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大学毕业后,许康平成为杭州《都市快报》的摄影记者,开始依靠手中的相机挣生活。虽初为摄影记者,许康平对报道摄影却一点也不陌生。而之所以选择摄影记者为职业,正是因为他从2008年5月开始便靠拍新闻照片积累了不小的名气。那时,许康平还在读大二,便签约了国内几家图片库,在网上销售自己的新闻照片,还是学生的他很快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组稿本期专题时,有人力荐采访许康平,因为他在商业图片库编辑类图片签约摄影师中,销售额和影响力都比较大。而我关心的问题是,作为地方都市报的年轻摄影记者,他的圖片报道以地方新闻为主,那么为何会获得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用户的采用和关注?他的成功法门在哪?
校园新闻也能引发广泛关注
许康平是因为签约商业图片库获得成功,才成为摄影记者的,这和不少摄影记者走过的路不大一样。
2007年夏天,大一暑假,许康平跟着学校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参加了“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的任务是负责把实践活动中拍摄的图片传播出去。那时候,他没有任何经验,通过网络上各种学习、搜索,他注册了中国新闻图片网和人民图片网两家网站的用户,开始给他们供稿。这算是许康平和图片库的第一次接触,但是采用率很低。
直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发生大地震,因为许康平就读的大学在重庆,震感强烈,他便在寝室楼上拍摄了同学们穿着内裤、光着膀子逃到寝室楼下的画面,并在第一时间上传了注册的几个图片库。出乎意料的是,半小时后,几乎所有门户网站上都刊发了他在学校拍摄的照片。后来,许康平了解到自己拍摄的这组照片是全国第二快发布的有关汶川地震情况的图片报道,仅次于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的图片报道。那是许康平的图片报道第一次“火”起来。在那之前,学习新闻专业的许康平,每天和文字打交道,每周都会给重庆当地报纸和大学里院报投稿诗歌和散文,却鲜被采用。
汶川地震的照片疯狂传播后,许康平也成为了学校的名人。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拍摄各类学校和学校周边的新闻图片,也注册了视觉中国、东方IC、五洲图片库、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等多图片库网站。虽然他拍的都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些小事情,但通过图片库这个渠道,许康平开始在全国各类媒体上看到自己拍摄的图片新闻,甚至法新社和美联社这样的国外通讯社也采用过他的照片。
大学时代,虽然许康平就读的学校地处偏僻,但他几乎每天能保证上传一组新闻图片,有些是校园生活,有些是对热点事件的配图。也是从那时开始,许康平开始有了不少稿费收入。从大三开始,他便让父母给自己“断供”了,学费和生活费都靠自己的稿费,还结余了不少钱,购买了一台一万元的单反相机。
相比视觉光影,图片内容更重要
作为摄影师,许康平可谓是“年少成名”。毕竟,中国那么多大学,那么多学生记者,为什么他会脱颖而出?当我听到许康平给我讲的几个拍摄案例,心中有了答案。
第一个案例是许康平首张被国外媒体采用的照片。那是2009年他在自己宿舍拍摄的照片,几个同寝室的同学在联网玩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当时,《魔兽世界》代理权易主,曾引发网易与第九城市(系国内一家网络游戏开发及运营商——编者注)之间旷日持久的口水战,第九城市曾几次起诉网易,两家公司的关系由此变得格外紧张,《魔兽世界》的运营也受到影响,另外因为在内容审批时发现问题,导致《魔兽世界》代理权易主后几个月都无法正式运营。在这个背景下,许康平的照片被很多媒体广泛采用,其中就包括美联社。
学生摄影师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抢热点”,这是当时许康平和其他学生记者最不同的地方。“如果你能够以更广的视角、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学校新闻,那么小事情也能有大影响。”许康平这样说。除了同学玩网络游戏的照片,许康平还在学校拍摄的献血活动、悼念活动、防控“甲流”疫情等照片,也因为内容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而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图片库照片。
除了拍摄校园新闻,大学时的许康平还会到学校附近的重庆乡村拍摄自己的选题,比如一直非常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题材等。但无论在哪里拍,拍什么选题,许康平更在意的是图片内容的传播,要具有信息量。
