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财金也能“打水漂”
此次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名来自韩国的李先生,他于2009年在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望京支行营业部办理储蓄业务时,认识了同为韩国人的该银行项目主管郑某。2010年6月,郑某向他推荐了银行理财产品,同时还出示其民生银行理财业务项目主管的工作证和名片。
郑某向李先生所推荐的理财产品为期6个月,但收益率超过12%。在此高收益的诱惑下,李先生冲动之下便购买了100万元,并委托郑某办理相关手续。对此,郑某要求把100万元转入他的名下,说是可以让理财操作更加灵活方便,并承诺会向他进行回款。
待一切都完备后,李先生便回到韩国工作。在此期间郑某给他发送三次邮件说明“理财”进展,并显示已向他的账户支付了112.3万元的理财回款。
但是,2011年9月,李先生取款时发现,其账户仅有6万余额,三次邮件发送的账户信息均系伪造,郑某并未支付任何理财回款。最让他震惊的是,当他到北京望京支行询问时,竟被告知郑某已自杀身亡。
不能看着自己的钱白白打水漂吧?无奈之下,李先生将郑某供职银行诉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希望能够索赔。但是,近日在朝阳法院开庭审理时,此行表示李先生的“理财”与银行无关,并表示李先生应对自己对郑某的“轻信”负责。
鉴于以上事件,投资者们在理财过程中需要非常慎重,一定不能把理财金转至个人账户下。
理财风险藏于何处
由此可见,银行理财品也不是绝对安全的。那么到银行买理财产品,到底要防范哪些风险呢?这些风险又要如何去预防呢?
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和道德风险。任何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都是对等的,若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的两倍以上,那么风险自然也不会小。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前得给自身做个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再购买。
那么,要怎么去评估?每个银行都会有投资者风险能力测评系统,作为投资者,只要先做一套类似问卷调查,便能得到自己的风险评级。若评级在三级以下,便只能买低风险产品。
其次,要注意看投资产品的说明书。说明书上标明了该产品的风险等级、预期收益、提前终止权以及申购赎回手续费用等情况。以一款一年期、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的理财产品为例,10万元的投资,在到期时本来有望获得5000元的回报,但如果理财产品在运作半年后就提前终止,那么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可能只有5000元的50%,也就是2500元,这就是收益风险。
此外,投资者们要特别注意:任何一家银行代销的基金、保险、信托、券商集合理财等,其设计和发行机构都不是银行,银行只相当于一个理财超市,并不承担此类产品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在购买时应认识到产品自身的风险。
稳健型理财产品不一定靠谱
很多理财产品都自我标榜为“稳健”型理财产品,投资者也认为这类理财产品可靠,风险低、收益高,因此大加追捧。但是目前很多理财产品,“稳健”只是宣传推销口号,稳健不等于保本,仍然会有很大的风险。
首先是资金风险。理财产品将募集来的资金投向哪里很重要,它决定资金的安全性和能否取得预期收益。理财产品资金如果是投向股市、楼市等,说明该产品的风险较大;反之,如果是投向国债、协议存款等,风险相对要小。一般来说,资金分散投资、投资安全的项目、借款人资质好,都能降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多会介绍资金流向,因此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查看。
其次就是收益风险。很多理财产品发行时承诺预期收益,但是到期后,得到的收益可能是高收益,也可能是负收益。一些不保本的理财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可能是亏损;而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可能仅得到低收益,收益甚至可能低于银行活期存款。
最后是兑付风险。产品到期后,能不能如期兑付,也是个问题。比如说,部分信托产品就出现过逾期无法兑付的情况,后来虽然有政府和机构兜底,但仍然折射出信托理财产品的兑付风险。
因此,作为投资者,在选择稳健型理财产品时,一定要重点考虑资金风险、收益风险、兑付风险这3大风险,以确保资金和收益安全。
在股市不靠谱、楼市一片阴霾,且货币基金收益濒临破4%的大背景下,有没有风险低、门槛不高、收益率高于5%的产品呢?中国基金报记者展开寻找5%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行动,发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分级基金、交易所债券、网络理财产品中,都不乏收益率超5%者。现为投资者介绍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怎么做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基本在5万元以上,但因其稳健风格和较为明确的收益率,它仍然是很受投资者们喜爱的“宠儿”。但是,怎么做、何时做才能获得收益呢?
