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青年作家》等刊。有散文、小说入选各种选本。
一
我好像从来没有发现过他的老,我甚至觉得,他根本就不会老去。
即便是,自我记事起,他就已经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
当年家住糖果厂,他从乡下来时,人刚站在厂门口,车间那些工人连他的面都还没有见着呢,就会喊我:“杨二妹,你屋公公来了。”对的,他是我的祖父,因为随身携带的一副“洪钟大嗓”,先已当当当地,响彻在厂子的上空。祖父的村子离城不到十公里,隔不了多久就会进城赶场,或是买东西,或是卖东西,或是给我们捎东西,当然也顺道看看在城里照看孙女的老伴儿。一落座,土地、庄稼、邻里、猪狗鸡鸭……就通过他那口“洪钟”,让在座诸位的耳膜,咔嚓作响。祖母就会嘴一撇,眼仁子朝他一斜,嗔怪道:“小声点嘛,没得哪个是聋子!”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呵呵一笑,立刻调小了音量。不过对祖父来说,刻意压低嗓子说话显然是一门有难度的技术活,他完全不能掌握,忽高忽低的,听着别扭。祖父每次来,妈妈都会给他冲一搪瓷缸子白糖开水,待水不烫了,咕咚咕咚几口,这下子好了,被糖水浇灌的“大钟”,在经过短暂的压抑之后解放出来,誓与隔壁车间里轰鸣的机器,一较高低。
那个时候,年幼的我,只看到他精力旺盛地敲着他的“洪钟”。
即便是,祖母在八十岁那一年,丢下八十一岁的他,先行撤退。
我和姐姐把眼睛哭成了金鱼眼,但他一滴泪也没有,反倒劝起我和姐姐,“孙女吔,莫哭了,想开点嘛,你们也尽了做孙女的心了,婆婆都八十岁了,有哪样好怄的嘛?”其实最怄的人应该是他,要不,家中本就鸡鸭成群猫狗打架的,他怎会几天后又从集市上牵回一头半大羊儿?两个人,一口锅里舀了六十一年的饭,忽然间剩下他一人,他得让更多的生命制造出更多的声音,去填补祖母走后,变得无比安静的院子和无比空落的日子。“这个羊儿乖,会吃得很,看它那身肉嘛。”当他讲起他的羊,当他咩咩咩地,唤着那只肥滚滚的羊儿时,那副大嗓门蓦地温柔下来,以致让人觉得,那是母亲在唤着孩子,是陷在爱情里的后生,轻轻唤着他心爱的姑娘。
那个时候,与青春挥手告别的我,看到了他的寂寞,但并未看出他的老。
即便是,一个异姓兄弟的去世,引发出九十岁的他,一大通关于人老了怎样怎样的慨叹。
“杜家湾的杜刚义老弟”,祖父在一块小木板上搓包谷,“也翘灯儿了(去世)。”他唱歌一般,把这四个字长长地弹落在空荡荡的院落。“本来七月间做九十岁生的,还说去喝他的酒吔。”他低着头,看不到他的表情。我有些敷衍地嗯哦着,我不知道杜刚义是谁。“四个儿,回来了三个。”接着他如释重负一般“哎呀”一声后,说:“死了也好,人老了,吃个饭漏汤滴水,说个话痰齁气喘,走个路杵棍戳棒,一天还咳咳孔孔的,你说哪个见得嘛?”我正寻思着该回应点什么了,却听到他斩钉截铁的一句:“哪个都见不得!”说罢便闭了嘴巴。院子安静得如同明亮的黑夜。不过也就停顿了片刻,又说了起来:“人老了没得意思哦,吃得做不得,我说死了还好些,不磨折自己,也不磨折别个,两边都落个清静。”他的话一起了头,就犹如那滔滔江水,没个完。
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他的伤感,他的无奈,但依然没有看出他的老。
老了就是,吃饭漏汤滴水,说话痰齁气喘,走路杵棍戳棒,外加一天咳咳孔孔。
老了还是,吃得做不得,或者吃不得更做不得。