这种对报道摄影的态度也延续在许康平之后的工作中。
相对时效,更关注照片“生命力”
大学时的历练让许康平具备了更宽广的视野。这不仅因他能够站在更大平台用照片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也让他明白即使是市井新闻,如果能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就能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学新闻专业,后来又从事新闻工作的许康平来说,这些历练培养了他优于常人的新闻敏感,即使生活中的一些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场景,也能够引起他的注意。
不过,和学生时代不同,工作后的许康平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在新闻事件中拍摄的照片是否属于职务作品,以及照片和商业图片库销售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媒体具有记者职务作品的优先使用权,但在本单位没有使用的情况下,记者可以授权第三方使用。然而这还要看不同媒体和其记者间怎么签立的合同,比如国外通讯社几乎都规定记者职务作品不能单独授权给第三方,而国内媒体在这一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
许康平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给图片库提供的照片里,并不会有报纸没有刊发但需要刊发的照片。而且,时效性特别强的照片也无法在图片库获得更多收益。要想通过图片库获得成功,更要在意照片的“生命力”。
工作6年间,许康平的拍摄内容从社会新闻,逐渐转向财经和体育新闻照片。他也渐渐发现,时效性不强的财经和体育人物特写照片市场需求量很大,因为这些照片让新闻传播不再受限于一地,更适合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传播,但并不是每一个摄影记者都能供应这些照片。
“在新闻现场,比如新闻发布会、体育赛事,现场图片的生命力都不强,新闻过了,图片传播的价值就小了。但是,如果能够在现场多拍些人物特写照片,不太受新闻事件进程的局限,就能让图片的生命周期延长,进行二次传播、三次传播。”许康平说。作为摄影记者,他一直是十分在意新闻现场照片的,但是同时作为图片库供稿摄影师,他对图片价值的评判又会从多传播层面考虑。
小新闻,牵动大事件;地方新闻图片,也能走向大市场。许康平的成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确实是“思路决定出路”。
组稿本期专题时,有人力荐采访许康平,因为他在商业图片库编辑类图片签约摄影师中,销售额和影响力都比较大。而我关心的问题是,作为地方都市报的年轻摄影记者,他的圖片报道以地方新闻为主,那么为何会获得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用户的采用和关注?他的成功法门在哪?
校园新闻也能引发广泛关注
许康平是因为签约商业图片库获得成功,才成为摄影记者的,这和不少摄影记者走过的路不大一样。
2007年夏天,大一暑假,许康平跟着学校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参加了“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的任务是负责把实践活动中拍摄的图片传播出去。那时候,他没有任何经验,通过网络上各种学习、搜索,他注册了中国新闻图片网和人民图片网两家网站的用户,开始给他们供稿。这算是许康平和图片库的第一次接触,但是采用率很低。
直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发生大地震,因为许康平就读的大学在重庆,震感强烈,他便在寝室楼上拍摄了同学们穿着内裤、光着膀子逃到寝室楼下的画面,并在第一时间上传了注册的几个图片库。出乎意料的是,半小时后,几乎所有门户网站上都刊发了他在学校拍摄的照片。后来,许康平了解到自己拍摄的这组照片是全国第二快发布的有关汶川地震情况的图片报道,仅次于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的图片报道。那是许康平的图片报道第一次“火”起来。在那之前,学习新闻专业的许康平,每天和文字打交道,每周都会给重庆当地报纸和大学里院报投稿诗歌和散文,却鲜被采用。
汶川地震的照片疯狂传播后,许康平也成为了学校的名人。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拍摄各类学校和学校周边的新闻图片,也注册了视觉中国、东方IC、五洲图片库、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等多图片库网站。虽然他拍的都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些小事情,但通过图片库这个渠道,许康平开始在全国各类媒体上看到自己拍摄的图片新闻,甚至法新社和美联社这样的国外通讯社也采用过他的照片。
