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下,有“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主张教育与实业要如影随形,教学要“教、学、做”合一,坚持“既习其理,又习其器”的教学方法,这些主张作为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被付诸实施于“北洋工艺学堂”等实业学堂,并随着天津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近代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发展相得益彰。
关键词周学熙近代实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周学熙(1866—1947)安徽建德(今东至)人,字辑之,号定吾,又号止庵,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实业教育家。1902年到1907年,周学熙先后任直隶银元局总办、直隶工艺总局总办等职,这是他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周学熙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支持下,大力筹办振兴工艺事业,经他创办、倡办的实业,统称为“北洋实业”,在当时为全国所瞩目。周学熙在创办北洋实业的过程中,在天津开设了一系列实业学堂,如北洋工艺学堂、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艺徒学堂等,形成了自己的实业教育思想。周学熙在天津创办的实业学堂为天津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天津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实业人才。
1 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周学熙的实业教育思想,源于他对中国缺少实业人才的担忧,和对日本实业教育的考察。20世纪初,随着洋务事业的进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开始萌生出自己的幼芽。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905年以后的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生产领域出现设厂办矿的热潮。除此之外,尚有不少由早期洋务企业转化而来的官办或官督商办等形式的新型企业以及外资在华开办的企业。所有这些非封建经济成分的生产实体,亟需一定数量能够经营管理企业的专门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受过一定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的技工队伍。身为北方实业巨头的周学熙,对此有着极为深切的感受,在发展各项实业中,他十分重视发展实业教育。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春,时任直隶银元局总办等要职的周学熙,受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委派,东渡日本考察“工商币制”。此次活动,用于参观考察约一个半月,涉足单位40余个,除以主要时间、精力考察了工矿企业、金融机构外,他还自定行程,参观考察了8所学校,即大仓商业学校(附设夜学专修科)、高等商业学校(附设商业教员养成所)、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及幼稚园)、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小学校)、东京府立师范(附属小学校及小学教员讲习所)、商船学校、成城学校(有中国留学生)和拥有5000工匠的大厂——三菱造船厂内所设的“塾”,即厂办的技工学校。周学熙每访问一处,便对各校的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学习年限以及印象深刻的见闻一一记录,眼界大开。此行对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并付诸于实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考察归来,他将在日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东游日记》,他认为,中国如要富强,也必须振兴军事、教育、经济三个方面,走兴学办校的道路。周学熙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资本,二是人才,三是机器设备。他形象地把兴工必备的三个条件比喻为“鼎之三足”,缺一不能鼎立。周学熙概括了一句十分有名的话:“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周学熙的主张得到了袁世凯的重视和支持,他在直隶工艺总局总办任上,大力兴办北洋实业,同时仿效日本,以教育促实业发展,开办了十余所实业学堂,并在实业学堂附设实习工场传习工艺技术,边学边工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形成。
2 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体现
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充分重视实业教育,在实业教育中坚持边学边工,即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在他所兴办的实业教育之中。
周学熙创办的第一个实业学堂,是他就任直隶银元局总办期间在银元局内附设的图算学堂。1902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委托周学熙创办银元局,兼铸铜元。周学熙在厂房、机器、资金和工匠等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大显身手,七十日成功开铸,袁世凯大为赞赏,推其为当代奇才。与此同时周学熙在银元局内,附设图算学堂,参仿日本办法,选招聪颖子弟,半天在学堂学习图算机理和浅近化学,半天在厂练习各种机器工作。1903年,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归国后,毛遂自荐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主持、运营天津及直隶的实业建设和实业教育。自1903年至1907年四年间,周学熙在天津先后创办(接办)了北洋工艺学堂、直隶高等工艺学堂、劝工陈列所、实习工场、教育品制造所、北洋劝业铁工厂图算学堂等,倡办了民立第一艺徒学堂和民立第二艺徒学堂,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北洋工艺学堂和直隶高等工艺学堂。
