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文地理学》是现行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介绍了演绎式学习的涵义,阐明了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运用演绎式学习的原则,主要有以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相互合作为主要方式、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适度性等原则。探讨了演绎式学习的途径,变“抽象”为“具体” ;从理论到案例,变“共性”为“个性” ;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演绎,变“理论”为“实践”。
关键词 演绎式教学 内涵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in College
"Human Geography" Teaching
ZHANG Meifen, ZHANG Ling
(School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is th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geography sci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e meaning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specified the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in the "human geography" teaching, mainly in the core of thinking, student-centered, as the main means of mutual cooperation,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can not be ignore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moderation. Explore the ways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to change "abstract" to "specific"; from theory to the case, change the "common" to "personality"; the use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change "theory" to "practice."
Key wordsinterpretation learning; content; way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改革中,比较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老师采用多种渠道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检验假说→形成结论→交流评价→提出新问题。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用此方式。人文地理学是理论学科,学习理论但并非到此为止,还要求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形成更深入的思维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采用演绎式学习比较利于达到此目标。
1 演绎式学习的内涵
演绎法是相对归纳法而言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得很广泛。具体地说,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演绎法是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歸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不可能产生,演绎推理也就无法进行;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没有演绎,归纳就没有方向,归纳的成果也得不到扩展和加深。另外归纳和演绎可互相渗透、相互转化。
地理演绎式学习是在理解、记忆老师讲解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一般原理考察特殊的人文现象,敏锐地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思考周围区域的实际问题,强调“地方的个性与独特性”。这也呼应了社会学之父马克思·韦伯所认为的在文化科学中,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知识价值并不高。
2 高校《人文地理学》演绎式学习的原则
2.1 演绎式学习以思维为核心
演绎式学习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该方式知识组织形式而不是目标,进行演绎活动的目标是思维性,重在提升思维价值。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人文地理理论的学习和记忆,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将一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推演到特殊对象。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思维的形成过程,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并清晰地向学生演示自己“学习理论—总结案例—巩固理论”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
2.2 演绎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是地理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地理演绎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主动建构地理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扩展思考的任务,给学生机会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对地理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想法,了解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2.3 演绎式学习以相互合作为主要方式
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往往是多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人文地理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一定完整、严密,往往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整个演绎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差异,演绎者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这样,演绎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学会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在合作中,演绎者各自的想法、思路更清晰。
2.4 演绎式学习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庸置疑的。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把握,理清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确定该部分内容是否选取演绎式学习方式教师在布置演绎任务前,先向学生介绍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教材,讲清楚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性、研究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等,给学生剖析清楚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及文化理论体系,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后续各章节中。在讲理论时可打破教材编写顺序几个专题进行,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文地理学理论知识,此为学生进行演绎式学习的基础。”
2.5 演绎式学习需遵循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就是要求所设计的演绎式学习活动的难度适中,使得学生能比较自如地采用此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所设计的内容要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有较强的关联性,要让学生从已知的经验和知识过渡要新的领域,使其内在知识体系的逻辑联系比较紧密,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选取的内容难易要适度,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内容学生兴趣都不太强,唯有选取难易适度的内容,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去思考。最后是必须认真考虑是否适合运用演绎式学习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演绎式学习,所以,教学中的演绎式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限定,不要为演绎而演绎,使演绎式学习活动形式化。
3 高校《人文地理学》演绎式学习的途径
3.1 从已知到未知,变“抽象”为“具体”
人文地理学中有部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在地理演绎式学习中,教师可将难点分解为零散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清楚后,向学生演示自己对此理论的演绎,表达出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考过程,而后请同学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再回顾所学理论,此为一完整的演绎式学习过程。
3.2 从理论到案例,变“共性”为“个性”
在讲解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现象或事件,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评价,培养多维度思考方式。如学习人口移动动力机制时,教师先讲解不同学者提出的见解,主要介绍“推力与阻力”理论,考虑迁出地相关联的因素、迁入地相关联的因素、中间的障碍因素、个体因素,给出案例“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之后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影响该地域人口移动的因素,与所学理论和区域进行比较,教师要注意创设学习情景,提出能够激励学生思考的问题。
3.3 理论结合实际,变“理论”为“实践”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性”課堂教学理念,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制作调查问卷,走出教室,对本地实际进行实践调查。
演绎式学习是诸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环境,创造了实践的机会,搭建了激发潜能的舞台,让学生养成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的习惯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祥海,朱光良.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再认识[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8:28-30.
[2]曹向容.演绎法与中国式教学[J].科教文汇,2009.11:19.
[3]王妍,许红平,马智兰.归纳演绎法与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78.