我的祖父,一样不占。
二
“我吃也吃得,做也做得。”这话,时不时就要从祖父的洪钟大嗓里传出来,当当当—响亮,嘎嘣脆,透着一股高踞云端的自豪感。
确实吃得,“干筋筋,瘦壳壳,一顿要吃八钵钵”,这句俗话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并且吃得特别香,就算只有三五颗牙齿了,也叭叽得有滋有味。不知道的人看着他吃饭的样子,会以为,别是饿几顿了吧。
也确实做得,屋前的那块土里瓜菜飘香;坡上,夏可掰包谷,秋可收豆子。他老说,他有的是力气。如今很多地都荒芜了,面对那些空地,他心痛得很,直摇头。别人的地他管不了,自家的若是这么荒着,那就是罪过,就是对不起老天爷,老天爷给的地和力气,岂能白白浪费了?他自己不肯闲着,因此自己的地也不能闲着。当然,祖父的“做得”不只限于农活,他和小儿子住一个院子,小儿子的小儿子也外出打工后,祖父就为那幢两层小楼当起了保安。“那扇铁门就是一千多,楼上的窗子也贵得很,我不守到起得行哟?”好像有他在,贼便作不了贼。
吃得,却做不得,对于祖父这样一辈子都在干活的老农来说,大概是一件最为郁闷的事。那不是混吃等死又是什么?吃得不过是活着的前提,做得才是活着的意义,也才能够活得更理直气壮一些。
祖父不时要进城,去大儿子和女儿的家中走走,有时捎些土鸡蛋,地里的花生出来了,包谷吃得了,豌豆荚成熟了,也会装在背篼里进城去。
对于城里的生活,祖父认为简直是不可理喻。“一进屋就把门关到起,住对门都不得打声招呼,你说这些街上的人怪不怪嘛。”在那进屋就关门的房子里,祖父坐一会儿就开始前仰后合地啄瞌睡。留他耍几天,每次都咧开嘴巴打着哈哈,“还耍,病都要耍出来。”然后,把屋头的畜牲,坡上的庄稼一个接一个地搬到指头上,它们,都在巴巴地等着他回去哩。对了,还有小儿子家里的铝合金窗子和大铁门。地球离了谁都照转不误,可是他待了一辈子的那个山旮旯,少了他,就不得行。
麦子收割下来了
祖父和晚辈们一道
把麦子一箩一箩挑到晒坝
他86岁的腿脚生风
86歲的背不驼—
一棵终生汲取泥土营养的庄稼
再健康不过
…………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段分行的文字。下乡看祖父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几乎记得住每一次的内容。要不就在院坝等他从地里回来,要不就看到他在院坝晒花生、选豆子……有时候是往返于某个农庄时顺道去看看他,说会儿话后,把上次对他的叮嘱复制一遍,然后走人。祖父总有东西要让我们带走,又生怕他的晚辈们提不动似的,非要送到公路上。到公路有一段上坡路,走着走着,他的洪钟大嗓,便当当当地,穿过他的背影,敲打着我的耳朵。 如今,祖父已将八十六岁送走好几年了,腿脚照样生风。但倘若仅仅只是身体健康,他的那双腿脚,也生不起风。
祖父是七个月出生的早产儿,谁都说他活不了,就算活下来也活不长,却一直健康地活着,因此他自认是得了老天爷的偏爱,所以哪怕一棵毫不起眼的小草,也能给他一个桃红柳绿的春天。
有一回他到家里来,喝了几口开水后,便说个不停。“嘿!”他大喊一声,说,“今天赶车,售票员还不收我的钱吔,说老年人赶公共汽车不要钱了。”他大声武气地说着,笑容盛不住了,从脸上的沟壑里哗哗淌出。父亲告诉他,现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是免费乘坐公交车。祖父瞪大了眼睛,激动不已,连声道:“那才好哦!那才好哦!”
