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音乐课堂大多是单向灌输、扁平而单调的,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创设“教学空间感”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提升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素养。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过程、教学评价三个环节探讨了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创设“教学空间感”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空间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一、什么是“教学空间感”
所谓“空间感”,原本是一个绘画方面的概念,是指在绘画中,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等关系,使之在平面的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的空间感觉。
如果把课堂看作是一幅画,以往我们的课堂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满堂灌,教学过程平面而枯燥,缺少引发学生思考的留白,缺少让学生自己实践体验的纵深。
“教学空间感”是一种希望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空间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环境,多维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呈现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体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展现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课堂也能像一幅有空间感的画作,立体而有深度。音乐是一门艺术,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呈现“教学空间感”,更加考验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艺。
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创设“教学空间感”的意义
中小学的学生,身心都处在高速发展中。音乐教育把情感审美作为基本特征,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产生愉悦和美感,对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希望通过进行音乐课堂中“教学空间感”的研究,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音乐对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及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净化心灵。音乐来源于生活,给人以美的体验,学校音乐课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那就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美好初衷。所以,关注音乐相關知识的链接及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获得美的体验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创设“教学空间感”,对于提升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空间感”创设策略
(一)从教学设计环节创设音乐课堂“教学空间感”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师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学设计能够反映出一名教师的教学理念,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预设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因此,要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创设“教学空间感”,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开始。
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非正式教学”(Non-formal teaching)等等。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其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原本性。从音乐本体元素的角度出发,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出了“原本性音乐和舞蹈的教学方式的概念,从人类原本表达方式中发掘音乐结构和进行音乐体验以及人格培养的理念,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学习音乐更是人格的培养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从哲学、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形成多元化、本土化的一种音乐教育,大大拓展了音乐课堂的教学空间。
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将课堂时间分配进行改进。不再采用满堂灌的形式,适当压缩教师讲授时间,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的节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教授音乐课,话不赘述,动不过分,听不张扬,唱不做作,在自然而然中水到渠成。
音乐课的教学设计,课堂的客体为教学的内容。要从以往的局限于教材,转而从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各种乐器音色和演奏方法,去探索和发现新的音乐,也可自制乐器来探索更丰富的音色,如敲击废弃物品发出的音色。如模仿声音(动物叫声、大自然中风声、雨声、雷声等)。
课堂的规则设计也可以适当放宽,传统课堂的规则是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安排,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在强调教学空间感的课堂中,课堂的规则可以相对开放,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展示自己的想法。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相互讨论,在同学前面表演自己创作的节目。
(二)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构建音乐课堂“教学空间感”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构建音乐课堂“教学空间感”,主要依赖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空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让学生改变传统被动式听讲的学习途径,转而主动进行创新型的自主学习。
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例如,在“唱歌课”中,对于要学习的歌曲,可以采取让学生分组,由他们自由选择合唱、齐唱、器乐弹唱、表演唱等等形式,展现他们自己的喜好和特点。也许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小百灵”,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创意。
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例如,在学习《唱脸谱》 这首歌曲时,京剧脸谱中窦尔敦、关公、典韦和曹操的脸色为什么分别是蓝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中不同颜色给人情绪上带来的不同感受进行大胆揣测,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京剧中蓝色脸谱通常代表人物性格中刚强勇猛又略带狡黠的特点,而红色则表示忠勇侠义,常为正面人物的脸色,黄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勇猛但相对暴躁,白色则表示人物内心阴险狡诈或刚愎自用的特点等。通过一系列探究,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发现歌曲中蕴含着京剧大量的专业信息,既增长了知识,又能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记忆歌词。
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欣赏课”中,教师不要给学生以固定的画面。感受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仔细聆听,用心感受,每个人对于音乐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从心底生成属于自己的画面。 (三)在教学评价环节延伸音乐课堂“教学空间感”
有空间感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是延时评价。延时评价就是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做出的回答不予以及时的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时间适当地向后拖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让学生在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才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的一种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讨论,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延时评价也不是单向的,教师的延时评价能促使学生学会相互评价,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产生新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也学会自我评价,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
有空间感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过程。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经历一个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同时,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考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空间感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建立“因材施教”的评价体系,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
有空间感的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往往是学生的自评变得无足轻重。要增强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通过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过程、教学评价这三个环节中,实践对“教学空间感”的创设探索,一定会让中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们对于音乐有更大的热爱,让音乐课能给孩子们的身心成长带来更多的裨益。
参考文献
[1]《初中音樂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李搭雅,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4]郑莉《现代音乐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5]石中英《论教学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年。
