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龙舞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是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对人龙舞的基础武术——洪拳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人龙舞·洪拳在学校传承发扬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及成因、发展构想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期望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人龙舞自清朝同治年间兴起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人龙舞的基础武术是洪拳,作为当地区域的学校,潘祥中学为人龙舞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自2012年开始,该校把“人龙舞·洪拳”定为“一校一品”特色建设项目,与光华合和堂人龙武馆共建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于2016年9月,潘祥中学通过了顺德区文艺局的验收,正式授牌为“顺德区光华人龙舞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2018年4月,顺德区潘祥初级中学成为第三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另外,潘祥中学题为“人龙舞·洪拳训练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的科研项目于2016年10月成为顺德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龙舞·洪拳”的文化内涵,把洪拳的强身健体、吃苦耐劳等武术精神和人龙舞的团结一心、高度协作的“龙魂”精神融合到学习、生活中。
一、人龙舞·洪拳在学校传承发扬的现状
自“人龙舞·洪拳”成为我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项目以来,学校与光华合和堂人龙武馆加强合作,前期特派师傅到校指导,后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初二级每班1名洪拳精英队指导初一级各班4~5名小教练,以“先学后教”的方式开展,初一级洪拳小教练利用大课间、周三、五活动课指导本班同学学习与训练,各班安排老师跟踪指导。洪拳学员们从一开始的“邯郸学步”,到后来的步伐稳健,刚劲有力,不管是一指定江山的沉稳大气,还是四平大马的步稳势烈,或是虎吼的雷霆万钧,把洪拳的腰马稳健、桥手刚劲、法门紧密、进退有规等特点展现得漓尽致。
为及时对洪拳训练作跟踪指导,每学期学校至少组织一次的初一、初二级洪拳比赛,同年级比拼、竞争,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观念。同时,由学校组成了每年级的洪拳精英队,利用每周第二课堂时间进行训练,并受邀参加过区镇等一系列的展演或比赛,如2017年5月参加了在顺德一中举行的顺德区首届社团文化文艺汇演、2017年9月获得第四届佛山市传统武术锦标赛集体拳初中组第二名、2017年11月,以人龙舞·洪拳·舞蹈组成的《龙舞》获2017年顺德区中小学文艺汇演初中组舞蹈类创作节目银奖。
二、人龙舞·洪拳在学校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虽人龙舞·洪拳获得了这一系列成绩,目前洪拳传承却处于尴尬处境。每次洪拳精英队到各地展演或比赛都获得了一致好评,但在校内,除了洪拳精英队不管动作、力度,还是观赏性保持高水平之外,各级、各班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因此,自人龙舞·洪拳成为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项目近8年来,洪拳在学校传承中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学校对于洪拳训练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如训练形式、训练情况跟进、奖励机制等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是交给各班班主任跟进,班主任越重视的班级,洪拳水平越高,反之越低,这样就造成了同年级之间水平的参差不齐。
第二,洪拳训练师资薄弱。虽学校与光华人龙武馆合作,但人龙武馆没有只在前期派指定师傅到校指导,在学校里专职洪拳教练,也只有一位教师兼任洪拳训练与指导,并且该名教师每学年要指导全校的洪拳训练,同时还要兼顾教学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社会的不重视。佛山市虽作为武术之乡,但洪拳却不是佛山武术代表,人们津津乐道的佛山武术是咏春、蔡李佛,洪拳基本上无人问津,想学洪拳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并且,当地政府或村居对人龙武馆进行扶持与资助力度不足,造成人龙武馆师傅基本上处于断层边缘。因此,人龙舞·洪拳的仅仅靠学校传承,人龙武馆等民间组织力量的坚持。
第四,学校缺乏资金建设,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虽说人龙舞·洪拳成为我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项目,但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却寥寥无几,仅有两块宣传板,洪拳活动室形同虚设。
第五,学生对洪拳缺乏兴趣或半途而废。每学年初一级新生一开学就着手学习洪拳,但由于整套洪拳(又称工字伏虎拳)共88句七字口诀,每句口诀又分成若干动作,同时兼顾踢腿、弹跳、走位等,难度较大。学生从一开始训练马步时就觉得太苦、太累,便对洪拳失去兴趣,在接下来的洪拳训练中得过且过,马虎对待。并且,有些洪拳动作比较难掌握,部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较差,加上洪拳小教练会打不会教,班主任虽从旁协助,但对洪拳动作不熟悉,也只能爱莫能助。
第六,每学期学校会组织至少一次的洪拳比赛,虽每次各年级评出一、二、三等奖,但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故很多班主任不重视,只是把每次的洪拳比赛当作任务式、应付式,造成了各班的洪拳水平参差不齐。
