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活动,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管理体系,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培养品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界定谈起,结合多年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经验,尝试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基本原则、当前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构建措施三方面内容进行相关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99 — 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维度。在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却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或体系,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取得实际成效或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对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界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实践是活动主体借助于中介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人的一种对象化活动,是主观和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途径,是探求真理和运用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实效性,通常指事物发生过后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较,其所能达到真实效果程度。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要从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三方面判断和衡量。受教育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后,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自觉发生的变化。长才干指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今后的学习方向,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增长了才干。作贡献是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全过程(确定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总结和答辩),让丰富的感性体验和理论思维相结合,强烈的现场参与感触发和增强理论思维的兴奋点,从而使其对于社会需求、专业学习和自我成才有全面的认识。”由此看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主要指向为其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否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效益的实现及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是激励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面,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一)知行统一原则。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自身所学理论与实际岗位技能相结合的过程,社会实践环节是对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其目的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选题上务必要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二)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多位一体的有机系统,要涉及到学生本人、高等院校以及社会机构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也必须要从全局出发,采用系统论的方法与观点,对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不同要素要全面整合,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价。
(三)可把握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内容上十分丰富,形式上也较为多元化,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在评价数据、语言方式等方面都必须要准确、清晰和具体。同时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坚持公平与真实,通过对于各阶段实践情况与材料的分析,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过程,从而作出正确、理性的评价。
(四)主体性原则。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程。因此,社会实践的评价中必须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要始终坚持主体性原则,使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并具有实效性。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缺乏更新,宣传和引导比较滞后
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师生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许多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敷衍了事、情感淡漠。事实上,考核评价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效性评价机制的建设是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顺利进行、确保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造成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高校缺少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岗位技能的必要训练,许多后期的评价人员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仅仅是进行资料的收集、照片取证等表面工作,将这些内容整理归档后,就算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工作。这种简单得评价方式無法发挥出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要使自身的社会实践得到较高的评价,就必须要把评价材料做的丰富饱满,材料越有可看性,那么评价就越高,因此学生的社会实践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功利化与形式化,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空有其表而实效性低下。 (二)实践评价过于侧重结果评价层面
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多以学生所提交的实践报告为准,同时结合实践单位所给出的意见,再根据报告内容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侧重于资料的推彻,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的测评、监督与指导,无法全面把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以及实践态度的基本情况,更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成效。很多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并不完善,学生抓住制度的漏洞而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但是实践材料却准备的十分完整,这也严重地影响了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挫伤真正用心于社会实践的学生。长此,大学生社会实践会形同虚设,不仅无法使大学生得到真正的岗位锻炼,而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少具有预见性的完整规划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主要由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组成,缺少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管理体系与方案。很多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滞后,大学生没有一个真正发挥聪明才智、锻炼自身技能的良好平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点要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的个别需要,无法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单位是主导,院校主要以配合为主,这直接造成了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社会实践框架、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均出现问题。
四、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实施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观念转变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要让全新的理念走出校园,辐射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使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各单位与群众都能够科学、理性地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提高需要高校以及社会多方面力量的积极配合,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促进不同层面人员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观念的转变,从而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的实施政策落到实处,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热情,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优势,通过网络、电视以及广播等多种平台,加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政策与内容的宣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从看重学历到注重实践能力,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广泛联合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必须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地统一,要使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全过程,使之持续、全员与社会发展同步化。首先必须要下大力度建设一批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尝试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区化,通过签订正式的协议,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走进社区,参与具体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与社区保持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社区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百态和生活状况,使大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发挥所长,也能够使学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与指导更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三)整合多方力量,构建高质量的指导队伍
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一支能力过硬、业务精湛、善于钻研、勤于动手又乐于奉献的指导队伍作为必要的保障,这支指导队伍主要包含高校的专业教师、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等。学校要出台必要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指导水平,深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线指导工作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与技术支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走向深入。高校要高度重视参与评价人员的专业培训,使评估队伍更加多维化与专业化。同时,加强对评价人员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要侧重于对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指导,明确考核指标、内容、标准以及提升评价人员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队伍更具系统化与专业化。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构建要加强形式与内容上的进一步创新,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全面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广泛开辟全新的社会实践领域,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要进一步细化与规范评价指标,明确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使评价标准更具规范性,将考核指标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办学特色制定适合的评价指标与标准,要使评价机制更具可操作性与针对性。在考核方式方面,要改变以往只重实践报告而忽略实践过程考察的做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根据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前后变化予以系统地把握,突出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让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五)根据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社会实践效果实施评价
学校要适时制订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的管理办法,各院、系要制定一套完整、具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细则,包括社会实践信息采集、反馈及处理机制,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社会实践各项资料的记录以及社会实践单位的评价意见,从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可行性、客观性与准确性,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要建立大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以及高校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够体现出评价机制对于个体发展的尊重与人文关怀,指导教师与校外导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参与者与指导者,对学生在實践过程中的整体表现以及能力的提升有着关键性的发言权,因此,必须要调动多方的力量实现多角度的系统化评价,在评价反馈中查找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不足,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构建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推进。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当前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地拿出行之有效的建设策略,从而使评价机制真正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激励与指导作用,并最终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更好地成长与成才。
〔参 考 文 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李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
〔3〕刘红英.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构想〔J〕.教育评论,2007.