1903年受袁世凯的委托,由天津知府凌福彭筹办,在直隶工艺总局下,设立“北洋工艺学堂”,并附设试验实习工厂。北洋工艺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办校办工厂的专门实业教育学堂,北洋工艺学堂的校址设在天津城东南角教育局旁的草厂庵。为使新兴的实业教育能健康发展,天津地方政府制定了《工艺学堂详定暂行章程》作为制度保障,根据《工艺学堂详定暂行章程》规定,北洋工艺学堂与一般学堂的设立宗旨不同,是专为讲求工艺实业而设的,目的是将直隶的土产如毛货、皮货、麦草等类材料,加工制造,以获取利润。学堂分为应用化学科、染织科和普通学科,应用化学科设教习一员(聘日本专门化学师)、工匠一名,染织科设教习一员、工匠二员,普通学科设英文教习二名、体操教习一员、日文翻译兼教习一名。应用化学科主要学习化学、初级、应用、分析、实验(主要是制油制皮)、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学、大要、图画、英语、日语、伦理、体操等科目。染织科主要学习染色法、机织法、各实修(主要是染织毛货麦草)、算术、代数、几何、各初步、物理学、大要、化学初级、应用、分析、应用机械学、大要、图画、英语、日语、伦理、体操等科目。学堂另设实验实习工厂,学员学习相应课程后,可在工厂实习,侧重于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904年北洋工艺学堂改名为“直隶高等工艺学堂”,由周学熙任监督,日本人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英国机器师德恩任机器教习,日本人中泽正太任化学教习。后因校舍不合学校样式,在河北窑洼实习工厂对面又建新舍。学堂以培养各种工业人才为宗旨,分为正科、速成两等。正科分为应用化学、机器学二科,招中学堂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三年,使用英文教科书,用英语教学。速成科分为制造化学、意匠图绘学二科,招小学堂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二年,使用日文教科书,用日语教学。两科学员入学前,如未取得相应卒业文凭的,均需先习预备功课一年,方得正式入学。正科应用化学科主要学习英文、算学(平面几何、代数、三角法)、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矿物学、制造化学、电气化学、应用机器学、电气工学、工场建筑法、冶金学、分析化学、工艺卫生学、工业簿记、工业经济、图画、工场实修、体操等课程。正科机器学科主要学习英文、算学(几何、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大意)、物理学、应用力学、机器制造法、发动机、电气工学、制造用诸机器、建筑学、工业经济、工业簿记、工场实修、制图、体操等课程。速成科制造化学科主要学习日文、算学、化学、制造化学、色染法、工场建筑法、工业簿记、工业经济、实验、图画、体操等课程。速成科意匠图绘学科主要学习日文、算学、化学、图绘法、用器画、自在画、建筑图画、实修、体操等课程。直隶高等工艺学堂的学生分为官费、自费两种,官费生在学的一切费用,均由学堂支付,但毕业后须听国家差遣,五年为限,非经国家许可,不得自行他就,如半途退学或因违反校规被革除者,要由入学堂之日算起,每月罚银五两,自费学生毕业后,可以不受上述限制。1904年,周学熙接办实习工场,该场额定工徒500人,有时增至七八百人。工场分机械劝工、彩印、染色、木工、窑业、刺绣、提花、图画、烛皂、制燧等科此外,在场内附设讲堂二处,教授在场各工徒,课程有修身、汉文、历史、地理、算学、体操等,学员在工场实地练习,每月发给一定数量的银洋。
周学熙创办以上两所官立职教学堂外,还于1904年在直隶工艺总局所属的北洋劝业铁工厂内设立“图算学堂”,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培养中级工艺人才,并派人到日本大坂铁工厂实习。1905年冬,周学熙在天津开办广仁堂女工厂,收学徒300余人,教授贫寒妇女学习制造玲珑西式花缏及机器缝纫、描花、刺绣等项手艺,兼教授修身、书、算等课,开直隶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1906年,在直隶工艺总局的提倡、劝办之下,1906年于河北关下北极寺内成立了民立第一艺徒学堂和关下广济补遗社民立第二艺徒学堂。周学熙所坚持的“既习其理,又习其器”的教学方法,不仅从实践上改变了传统的脱离生产实际的办学形式,也改变了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为当时中国培养出一批发展民族工业急需的人才。
3 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由于周学熙创办实业学堂的目的是为兴办实业培养专门人才,因此他所创办的实业学堂有一个显著的教学特点,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让学员们在学习之中便有实际操作机会,这种半工半学对于学员熟练掌握技能有一定作用。其次,让学员在学习之后进行实习,铁工厂内附有图算学校,训练中级干部实用人才,其中有派赴日本大坂铁工厂实习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毕业生曾被派往日本各农工学校以及大坂等处各工厂实习,后陆续回国,未派出国的亦分送到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纺纱厂、滦州官矿有限公司等地实习。上述各厂均是采用西方新机器,聘用西方工师,学员可以事事亲历,就地研究揣摩。这样,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确实达到了周学熙所期望的“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发明工业”的目的。相比之下,清末多数实业学堂严重脱离经济生活和生产劳动,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际。周学熙能够在中国近代社会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比较成功的实业家,与他重视人才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周学熙创办的直隶实业学堂培养了大批工业技术人才,为推动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实习工场等实业教育机构均有大批学员毕业,仅实习工场先后毕业者达二千余人。他们毕业后除留直隶本省及择优派往国外留学外,其余因是“保送来学的”,分赴原籍奉天、蒙古、察哈尔、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等省,为上述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实习工场及劝业铁工厂均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传授技术为主,因此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在推动民间工业的发展方面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以直隶为例,截至1907年11月,在直隶140多个府、州、县中开办的工艺局和工厂达六七十处之多,这些民办工厂所用的技师大多是实习工场的毕业工徒。
