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研究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tar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参与公共舆论、丰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是影响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如何使用好网络,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管理,提供畅通的交流渠道,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引导机制和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减少网络舆情对师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研究
  网络舆论已成为新时期下社会整体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整个社会舆论走向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师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网络,他们对于网络舆情的参与度非常高。在新时期下,网络舆情以其传播的快速性,参与的广泛性,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成为舆情监督的主要对象。高职院校师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他们所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使针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控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根据调查,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其所形成的舆论,对高职院校的师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产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分析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对高职院校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平安校园”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稳定发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高职院校网络文化是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可以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将校园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
  2.对树立大学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新型阵地,网络文化已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强化校园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着力点,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网上舆论主要是通过新闻报道、论坛(BBS)、个人网页、QQ群、微博、微信等手段实现的。引导正确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论导向,牢牢把握舆论控制权,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网络文化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校园BBS及校园贴吧等已经成为师生讨论各类焦点问题、交流思想观点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网络舆论传播的主要源头。尽管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师生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可这类网络言论多是随意发言,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这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就现状而言,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不容乐观,一直存在很多难点,如:网络舆情信息的来源过于广泛,难以实时监控;网络舆情信息量大、随意性强,难以进行有效的识别;对特定的舆情监控分析,难以找到突破点等。从根本上讲,存在 认识不到位,管理相对滞后;体制不完善,工作协调不够;机制不健全,科学性不强;队伍不齐备,专业素质不高;方法不科学,效果不明显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
  1.高职院校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不够有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少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监控不到位、分析研究不深入、引导不及时和应急措施不力。目前,高职院校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实行“谁建设、谁负责”,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和分析机构,缺少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和联动应急机制,在网络文化监控方面不能做到统筹管理,导致难以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监控,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乏力。二是没有实现网上舆论与网下舆论的有机结合。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校园内非主流的声音,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等,在网络上也有一席之地,有自由表达的管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两者疏离感较大,而重合度较小。
  2.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稳定的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往往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辨识力有限,未经筛选的网络舆论很容易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迷失自我。另外在网络上学生们往往可以畅所欲言,不需要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而网络的隐蔽性使不少大学生网络言行放纵随意,责任感弱化。因此,如何在网络应用中增强学生的慎独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就成为影响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环节。
  3.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难度
  目前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只散见于《刑法》、《民法通则》、《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但还不够系统、不够集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在网上恶意传播病毒、恶意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谣言等没有太具体的规定,给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论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4.网络应用的建设力度不足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硬件投入不够,往往只能满足于学校主网站建设的需要。软件建设滞后,一是在网络舆论平台建设上乏力,缺少保障舆情安全的软件保障,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也不足。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这套制度应该包含管理机制、监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等。
  四、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研究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要结合实际,抓住特点,找出规律,开辟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
  校园网拓展了传统舆论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参与校园生活、沟通信息的网络平台。我们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新常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舆论,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和思想言论的发布平台,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要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这个阵地的管理,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并由专门的指导教师加以把关和引导,从而保证这些宣传媒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正面宣传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双重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网阵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与此同时,积极拓展网站功能,加强网络资源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促进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结合网络交互平台建设,构造新的沟通方式,营造学生“心灵氧吧”,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整合内容、创新形式,牢牢把握网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切实占领网上思想阵地。
  2.建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协调机制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不容小视,应引起校方的高度重视,形成在高职院校党委领导下,宣传部、网络中心牵头负责,全校各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校园网络舆论信息通报平台,及时准确地描述、预测和掌握网络舆论变化的时空分布、主要内容,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第一时间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正确疏导。
  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制度建设,管好校园网络。加强高校网络制度建设,首先要确定网络管理的职能,校园网络舆论管理应包括引导职能、监督职能、规范职能和惩戒职能。其次应明确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大部分高职院校由宣传部、网络中心或办公室归口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提高校园网络的管理水平。
  3.加强引导、疏导结合,营造理想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舆论引导不是简单的做“堵”和“疏”的工作,而是要疏导结合。这就要求校园网络监督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互动平台上的言论、观点进行真实性、新闻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判断,从而作出符合主流文化思想和价值观要求的取舍。要善于从多元分散的舆论中寻求共同点,发现积极因素,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分析、凝练和整合,在广泛的互动交流中及时渗透权威、真实、全面的意见,为师生提供一种符合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标准。从而有效地将网络舆论演变成为广大师生提升专业素质、交流心得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舆论的交互性参与沟通,使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工作实现从单向到互动,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
  4.加强网络舆情研究,构建网络宣传队伍,是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保障
  首先,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增强网络舆情掌控能力。高职院校师生网络言论、行为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要加强网络舆情的识别和掌控能力,必须加强相关方面知识的研究。如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网络舆情发展特点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网络技术运用的研究等等。要使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做好网络舆论引导。
  其次,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校园网络宣传教育和管理队伍。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工作队伍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备一定网络技术素养的人员,组建专职网络舆情监控队伍,负责网络舆情监控的主要任务和兼职网络宣传管理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另外,要选拔和培育一批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学生骨干,作为兼职网络宣传教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本身作为学生,对学生群体动向最为了解的优势,及时发布正确言论,引导网络舆论。
  5.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净化网络环境,提高师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高职院校要大胆创新、多措并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创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的文化功能,用网络技术为校园文化提供传播平台和技术支持,把校园网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为此,各高职院校应自主拟定《网络文明公约》等,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师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培养师生的网络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师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
  作者简介:
  王荣才:(1975.7-),男,汉族,安徽芜湖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