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的冬天需要吃飽穿暖,而心理上的冬天相对就更难过一些。在灾难中活下来的孩子和成人一样,要重建一个新的、真实的自我。
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0级地震撼动四川汶川,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当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人敏锐地觉察到,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家园,还有心灵上的家园,特别是那些灾难中的孩子。他们毫无防备地遭遇了巨大的天灾,瞬间失去了亲人、老师、同学,接下来的人生,他们将如何面对?
2008年5月31日,为了都江堰的3594名高三学生和329名老师做针对性的心理援助,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简称青爱工程办公室)以心理援助志愿团队的形式派出了第一支专家队伍,帮助孩子们进行应急心理疏导。随后,1 1心联行动四川省基地负责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胡珍教授确定和绵竹教育局合作,初定50所大、中、小学校做试点,取名“心联小屋”。从2008年至今,近200个“心联小屋”在汶川、都江堰、绵竹等地驻守了十年。杜丽老师就是心理援助专业团队中的一员。
杜丽曾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5·12”地震中,杜老师工作的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时她所教的班级是五年级一班,60名孩子,56名在地震中遇难。
杜老师艰难地度过创伤后应激性障碍期,参加了“心联小屋”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并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成为了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责教师。
很多孩子会在生活中经历一些天灾人祸而受到伤害,我们也经常会在媒体中看到一些典型报道。对于如何帮助经历灾难和人生痛苦的孩子,杜老师已经非常专业了。她说,目睹亲人受伤或者离世的孩子,在突发的灾祸面前不免惊恐失措。有些不愿说话,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表现,甚至有些遭受灾难性事件影响的孩子可能终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遇到这种情形,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尽快走出心理上的严冬呢?
杜丽老师说,要在心理上抚慰孩子,陪伴是最重要的,要跟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在孩子害怕、恐惧时陪伴、拥抱和倾听孩子。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其实我也跟你一样,那你把不开心的感觉跟我说好吗?”当和孩子有了情感共鸣后,孩子就能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你,一旦他把这种恐惧表现、发泄出来,他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杜老师特别提醒,灾后一周是心理的急性应激期。此时,孩子也许不说有关灾难的任何事,但心里却惧怕发生的灾难。作为和孩子一同亲历灾难的家长、朋友或者老师,可能自己也正经历着内心伤痛的折磨,自然不愿提及;但其他人往往出于关心的目的,在孩子面前提及灾难的经过,这是绝对要避免的,这种做法可能使孩子将恐惧永久性地压抑在心底而不敢面对。
不要让孩子独处,同时告诉孩子,灾难的发生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可以大哭一场或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如果孩子在此时因为情绪得不到宣泄而故意找麻烦,成年人应该用平和包容的态度接纳孩子的这种表现,因为成人包容平和的态度才会让孩子觉得安全。
成人要帮助孩子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重温安全感和稳定感,使他们觉得生活又按原先的轨道在继续。家中也要尽快按孩子习惯的作息规律安排日常起居,使孩子相信生活依然照常进行。渐渐地,当孩子恢复原有生活状态时,他们也能拾回自己的能力感和对生命的掌握感,并知道:“虽然我(或亲人)受了伤,但我(或亲人)还是有能力保护自己的。”
经历创伤后,孩子们可能会有
“环境是危险的,自己毫无招架能力”的无力感,原先建立的自信受到了打击,因此重建生存信心是复原的关键。可通过让孩子做简单的事,帮助他看到自己的能力,选择容易完成且有成就的活动和玩具,避免让他再度感到挫折,因为他可能是“易碎”的。活动中不宜刻意、过度夸赞他,这会使他感觉到自己被要求“赶快好起来”。与其给太多的指导和夸奖,不如静静地陪伴他们一起玩,在他需要时伸出援手。
与同龄人一起绘画、游戏、唱歌是很好的宣泄方法。孩子可以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恐惧、愤怒和悲伤,在游戏中与同伴交流情感,在唱歌时获得情绪释放。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处理方法会使孩子通过灾难性事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除了遭遇灾难,孩子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诸如父母离异、贫困等各种打击。杜老师说,很多孩子面对父母做出离婚的选择时都会很自责,认为这是自己不听话导致的后果。这个时候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分开不是他的错,即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对他的爱仍然是不会减少的。而贫困不一定导致孩子心理上有失落。杜老师认为,无论贫富,只要父母和睦,家庭氛围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都可以获得战胜一切的信心之源而健康成长。