一会儿,祖父又声惊四座地“嘿”了一声,继续他心花怒放的讲述:“车里头挤得很,我还坐到座位了,是别个让给我坐的,心硬是好啊!”看他发光的脸庞,听他用吼似的声音说话,我想,当时他在感谢人家的时候,那激动的大嗓门极有可能把人吓住。一大把年纪了,别人让个座也算正常,竟也能欢喜成这样。
当年,小城的公共汽车非常拥挤,一踏上去我就会想到《围城》中把车厢形容成沙丁鱼罐头,人挤得身体都扁了的那句话,而祖父记住的,尽是让他展颜的事。
祖父也有遗憾,就是早几年没有去安一副假牙,现在想安了,已经被磨损得奄奄一息的牙龈却不答应了。“我原先还是去问过的,好贵哦,心想要是活不到几年了,那不是把钱白白糟蹋了呀?结果哪个晓得活得到恁个久嘛。”祖父有些难为情,咧着嘴,几粒没有对家的牙齿,就羞涩地探出头来。
三
我以为,或者整个家族都以为,凭祖父的身体和心态,旁人对他的担心和操心都显得有些多余。直到一次他在家中跨最后一步楼梯时,踩了个空,摔得鼻青脸肿。
他坐在床上,一边脸高一边脸低,还有几道血口子,一只眼睛俨然成了熊猫眼。见我们来了,不顾阻拦下了床,还解释道:“你们以为我倒床了?我是冷到起了。”
父亲要带他上城里的医院,他冷哼一声,说:“去哪样嘛,敲钱的。”态度鲜明,毫无商量的余地。随后又缓了语气,“没得事的,贵娃子给我开了药的,只吃了一道就已经好得多了。”贵娃子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按辈分,是他的重孙子。我们问,为什么不把脸上的伤口贴点纱布?答,我都吃了消炎药了,还贴啥子纱布嘛?
父亲给在云南和广东的两个兄弟打电话,商议祖父以后的生活问题。父亲的意思,他们的父亲不能再一个人过日子了。这意味着,两个兄弟就得放弃外面的活计,和工钱。
这明显不划算,万万使不得!
“就是破了点皮,又用不着哪个照顾,回来做啥子嘛?清耍呀?”祖父一张脸更青了。
见父亲板着脸不开腔,祖父又讨好地说:“我主要是忙着去吃个生,怕去晚了才摔倒的,以后我走路注意到起,完全没得问题,你放心嘛老大。”那样子,就像做了错事的孩子,诚恳地认错并表决心。
于是,祖父继续着从前的日子。不过,他又非常牛气地给“我吃也吃得,做也做得”那句话添了个尾巴:摔也摔得。
赤脚医生贵娃子为他曾祖父的摔得而直咂嘴巴,他说这种摔法,像这种年纪的人,不是摔瘫,就是摔死。
祖父没摔瘫更没摔死,脸上也没留下疤子,所以很为自己的“经摔”而得意。
套用“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这句话,彼时的祖父拥有一颗四十六点五岁的心脏,正值年富力强。
四
一年之后,祖父的一个侄子去世了,八十三岁。尽管是远房,却走得近,我的父母亲得了消息后,表情复杂地出了门。
是死了几天才被邻居发现的,说是,都发臭了。
村子里没多少人了,却一样被决堤的人声淹没。
那位远房几年前也同儿子住在一起,因为儿媳那张成天气鼓饱胀的脸,又回到老屋单过。祖父对此很是赞同,“还自在些,不看别个的脸色,岁数都要多活两年。”
也不知那远房得了自在后,是否多活了两年;如果继续跟着儿子,发病时有个照应,不知又能否挺过这一劫。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如果这两年是因为单过而赚来的,那么,发病时身边有个照应或许还有救一说,也便不存在。一切都说不清,也无需说清。
那远房去世后,他的儿女们都回来了,乡音已改的,也塵灰满面地赶到。几个女人拿纸巾抹着眼睛,面对直挺挺躺在堂屋里的老人大放悲声:“晓得的,知道是你个人要单过,不晓得的,还以为是我们照顾不周,呜……”
老人去得冷清,儿女们便要让他黄泉路上走得热闹。葬礼的动静,逢年过节都难以望其项背,在村子里算得上前无古人。鞭炮震天价地响,锣儿鼓儿哐哧啷哧不断地敲,还专门请了歌舞班子,歌声欢快热烈,动感十足,掀起了一阵又一阵高潮。
瞧那阵仗,老人清静了好几年的一双耳朵,被活活震醒也说不定。
五
离过年还有那么几个月,祖父的三个儿子、两个儿媳,以及还挤得出时间的几个孙辈,便已经坐在乡下老房子的堂屋里。这样的场面,就算过年,就算给祖父过生,也难得遇上一回。
是时候将祖父的去向问题摆到桌面上了,决不允许再放任他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那位远房侄子的过世,让儿子、儿媳们迅速地围坐一起。
其实用不着怎样合计,三个儿子,一人负责四个月,公平合理,没谁有意见。不过四叔说他儿子的蘑菇生意做得很好,他实在走不开,又不能像幺叔两口子那样可以轮换着回家,所以该他负责的四个月里,就把祖父接过去。“反正也不远,那边的天气也好,不冷不热的,安逸得很,正适合我们这些老年人过。”说到云南的天气,四叔打着嘹亮的哈哈。确实适合老年人,四叔五十多岁去的云南,一晃已快十年。
“对头对头,现在时兴旅游,你老人家一辈子没出过重庆城,这下子正好出去开开眼界唦。”有人跑接力赛似的,接过了四叔的“哈哈”。
“我哪里都不去!”祖父照样像从前一样,高声说“不”。他扳着手指,一一数着他哪里都不去的理由。祖父理了个近似于板寸的平头,多年来他一直保持这个发型,发虽如雪,但一根一根站得笔直,看上去精神头十足。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哪个人能保证自己不出问题?这个事就不要再说了!”父亲试图以长子的身份为他们的决定画上句号。
青出于蓝,父亲继承了老杨家特有的大嗓门,可是并没能够胜于蓝,祖父的那口“洪钟”,仍然当当当地敲打着,溅着火星子。
就在这时候,一道声线尖细的嗓音从斜刺里响起:“你老人家也莫光是为自己着想嘛,你还是要为我们想一下唦,晓得情况的不说了,就怕那些不晓得的,还说是我们不孝,这个罪名哪个担得起?”