[4]罗祥海,朱光良.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再认识[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8:28-30.
[5]张晶香,马继明.探究式学习在《测量与地图学》教学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0.16:189-190.
关键词 演绎式教学 内涵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in College
"Human Geography" Teaching
ZHANG Meifen, ZHANG Ling
(School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is th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geography sci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e meaning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specified the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in the "human geography" teaching, mainly in the core of thinking, student-centered, as the main means of mutual cooperation,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can not be ignore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moderation. Explore the ways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to change "abstract" to "specific"; from theory to the case, change the "common" to "personality"; the use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change "theory" to "practice."
Key wordsinterpretation learning; content; way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改革中,比较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老师采用多种渠道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检验假说→形成结论→交流评价→提出新问题。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用此方式。人文地理学是理论学科,学习理论但并非到此为止,还要求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形成更深入的思维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采用演绎式学习比较利于达到此目标。
1 演绎式学习的内涵
演绎法是相对归纳法而言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得很广泛。具体地说,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演绎法是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歸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不可能产生,演绎推理也就无法进行;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没有演绎,归纳就没有方向,归纳的成果也得不到扩展和加深。另外归纳和演绎可互相渗透、相互转化。
地理演绎式学习是在理解、记忆老师讲解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一般原理考察特殊的人文现象,敏锐地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思考周围区域的实际问题,强调“地方的个性与独特性”。这也呼应了社会学之父马克思·韦伯所认为的在文化科学中,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知识价值并不高。
2 高校《人文地理学》演绎式学习的原则
2.1 演绎式学习以思维为核心
演绎式学习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该方式知识组织形式而不是目标,进行演绎活动的目标是思维性,重在提升思维价值。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人文地理理论的学习和记忆,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将一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推演到特殊对象。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思维的形成过程,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并清晰地向学生演示自己“学习理论—总结案例—巩固理论”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
2.2 演绎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是地理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地理演绎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主动建构地理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扩展思考的任务,给学生机会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对地理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想法,了解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2.3 演绎式学习以相互合作为主要方式
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往往是多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人文地理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一定完整、严密,往往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整个演绎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差异,演绎者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这样,演绎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学会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在合作中,演绎者各自的想法、思路更清晰。
2.4 演绎式学习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庸置疑的。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把握,理清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确定该部分内容是否选取演绎式学习方式教师在布置演绎任务前,先向学生介绍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教材,讲清楚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性、研究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等,给学生剖析清楚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及文化理论体系,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后续各章节中。在讲理论时可打破教材编写顺序几个专题进行,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文地理学理论知识,此为学生进行演绎式学习的基础。”
2.5 演绎式学习需遵循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就是要求所设计的演绎式学习活动的难度适中,使得学生能比较自如地采用此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所设计的内容要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有较强的关联性,要让学生从已知的经验和知识过渡要新的领域,使其内在知识体系的逻辑联系比较紧密,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选取的内容难易要适度,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内容学生兴趣都不太强,唯有选取难易适度的内容,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去思考。最后是必须认真考虑是否适合运用演绎式学习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演绎式学习,所以,教学中的演绎式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限定,不要为演绎而演绎,使演绎式学习活动形式化。
3 高校《人文地理学》演绎式学习的途径
3.1 从已知到未知,变“抽象”为“具体”
人文地理学中有部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在地理演绎式学习中,教师可将难点分解为零散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清楚后,向学生演示自己对此理论的演绎,表达出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考过程,而后请同学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再回顾所学理论,此为一完整的演绎式学习过程。
3.2 从理论到案例,变“共性”为“个性”
在讲解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现象或事件,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评价,培养多维度思考方式。如学习人口移动动力机制时,教师先讲解不同学者提出的见解,主要介绍“推力与阻力”理论,考虑迁出地相关联的因素、迁入地相关联的因素、中间的障碍因素、个体因素,给出案例“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之后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影响该地域人口移动的因素,与所学理论和区域进行比较,教师要注意创设学习情景,提出能够激励学生思考的问题。
3.3 理论结合实际,变“理论”为“实践”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性”課堂教学理念,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制作调查问卷,走出教室,对本地实际进行实践调查。
演绎式学习是诸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环境,创造了实践的机会,搭建了激发潜能的舞台,让学生养成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的习惯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祥海,朱光良.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再认识[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8:28-30.
[2]曹向容.演绎法与中国式教学[J].科教文汇,2009.11:19.
[3]王妍,许红平,马智兰.归纳演绎法与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78.
[4]罗祥海,朱光良.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再认识[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8:28-30.
[5]张晶香,马继明.探究式学习在《测量与地图学》教学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0.16: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