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企业传承现危机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创业者已面临集体退休,企业传承成为关系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
家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传承这一项,隐藏在传承背后的,是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求。极端注重血缘关系的中国家族企业,如何突破家族企业的窠臼,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经历了短暂创业辉煌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首先需要民营企业家能够做好内部的调整,制定出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从“家业”到“事业”的转变。
所以,对于中国大多数家族企业来讲,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多的在于对家族企业的法律规范。如何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依然是困扰家族企业的严峻课题。
重提“菜篮子”
在人们的印象中,“菜篮子”是若干年前的事儿了,当时,为了保障居民副食品供应,政府把它当一件大事来抓。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大发展,粮油肉蛋奶产量迅速提升。因此已经有些年头市场供应不吃紧了,菜篮子的矛盾似乎已解决。
如今重提菜篮子,与当年相比,农业发展水平不一样,经济社会背景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
首先,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外粮食等农产品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其次,随着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進程加快,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市场供应稳定。
如今,菜篮子里又装了新内容,群众既要产品丰富,还要质量安全。所以,我们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建设丝毫不能放松,要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对于目前眼前的价格浮动,需要城里人和农村人共同承担,协调解决。
“富豪榜”的背后
日前,一度跃上200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河南花园集团董事长谢国胜因涉嫌合同欺诈被郑州警方刑事拘留。这是今年继李义超、孙树华之后又一位“出事”的富豪。有人笑言,“富豪榜”成了“通缉榜”、“出事榜”。
“富豪榜”成了“通缉榜”、“出事榜”,这里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也不乏必然因素,因为有一部分中国富人的第一桶金不是像国外富豪那样白手起家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而是通过违法的、违规的、灰色的方式,钻法律、制度的空子得到的,他们的致富过程经不起司法审查。如借国有资产转化成为亿万富翁,再如官商勾结化国有资产为私有的官商富翁,或在个别地方官员的保护下靠坑蒙拐骗成就的富翁,他们的致富过程原本就是见不得光的。
随着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我们相信,今后再想指望用非法、非正常手段富裕起来将越来越难。
“富豪榜”成了“通缉榜”、“出事榜”,说明我国法律在不断完善和惩治腐败的力度再加大的同时,也说明我国的法律和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因此亟需扎紧篱笆、亡羊补牢。
民生问题“面对面”
民生问题“面对面”,是一个现实问题。其实,民生问题“面对面”,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也已不同程度地采用。例如,制订发展规划广泛征求民意,自来水、门票价格调整召开听证会等等。
问题是,有的“面对面”成了一种的摆设,尤其是常被人们诟病的一些“听证会”,往往成了“涨价会”。这种情况的出现,多多少少与一些领导人缺乏“民本”意识有关。
坚持民生问题“面对面”,实际上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是夺取胜利的基本保证。
在民生问题上是坚持“面对面”,还是“背对背”,这不仅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个政治原则问题,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
围墙
日前,某报刊出的一篇文章说,去年,湖北省崇阳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推掉政府大院800米长的围墙,建设一个1.8万平米的“市民广场”。时隔一年,随着一大批信访积案的解决,群众来信来访量大幅下降,全县受理群众来信来访量比上年下降了53%。这样的报道,很容易让人感觉,上访人数减少,原因就在于政府把围墙拆除了。
有人认为,拆除围墙后,政府再没有森严的戒备,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百姓在政府办事就像走进自己家一样随和。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拆除围墙后,如果官员还是“脸难看”,那百姓办事还能轻松起来吗?门是好进了,但事不一定就会好办。这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门好进了,事情还不好办,那拆墙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不能把拆除政府围墙所带来的变化过于神化。
事实上,政府拆除围墙与上访人数减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由于这一年当地政府下了大力气来处理群众的上访问题。
“转型” 迫不得已
“汤臣一品”每平方米十几万元的售价,让其销售近乎停滞。无可比拟的销售价格,注定要让“汤臣一品”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销售受阻的情况下,“汤臣一品”不得不进行“转型”——对外出租。其“转型”实在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汤臣一品”的定位与我国宏观调控目标背道而驰。面对有关部门的检查,“汤臣一品”一再辩称其行为是商业行为。问题在于,商品房是一种事关民生的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实际上,“汤臣一品”的定价本身就是脱离市场的,其销售业绩本身已经证明了其定位未得到市场的承认。
“汤臣一品”向租房方面“转型”,意在摆脱困境,但前景并不乐观。日租金相当于上海目前豪华五星级酒店的价格。“汤臣一品”周边类似的高档豪宅,因租金高而一片萧条,鲜有人问津,“汤臣一品”就能改写历史?