关键词周学熙近代实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周学熙(1866—1947)安徽建德(今东至)人,字辑之,号定吾,又号止庵,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实业教育家。1902年到1907年,周学熙先后任直隶银元局总办、直隶工艺总局总办等职,这是他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周学熙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支持下,大力筹办振兴工艺事业,经他创办、倡办的实业,统称为“北洋实业”,在当时为全国所瞩目。周学熙在创办北洋实业的过程中,在天津开设了一系列实业学堂,如北洋工艺学堂、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艺徒学堂等,形成了自己的实业教育思想。周学熙在天津创办的实业学堂为天津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天津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实业人才。
1 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周学熙的实业教育思想,源于他对中国缺少实业人才的担忧,和对日本实业教育的考察。20世纪初,随着洋务事业的进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开始萌生出自己的幼芽。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905年以后的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生产领域出现设厂办矿的热潮。除此之外,尚有不少由早期洋务企业转化而来的官办或官督商办等形式的新型企业以及外资在华开办的企业。所有这些非封建经济成分的生产实体,亟需一定数量能够经营管理企业的专门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受过一定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的技工队伍。身为北方实业巨头的周学熙,对此有着极为深切的感受,在发展各项实业中,他十分重视发展实业教育。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春,时任直隶银元局总办等要职的周学熙,受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委派,东渡日本考察“工商币制”。此次活动,用于参观考察约一个半月,涉足单位40余个,除以主要时间、精力考察了工矿企业、金融机构外,他还自定行程,参观考察了8所学校,即大仓商业学校(附设夜学专修科)、高等商业学校(附设商业教员养成所)、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及幼稚园)、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小学校)、东京府立师范(附属小学校及小学教员讲习所)、商船学校、成城学校(有中国留学生)和拥有5000工匠的大厂——三菱造船厂内所设的“塾”,即厂办的技工学校。周学熙每访问一处,便对各校的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学习年限以及印象深刻的见闻一一记录,眼界大开。此行对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并付诸于实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考察归来,他将在日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东游日记》,他认为,中国如要富强,也必须振兴军事、教育、经济三个方面,走兴学办校的道路。周学熙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资本,二是人才,三是机器设备。他形象地把兴工必备的三个条件比喻为“鼎之三足”,缺一不能鼎立。周学熙概括了一句十分有名的话:“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周学熙的主张得到了袁世凯的重视和支持,他在直隶工艺总局总办任上,大力兴办北洋实业,同时仿效日本,以教育促实业发展,开办了十余所实业学堂,并在实业学堂附设实习工场传习工艺技术,边学边工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形成。
2 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体现
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充分重视实业教育,在实业教育中坚持边学边工,即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在他所兴办的实业教育之中。
周学熙创办的第一个实业学堂,是他就任直隶银元局总办期间在银元局内附设的图算学堂。1902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委托周学熙创办银元局,兼铸铜元。周学熙在厂房、机器、资金和工匠等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大显身手,七十日成功开铸,袁世凯大为赞赏,推其为当代奇才。与此同时周学熙在银元局内,附设图算学堂,参仿日本办法,选招聪颖子弟,半天在学堂学习图算机理和浅近化学,半天在厂练习各种机器工作。1903年,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归国后,毛遂自荐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主持、运营天津及直隶的实业建设和实业教育。自1903年至1907年四年间,周学熙在天津先后创办(接办)了北洋工艺学堂、直隶高等工艺学堂、劝工陈列所、实习工场、教育品制造所、北洋劝业铁工厂图算学堂等,倡办了民立第一艺徒学堂和民立第二艺徒学堂,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北洋工艺学堂和直隶高等工艺学堂。
