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专业学习,语文新教师在上岗之前已经基本掌握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对相关教育理论也有所了解。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新教师却往往因过于关注课堂的完整性,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足,而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笔者发现,大部分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四个误区:
一、教学文本解读深度与广度失当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恰当地解读文本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保证。在解读文本时,新教师喜欢将自己记忆中的文本解读片段移植到教学中,而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现有学识。如在讲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部分新教师脱离词本身,花大量时间介绍苏轼的人生,甚至生硬地从词中寻找和诗人人生相对应的诗句,反而忽视了诗词教学的本体——涵咏诗句,品味真情。从学情出发,立足已知,拓展延伸,大胆取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导语设计与教学环节不衔接
因为导语设计非常重要,能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大多数新教师会反复斟酌,力求设计精致,以达到语出惊人的效果。但许多新教师对导语的根本作用认识不清,容易出现导语与教学环节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导语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较小,导语提出后与教学环节无照应,或者用作者介绍替代导语。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有些新教师播放了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这首歌曲的旋律高昂,与文章淡淡忧愁的基调完全不同;这首歌曲的歌词直白,与文中含蓄的语言截然不同;这首歌曲的MV画面感太强,先入为主地占据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导语设计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还有一部分导语虽语言优美,营造了诗意的画面,也能使学生渐入佳境,可是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却生生打断了学生的思绪。如在教学《咏怀古迹(其三)》一文时,一位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王昭君的家乡。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想呢?”本来这个导语很好,但教师却没有马上引入课文,而是检查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硬生生切断了导语与教学环节的联系。教师应牢记导语的本质功能,从课堂教学主体出发,简而精,这才是导语设计的关键。
三、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能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而不是用在研究文本上。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因素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要,但如果教师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那么学生的思维如何提高,毕竟教是为了不教。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新教师忽视了板书在课堂中的作用,整节课下来,一块偌大的黑板上只有孤零零的一个课文标题,或者只留了几个生字词。课堂信息太多,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课堂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必须牢记课件服务教学,而不是教师服务课件。
四、课堂评价简单化、频繁化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用自身素养和教学智慧来指导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而大多数新教师因畏惧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或者害怕学生进一步追问,所以对于学生的阅读体会总是给予“回答得不错”这样简单的评价,也有的新教师为了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表扬学生一番,殊不知这种做法显示了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更是毫无益处。
教学本是一门艺术,缺憾在所难免,但教师应该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易犯之失,尽力改正,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文本解读深度与广度失当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恰当地解读文本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保证。在解读文本时,新教师喜欢将自己记忆中的文本解读片段移植到教学中,而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现有学识。如在讲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部分新教师脱离词本身,花大量时间介绍苏轼的人生,甚至生硬地从词中寻找和诗人人生相对应的诗句,反而忽视了诗词教学的本体——涵咏诗句,品味真情。从学情出发,立足已知,拓展延伸,大胆取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导语设计与教学环节不衔接
因为导语设计非常重要,能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大多数新教师会反复斟酌,力求设计精致,以达到语出惊人的效果。但许多新教师对导语的根本作用认识不清,容易出现导语与教学环节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导语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较小,导语提出后与教学环节无照应,或者用作者介绍替代导语。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有些新教师播放了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这首歌曲的旋律高昂,与文章淡淡忧愁的基调完全不同;这首歌曲的歌词直白,与文中含蓄的语言截然不同;这首歌曲的MV画面感太强,先入为主地占据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导语设计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还有一部分导语虽语言优美,营造了诗意的画面,也能使学生渐入佳境,可是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却生生打断了学生的思绪。如在教学《咏怀古迹(其三)》一文时,一位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王昭君的家乡。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想呢?”本来这个导语很好,但教师却没有马上引入课文,而是检查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硬生生切断了导语与教学环节的联系。教师应牢记导语的本质功能,从课堂教学主体出发,简而精,这才是导语设计的关键。
三、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能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而不是用在研究文本上。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因素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要,但如果教师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那么学生的思维如何提高,毕竟教是为了不教。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新教师忽视了板书在课堂中的作用,整节课下来,一块偌大的黑板上只有孤零零的一个课文标题,或者只留了几个生字词。课堂信息太多,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课堂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必须牢记课件服务教学,而不是教师服务课件。
四、课堂评价简单化、频繁化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用自身素养和教学智慧来指导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而大多数新教师因畏惧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或者害怕学生进一步追问,所以对于学生的阅读体会总是给予“回答得不错”这样简单的评价,也有的新教师为了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表扬学生一番,殊不知这种做法显示了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更是毫无益处。
教学本是一门艺术,缺憾在所难免,但教师应该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易犯之失,尽力改正,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