患者可到康复科进行功能锻炼;嘱患者自行用健侧手对患侧进行按摩或抬举,促使患者自行锻炼,增加患肢血液循环,促进肌力的恢复.
3 讨论
合理饮食,按医嘱正确服药,积极治疗已有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生活起居规律,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避免精神紧张及操劳过度,保持情绪稳定。尤其是经常发作的患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单独外出;扭头或仰头动作不宜过急,幅度不要太大,以防疾病发作时跌伤。应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的因素,如大量呕吐、腹泻、高热、大汗等,以防血液浓缩而诱发脑血栓的形成。老年人在日常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5~10min后缓慢起床,以防直立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形成。平时适度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患者认识到此病的危害性,应及时治疗,争取早日康复[4]。调查表明,本病如未经适当治疗而任其自然发展,约1/3的患者在数年内可形成脑血栓,约有1/3经历长期的反复发作而损害脑功能,仅有1/3可能会自然缓解。因此,对该病应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若能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黄人健,田力.护士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6
[2] 孙红.护理研究的新课题:疾病的不确定性[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4.
[3] 殷 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2.
[4] 白 雅,卞干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