大学时代,虽然许康平就读的学校地处偏僻,但他几乎每天能保证上传一组新闻图片,有些是校园生活,有些是对热点事件的配图。也是从那时开始,许康平开始有了不少稿费收入。从大三开始,他便让父母给自己“断供”了,学费和生活费都靠自己的稿费,还结余了不少钱,购买了一台一万元的单反相机。
相比视觉光影,图片内容更重要
作为摄影师,许康平可谓是“年少成名”。毕竟,中国那么多大学,那么多学生记者,为什么他会脱颖而出?当我听到许康平给我讲的几个拍摄案例,心中有了答案。
第一个案例是许康平首张被国外媒体采用的照片。那是2009年他在自己宿舍拍摄的照片,几个同寝室的同学在联网玩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当时,《魔兽世界》代理权易主,曾引发网易与第九城市(系国内一家网络游戏开发及运营商——编者注)之间旷日持久的口水战,第九城市曾几次起诉网易,两家公司的关系由此变得格外紧张,《魔兽世界》的运营也受到影响,另外因为在内容审批时发现问题,导致《魔兽世界》代理权易主后几个月都无法正式运营。在这个背景下,许康平的照片被很多媒体广泛采用,其中就包括美联社。
学生摄影师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抢热点”,这是当时许康平和其他学生记者最不同的地方。“如果你能够以更广的视角、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学校新闻,那么小事情也能有大影响。”许康平这样说。除了同学玩网络游戏的照片,许康平还在学校拍摄的献血活动、悼念活动、防控“甲流”疫情等照片,也因为内容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而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图片库照片。
除了拍摄校园新闻,大学时的许康平还会到学校附近的重庆乡村拍摄自己的选题,比如一直非常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题材等。但无论在哪里拍,拍什么选题,许康平更在意的是图片内容的传播,要具有信息量。
这种对报道摄影的态度也延续在许康平之后的工作中。
相对时效,更关注照片“生命力”
大学时的历练让许康平具备了更宽广的视野。这不仅因他能够站在更大平台用照片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也让他明白即使是市井新闻,如果能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就能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学新闻专业,后来又从事新闻工作的许康平来说,这些历练培养了他优于常人的新闻敏感,即使生活中的一些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场景,也能够引起他的注意。
不过,和学生时代不同,工作后的许康平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在新闻事件中拍摄的照片是否属于职务作品,以及照片和商业图片库销售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媒体具有记者职务作品的优先使用权,但在本单位没有使用的情况下,记者可以授权第三方使用。然而这还要看不同媒体和其记者间怎么签立的合同,比如国外通讯社几乎都规定记者职务作品不能单独授权给第三方,而国内媒体在这一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
许康平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给图片库提供的照片里,并不会有报纸没有刊发但需要刊发的照片。而且,时效性特别强的照片也无法在图片库获得更多收益。要想通过图片库获得成功,更要在意照片的“生命力”。
工作6年间,许康平的拍摄内容从社会新闻,逐渐转向财经和体育新闻照片。他也渐渐发现,时效性不强的财经和体育人物特写照片市场需求量很大,因为这些照片让新闻传播不再受限于一地,更适合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传播,但并不是每一个摄影记者都能供应这些照片。
“在新闻现场,比如新闻发布会、体育赛事,现场图片的生命力都不强,新闻过了,图片传播的价值就小了。但是,如果能够在现场多拍些人物特写照片,不太受新闻事件进程的局限,就能让图片的生命周期延长,进行二次传播、三次传播。”许康平说。作为摄影记者,他一直是十分在意新闻现场照片的,但是同时作为图片库供稿摄影师,他对图片价值的评判又会从多传播层面考虑。
小新闻,牵动大事件;地方新闻图片,也能走向大市场。许康平的成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确实是“思路决定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