据普益财富统计,近期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显示,1个月以下期理财产品发行了9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7%;而1~3个月期理财产品发行了285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5%;3~6个月、6个月~1年、1年以上理财产品分别发行了166款、105款、7款,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5.11%、5.34%、6.07%。可见, 3~6个月的理财产品性价比最高。
另外,调查显示,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中,有31款收益率超过6%。而且相对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给出的收益率要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主要是城商行所推出的。其投资期限在30天左右,且收益率超过5%的产品在售的就有31只。比如,南京银行、汉口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天津农商行、广东华兴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都推出这类产品。但是,投资者在选择时,最好多比较,从中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由此可见,在如今货币基金收益率濒临破4%的背景下,存续期1个月到1年的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是很好的替代品,投资者们可以选择打理3~6个月的短期资金。
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找到了合适的理财品,开始了投资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大问题也要注意考虑:产品时间差、偿付风险、理财期限。
所谓产品时间差,就是投资者要购买一个高收益的产品后,到期不一定马上买到一个新的合适产品,往往因为资金闲置反而摊薄了收益,一般“空挡”两天就让5.1%的收益可能摊薄到4.9%左右。因此在购买前就要筹备好下一只产品,而且最好在募集期的最后一天购买。或者募集期内投资者还可以打个时间差,购买几天货币市场基金,让资金不闲置。
偿付风险亦非常重要。目前来看,银行理财产品99%以上都达到了预期最高收益,而且基本没有不偿付的案例。但是投资者也需要谨慎,并非银行所有产品都是安全的,有些结构化理财产品、投资二级市场产品等也发生过亏损,购买前一定要注意产品投向。
理财期限也很重要。投资者在配置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和自己资金使用周期匹配,而且银行理财产品到账时间往往是T 2日至T 4日,不要因此影响资金的使用。
(摘自《金融理财》)
此次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名来自韩国的李先生,他于2009年在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望京支行营业部办理储蓄业务时,认识了同为韩国人的该银行项目主管郑某。2010年6月,郑某向他推荐了银行理财产品,同时还出示其民生银行理财业务项目主管的工作证和名片。
郑某向李先生所推荐的理财产品为期6个月,但收益率超过12%。在此高收益的诱惑下,李先生冲动之下便购买了100万元,并委托郑某办理相关手续。对此,郑某要求把100万元转入他的名下,说是可以让理财操作更加灵活方便,并承诺会向他进行回款。
待一切都完备后,李先生便回到韩国工作。在此期间郑某给他发送三次邮件说明“理财”进展,并显示已向他的账户支付了112.3万元的理财回款。
但是,2011年9月,李先生取款时发现,其账户仅有6万余额,三次邮件发送的账户信息均系伪造,郑某并未支付任何理财回款。最让他震惊的是,当他到北京望京支行询问时,竟被告知郑某已自杀身亡。
不能看着自己的钱白白打水漂吧?无奈之下,李先生将郑某供职银行诉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希望能够索赔。但是,近日在朝阳法院开庭审理时,此行表示李先生的“理财”与银行无关,并表示李先生应对自己对郑某的“轻信”负责。
鉴于以上事件,投资者们在理财过程中需要非常慎重,一定不能把理财金转至个人账户下。
理财风险藏于何处
由此可见,银行理财品也不是绝对安全的。那么到银行买理财产品,到底要防范哪些风险呢?这些风险又要如何去预防呢?