青爱工程心联小屋全称叫“青少年灾后心理援助联合公益行动”(简称1 1心联行动)。“1 1”,是模式,是机制。第一个1,指万众一心,是社会援助、公众捐款,及对心理援助重要性的一致认同;中间的 号,是大家的“家”,主要指媒体;后面的1,是专业团队、国际化的专业技术、专业方案,有中国特色的实施办法。“1 1心联行动”,旨在建立有序、专业、透明、公益的长效心理援助机制。为什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杜丽老师讲述了两个故事——
杜老师班里幸存的小天(化名),地震当年十二岁,地震后并未表现出太大的问题。但四年后的雅安芦山地震唤起了他的记忆,当时已经是十六岁的他,心智一下退回到2岁~3岁的起点。每天晚上,小天必须要躺在爸爸妈妈的中间才敢入睡。小天一直在杜老师的陪护下做康复、沙盘、跟踪,他每次都是悄悄地来,不愿意让人知道。10年了,孩子已经22岁,但心智还处在十几岁的阶段。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孩子没能上完中学,到现在也没有一技之长,因此无法就业。
这十年间,杜老师没有换过手机号码,就是为了让这样孩子的家长在需要的时候能找到她。杜老师希望这些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孩子能够得到长效的关爱,特别像小天这样的孩子,如果能到专业技师学校去学一门专业的技术,就有助于他自食其力,长大成人。
小燕是杜老师班里四个生还孩子中唯一从废墟里救出来的,但她受伤严重。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下,在杜老师的长情陪伴下,小燕立志终生从师。中学毕业后她考上幼教,现在成都市一所幼儿园任教。十年来,小燕和小燕的妈妈把杜老师当做心理链接,虽然不常见面,但是彼此相互牵挂着对方。
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地震时的情形,杜老师在闪回的瞬间情绪中仍然不能自已。她说:“你不能问,我不能说。这是一个伤口,对每一个从地震里走出来和没有走出来的人,不要去还原,这个伤口不要轻易去触碰。”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如今,杜老师所在的心联小屋,除了为本校、本区学校学生和家长援助外,更在其他区域中学、各大机关开展培训。从应急的心里援助,到后来的性健康教育,只要哪个地方有需求,他们就尽其所能走到哪个地方去,因为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她,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这不是十年的承诺,而是一辈子的承诺!
青爱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1 1心联行动”共同发起人李扁说过,自然界的冬天需要吃饱穿暖,而心理上的冬天相对就更难过一些。在灾难中活下来的孩子和成人一样都要真实地面对自我,要重建一个新的、真实的自我。
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像杜丽老师一样的人,长期地陪伴在孩子们身边,抚慰他们的心灵。这个过程或许是再一个十年,或许是一辈子。
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0级地震撼动四川汶川,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当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人敏锐地觉察到,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家园,还有心灵上的家园,特别是那些灾难中的孩子。他们毫无防备地遭遇了巨大的天灾,瞬间失去了亲人、老师、同学,接下来的人生,他们将如何面对?
2008年5月31日,为了都江堰的3594名高三学生和329名老师做针对性的心理援助,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简称青爱工程办公室)以心理援助志愿团队的形式派出了第一支专家队伍,帮助孩子们进行应急心理疏导。随后,1 1心联行动四川省基地负责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胡珍教授确定和绵竹教育局合作,初定50所大、中、小学校做试点,取名“心联小屋”。从2008年至今,近200个“心联小屋”在汶川、都江堰、绵竹等地驻守了十年。杜丽老师就是心理援助专业团队中的一员。
陪伴与倾听是孩子最长情的治愈
杜丽曾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5·12”地震中,杜老师工作的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时她所教的班级是五年级一班,60名孩子,56名在地震中遇难。
杜老师艰难地度过创伤后应激性障碍期,参加了“心联小屋”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并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成为了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责教师。
很多孩子会在生活中经历一些天灾人祸而受到伤害,我们也经常会在媒体中看到一些典型报道。对于如何帮助经历灾难和人生痛苦的孩子,杜老师已经非常专业了。她说,目睹亲人受伤或者离世的孩子,在突发的灾祸面前不免惊恐失措。有些不愿说话,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表现,甚至有些遭受灾难性事件影响的孩子可能终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遇到这种情形,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尽快走出心理上的严冬呢?
