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19-01
1 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2 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1 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2 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