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249879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的状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都会处于最佳发挥状态。这对课文的理解、知识的掌握会大大加强,学习效率相对提较高。可以说,只有融化在兴趣里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活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导言引趣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上好课的心理,这种心理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难得的良好机会,在他们希望上好课的心灵火苗上添点助燃剂,这助燃剂就是巧设导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导言,不仅能先声夺人,磁铁般吸引住学生,形成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有效的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为新课的展开预备良好的气氛,为正文开讲铺平道路。那么,导言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第一关。这一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 故事引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平时喜欢看书,也愿意听别人讲故事。如果把故事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杨修之死》一课,可用学生熟知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这些历史故事设置导言。再如《智取生辰纲》可用“杨志卖刀”、“武松打虎”、“林冲上山”等故事引出新课,会使学生兴趣勃勃。
  2 以情引趣。语文教学有着其它课程没有的优越性,那就是生动性和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备课当中体会到的情感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牵动学生的情思。学生就会油然而生情,学生动了情,既而便有兴趣。例如《斑羚飞渡》这一课,斑羚如山羊一般,极善跳跃攀登,当斑羚种群面临绝境时会想出什么方法呢?令人感动的导言既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又点燃起学生团队奉献精神的火花,自然而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引趣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打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识,发展智能。
  1 设悬质疑、引趣。设置疑点,制造悬念,可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质疑、解惑欲望,进而促思以求知之。如《杨修之死》可扣题质疑:“杨修是一位口才好,学问大,颇有才华之人,人称他:“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那么他为什么会被杀呢?这一设悬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个交换目光渴求答案。再如教读《背影》一课,作者朱自清在开篇中写到:“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就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接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表情最丰富的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和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用的手法,而《背影》这一课为什么抓住“背影”不惜笔墨做具体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的描写“背影”是进入意境的颓唐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背影渗透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是父亲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深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激发出来。
  2 无疑处生疑、引趣。课文中的许多地方,乍一看起来既平淡,又好懂,往往会被学生忽视。这些平淡无奇的语句,最能显示学生别具匠心的意思。这就要教师于平淡中引疑,于无疑中质疑,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它没有用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读来却令人感动,英子的父亲生病住院最后离开了人世,全文笼罩着一层忧伤的情调。“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通过讲解阅读,学生明白了这是说:“爸爸喜爱的夹竹桃败落了,爱花的爸爸永别了人世”。而英子的成长,英子在父亲的关爱教育下的种种感受,饱含了成长的艰辛和喜悦。虽是一句平淡的话语,但学生会受到感情的强烈冲击,会引发对成长的思考。
  3 逆向质疑引趣。有些名篇佳作,文笔含蓄深刻,构思精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可采用逆向质疑方法。逆向质疑,就是根据作品内容和结局,从反面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有所发,促进学生有所思,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教法求所引趣
  成功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教师讲解全面、准确,而是看教师通过什么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课堂教学也一样,围绕教学目标,遵循课文的要求,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组合成最佳的教学结构。这样的课就会上得有声有色,有起有伏,宛如师生共同演奏的一曲交响乐,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就能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给学生奉献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这两句话就是要我们不满足于滔滔讲授,奉送真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如《杨修之死》一课,可把记叙杨修被杀经过和缘由的七件事,让七位学生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讲后再让他们各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就着学生板书分析人物性格。这样,课文内容的展示和人物性格的分析完全靠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来完成。
  青少年对某一学科爱好与钻研大多是从兴趣出发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重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展有利因素,那么语文难教、语文难学的感慨将不再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口头禅,学生这一座潜力无穷的宝库定能被发掘出来。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之一,语文实践活动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内容之一,融合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沟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促进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  一、确定内容,巧选形式,让学生“有兴趣动”  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
期刊
期刊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注重情感因素,缩短与学生的距离,着眼于情,巧妙“指路”,灵活“搭桥”,培养学生好学、善学、乐学的良好习惯。情感教育处处有生机,处处有活力,处处有实效。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营造情境,激情导入  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是成功的开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然,大势所趋。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优秀学校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1 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许多学校重视计
新课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索然寡味。如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我校进行了以“情境教学”为主题的课改实验。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期刊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多样化的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化浪潮中,美国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发生了第一次变革.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和论证了这一变革的基本动
In the field of converting simulation surveying and traditional close range photogrammetry, it has been developed so far to survey objects by commercial digital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语文教师一堂课的成败,教学语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富有激情韵味的语言,往往能把学生引向崇高的审美境界,诱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和创造美。高尔基也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审美语言在对人进行整体性教育中
期刊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城市道路的需求也急速增加。城市道路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城市政府提供。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着
伴随抖音、快手等App的火热,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成为了“媒体人”.仅需凭借一部智能手机,借助互联网就可以保证人手一个频道.虽然大家的喜好不尽相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