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社电 中国计划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帮助人类揭开有关太阳、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空间环境、空间天气、地球上的水循环变化,以及宇宙“怪兽”——黑洞的诸多之谜。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日前向新华社记者透露,目前中科院已遴选出5个空间科学卫星项目,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有望在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突破。
这5个项目中包括一个中欧合作计划: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将帮助人类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等离子体环境和空间天气的影响。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将结束中国科学家一直使用国外太阳观测资料的局面。这颗卫星将研究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相互关系和形成规律等,将对重大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预报作出重要贡献。
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对于深入理解影响空间天气的一些重要物理过程有着重要意义。专家认为,这一项目与国际同领域的任务相比具有独特的切入点和创新思想。
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将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特征,深化理解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的科学规律。
爱因斯坦探针计划(EP)致力于发现和探测几乎所有尺度上的沉寂的黑洞;探测引力波爆发源的电磁波对应体并对其定位。
吴季说,空间科学卫星是人类认知自然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可使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不断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将引领中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跨越发展,为航天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除了上述“十三五”的5个新科学卫星,中科院也在为“十四五”科学卫星工程研制做准备。
但吴季指出,以5年为一个周期遴选实施空间科学项目的方式并不合理。“一项空间科学计划从科学思想的确立,到最后发射,需要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例如欧洲的罗塞塔计划从提出到真正着陆彗星探测,经过了30多年。”
具有巨大创新潜力的科学卫星系列还没有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让这位空间科学家感到担忧。
“空间科学探索不能急功近利。”吴季建议,应将科学卫星系列纳入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中国空间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踪”为主向“并行”和“领跑”转变,“让中国人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日前向新华社记者透露,目前中科院已遴选出5个空间科学卫星项目,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有望在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突破。
这5个项目中包括一个中欧合作计划: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将帮助人类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等离子体环境和空间天气的影响。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将结束中国科学家一直使用国外太阳观测资料的局面。这颗卫星将研究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相互关系和形成规律等,将对重大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预报作出重要贡献。
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对于深入理解影响空间天气的一些重要物理过程有着重要意义。专家认为,这一项目与国际同领域的任务相比具有独特的切入点和创新思想。
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将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特征,深化理解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的科学规律。
爱因斯坦探针计划(EP)致力于发现和探测几乎所有尺度上的沉寂的黑洞;探测引力波爆发源的电磁波对应体并对其定位。
吴季说,空间科学卫星是人类认知自然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可使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不断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将引领中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跨越发展,为航天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除了上述“十三五”的5个新科学卫星,中科院也在为“十四五”科学卫星工程研制做准备。
但吴季指出,以5年为一个周期遴选实施空间科学项目的方式并不合理。“一项空间科学计划从科学思想的确立,到最后发射,需要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例如欧洲的罗塞塔计划从提出到真正着陆彗星探测,经过了30多年。”
具有巨大创新潜力的科学卫星系列还没有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让这位空间科学家感到担忧。
“空间科学探索不能急功近利。”吴季建议,应将科学卫星系列纳入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中国空间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踪”为主向“并行”和“领跑”转变,“让中国人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