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留下诸多灿烂的文化。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拼搏、团结、自信等精神,而诸多文化的发展不仅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论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键,并分析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从而继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发展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全国各地纷纷打造文化品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可以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文化的延续也会造福子孙后代,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必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口头文学、传统手工艺技能、表演艺术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保护、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汲取其中的智慧,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实现经济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因此,对其传承和发展显得弥足珍贵。[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键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化保护宣传力度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显然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系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系密切,保护是传承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对于具有传承价值并且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目前许多民间艺人及其作品的保护上还存在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一些非物质文化将会消失,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传承性的保护,既给予其肯定和尊重,又要投入资金进行艺术的传承性发展。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传承价值,需要对其采用抢救性保护措施。对于传承与非传承需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否起到促进作用。[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是复杂又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十分关注,希望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公益性的征用,然而部分传承人不了解《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甚至漫天要价。国家对文化保护的相关制度依然没有做好明确的规定,对于该问题,既需要尊重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做好传承人的思想工作。首先,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和措施;其次,要规范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方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最后,要做好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都树立保护意识,由政府主导,调动个人、机构和组织的积极性,齐心协力,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市场为载体。但是目前看来,市场存在资金投入大、产出少等问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打造出文化品牌,也没有挖掘出潜在价值,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文化容易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失,该问题也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缺乏深入研究的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附于特定的载体,不能独立存在。虽然市场可以充当载体,但是保护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只是靠政府的支持难以为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部分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项目需要实现自我发展。[3]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问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甚至消失的现状,社会已经高度重视起来,但是学术界在保护办法上观点不一致,一些民间文化遗产甚至错过了保护的时机。对于该问题,党中央于2003年要求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且在保护政策上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三、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一)如何實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部分传统手工艺和创作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主要体现出后继无人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在于部分技艺者有心发展传统文化,但缺乏资金保障。其次,当前多种外来文化冲击着民族文化,很多人对外国的文化更加热衷,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事业缺乏兴趣。因此,当前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十分关注,但是如何传承以及传承路径都是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目前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包括自然性传承和社会干预性传承,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首先,自然性传承指的是不需要社会性干预,完全依赖个人行为的传承延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多都是依靠这种方式延续至今,主要为个体之间的言传身教和口传身授。在部分地区,该传承方式早已演变为民间生活的基本形态,比如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但这种传统的方式也存在缺点,不容易被社会熟知,容易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等。[4]
其次,社会干预性传承是指在立法机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干预下的传承。该传承方法有许多优点: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制度的建设,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还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关系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法还存在争议,对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态和鼓励创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非遗文化都是活态的,是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与时俱进,应该利用动静结合的保护措施开展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人的智慧和结晶,需要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传承。[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通过单纯的记录、保存不能有效发挥出保护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才是文化发展壮大的正确途径。因此,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实现市场化、规模化运营,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需求,才能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固然关键,但是保护和传承的途径和方法更加关键,只有形成文化产业并且发挥出经济效益,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开发的文化资源还远远不够,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民间戏曲、民间活动、民间手工和传统节日等很多资源还没有实现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文化馆,应用于旅游业、艺术业。此外,非遗产业化经常受到投资环境、投资渠道、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建立准入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在产业化前期还要加强资源立项研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特色,体现人文内涵。[6]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对策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非遗产业的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比如给予民间艺人生活补贴,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传承人授徒传艺环境,但是依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需要将私相授受的民间技艺融入市场规律的运作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并且產生利润。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首先,要充分认识非遗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当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的巨大魅力,已经成为地区的特色名片,在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宣传、强化意识,让人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激发出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7]其次,需要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影响力大的地区打造成“文化产业园区”,提供文化艺术产品交易和文化艺术服务的区域,进一步宣传和发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产业化管理和运营,建立科学的回馈机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效益的部分收入回馈于民,比如用于基础设施改造、文娱活动的开展等。[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家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事业,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更加关注,今后需要明确非遗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雷.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议“厨刀文化”之淮扬菜[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2).
[2]章文豪.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郧西七夕”为例[J].长江丛刊,2017(01).
[3]李焕臣.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情况——以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J].商,2015(06).
[4]代卓娅,白晶晶,郭棉青.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陕西华县皮影戏为例[J].新丝路(下旬),2016(06).
[5]潘虹,包涵.浅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振兴[J].艺术科技,2017(10).
[6]胡帅.浅析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舞的传承发展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7(14).
[7]韦继飞.浅析地方媒体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7(05).