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和道德风险。任何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都是对等的,若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的两倍以上,那么风险自然也不会小。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前得给自身做个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再购买。
那么,要怎么去评估?每个银行都会有投资者风险能力测评系统,作为投资者,只要先做一套类似问卷调查,便能得到自己的风险评级。若评级在三级以下,便只能买低风险产品。
其次,要注意看投资产品的说明书。说明书上标明了该产品的风险等级、预期收益、提前终止权以及申购赎回手续费用等情况。以一款一年期、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的理财产品为例,10万元的投资,在到期时本来有望获得5000元的回报,但如果理财产品在运作半年后就提前终止,那么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可能只有5000元的50%,也就是2500元,这就是收益风险。
此外,投资者们要特别注意:任何一家银行代销的基金、保险、信托、券商集合理财等,其设计和发行机构都不是银行,银行只相当于一个理财超市,并不承担此类产品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在购买时应认识到产品自身的风险。
稳健型理财产品不一定靠谱
很多理财产品都自我标榜为“稳健”型理财产品,投资者也认为这类理财产品可靠,风险低、收益高,因此大加追捧。但是目前很多理财产品,“稳健”只是宣传推销口号,稳健不等于保本,仍然会有很大的风险。
首先是资金风险。理财产品将募集来的资金投向哪里很重要,它决定资金的安全性和能否取得预期收益。理财产品资金如果是投向股市、楼市等,说明该产品的风险较大;反之,如果是投向国债、协议存款等,风险相对要小。一般来说,资金分散投资、投资安全的项目、借款人资质好,都能降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多会介绍资金流向,因此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查看。
其次就是收益风险。很多理财产品发行时承诺预期收益,但是到期后,得到的收益可能是高收益,也可能是负收益。一些不保本的理财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可能是亏损;而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可能仅得到低收益,收益甚至可能低于银行活期存款。
最后是兑付风险。产品到期后,能不能如期兑付,也是个问题。比如说,部分信托产品就出现过逾期无法兑付的情况,后来虽然有政府和机构兜底,但仍然折射出信托理财产品的兑付风险。
因此,作为投资者,在选择稳健型理财产品时,一定要重点考虑资金风险、收益风险、兑付风险这3大风险,以确保资金和收益安全。
在股市不靠谱、楼市一片阴霾,且货币基金收益濒临破4%的大背景下,有没有风险低、门槛不高、收益率高于5%的产品呢?中国基金报记者展开寻找5%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行动,发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分级基金、交易所债券、网络理财产品中,都不乏收益率超5%者。现为投资者介绍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怎么做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基本在5万元以上,但因其稳健风格和较为明确的收益率,它仍然是很受投资者们喜爱的“宠儿”。但是,怎么做、何时做才能获得收益呢?
据普益财富统计,近期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显示,1个月以下期理财产品发行了9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7%;而1~3个月期理财产品发行了285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5%;3~6个月、6个月~1年、1年以上理财产品分别发行了166款、105款、7款,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5.11%、5.34%、6.07%。可见, 3~6个月的理财产品性价比最高。
另外,调查显示,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中,有31款收益率超过6%。而且相对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给出的收益率要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主要是城商行所推出的。其投资期限在30天左右,且收益率超过5%的产品在售的就有31只。比如,南京银行、汉口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天津农商行、广东华兴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都推出这类产品。但是,投资者在选择时,最好多比较,从中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由此可见,在如今货币基金收益率濒临破4%的背景下,存续期1个月到1年的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是很好的替代品,投资者们可以选择打理3~6个月的短期资金。
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找到了合适的理财品,开始了投资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大问题也要注意考虑:产品时间差、偿付风险、理财期限。
所谓产品时间差,就是投资者要购买一个高收益的产品后,到期不一定马上买到一个新的合适产品,往往因为资金闲置反而摊薄了收益,一般“空挡”两天就让5.1%的收益可能摊薄到4.9%左右。因此在购买前就要筹备好下一只产品,而且最好在募集期的最后一天购买。或者募集期内投资者还可以打个时间差,购买几天货币市场基金,让资金不闲置。
偿付风险亦非常重要。目前来看,银行理财产品99%以上都达到了预期最高收益,而且基本没有不偿付的案例。但是投资者也需要谨慎,并非银行所有产品都是安全的,有些结构化理财产品、投资二级市场产品等也发生过亏损,购买前一定要注意产品投向。
理财期限也很重要。投资者在配置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和自己资金使用周期匹配,而且银行理财产品到账时间往往是T 2日至T 4日,不要因此影响资金的使用。
(摘自《金融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