听着有些耳熟。正是这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即刻关停了祖父的嘴巴。也许对付祖父这样的倔脾气,就该下这种力道的猛药?稳、准、狠。
大多点头称是,至少“担不起罪名”的这个说法,直抵每个人的心坎。
屋子里嘈嘈切切。祖父却不说话了,是在考慮什么?但似乎已不必考虑,现在祖父面临的,并非一道选择题,那么沉默便只能代表默许?如是,他的一年将被这样瓜分:云南四个月,乡下四个月,城里四个月。在天气好得很的云南怎样度过那四个月我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在城里我父亲家的四个月,在远离土地的电梯房里,一个踩了一辈子泥巴的老庄稼汉,会不会像他说的那样,“病都要着耍出来”?会不会将那些手可摘星辰的高楼,看成是直往天上长的巨型庄稼?会不会,将车流和人群,看成是身穿各色铠甲的虫子和蚂蚁?它们在“庄稼”丛中,跟患了焦虑症似的,急匆匆地奔来窜去。
祖父斜靠在竹椅里,裤子挽得高高的,一副准备下田的模样。更准确地说,是刚从田里上来的模样。仿佛一连几天的重活终于干完,已是疲惫至极;连那硬气的白发,也失了魂一样,只剩下一具笔直的躯壳。与我熟悉的那个祖父迥异。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这个人,塌陷的双眼耷拉着,似乎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关闭在眼皮之外;凹陷的嘴巴半张着,却并无半个字吐出来。这个人的皮肤,不,皮子,一张比树皮还皱、比纸片更薄的皮子,被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灰褐色、灰黑色的斑点、斑块所攻陷,而那张皮子之下,除了暴突的青筋以外,全是骨头。嶙峋,可以戳痛人的眼睛。些许恍惚中,好像又回到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其中的一个皮影人,被谁施了定身法,因此,并不回应我搁置于他身上的目光。
我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看过祖父,从来没有。于是一棵再健康不过的庄稼,就在我长久的注视中,成为一截衰朽的枯藤。
就在那一瞬间,我那“吃也吃得,做也做得,摔也摔得”的祖父,突然老去。
一
我好像从来没有发现过他的老,我甚至觉得,他根本就不会老去。
即便是,自我记事起,他就已经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
当年家住糖果厂,他从乡下来时,人刚站在厂门口,车间那些工人连他的面都还没有见着呢,就会喊我:“杨二妹,你屋公公来了。”对的,他是我的祖父,因为随身携带的一副“洪钟大嗓”,先已当当当地,响彻在厂子的上空。祖父的村子离城不到十公里,隔不了多久就会进城赶场,或是买东西,或是卖东西,或是给我们捎东西,当然也顺道看看在城里照看孙女的老伴儿。一落座,土地、庄稼、邻里、猪狗鸡鸭……就通过他那口“洪钟”,让在座诸位的耳膜,咔嚓作响。祖母就会嘴一撇,眼仁子朝他一斜,嗔怪道:“小声点嘛,没得哪个是聋子!”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呵呵一笑,立刻调小了音量。不过对祖父来说,刻意压低嗓子说话显然是一门有难度的技术活,他完全不能掌握,忽高忽低的,听着别扭。祖父每次来,妈妈都会给他冲一搪瓷缸子白糖开水,待水不烫了,咕咚咕咚几口,这下子好了,被糖水浇灌的“大钟”,在经过短暂的压抑之后解放出来,誓与隔壁车间里轰鸣的机器,一较高低。