第七,个别教师对洪拳的偏见,不了解洪拳的文化内涵及教育意义。许多教师认为每周的大课间或活动课的洪拳训练是额外的负担,因此对洪拳训练造成了心理上的排斥,行动上的拒绝,没有挖掘出在洪拳训练过程中的育人意义,更不用说洪拳的文化内涵。
三、人龙舞·洪拳在学校传承的发展构想
针对以上原因,为改善人龙舞·洪拳在学校传承的现状,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构想:
首先,构建学校传承为中心,以政府与人龙武馆配合与指导的文化传承体系。学校可积极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与合作,利用重大节假日,不仅组织人龙舞表演活动,还可兼顾洪拳精英队到场展演,特别是利用“逢简水乡”这一顺德名片,融合水乡文化与人龙舞,拓宽宣传途径和加大力度,大力发展人龙舞·洪拳,使其成为顺德旅游文化的新名片。政府可加大对学校传承的扶持与资助,学校可把人龙舞·洪拳作为校本课程,通过编写相关教材,每周开设固定课程,特聘人龙武馆师傅到校指导与训练,让师生共同参与,既可强身健体,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洪拳强身健体意识。由于对人龙舞·洪拳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只知人龙舞,不知其武术基础——洪拳,在社会上没有形成一种舆论导向。因此,在学校传承上,可以开展“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表演或比赛,提高人龙舞·洪拳的知名度。学校也需同时兼顾“立足本土”的原则,与周边村委加强沟通交流,每逢庙诞、敬老活动等,组织以村居为单位的洪拳精英队到场表演,提高洪拳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和弘扬的推广作用。
再次,学校制定举措增强全校师生对人龙舞·洪拳的重视程度。因个别教师,特别班主任对洪拳的不重视,导致各班洪拳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可利用每学期举行洪拳比赛契机,除评出一、二、三等奖外,可采取適当的奖励措施,如可与当月的班级量化评比挂钩,对获得等级有相应的加分。同时,可以级组为单位,在每周的大课间时间与学校课改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向全年级展示,并现场打分,把所得分值算班级平均分纳入每月班级量化加分项目。
最后,进一步建设校园洪拳文化氛围,挖掘洪拳文化内涵。学校在编写洪拳校本教材时,不仅对洪拳的套路动作作解释,还可以发动全校师生对洪拳的育人功能的探究,并且把洪拳与学科教学的探究意义等结合起来,把校风、校训、办学理念等与人龙舞·洪拳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并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或班级文化中也可以洪拳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尽善尽美的追求、迎难而上的气魄等文化内涵为主题,让班主任、学生共同挖掘洪拳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洪拳在学校的价值与地位。
总而言之,人龙舞·洪拳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学校传承的方式,合理科学地制定传承管理机制与措施,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凝聚力,丰富校园生活,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也在日新月异的工业化浪潮中,使我们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熠熠生辉,惠及后世。
(责编 唐琳娜)
人龙舞自清朝同治年间兴起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人龙舞的基础武术是洪拳,作为当地区域的学校,潘祥中学为人龙舞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自2012年开始,该校把“人龙舞·洪拳”定为“一校一品”特色建设项目,与光华合和堂人龙武馆共建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于2016年9月,潘祥中学通过了顺德区文艺局的验收,正式授牌为“顺德区光华人龙舞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2018年4月,顺德区潘祥初级中学成为第三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另外,潘祥中学题为“人龙舞·洪拳训练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的科研项目于2016年10月成为顺德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龙舞·洪拳”的文化内涵,把洪拳的强身健体、吃苦耐劳等武术精神和人龙舞的团结一心、高度协作的“龙魂”精神融合到学习、生活中。
一、人龙舞·洪拳在学校传承发扬的现状
自“人龙舞·洪拳”成为我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项目以来,学校与光华合和堂人龙武馆加强合作,前期特派师傅到校指导,后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初二级每班1名洪拳精英队指导初一级各班4~5名小教练,以“先学后教”的方式开展,初一级洪拳小教练利用大课间、周三、五活动课指导本班同学学习与训练,各班安排老师跟踪指导。洪拳学员们从一开始的“邯郸学步”,到后来的步伐稳健,刚劲有力,不管是一指定江山的沉稳大气,还是四平大马的步稳势烈,或是虎吼的雷霆万钧,把洪拳的腰马稳健、桥手刚劲、法门紧密、进退有规等特点展现得漓尽致。
为及时对洪拳训练作跟踪指导,每学期学校至少组织一次的初一、初二级洪拳比赛,同年级比拼、竞争,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观念。同时,由学校组成了每年级的洪拳精英队,利用每周第二课堂时间进行训练,并受邀参加过区镇等一系列的展演或比赛,如2017年5月参加了在顺德一中举行的顺德区首届社团文化文艺汇演、2017年9月获得第四届佛山市传统武术锦标赛集体拳初中组第二名、2017年11月,以人龙舞·洪拳·舞蹈组成的《龙舞》获2017年顺德区中小学文艺汇演初中组舞蹈类创作节目银奖。
