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来源 :客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lan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文化制度和文化治理的优势,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关键词】文化自信;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黨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核心是如何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文化和国家治理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魂,也是国家治理的魂。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涵盖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品格。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反映了更为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优势。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更好彰显文化力量,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运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党领导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其实,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自信,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一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之所以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因为它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传承着一代代修齐治平的文化理想与治理经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正因为植根在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中,所以中国人民才自觉接受并发自内心拥护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因此,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才能提供文化制度的强大思想动力与信念支撑,广泛凝聚起人们的精神力量,才能构建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精神支撑。
  二、文化自信深刻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一)文化认同是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魂,文以铸之。”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使人类告别野蛮与愚昧,形成民族、国家、社会的精神支柱,催生了无穷无尽的创新力、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从蛮荒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阶段。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图腾、国家的标识,更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群体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核心支撑。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一种意义体系。文化认同是文化对自我的构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我国国家治理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凝聚社会共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国家治理得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重要途径。任何国家的治理体系都必须唤起并维持国民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包括国民对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信仰,并将这种信仰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公民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文化底蕴是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土壤。
   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5000多年的文明史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骨和博大气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崇德向善、协和万邦……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披荆斩棘、一路前行,也成为我们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肥沃土壤,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对其中蕴含的治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比如,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专栏连续发表三篇文章强调“为民办实事”,援引《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十八大后,中央决策部署中“以民为本”的基调更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沃土中生长起来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种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及其支撑作用的发挥,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兴盛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然体现为文化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美国社会主义学家、经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英格尔斯认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的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总之,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必然包含文化自信。我们必须要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将文化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国文化制度和文化治理有着巨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将越来越显现出来,越来越被实践所证明。《决定》强调,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文化自信提升治理效能,把精神力量淬炼成治理资源,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一)坚持党领导文化制度,不断增强党领导文化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管文化,党领导文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引导各类文化创作主体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努力做到“两个效益”相统一、双丰收,在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中实现文化理想和价值。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抓好文化领域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不断改善文化民生,更好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破解文化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我们要牢牢把握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抓好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改善文化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之基,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要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起群众广泛认可、支持和践行的主流价值文化。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激浊扬清、褒优贬劣,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决抓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亮剑,用理论自信坚定发展自强。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构筑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需要先进文化的滋养,也需要共同价值的涵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文化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同时,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能够寓理于情、寓教于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一项文化战略。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治理哲学更是一种治理能力。构建被社会和公民广泛接受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可以大大减少国家治理成本,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当前,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系统,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层文化结构,开发国家治理的文化资源,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不断增进思想共识和价值体系,持续深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教育,大力选树宣传体现时代风貌、彰显时代精神的模范典型,集聚起全体人民的“最大公约数”。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营造积极健康、和谐有序、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用制度、体制、机制来保障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推动主流价值涵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3]《文化自信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袁惠民
  [4]《文化自信的治理性内涵研究》,罗成雁,官秀娟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域解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功能,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社会、高校、就业市场、学生等方面的功能体现。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宏观视域;中观视域;微观视域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一)创新与创业   “创业”这一概念由美国最早发起。传入中国后,经由中国教育、经济等发展领域逐渐融入,加入“创新”概念,[1]由
期刊
【摘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求基层单位的政工干部沉下心来、放下架子,还要讲究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艺术”。只有充分尊重員工的人格、权利和智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思想工作,让员工对思想工作有感触、有认同、有共鸣,才能确保员工对政工干部信得过、走得近、说得上,这是衡量油田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油田企业;基层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认识   油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降产能、去库存”的提出以及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房地产开发企由于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导致楼盘项目停工,多地频现烂尾建筑,一些房地产企业更是因此深陷破产困境。房地产企业破产案件在法院已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房地产企业过度膨胀的江浙一带,政府、企业、银行及其他相关利益方应当站在统一战线,即在法律与政策的扶持下挽救濒临破产或仍有重整希望的房地产企业。利用法院司法权介入破产重整
期刊
【摘 要】行政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包括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生活和接待服务等方面,良好的后勤管理可以为行政的健康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本文在阐述了后勤管理的意义后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若干提高后勤管理效率的措施,希望有助于后勤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后勤管理;现状分析;提升措施      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改革的大背景下,行政之间的竞争压力正在逐渐增加,为了增加行政在市场中的份额,
期刊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课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的沟通桥梁,本文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融入更多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讲好的外国语的同时,还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正确传播和弘扬中国的思想和优秀文化。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辨能力      自2004年开始,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客观形势要求各高校务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战略任务,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快速增加,已经超过了高等教育在校生的一半,当然,高职院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要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政府网站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分析政治效能感对政府网站政治参与的重要影响入手;接下来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根据地理位置的差异选取长春市、南京市、长沙市三个城市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板块民意征集栏目,从中对比分析网站基本建设情况以及影响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因素;最后就如何培养公民的政
期刊
【摘 要】由于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众发生了重大变化,传播成本非常低廉,逐渐形成产业化发展等因素,使网络文学迅速兴起并发展,一举打破传统文学的诸多模式,拥有大批忠实读者。但同时网络文学也存在着艺术价值削弱、社会功用受损、可能使读者陷入虚拟世界的潜在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学;碎片化阅读;潜在问题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碰撞融合的背景下,网络文学在作者、作品的数量上飞速增长,已经形
期刊
【摘 要】本文将通过悲剧的诞生,悲剧的形成,悲剧的终结三个方面对《布登勃洛克一家》与《红楼梦》文本中汉诺和贾宝玉两个典型人物的比较,试分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两人在时代浪潮和家族使命下形成悲剧形象的原因及异同。  【关键词】《布登勃洛克一家》;《红楼梦》;贾宝玉;悲剧;汉诺   汉诺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这部小说描述了布登勃洛克一家历经
期刊
【摘 要】身教重于言传,己不正焉能正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企业政工干部就应当用自己生活上的廉洁自律、工作上的以身作则、作风上的求真务实来教育影响员工。一个好的企业政工干部良好的人格、品德、形象、素质都具有一种无形、巨大的教育力和感染力,所带来的号召力和说服力在思想工作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一旦完美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关键词】油田企业;基层;政工干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