那个时候,年幼的我,只看到他精力旺盛地敲着他的“洪钟”。
即便是,祖母在八十岁那一年,丢下八十一岁的他,先行撤退。
我和姐姐把眼睛哭成了金鱼眼,但他一滴泪也没有,反倒劝起我和姐姐,“孙女吔,莫哭了,想开点嘛,你们也尽了做孙女的心了,婆婆都八十岁了,有哪样好怄的嘛?”其实最怄的人应该是他,要不,家中本就鸡鸭成群猫狗打架的,他怎会几天后又从集市上牵回一头半大羊儿?两个人,一口锅里舀了六十一年的饭,忽然间剩下他一人,他得让更多的生命制造出更多的声音,去填补祖母走后,变得无比安静的院子和无比空落的日子。“这个羊儿乖,会吃得很,看它那身肉嘛。”当他讲起他的羊,当他咩咩咩地,唤着那只肥滚滚的羊儿时,那副大嗓门蓦地温柔下来,以致让人觉得,那是母亲在唤着孩子,是陷在爱情里的后生,轻轻唤着他心爱的姑娘。
那个时候,与青春挥手告别的我,看到了他的寂寞,但并未看出他的老。
即便是,一个异姓兄弟的去世,引发出九十岁的他,一大通关于人老了怎样怎样的慨叹。
“杜家湾的杜刚义老弟”,祖父在一块小木板上搓包谷,“也翘灯儿了(去世)。”他唱歌一般,把这四个字长长地弹落在空荡荡的院落。“本来七月间做九十岁生的,还说去喝他的酒吔。”他低着头,看不到他的表情。我有些敷衍地嗯哦着,我不知道杜刚义是谁。“四个儿,回来了三个。”接着他如释重负一般“哎呀”一声后,说:“死了也好,人老了,吃个饭漏汤滴水,说个话痰齁气喘,走个路杵棍戳棒,一天还咳咳孔孔的,你说哪个见得嘛?”我正寻思着该回应点什么了,却听到他斩钉截铁的一句:“哪个都见不得!”说罢便闭了嘴巴。院子安静得如同明亮的黑夜。不过也就停顿了片刻,又说了起来:“人老了没得意思哦,吃得做不得,我说死了还好些,不磨折自己,也不磨折别个,两边都落个清静。”他的话一起了头,就犹如那滔滔江水,没个完。
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他的伤感,他的无奈,但依然没有看出他的老。
老了就是,吃饭漏汤滴水,说话痰齁气喘,走路杵棍戳棒,外加一天咳咳孔孔。
老了还是,吃得做不得,或者吃不得更做不得。
我的祖父,一样不占。
二
“我吃也吃得,做也做得。”这话,时不时就要从祖父的洪钟大嗓里传出来,当当当—响亮,嘎嘣脆,透着一股高踞云端的自豪感。
确实吃得,“干筋筋,瘦壳壳,一顿要吃八钵钵”,这句俗话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并且吃得特别香,就算只有三五颗牙齿了,也叭叽得有滋有味。不知道的人看着他吃饭的样子,会以为,别是饿几顿了吧。
也确实做得,屋前的那块土里瓜菜飘香;坡上,夏可掰包谷,秋可收豆子。他老说,他有的是力气。如今很多地都荒芜了,面对那些空地,他心痛得很,直摇头。别人的地他管不了,自家的若是这么荒着,那就是罪过,就是对不起老天爷,老天爷给的地和力气,岂能白白浪费了?他自己不肯闲着,因此自己的地也不能闲着。当然,祖父的“做得”不只限于农活,他和小儿子住一个院子,小儿子的小儿子也外出打工后,祖父就为那幢两层小楼当起了保安。“那扇铁门就是一千多,楼上的窗子也贵得很,我不守到起得行哟?”好像有他在,贼便作不了贼。
吃得,却做不得,对于祖父这样一辈子都在干活的老农来说,大概是一件最为郁闷的事。那不是混吃等死又是什么?吃得不过是活着的前提,做得才是活着的意义,也才能够活得更理直气壮一些。
祖父不时要进城,去大儿子和女儿的家中走走,有时捎些土鸡蛋,地里的花生出来了,包谷吃得了,豌豆荚成熟了,也会装在背篼里进城去。