二、人龙舞·洪拳在学校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虽人龙舞·洪拳获得了这一系列成绩,目前洪拳传承却处于尴尬处境。每次洪拳精英队到各地展演或比赛都获得了一致好评,但在校内,除了洪拳精英队不管动作、力度,还是观赏性保持高水平之外,各级、各班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因此,自人龙舞·洪拳成为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项目近8年来,洪拳在学校传承中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学校对于洪拳训练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如训练形式、训练情况跟进、奖励机制等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是交给各班班主任跟进,班主任越重视的班级,洪拳水平越高,反之越低,这样就造成了同年级之间水平的参差不齐。
第二,洪拳训练师资薄弱。虽学校与光华人龙武馆合作,但人龙武馆没有只在前期派指定师傅到校指导,在学校里专职洪拳教练,也只有一位教师兼任洪拳训练与指导,并且该名教师每学年要指导全校的洪拳训练,同时还要兼顾教学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社会的不重视。佛山市虽作为武术之乡,但洪拳却不是佛山武术代表,人们津津乐道的佛山武术是咏春、蔡李佛,洪拳基本上无人问津,想学洪拳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并且,当地政府或村居对人龙武馆进行扶持与资助力度不足,造成人龙武馆师傅基本上处于断层边缘。因此,人龙舞·洪拳的仅仅靠学校传承,人龙武馆等民间组织力量的坚持。
第四,学校缺乏资金建设,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虽说人龙舞·洪拳成为我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项目,但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却寥寥无几,仅有两块宣传板,洪拳活动室形同虚设。
第五,学生对洪拳缺乏兴趣或半途而废。每学年初一级新生一开学就着手学习洪拳,但由于整套洪拳(又称工字伏虎拳)共88句七字口诀,每句口诀又分成若干动作,同时兼顾踢腿、弹跳、走位等,难度较大。学生从一开始训练马步时就觉得太苦、太累,便对洪拳失去兴趣,在接下来的洪拳训练中得过且过,马虎对待。并且,有些洪拳动作比较难掌握,部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较差,加上洪拳小教练会打不会教,班主任虽从旁协助,但对洪拳动作不熟悉,也只能爱莫能助。
第六,每学期学校会组织至少一次的洪拳比赛,虽每次各年级评出一、二、三等奖,但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故很多班主任不重视,只是把每次的洪拳比赛当作任务式、应付式,造成了各班的洪拳水平参差不齐。
第七,个别教师对洪拳的偏见,不了解洪拳的文化内涵及教育意义。许多教师认为每周的大课间或活动课的洪拳训练是额外的负担,因此对洪拳训练造成了心理上的排斥,行动上的拒绝,没有挖掘出在洪拳训练过程中的育人意义,更不用说洪拳的文化内涵。
三、人龙舞·洪拳在学校传承的发展构想
针对以上原因,为改善人龙舞·洪拳在学校传承的现状,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构想:
首先,构建学校传承为中心,以政府与人龙武馆配合与指导的文化传承体系。学校可积极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与合作,利用重大节假日,不仅组织人龙舞表演活动,还可兼顾洪拳精英队到场展演,特别是利用“逢简水乡”这一顺德名片,融合水乡文化与人龙舞,拓宽宣传途径和加大力度,大力发展人龙舞·洪拳,使其成为顺德旅游文化的新名片。政府可加大对学校传承的扶持与资助,学校可把人龙舞·洪拳作为校本课程,通过编写相关教材,每周开设固定课程,特聘人龙武馆师傅到校指导与训练,让师生共同参与,既可强身健体,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洪拳强身健体意识。由于对人龙舞·洪拳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只知人龙舞,不知其武术基础——洪拳,在社会上没有形成一种舆论导向。因此,在学校传承上,可以开展“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表演或比赛,提高人龙舞·洪拳的知名度。学校也需同时兼顾“立足本土”的原则,与周边村委加强沟通交流,每逢庙诞、敬老活动等,组织以村居为单位的洪拳精英队到场表演,提高洪拳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和弘扬的推广作用。
再次,学校制定举措增强全校师生对人龙舞·洪拳的重视程度。因个别教师,特别班主任对洪拳的不重视,导致各班洪拳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可利用每学期举行洪拳比赛契机,除评出一、二、三等奖外,可采取適当的奖励措施,如可与当月的班级量化评比挂钩,对获得等级有相应的加分。同时,可以级组为单位,在每周的大课间时间与学校课改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向全年级展示,并现场打分,把所得分值算班级平均分纳入每月班级量化加分项目。
最后,进一步建设校园洪拳文化氛围,挖掘洪拳文化内涵。学校在编写洪拳校本教材时,不仅对洪拳的套路动作作解释,还可以发动全校师生对洪拳的育人功能的探究,并且把洪拳与学科教学的探究意义等结合起来,把校风、校训、办学理念等与人龙舞·洪拳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并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或班级文化中也可以洪拳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尽善尽美的追求、迎难而上的气魄等文化内涵为主题,让班主任、学生共同挖掘洪拳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洪拳在学校的价值与地位。
总而言之,人龙舞·洪拳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学校传承的方式,合理科学地制定传承管理机制与措施,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凝聚力,丰富校园生活,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也在日新月异的工业化浪潮中,使我们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熠熠生辉,惠及后世。
(责编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