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离开整整十年了。
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是我不敢触摸的词,不敢与人谈及父亲,不敢翻看父亲的照片,甚至,在别人家的喜宴上只要听到《父亲》这首歌的旋律,我的泪水就会不受控制、奔流成河……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接受:父亲真的抛下我们、永远离开了、不再同来了吗?我带着父亲到处寻医问药,最后怎么把活生生的、有说有笑的父亲变成了一抔黄土、一张镜框中的薄纸?他还那么年轻!白天淹没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还好,其余时间,便有了太多触景生情的感伤,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还在辗转反侧,不能人眠;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泪水中睡去,又从哭泣中醒来……
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与《天蓝色的彼岸》相遇了。
第一眼看到它的封面的时候,我就被打动了。整个画面干净、唯美:一个小不点儿站在地平线上,微仰着头,望着一大片的蓝天,我们只看得见他的背影,也许,整个天空都映在他的眼眸里,尤其是那颗闪亮的星……在这一大片透明亮堂、毫无杂质、温柔静谧的天蓝色上方,是白色的书名,书名下面是两行黄色的小字——“关于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送给孩子们最美好的礼物”。
作者用单纯、清新、温暖的文字,讲述了小男孩哈里的故事。哈里不幸遭遇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成了天国中一个小小的幽灵。幽灵可以在人间和天堂间白由来去,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到达一个叫做“天蓝色彼岸”的地方,但前提是必须完成白己尘世未了的心愿,才可以毫无牵挂地去往天蓝色的彼岸。哈里在临死前和姐姐闹别扭,两个人都说了很重的话,这让死去的哈里和他的姐姐雅丹都追悔莫及。而且,他还挂念着白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地溜同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最后,哈里完成了白己所有的心愿,消逝在了天蓝色的彼岸……
这虽然是一本为儿童写的小说,却带给我很深的感触。合上书,脑海里轻轻地浮现出生与死的界限,两者之间似乎并不遥远,同想起书中的很多情节,一份感动便会涌上心头。
周国平先生说,《天蓝色的彼岸》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的确,它是关于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
一个人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著生命的完结。父亲不在了,但谁又能说他的生命完结了呢?其实他一直都在,在他T作时记录的账册中,在他驾船行驶过的江河里,在他娱乐时的牌桌上,在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在我们每个亲人的心里。他和善的面容,还在我的眼前;他爽朗的笑声,还在我的耳畔……我知道,父亲还没有能够去往天蓝色的彼岸,因为这世间还有我九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妹未嫁,母亲仍在辛苦地劳作……我要做的,就是帮助父亲完成他的心愿。这,或许才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也许在某一个晚上,我在路上散步的时候,他就悄悄地拉着我的手,就像哈里在从墓园同来的路上,用他幽灵的手拉着他爸爸的手一样,我们手拉着手,一起走。即使以后他也消逝在“天蓝色的彼岸”中,那也正像阿瑟妈妈说的,落叶归于泥土,将获得新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生命的开始,是因为生,终点,则是重生,在天蓝色的彼岸我们重新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生与死,大概就是如此而已。因为不知道白己何时会离开,所以更要珍惜现在的生:享受风吹过脸上的感觉,做白己喜爱的事,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珍爱身边的人。在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白己所爱的人。因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来了。等到离开的时候,没有了任何遗憾,能从容地去往“天蓝色的彼岸”——这是我们必须上的死亡课。
只是,对于死亡,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受到任何启蒙。因为,“死亡”是我们最忌讳、最恐惧、最想逃避的名词。我们所知晓的死亡,是生命的终止,是同归一片虚无。没有了脉搏和心跳,也没有了思想和情感,所有生前的过往,都会重归于零,化成尘土。于是我们逃避死亡,畏惧死亡。
美国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认为,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女儿。我不知道她对于死亡能够领悟到什么程度,我只知道,有一次练琴的时候,她忽然停下来对我说:“你说外公会来听我弹琴吗?”父亲去世一年后,她写了一封信,信的末尾说:“外公,我希望你在七月二十三日(她的生日)这天,也派一个小精灵到我的房间来,我想你了!”(那一年,她10岁。)
前些年,外婆过世。去年,外公过世。我从6岁起便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直到出嫁。他们两人的离开,白然让我无比悲伤。送走我的外公,女儿伸出她的手臂,轻轻抱着我:“老外公和老外婆可以一起去天蓝色的彼岸了。”
恰好,远方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他们家10岁的儿子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和她说死亡的话题,问得她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同答。我告诉她:“什么都不要讲,给他看《天蓝色的彼岸》吧!”