对于城里的生活,祖父认为简直是不可理喻。“一进屋就把门关到起,住对门都不得打声招呼,你说这些街上的人怪不怪嘛。”在那进屋就关门的房子里,祖父坐一会儿就开始前仰后合地啄瞌睡。留他耍几天,每次都咧开嘴巴打着哈哈,“还耍,病都要耍出来。”然后,把屋头的畜牲,坡上的庄稼一个接一个地搬到指头上,它们,都在巴巴地等着他回去哩。对了,还有小儿子家里的铝合金窗子和大铁门。地球离了谁都照转不误,可是他待了一辈子的那个山旮旯,少了他,就不得行。
麦子收割下来了
祖父和晚辈们一道
把麦子一箩一箩挑到晒坝
他86岁的腿脚生风
86歲的背不驼—
一棵终生汲取泥土营养的庄稼
再健康不过
…………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段分行的文字。下乡看祖父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几乎记得住每一次的内容。要不就在院坝等他从地里回来,要不就看到他在院坝晒花生、选豆子……有时候是往返于某个农庄时顺道去看看他,说会儿话后,把上次对他的叮嘱复制一遍,然后走人。祖父总有东西要让我们带走,又生怕他的晚辈们提不动似的,非要送到公路上。到公路有一段上坡路,走着走着,他的洪钟大嗓,便当当当地,穿过他的背影,敲打着我的耳朵。 如今,祖父已将八十六岁送走好几年了,腿脚照样生风。但倘若仅仅只是身体健康,他的那双腿脚,也生不起风。
祖父是七个月出生的早产儿,谁都说他活不了,就算活下来也活不长,却一直健康地活着,因此他自认是得了老天爷的偏爱,所以哪怕一棵毫不起眼的小草,也能给他一个桃红柳绿的春天。
有一回他到家里来,喝了几口开水后,便说个不停。“嘿!”他大喊一声,说,“今天赶车,售票员还不收我的钱吔,说老年人赶公共汽车不要钱了。”他大声武气地说着,笑容盛不住了,从脸上的沟壑里哗哗淌出。父亲告诉他,现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是免费乘坐公交车。祖父瞪大了眼睛,激动不已,连声道:“那才好哦!那才好哦!”
一会儿,祖父又声惊四座地“嘿”了一声,继续他心花怒放的讲述:“车里头挤得很,我还坐到座位了,是别个让给我坐的,心硬是好啊!”看他发光的脸庞,听他用吼似的声音说话,我想,当时他在感谢人家的时候,那激动的大嗓门极有可能把人吓住。一大把年纪了,别人让个座也算正常,竟也能欢喜成这样。
当年,小城的公共汽车非常拥挤,一踏上去我就会想到《围城》中把车厢形容成沙丁鱼罐头,人挤得身体都扁了的那句话,而祖父记住的,尽是让他展颜的事。
祖父也有遗憾,就是早几年没有去安一副假牙,现在想安了,已经被磨损得奄奄一息的牙龈却不答应了。“我原先还是去问过的,好贵哦,心想要是活不到几年了,那不是把钱白白糟蹋了呀?结果哪个晓得活得到恁个久嘛。”祖父有些难为情,咧着嘴,几粒没有对家的牙齿,就羞涩地探出头来。
三
我以为,或者整个家族都以为,凭祖父的身体和心态,旁人对他的担心和操心都显得有些多余。直到一次他在家中跨最后一步楼梯时,踩了个空,摔得鼻青脸肿。
他坐在床上,一边脸高一边脸低,还有几道血口子,一只眼睛俨然成了熊猫眼。见我们来了,不顾阻拦下了床,还解释道:“你们以为我倒床了?我是冷到起了。”
父亲要带他上城里的医院,他冷哼一声,说:“去哪样嘛,敲钱的。”态度鲜明,毫无商量的余地。随后又缓了语气,“没得事的,贵娃子给我开了药的,只吃了一道就已经好得多了。”贵娃子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按辈分,是他的重孙子。我们问,为什么不把脸上的伤口贴点纱布?答,我都吃了消炎药了,还贴啥子纱布嘛?