杜丽老师说,要在心理上抚慰孩子,陪伴是最重要的,要跟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在孩子害怕、恐惧时陪伴、拥抱和倾听孩子。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其实我也跟你一样,那你把不开心的感觉跟我说好吗?”当和孩子有了情感共鸣后,孩子就能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你,一旦他把这种恐惧表现、发泄出来,他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杜老师特别提醒,灾后一周是心理的急性应激期。此时,孩子也许不说有关灾难的任何事,但心里却惧怕发生的灾难。作为和孩子一同亲历灾难的家长、朋友或者老师,可能自己也正经历着内心伤痛的折磨,自然不愿提及;但其他人往往出于关心的目的,在孩子面前提及灾难的经过,这是绝对要避免的,这种做法可能使孩子将恐惧永久性地压抑在心底而不敢面对。
不要让孩子独处,同时告诉孩子,灾难的发生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可以大哭一场或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如果孩子在此时因为情绪得不到宣泄而故意找麻烦,成年人应该用平和包容的态度接纳孩子的这种表现,因为成人包容平和的态度才会让孩子觉得安全。
成人要帮助孩子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重温安全感和稳定感,使他们觉得生活又按原先的轨道在继续。家中也要尽快按孩子习惯的作息规律安排日常起居,使孩子相信生活依然照常进行。渐渐地,当孩子恢复原有生活状态时,他们也能拾回自己的能力感和对生命的掌握感,并知道:“虽然我(或亲人)受了伤,但我(或亲人)还是有能力保护自己的。”
经历创伤后,孩子们可能会有
“环境是危险的,自己毫无招架能力”的无力感,原先建立的自信受到了打击,因此重建生存信心是复原的关键。可通过让孩子做简单的事,帮助他看到自己的能力,选择容易完成且有成就的活动和玩具,避免让他再度感到挫折,因为他可能是“易碎”的。活动中不宜刻意、过度夸赞他,这会使他感觉到自己被要求“赶快好起来”。与其给太多的指导和夸奖,不如静静地陪伴他们一起玩,在他需要时伸出援手。
与同龄人一起绘画、游戏、唱歌是很好的宣泄方法。孩子可以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恐惧、愤怒和悲伤,在游戏中与同伴交流情感,在唱歌时获得情绪释放。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处理方法会使孩子通过灾难性事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除了遭遇灾难,孩子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诸如父母离异、贫困等各种打击。杜老师说,很多孩子面对父母做出离婚的选择时都会很自责,认为这是自己不听话导致的后果。这个时候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分开不是他的错,即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对他的爱仍然是不会减少的。而贫困不一定导致孩子心理上有失落。杜老师认为,无论贫富,只要父母和睦,家庭氛围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都可以获得战胜一切的信心之源而健康成长。
需要长效的心理援助
青爱工程心联小屋全称叫“青少年灾后心理援助联合公益行动”(简称1 1心联行动)。“1 1”,是模式,是机制。第一个1,指万众一心,是社会援助、公众捐款,及对心理援助重要性的一致认同;中间的 号,是大家的“家”,主要指媒体;后面的1,是专业团队、国际化的专业技术、专业方案,有中国特色的实施办法。“1 1心联行动”,旨在建立有序、专业、透明、公益的长效心理援助机制。为什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杜丽老师讲述了两个故事——
杜老师班里幸存的小天(化名),地震当年十二岁,地震后并未表现出太大的问题。但四年后的雅安芦山地震唤起了他的记忆,当时已经是十六岁的他,心智一下退回到2岁~3岁的起点。每天晚上,小天必须要躺在爸爸妈妈的中间才敢入睡。小天一直在杜老师的陪护下做康复、沙盘、跟踪,他每次都是悄悄地来,不愿意让人知道。10年了,孩子已经22岁,但心智还处在十几岁的阶段。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孩子没能上完中学,到现在也没有一技之长,因此无法就业。
这十年间,杜老师没有换过手机号码,就是为了让这样孩子的家长在需要的时候能找到她。杜老师希望这些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孩子能够得到长效的关爱,特别像小天这样的孩子,如果能到专业技师学校去学一门专业的技术,就有助于他自食其力,长大成人。
小燕是杜老师班里四个生还孩子中唯一从废墟里救出来的,但她受伤严重。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下,在杜老师的长情陪伴下,小燕立志终生从师。中学毕业后她考上幼教,现在成都市一所幼儿园任教。十年来,小燕和小燕的妈妈把杜老师当做心理链接,虽然不常见面,但是彼此相互牵挂着对方。
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地震时的情形,杜老师在闪回的瞬间情绪中仍然不能自已。她说:“你不能问,我不能说。这是一个伤口,对每一个从地震里走出来和没有走出来的人,不要去还原,这个伤口不要轻易去触碰。”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如今,杜老师所在的心联小屋,除了为本校、本区学校学生和家长援助外,更在其他区域中学、各大机关开展培训。从应急的心里援助,到后来的性健康教育,只要哪个地方有需求,他们就尽其所能走到哪个地方去,因为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她,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这不是十年的承诺,而是一辈子的承诺!
青爱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1 1心联行动”共同发起人李扁说过,自然界的冬天需要吃饱穿暖,而心理上的冬天相对就更难过一些。在灾难中活下来的孩子和成人一样都要真实地面对自我,要重建一个新的、真实的自我。
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像杜丽老师一样的人,长期地陪伴在孩子们身边,抚慰他们的心灵。这个过程或许是再一个十年,或许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