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祖先早就有“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如今,这些早已成为现实。“千里眼”的代表非电视机莫属。通过电视,人们坐在家里就能知道世界上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人与人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被无限缩短。电视,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无愧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尼普可夫圆盘
电视机发明的最关键一步是由俄裔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可夫做出的。还在中学时代,尼普可夫就对电器非常感兴趣。19世纪是电力的时代,有线电技术迅猛发展,电灯、电话和海底电缆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报的发明,开始了无线传输的时代,尼普可夫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后来他到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开始设想能否用电将图像传送到远方。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出去。
1884年,尼普可夫做了一个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并于1884年11月6日向柏林的德国皇家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在申请书的第一页他写到:“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这是世界电视史上的第一个专利,它具备了电视工作的3个基本要素:1.把图像逐个分成一个一个的像素;2.逐个逐行地进行像素的传输; 3.用画面传送运动过程时,许多画面快速逐一出现,在眼中这个过程融合为一。这就是以后所有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原理。
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television(电视)这个词被第一次使用。
贝尔德和机械电视
1906年,雄心勃勃的18岁英国青年约翰·罗吉·贝尔德开始利用尼普可夫圆盘的原理,着手进行机械电视的试验和发明。
经过18年锲而不舍的努力,1924年春,36岁的中年贝尔德终于把一朵“十字花”图像发射到了3米远的屏幕上,虽然图像模糊,摇摆不定,但他还是于1924年10月9日申请到了专利。
1925年10月2日清晨,贝尔德再次发动房间里的机器,在另一间房间的映像接收机里,他清晰地收到了一个名叫比尔的玩偶的脸。
1926年1月,英国科学普及学会的专家们实地观看了贝尔德把比尔的脸和一些专家的脸从一个房间传送到另一个房间,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发明”。
于是,距今整整85年前,电视正式问世。
法思沃斯和电子电视
1960年,18岁的英国青年贝尔德着手开始机械电视的发明时,在美国诞生了日后在电子电视的发明上崭露头角的人物法思沃斯。
自古英雄出少年。1922年,16岁的美国少年法思沃斯已经在他的老师托尔曼的指导下,独立画出了一张在空中传播图像的电子电视的具体设计图,这在日后他同俄裔美国人兹沃雷金争夺电子电视发明权的诉讼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27年,20岁出头的法思沃斯已经发明了电子电视,并于1930年获得了专利。
1936年,电视业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年的11月2日,美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有规模的歌舞节目,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年,对在柏林举行的奥运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
1939年,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上,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首次露面,开始了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
电视大普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电视的发展几乎停滞了10年。二战以后,电视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又迅速到集成电路的发展,并向着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阔步迈进。电视转播也由1960年的卫星传播发展到1983年的卫星直播,在高悬于太空中的通信卫星的照射下,地球仿佛变小了,“地球村”时代到来了。
仅以美国为例,从1949 - 1951年,短短3年时间里,电视机生产量就从100万台上升至1 000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多达780家,电视机近3 000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到了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电视在中国
1958年3月17日,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在天津无线电厂诞生。这台“北京牌”14寸黑白电视机,采用国产电子管加上前苏联的元器件,将铝片压成脸盆形状,然后把显像管镶进去,再在前面套个木壳,外形简单。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无线电厂诞生。当时,“有关部门”不允许照搬国外现有的制造模式,因此,国产电视机是将各国的电视机技术进行拼凑与整合而成的。
1978年10月,我国批准引进了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直到1982年10月正式投产的金星牌彩电,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能够买到的彩电。
20世纪90年代是国产电视机厂商最风光的时期,依靠价格战,“祖师爷”长虹彩电所带动的全面降价,使国产彩电在获得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使彩电在我国迅速普及。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彩电拥有率已达到100%,农村居民的彩电拥有率也超过了1/3。
尼普可夫圆盘
电视机发明的最关键一步是由俄裔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可夫做出的。还在中学时代,尼普可夫就对电器非常感兴趣。19世纪是电力的时代,有线电技术迅猛发展,电灯、电话和海底电缆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报的发明,开始了无线传输的时代,尼普可夫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后来他到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开始设想能否用电将图像传送到远方。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出去。
1884年,尼普可夫做了一个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并于1884年11月6日向柏林的德国皇家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在申请书的第一页他写到:“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这是世界电视史上的第一个专利,它具备了电视工作的3个基本要素:1.把图像逐个分成一个一个的像素;2.逐个逐行地进行像素的传输; 3.用画面传送运动过程时,许多画面快速逐一出现,在眼中这个过程融合为一。这就是以后所有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原理。
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television(电视)这个词被第一次使用。
贝尔德和机械电视
1906年,雄心勃勃的18岁英国青年约翰·罗吉·贝尔德开始利用尼普可夫圆盘的原理,着手进行机械电视的试验和发明。
经过18年锲而不舍的努力,1924年春,36岁的中年贝尔德终于把一朵“十字花”图像发射到了3米远的屏幕上,虽然图像模糊,摇摆不定,但他还是于1924年10月9日申请到了专利。
1925年10月2日清晨,贝尔德再次发动房间里的机器,在另一间房间的映像接收机里,他清晰地收到了一个名叫比尔的玩偶的脸。
1926年1月,英国科学普及学会的专家们实地观看了贝尔德把比尔的脸和一些专家的脸从一个房间传送到另一个房间,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发明”。
于是,距今整整85年前,电视正式问世。
法思沃斯和电子电视
1960年,18岁的英国青年贝尔德着手开始机械电视的发明时,在美国诞生了日后在电子电视的发明上崭露头角的人物法思沃斯。
自古英雄出少年。1922年,16岁的美国少年法思沃斯已经在他的老师托尔曼的指导下,独立画出了一张在空中传播图像的电子电视的具体设计图,这在日后他同俄裔美国人兹沃雷金争夺电子电视发明权的诉讼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27年,20岁出头的法思沃斯已经发明了电子电视,并于1930年获得了专利。
1936年,电视业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年的11月2日,美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有规模的歌舞节目,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年,对在柏林举行的奥运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
1939年,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上,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首次露面,开始了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
电视大普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电视的发展几乎停滞了10年。二战以后,电视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又迅速到集成电路的发展,并向着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阔步迈进。电视转播也由1960年的卫星传播发展到1983年的卫星直播,在高悬于太空中的通信卫星的照射下,地球仿佛变小了,“地球村”时代到来了。
仅以美国为例,从1949 - 1951年,短短3年时间里,电视机生产量就从100万台上升至1 000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多达780家,电视机近3 000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到了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电视在中国
1958年3月17日,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在天津无线电厂诞生。这台“北京牌”14寸黑白电视机,采用国产电子管加上前苏联的元器件,将铝片压成脸盆形状,然后把显像管镶进去,再在前面套个木壳,外形简单。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无线电厂诞生。当时,“有关部门”不允许照搬国外现有的制造模式,因此,国产电视机是将各国的电视机技术进行拼凑与整合而成的。
1978年10月,我国批准引进了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直到1982年10月正式投产的金星牌彩电,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能够买到的彩电。
20世纪90年代是国产电视机厂商最风光的时期,依靠价格战,“祖师爷”长虹彩电所带动的全面降价,使国产彩电在获得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使彩电在我国迅速普及。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彩电拥有率已达到100%,农村居民的彩电拥有率也超过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