1903年受袁世凯的委托,由天津知府凌福彭筹办,在直隶工艺总局下,设立“北洋工艺学堂”,并附设试验实习工厂。北洋工艺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办校办工厂的专门实业教育学堂,北洋工艺学堂的校址设在天津城东南角教育局旁的草厂庵。为使新兴的实业教育能健康发展,天津地方政府制定了《工艺学堂详定暂行章程》作为制度保障,根据《工艺学堂详定暂行章程》规定,北洋工艺学堂与一般学堂的设立宗旨不同,是专为讲求工艺实业而设的,目的是将直隶的土产如毛货、皮货、麦草等类材料,加工制造,以获取利润。学堂分为应用化学科、染织科和普通学科,应用化学科设教习一员(聘日本专门化学师)、工匠一名,染织科设教习一员、工匠二员,普通学科设英文教习二名、体操教习一员、日文翻译兼教习一名。应用化学科主要学习化学、初级、应用、分析、实验(主要是制油制皮)、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学、大要、图画、英语、日语、伦理、体操等科目。染织科主要学习染色法、机织法、各实修(主要是染织毛货麦草)、算术、代数、几何、各初步、物理学、大要、化学初级、应用、分析、应用机械学、大要、图画、英语、日语、伦理、体操等科目。学堂另设实验实习工厂,学员学习相应课程后,可在工厂实习,侧重于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904年北洋工艺学堂改名为“直隶高等工艺学堂”,由周学熙任监督,日本人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英国机器师德恩任机器教习,日本人中泽正太任化学教习。后因校舍不合学校样式,在河北窑洼实习工厂对面又建新舍。学堂以培养各种工业人才为宗旨,分为正科、速成两等。正科分为应用化学、机器学二科,招中学堂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三年,使用英文教科书,用英语教学。速成科分为制造化学、意匠图绘学二科,招小学堂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二年,使用日文教科书,用日语教学。两科学员入学前,如未取得相应卒业文凭的,均需先习预备功课一年,方得正式入学。正科应用化学科主要学习英文、算学(平面几何、代数、三角法)、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矿物学、制造化学、电气化学、应用机器学、电气工学、工场建筑法、冶金学、分析化学、工艺卫生学、工业簿记、工业经济、图画、工场实修、体操等课程。正科机器学科主要学习英文、算学(几何、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大意)、物理学、应用力学、机器制造法、发动机、电气工学、制造用诸机器、建筑学、工业经济、工业簿记、工场实修、制图、体操等课程。速成科制造化学科主要学习日文、算学、化学、制造化学、色染法、工场建筑法、工业簿记、工业经济、实验、图画、体操等课程。速成科意匠图绘学科主要学习日文、算学、化学、图绘法、用器画、自在画、建筑图画、实修、体操等课程。直隶高等工艺学堂的学生分为官费、自费两种,官费生在学的一切费用,均由学堂支付,但毕业后须听国家差遣,五年为限,非经国家许可,不得自行他就,如半途退学或因违反校规被革除者,要由入学堂之日算起,每月罚银五两,自费学生毕业后,可以不受上述限制。1904年,周学熙接办实习工场,该场额定工徒500人,有时增至七八百人。工场分机械劝工、彩印、染色、木工、窑业、刺绣、提花、图画、烛皂、制燧等科此外,在场内附设讲堂二处,教授在场各工徒,课程有修身、汉文、历史、地理、算学、体操等,学员在工场实地练习,每月发给一定数量的银洋。
周学熙创办以上两所官立职教学堂外,还于1904年在直隶工艺总局所属的北洋劝业铁工厂内设立“图算学堂”,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培养中级工艺人才,并派人到日本大坂铁工厂实习。1905年冬,周学熙在天津开办广仁堂女工厂,收学徒300余人,教授贫寒妇女学习制造玲珑西式花缏及机器缝纫、描花、刺绣等项手艺,兼教授修身、书、算等课,开直隶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1906年,在直隶工艺总局的提倡、劝办之下,1906年于河北关下北极寺内成立了民立第一艺徒学堂和关下广济补遗社民立第二艺徒学堂。周学熙所坚持的“既习其理,又习其器”的教学方法,不仅从实践上改变了传统的脱离生产实际的办学形式,也改变了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为当时中国培养出一批发展民族工业急需的人才。
3 周学熙实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由于周学熙创办实业学堂的目的是为兴办实业培养专门人才,因此他所创办的实业学堂有一个显著的教学特点,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让学员们在学习之中便有实际操作机会,这种半工半学对于学员熟练掌握技能有一定作用。其次,让学员在学习之后进行实习,铁工厂内附有图算学校,训练中级干部实用人才,其中有派赴日本大坂铁工厂实习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毕业生曾被派往日本各农工学校以及大坂等处各工厂实习,后陆续回国,未派出国的亦分送到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纺纱厂、滦州官矿有限公司等地实习。上述各厂均是采用西方新机器,聘用西方工师,学员可以事事亲历,就地研究揣摩。这样,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确实达到了周学熙所期望的“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发明工业”的目的。相比之下,清末多数实业学堂严重脱离经济生活和生产劳动,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际。周学熙能够在中国近代社会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比较成功的实业家,与他重视人才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周学熙创办的直隶实业学堂培养了大批工业技术人才,为推动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实习工场等实业教育机构均有大批学员毕业,仅实习工场先后毕业者达二千余人。他们毕业后除留直隶本省及择优派往国外留学外,其余因是“保送来学的”,分赴原籍奉天、蒙古、察哈尔、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等省,为上述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实习工场及劝业铁工厂均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传授技术为主,因此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在推动民间工业的发展方面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以直隶为例,截至1907年11月,在直隶140多个府、州、县中开办的工艺局和工厂达六七十处之多,这些民办工厂所用的技师大多是实习工场的毕业工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