[8]林伟贤,孙虹,李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南枝拳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
(作者简介:赵永华,男,本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及舞蹈)(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发展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全国各地纷纷打造文化品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可以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文化的延续也会造福子孙后代,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必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口头文学、传统手工艺技能、表演艺术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保护、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汲取其中的智慧,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实现经济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因此,对其传承和发展显得弥足珍贵。[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键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化保护宣传力度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显然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系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系密切,保护是传承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对于具有传承价值并且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目前许多民间艺人及其作品的保护上还存在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一些非物质文化将会消失,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传承性的保护,既给予其肯定和尊重,又要投入资金进行艺术的传承性发展。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传承价值,需要对其采用抢救性保护措施。对于传承与非传承需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否起到促进作用。[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是复杂又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十分关注,希望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公益性的征用,然而部分传承人不了解《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甚至漫天要价。国家对文化保护的相关制度依然没有做好明确的规定,对于该问题,既需要尊重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做好传承人的思想工作。首先,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和措施;其次,要规范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方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最后,要做好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都树立保护意识,由政府主导,调动个人、机构和组织的积极性,齐心协力,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市场为载体。但是目前看来,市场存在资金投入大、产出少等问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打造出文化品牌,也没有挖掘出潜在价值,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文化容易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失,该问题也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缺乏深入研究的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附于特定的载体,不能独立存在。虽然市场可以充当载体,但是保护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只是靠政府的支持难以为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部分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项目需要实现自我发展。[3]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问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甚至消失的现状,社会已经高度重视起来,但是学术界在保护办法上观点不一致,一些民间文化遗产甚至错过了保护的时机。对于该问题,党中央于2003年要求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且在保护政策上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三、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一)如何實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部分传统手工艺和创作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主要体现出后继无人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在于部分技艺者有心发展传统文化,但缺乏资金保障。其次,当前多种外来文化冲击着民族文化,很多人对外国的文化更加热衷,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事业缺乏兴趣。因此,当前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十分关注,但是如何传承以及传承路径都是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目前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包括自然性传承和社会干预性传承,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首先,自然性传承指的是不需要社会性干预,完全依赖个人行为的传承延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多都是依靠这种方式延续至今,主要为个体之间的言传身教和口传身授。在部分地区,该传承方式早已演变为民间生活的基本形态,比如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但这种传统的方式也存在缺点,不容易被社会熟知,容易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等。[4]
其次,社会干预性传承是指在立法机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干预下的传承。该传承方法有许多优点: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制度的建设,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还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关系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法还存在争议,对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态和鼓励创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非遗文化都是活态的,是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与时俱进,应该利用动静结合的保护措施开展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人的智慧和结晶,需要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传承。[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通过单纯的记录、保存不能有效发挥出保护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才是文化发展壮大的正确途径。因此,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实现市场化、规模化运营,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需求,才能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固然关键,但是保护和传承的途径和方法更加关键,只有形成文化产业并且发挥出经济效益,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开发的文化资源还远远不够,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民间戏曲、民间活动、民间手工和传统节日等很多资源还没有实现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文化馆,应用于旅游业、艺术业。此外,非遗产业化经常受到投资环境、投资渠道、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建立准入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在产业化前期还要加强资源立项研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特色,体现人文内涵。[6]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对策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非遗产业的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比如给予民间艺人生活补贴,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传承人授徒传艺环境,但是依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需要将私相授受的民间技艺融入市场规律的运作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并且產生利润。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首先,要充分认识非遗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当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的巨大魅力,已经成为地区的特色名片,在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宣传、强化意识,让人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激发出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7]其次,需要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影响力大的地区打造成“文化产业园区”,提供文化艺术产品交易和文化艺术服务的区域,进一步宣传和发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产业化管理和运营,建立科学的回馈机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效益的部分收入回馈于民,比如用于基础设施改造、文娱活动的开展等。[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家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事业,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更加关注,今后需要明确非遗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雷.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议“厨刀文化”之淮扬菜[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2).
[2]章文豪.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郧西七夕”为例[J].长江丛刊,2017(01).
[3]李焕臣.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情况——以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J].商,2015(06).
[4]代卓娅,白晶晶,郭棉青.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陕西华县皮影戏为例[J].新丝路(下旬),2016(06).
[5]潘虹,包涵.浅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振兴[J].艺术科技,2017(10).
[6]胡帅.浅析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舞的传承发展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7(14).
[7]韦继飞.浅析地方媒体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7(05).
[8]林伟贤,孙虹,李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南枝拳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
(作者简介:赵永华,男,本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及舞蹈)(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