〔4〕陈立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
〔5〕朱雄才,陈丽能.高职学生毕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
〔责任编辑:张 港〕
关键词: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99 — 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维度。在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却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或体系,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取得实际成效或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对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界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实践是活动主体借助于中介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人的一种对象化活动,是主观和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途径,是探求真理和运用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实效性,通常指事物发生过后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较,其所能达到真实效果程度。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要从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三方面判断和衡量。受教育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后,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自觉发生的变化。长才干指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今后的学习方向,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增长了才干。作贡献是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全过程(确定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总结和答辩),让丰富的感性体验和理论思维相结合,强烈的现场参与感触发和增强理论思维的兴奋点,从而使其对于社会需求、专业学习和自我成才有全面的认识。”由此看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主要指向为其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否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效益的实现及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是激励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面,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一)知行统一原则。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自身所学理论与实际岗位技能相结合的过程,社会实践环节是对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其目的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选题上务必要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二)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多位一体的有机系统,要涉及到学生本人、高等院校以及社会机构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也必须要从全局出发,采用系统论的方法与观点,对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不同要素要全面整合,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价。
(三)可把握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内容上十分丰富,形式上也较为多元化,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在评价数据、语言方式等方面都必须要准确、清晰和具体。同时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坚持公平与真实,通过对于各阶段实践情况与材料的分析,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过程,从而作出正确、理性的评价。
(四)主体性原则。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程。因此,社会实践的评价中必须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要始终坚持主体性原则,使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并具有实效性。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缺乏更新,宣传和引导比较滞后
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师生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许多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敷衍了事、情感淡漠。事实上,考核评价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效性评价机制的建设是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顺利进行、确保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造成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高校缺少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岗位技能的必要训练,许多后期的评价人员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仅仅是进行资料的收集、照片取证等表面工作,将这些内容整理归档后,就算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工作。这种简单得评价方式無法发挥出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要使自身的社会实践得到较高的评价,就必须要把评价材料做的丰富饱满,材料越有可看性,那么评价就越高,因此学生的社会实践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功利化与形式化,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空有其表而实效性低下。 (二)实践评价过于侧重结果评价层面
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多以学生所提交的实践报告为准,同时结合实践单位所给出的意见,再根据报告内容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侧重于资料的推彻,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的测评、监督与指导,无法全面把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以及实践态度的基本情况,更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成效。很多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并不完善,学生抓住制度的漏洞而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但是实践材料却准备的十分完整,这也严重地影响了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挫伤真正用心于社会实践的学生。长此,大学生社会实践会形同虚设,不仅无法使大学生得到真正的岗位锻炼,而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少具有预见性的完整规划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主要由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组成,缺少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管理体系与方案。很多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滞后,大学生没有一个真正发挥聪明才智、锻炼自身技能的良好平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点要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的个别需要,无法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单位是主导,院校主要以配合为主,这直接造成了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社会实践框架、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均出现问题。
四、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实施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观念转变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要让全新的理念走出校园,辐射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使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各单位与群众都能够科学、理性地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提高需要高校以及社会多方面力量的积极配合,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促进不同层面人员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观念的转变,从而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的实施政策落到实处,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热情,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优势,通过网络、电视以及广播等多种平台,加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政策与内容的宣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从看重学历到注重实践能力,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广泛联合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必须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地统一,要使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全过程,使之持续、全员与社会发展同步化。首先必须要下大力度建设一批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尝试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区化,通过签订正式的协议,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走进社区,参与具体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与社区保持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社区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百态和生活状况,使大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发挥所长,也能够使学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与指导更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三)整合多方力量,构建高质量的指导队伍
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一支能力过硬、业务精湛、善于钻研、勤于动手又乐于奉献的指导队伍作为必要的保障,这支指导队伍主要包含高校的专业教师、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等。学校要出台必要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指导水平,深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线指导工作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与技术支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走向深入。高校要高度重视参与评价人员的专业培训,使评估队伍更加多维化与专业化。同时,加强对评价人员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要侧重于对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指导,明确考核指标、内容、标准以及提升评价人员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队伍更具系统化与专业化。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构建要加强形式与内容上的进一步创新,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全面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广泛开辟全新的社会实践领域,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要进一步细化与规范评价指标,明确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使评价标准更具规范性,将考核指标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办学特色制定适合的评价指标与标准,要使评价机制更具可操作性与针对性。在考核方式方面,要改变以往只重实践报告而忽略实践过程考察的做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根据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前后变化予以系统地把握,突出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让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五)根据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社会实践效果实施评价
学校要适时制订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的管理办法,各院、系要制定一套完整、具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细则,包括社会实践信息采集、反馈及处理机制,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社会实践各项资料的记录以及社会实践单位的评价意见,从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可行性、客观性与准确性,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要建立大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以及高校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够体现出评价机制对于个体发展的尊重与人文关怀,指导教师与校外导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参与者与指导者,对学生在實践过程中的整体表现以及能力的提升有着关键性的发言权,因此,必须要调动多方的力量实现多角度的系统化评价,在评价反馈中查找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不足,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的构建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推进。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当前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地拿出行之有效的建设策略,从而使评价机制真正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激励与指导作用,并最终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更好地成长与成才。
〔参 考 文 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李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
〔3〕刘红英.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构想〔J〕.教育评论,2007.
〔4〕陈立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
〔5〕朱雄才,陈丽能.高职学生毕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