远离市场实际需求的过高身价,使“汤臣一品”成为这个时代的另类,轰轰烈烈的“眼球效应”注定它要被写入历史。当然,恐怕后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是教训而不是经验。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创业者已面临集体退休,企业传承成为关系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
家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传承这一项,隐藏在传承背后的,是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求。极端注重血缘关系的中国家族企业,如何突破家族企业的窠臼,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经历了短暂创业辉煌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首先需要民营企业家能够做好内部的调整,制定出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从“家业”到“事业”的转变。
所以,对于中国大多数家族企业来讲,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多的在于对家族企业的法律规范。如何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依然是困扰家族企业的严峻课题。
重提“菜篮子”
在人们的印象中,“菜篮子”是若干年前的事儿了,当时,为了保障居民副食品供应,政府把它当一件大事来抓。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大发展,粮油肉蛋奶产量迅速提升。因此已经有些年头市场供应不吃紧了,菜篮子的矛盾似乎已解决。
如今重提菜篮子,与当年相比,农业发展水平不一样,经济社会背景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
首先,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外粮食等农产品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其次,随着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進程加快,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市场供应稳定。
如今,菜篮子里又装了新内容,群众既要产品丰富,还要质量安全。所以,我们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建设丝毫不能放松,要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对于目前眼前的价格浮动,需要城里人和农村人共同承担,协调解决。
“富豪榜”的背后
日前,一度跃上200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河南花园集团董事长谢国胜因涉嫌合同欺诈被郑州警方刑事拘留。这是今年继李义超、孙树华之后又一位“出事”的富豪。有人笑言,“富豪榜”成了“通缉榜”、“出事榜”。
“富豪榜”成了“通缉榜”、“出事榜”,这里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也不乏必然因素,因为有一部分中国富人的第一桶金不是像国外富豪那样白手起家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而是通过违法的、违规的、灰色的方式,钻法律、制度的空子得到的,他们的致富过程经不起司法审查。如借国有资产转化成为亿万富翁,再如官商勾结化国有资产为私有的官商富翁,或在个别地方官员的保护下靠坑蒙拐骗成就的富翁,他们的致富过程原本就是见不得光的。
随着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我们相信,今后再想指望用非法、非正常手段富裕起来将越来越难。
“富豪榜”成了“通缉榜”、“出事榜”,说明我国法律在不断完善和惩治腐败的力度再加大的同时,也说明我国的法律和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因此亟需扎紧篱笆、亡羊补牢。
民生问题“面对面”
民生问题“面对面”,是一个现实问题。其实,民生问题“面对面”,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也已不同程度地采用。例如,制订发展规划广泛征求民意,自来水、门票价格调整召开听证会等等。
问题是,有的“面对面”成了一种的摆设,尤其是常被人们诟病的一些“听证会”,往往成了“涨价会”。这种情况的出现,多多少少与一些领导人缺乏“民本”意识有关。
坚持民生问题“面对面”,实际上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是夺取胜利的基本保证。
在民生问题上是坚持“面对面”,还是“背对背”,这不仅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个政治原则问题,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
围墙
日前,某报刊出的一篇文章说,去年,湖北省崇阳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推掉政府大院800米长的围墙,建设一个1.8万平米的“市民广场”。时隔一年,随着一大批信访积案的解决,群众来信来访量大幅下降,全县受理群众来信来访量比上年下降了53%。这样的报道,很容易让人感觉,上访人数减少,原因就在于政府把围墙拆除了。
有人认为,拆除围墙后,政府再没有森严的戒备,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百姓在政府办事就像走进自己家一样随和。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拆除围墙后,如果官员还是“脸难看”,那百姓办事还能轻松起来吗?门是好进了,但事不一定就会好办。这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门好进了,事情还不好办,那拆墙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不能把拆除政府围墙所带来的变化过于神化。
事实上,政府拆除围墙与上访人数减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由于这一年当地政府下了大力气来处理群众的上访问题。
“转型” 迫不得已
“汤臣一品”每平方米十几万元的售价,让其销售近乎停滞。无可比拟的销售价格,注定要让“汤臣一品”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销售受阻的情况下,“汤臣一品”不得不进行“转型”——对外出租。其“转型”实在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汤臣一品”的定位与我国宏观调控目标背道而驰。面对有关部门的检查,“汤臣一品”一再辩称其行为是商业行为。问题在于,商品房是一种事关民生的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实际上,“汤臣一品”的定价本身就是脱离市场的,其销售业绩本身已经证明了其定位未得到市场的承认。
“汤臣一品”向租房方面“转型”,意在摆脱困境,但前景并不乐观。日租金相当于上海目前豪华五星级酒店的价格。“汤臣一品”周边类似的高档豪宅,因租金高而一片萧条,鲜有人问津,“汤臣一品”就能改写历史?
远离市场实际需求的过高身价,使“汤臣一品”成为这个时代的另类,轰轰烈烈的“眼球效应”注定它要被写入历史。当然,恐怕后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是教训而不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