我想,读完这本小书,每个人,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对于死亡,也许都会少了一份恐惧,而对于怎样活着,也许又都会多了一份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张郭中心校)
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是我不敢触摸的词,不敢与人谈及父亲,不敢翻看父亲的照片,甚至,在别人家的喜宴上只要听到《父亲》这首歌的旋律,我的泪水就会不受控制、奔流成河……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接受:父亲真的抛下我们、永远离开了、不再同来了吗?我带着父亲到处寻医问药,最后怎么把活生生的、有说有笑的父亲变成了一抔黄土、一张镜框中的薄纸?他还那么年轻!白天淹没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还好,其余时间,便有了太多触景生情的感伤,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还在辗转反侧,不能人眠;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泪水中睡去,又从哭泣中醒来……
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与《天蓝色的彼岸》相遇了。
第一眼看到它的封面的时候,我就被打动了。整个画面干净、唯美:一个小不点儿站在地平线上,微仰着头,望着一大片的蓝天,我们只看得见他的背影,也许,整个天空都映在他的眼眸里,尤其是那颗闪亮的星……在这一大片透明亮堂、毫无杂质、温柔静谧的天蓝色上方,是白色的书名,书名下面是两行黄色的小字——“关于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送给孩子们最美好的礼物”。
作者用单纯、清新、温暖的文字,讲述了小男孩哈里的故事。哈里不幸遭遇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成了天国中一个小小的幽灵。幽灵可以在人间和天堂间白由来去,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到达一个叫做“天蓝色彼岸”的地方,但前提是必须完成白己尘世未了的心愿,才可以毫无牵挂地去往天蓝色的彼岸。哈里在临死前和姐姐闹别扭,两个人都说了很重的话,这让死去的哈里和他的姐姐雅丹都追悔莫及。而且,他还挂念着白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地溜同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最后,哈里完成了白己所有的心愿,消逝在了天蓝色的彼岸……
这虽然是一本为儿童写的小说,却带给我很深的感触。合上书,脑海里轻轻地浮现出生与死的界限,两者之间似乎并不遥远,同想起书中的很多情节,一份感动便会涌上心头。
周国平先生说,《天蓝色的彼岸》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的确,它是关于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
一个人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著生命的完结。父亲不在了,但谁又能说他的生命完结了呢?其实他一直都在,在他T作时记录的账册中,在他驾船行驶过的江河里,在他娱乐时的牌桌上,在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在我们每个亲人的心里。他和善的面容,还在我的眼前;他爽朗的笑声,还在我的耳畔……我知道,父亲还没有能够去往天蓝色的彼岸,因为这世间还有我九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妹未嫁,母亲仍在辛苦地劳作……我要做的,就是帮助父亲完成他的心愿。这,或许才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也许在某一个晚上,我在路上散步的时候,他就悄悄地拉着我的手,就像哈里在从墓园同来的路上,用他幽灵的手拉着他爸爸的手一样,我们手拉着手,一起走。即使以后他也消逝在“天蓝色的彼岸”中,那也正像阿瑟妈妈说的,落叶归于泥土,将获得新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生命的开始,是因为生,终点,则是重生,在天蓝色的彼岸我们重新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生与死,大概就是如此而已。因为不知道白己何时会离开,所以更要珍惜现在的生:享受风吹过脸上的感觉,做白己喜爱的事,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珍爱身边的人。在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白己所爱的人。因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来了。等到离开的时候,没有了任何遗憾,能从容地去往“天蓝色的彼岸”——这是我们必须上的死亡课。
只是,对于死亡,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受到任何启蒙。因为,“死亡”是我们最忌讳、最恐惧、最想逃避的名词。我们所知晓的死亡,是生命的终止,是同归一片虚无。没有了脉搏和心跳,也没有了思想和情感,所有生前的过往,都会重归于零,化成尘土。于是我们逃避死亡,畏惧死亡。
美国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认为,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女儿。我不知道她对于死亡能够领悟到什么程度,我只知道,有一次练琴的时候,她忽然停下来对我说:“你说外公会来听我弹琴吗?”父亲去世一年后,她写了一封信,信的末尾说:“外公,我希望你在七月二十三日(她的生日)这天,也派一个小精灵到我的房间来,我想你了!”(那一年,她10岁。)
前些年,外婆过世。去年,外公过世。我从6岁起便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直到出嫁。他们两人的离开,白然让我无比悲伤。送走我的外公,女儿伸出她的手臂,轻轻抱着我:“老外公和老外婆可以一起去天蓝色的彼岸了。”
恰好,远方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他们家10岁的儿子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和她说死亡的话题,问得她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同答。我告诉她:“什么都不要讲,给他看《天蓝色的彼岸》吧!”
我想,读完这本小书,每个人,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对于死亡,也许都会少了一份恐惧,而对于怎样活着,也许又都会多了一份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张郭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