作者简介:
姓名:卜红,1984年出生,女,汉族,学历:大学本科,职务:中学教师教师,学位:文学学士,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籍贯:安徽淮北市
关键词:教学空间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一、什么是“教学空间感”
所谓“空间感”,原本是一个绘画方面的概念,是指在绘画中,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等关系,使之在平面的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的空间感觉。
如果把课堂看作是一幅画,以往我们的课堂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满堂灌,教学过程平面而枯燥,缺少引发学生思考的留白,缺少让学生自己实践体验的纵深。
“教学空间感”是一种希望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空间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环境,多维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呈现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体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展现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课堂也能像一幅有空间感的画作,立体而有深度。音乐是一门艺术,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呈现“教学空间感”,更加考验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艺。
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创设“教学空间感”的意义
中小学的学生,身心都处在高速发展中。音乐教育把情感审美作为基本特征,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产生愉悦和美感,对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希望通过进行音乐课堂中“教学空间感”的研究,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音乐对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及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净化心灵。音乐来源于生活,给人以美的体验,学校音乐课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那就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美好初衷。所以,关注音乐相關知识的链接及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获得美的体验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创设“教学空间感”,对于提升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空间感”创设策略
(一)从教学设计环节创设音乐课堂“教学空间感”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师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学设计能够反映出一名教师的教学理念,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预设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因此,要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创设“教学空间感”,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开始。
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非正式教学”(Non-formal teaching)等等。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其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原本性。从音乐本体元素的角度出发,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出了“原本性音乐和舞蹈的教学方式的概念,从人类原本表达方式中发掘音乐结构和进行音乐体验以及人格培养的理念,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学习音乐更是人格的培养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从哲学、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形成多元化、本土化的一种音乐教育,大大拓展了音乐课堂的教学空间。
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将课堂时间分配进行改进。不再采用满堂灌的形式,适当压缩教师讲授时间,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的节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教授音乐课,话不赘述,动不过分,听不张扬,唱不做作,在自然而然中水到渠成。
音乐课的教学设计,课堂的客体为教学的内容。要从以往的局限于教材,转而从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各种乐器音色和演奏方法,去探索和发现新的音乐,也可自制乐器来探索更丰富的音色,如敲击废弃物品发出的音色。如模仿声音(动物叫声、大自然中风声、雨声、雷声等)。
课堂的规则设计也可以适当放宽,传统课堂的规则是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安排,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在强调教学空间感的课堂中,课堂的规则可以相对开放,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展示自己的想法。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相互讨论,在同学前面表演自己创作的节目。
(二)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构建音乐课堂“教学空间感”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构建音乐课堂“教学空间感”,主要依赖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空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让学生改变传统被动式听讲的学习途径,转而主动进行创新型的自主学习。
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例如,在“唱歌课”中,对于要学习的歌曲,可以采取让学生分组,由他们自由选择合唱、齐唱、器乐弹唱、表演唱等等形式,展现他们自己的喜好和特点。也许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小百灵”,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创意。
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例如,在学习《唱脸谱》 这首歌曲时,京剧脸谱中窦尔敦、关公、典韦和曹操的脸色为什么分别是蓝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中不同颜色给人情绪上带来的不同感受进行大胆揣测,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京剧中蓝色脸谱通常代表人物性格中刚强勇猛又略带狡黠的特点,而红色则表示忠勇侠义,常为正面人物的脸色,黄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勇猛但相对暴躁,白色则表示人物内心阴险狡诈或刚愎自用的特点等。通过一系列探究,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发现歌曲中蕴含着京剧大量的专业信息,既增长了知识,又能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记忆歌词。
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欣赏课”中,教师不要给学生以固定的画面。感受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仔细聆听,用心感受,每个人对于音乐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从心底生成属于自己的画面。 (三)在教学评价环节延伸音乐课堂“教学空间感”
有空间感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是延时评价。延时评价就是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做出的回答不予以及时的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时间适当地向后拖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让学生在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才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的一种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讨论,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延时评价也不是单向的,教师的延时评价能促使学生学会相互评价,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产生新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也学会自我评价,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
有空间感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过程。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经历一个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同时,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考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空间感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建立“因材施教”的评价体系,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
有空间感的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往往是学生的自评变得无足轻重。要增强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通过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过程、教学评价这三个环节中,实践对“教学空间感”的创设探索,一定会让中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们对于音乐有更大的热爱,让音乐课能给孩子们的身心成长带来更多的裨益。
参考文献
[1]《初中音樂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李搭雅,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4]郑莉《现代音乐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5]石中英《论教学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年。
作者简介:
姓名:卜红,1984年出生,女,汉族,学历:大学本科,职务:中学教师教师,学位:文学学士,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籍贯:安徽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