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为华夏子孙,我们深知我国的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尊重等传统美德文化,在我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渊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文化魅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也随之教育要求的不断发展,提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渗透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在本文中,我将就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教育谈谈我的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倡导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辅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下我国大国地位的经济和政治发展需要,弘扬发展传统文化成为当下发展潮流之所趋,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将是渗透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平台,因此在小学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兼顾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深度发掘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教学价值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次次的讲话和报告中,都讲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梦”中也以“名族梦”为根基,那么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就迫不可待,“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羊羔跪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历史遗留下的价值和财富,面临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尊卑意识欠缺、历史使命和历史复兴责任薄弱,在新课改中,我国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无论是复兴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还是面临社会中的因德育缺失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的窘境的现实需要,我们都需要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加以引导和教育。
“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德育教学要源于生活且为生活服务,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就是源于社会现实窘境的需要和历史文化的魅力,且小学生的德育是以培养小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热爱及积极的生活态度为教育目标,空谈德育大道理的集体教育模式实际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并没有多大实用功效,因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得借助于蕴藏了大量人文内容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来渗透德育的教育,而不空谈德育教育,做到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及中华美德为依托,并借助社会实际来推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以德育教育情境演绎师生德育活动的情感共鸣
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到教学主体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主线,德育教学活动实质更应该是一场师生之间有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影响下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情感交流互动,因此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引导方式和应试教学,更应该是教材、学生、老师共同合作演绎一场不一般的活力德育教学课堂。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的六年级下册的《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中的不堪回首人类灾难,在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学习中,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的仁爱思想以及珍惜美好生活、爱好和平自由的思想情感。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首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接下来利用教学视频来引导学生认识孔子及其教育思想和生平事迹,深刻体会孔子的仁爱思想,最后我將就现下的生活实际的分享,师生共同探讨有关于美好生活的感悟。
三、理论功课与生活实际相互检验德育教育成果
在德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以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可塑造的教学内容为媒介,引导学生构建强大的德育理论基础;在生活中我们要以多样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德育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与同一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必须提升,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去支持教学活动,以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提升“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学习成效;其次,教师应当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去探索生活实践,丰富德育教学活动环节,强化课堂教学趣味,真正在实践中结合渗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而不仅仅是口头书面空谈“道德教育”,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展。其次,检验学生的德育学习成果不应仅局限于学生仅能完成卷面上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强调和重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真正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道德精髓。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劳动者的创造》,在学习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内容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有关劳动及劳动者的习性特征、历史由来及发展演变,更要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去体会关于“创造”的真正属性和实际意义。为真正实现我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首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利用视频、课件来梳理相关知识点内容,引导学生构建有关劳动者的相关知识内容体系;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深化理解劳动者的创造的相关知识内容,比如说:回家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去到社区做志愿者活动,深刻理解劳动者的辛勤以及劳动者创造的伟大意义,以此引导学生们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辛苦。
结语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承担复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推动我国国民素质建设教育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都需要将德育理念渗透于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体系中,并以为媒介和推力,促使德育教育和小学生的德育素质逐步提升,使德育教育和德育理念深入每一步的教学内容,贯彻于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以有效、切实可行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演练推动德育教育水平的节节攀升。推动中小学生的发展更好的顺应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全面精英人才和合格的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巩固国家主人翁地位,提升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施建平.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2]崔振彬,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荀刊,2015(5).
[3]阮秀章.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
[4]韩艳红.我爱中国传统文化[J].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15(1).
[5]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J].考试与评价,2016(6).
[6]李宁,刘晓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教书育人,2016(1).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倡导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辅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下我国大国地位的经济和政治发展需要,弘扬发展传统文化成为当下发展潮流之所趋,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将是渗透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平台,因此在小学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兼顾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深度发掘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教学价值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次次的讲话和报告中,都讲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梦”中也以“名族梦”为根基,那么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就迫不可待,“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羊羔跪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历史遗留下的价值和财富,面临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尊卑意识欠缺、历史使命和历史复兴责任薄弱,在新课改中,我国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无论是复兴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还是面临社会中的因德育缺失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的窘境的现实需要,我们都需要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加以引导和教育。
“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德育教学要源于生活且为生活服务,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就是源于社会现实窘境的需要和历史文化的魅力,且小学生的德育是以培养小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热爱及积极的生活态度为教育目标,空谈德育大道理的集体教育模式实际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并没有多大实用功效,因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得借助于蕴藏了大量人文内容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来渗透德育的教育,而不空谈德育教育,做到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及中华美德为依托,并借助社会实际来推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以德育教育情境演绎师生德育活动的情感共鸣
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到教学主体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主线,德育教学活动实质更应该是一场师生之间有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影响下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情感交流互动,因此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引导方式和应试教学,更应该是教材、学生、老师共同合作演绎一场不一般的活力德育教学课堂。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的六年级下册的《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中的不堪回首人类灾难,在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学习中,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的仁爱思想以及珍惜美好生活、爱好和平自由的思想情感。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首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接下来利用教学视频来引导学生认识孔子及其教育思想和生平事迹,深刻体会孔子的仁爱思想,最后我將就现下的生活实际的分享,师生共同探讨有关于美好生活的感悟。
三、理论功课与生活实际相互检验德育教育成果
在德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以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可塑造的教学内容为媒介,引导学生构建强大的德育理论基础;在生活中我们要以多样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德育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与同一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必须提升,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去支持教学活动,以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提升“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学习成效;其次,教师应当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去探索生活实践,丰富德育教学活动环节,强化课堂教学趣味,真正在实践中结合渗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而不仅仅是口头书面空谈“道德教育”,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展。其次,检验学生的德育学习成果不应仅局限于学生仅能完成卷面上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强调和重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真正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道德精髓。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劳动者的创造》,在学习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内容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有关劳动及劳动者的习性特征、历史由来及发展演变,更要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去体会关于“创造”的真正属性和实际意义。为真正实现我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首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利用视频、课件来梳理相关知识点内容,引导学生构建有关劳动者的相关知识内容体系;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深化理解劳动者的创造的相关知识内容,比如说:回家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去到社区做志愿者活动,深刻理解劳动者的辛勤以及劳动者创造的伟大意义,以此引导学生们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辛苦。
结语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承担复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推动我国国民素质建设教育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都需要将德育理念渗透于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体系中,并以为媒介和推力,促使德育教育和小学生的德育素质逐步提升,使德育教育和德育理念深入每一步的教学内容,贯彻于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以有效、切实可行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演练推动德育教育水平的节节攀升。推动中小学生的发展更好的顺应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全面精英人才和合格的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巩固国家主人翁地位,提升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施建平.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2]崔振彬,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荀刊,2015(5).
[3]阮秀章.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
[4]韩艳红.我爱中国传统文化[J].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15(1).
[5]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J].考试与评价,2016(6).
[6]李宁,刘晓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教书育人,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