父亲给在云南和广东的两个兄弟打电话,商议祖父以后的生活问题。父亲的意思,他们的父亲不能再一个人过日子了。这意味着,两个兄弟就得放弃外面的活计,和工钱。
这明显不划算,万万使不得!
“就是破了点皮,又用不着哪个照顾,回来做啥子嘛?清耍呀?”祖父一张脸更青了。
见父亲板着脸不开腔,祖父又讨好地说:“我主要是忙着去吃个生,怕去晚了才摔倒的,以后我走路注意到起,完全没得问题,你放心嘛老大。”那样子,就像做了错事的孩子,诚恳地认错并表决心。
于是,祖父继续着从前的日子。不过,他又非常牛气地给“我吃也吃得,做也做得”那句话添了个尾巴:摔也摔得。
赤脚医生贵娃子为他曾祖父的摔得而直咂嘴巴,他说这种摔法,像这种年纪的人,不是摔瘫,就是摔死。
祖父没摔瘫更没摔死,脸上也没留下疤子,所以很为自己的“经摔”而得意。
套用“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这句话,彼时的祖父拥有一颗四十六点五岁的心脏,正值年富力强。
四
一年之后,祖父的一个侄子去世了,八十三岁。尽管是远房,却走得近,我的父母亲得了消息后,表情复杂地出了门。
是死了几天才被邻居发现的,说是,都发臭了。
村子里没多少人了,却一样被决堤的人声淹没。
那位远房几年前也同儿子住在一起,因为儿媳那张成天气鼓饱胀的脸,又回到老屋单过。祖父对此很是赞同,“还自在些,不看别个的脸色,岁数都要多活两年。”
也不知那远房得了自在后,是否多活了两年;如果继续跟着儿子,发病时有个照应,不知又能否挺过这一劫。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如果这两年是因为单过而赚来的,那么,发病时身边有个照应或许还有救一说,也便不存在。一切都说不清,也无需说清。
那远房去世后,他的儿女们都回来了,乡音已改的,也塵灰满面地赶到。几个女人拿纸巾抹着眼睛,面对直挺挺躺在堂屋里的老人大放悲声:“晓得的,知道是你个人要单过,不晓得的,还以为是我们照顾不周,呜……”
老人去得冷清,儿女们便要让他黄泉路上走得热闹。葬礼的动静,逢年过节都难以望其项背,在村子里算得上前无古人。鞭炮震天价地响,锣儿鼓儿哐哧啷哧不断地敲,还专门请了歌舞班子,歌声欢快热烈,动感十足,掀起了一阵又一阵高潮。
瞧那阵仗,老人清静了好几年的一双耳朵,被活活震醒也说不定。
五
离过年还有那么几个月,祖父的三个儿子、两个儿媳,以及还挤得出时间的几个孙辈,便已经坐在乡下老房子的堂屋里。这样的场面,就算过年,就算给祖父过生,也难得遇上一回。
是时候将祖父的去向问题摆到桌面上了,决不允许再放任他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那位远房侄子的过世,让儿子、儿媳们迅速地围坐一起。
其实用不着怎样合计,三个儿子,一人负责四个月,公平合理,没谁有意见。不过四叔说他儿子的蘑菇生意做得很好,他实在走不开,又不能像幺叔两口子那样可以轮换着回家,所以该他负责的四个月里,就把祖父接过去。“反正也不远,那边的天气也好,不冷不热的,安逸得很,正适合我们这些老年人过。”说到云南的天气,四叔打着嘹亮的哈哈。确实适合老年人,四叔五十多岁去的云南,一晃已快十年。
“对头对头,现在时兴旅游,你老人家一辈子没出过重庆城,这下子正好出去开开眼界唦。”有人跑接力赛似的,接过了四叔的“哈哈”。
“我哪里都不去!”祖父照样像从前一样,高声说“不”。他扳着手指,一一数着他哪里都不去的理由。祖父理了个近似于板寸的平头,多年来他一直保持这个发型,发虽如雪,但一根一根站得笔直,看上去精神头十足。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哪个人能保证自己不出问题?这个事就不要再说了!”父亲试图以长子的身份为他们的决定画上句号。
青出于蓝,父亲继承了老杨家特有的大嗓门,可是并没能够胜于蓝,祖父的那口“洪钟”,仍然当当当地敲打着,溅着火星子。
就在这时候,一道声线尖细的嗓音从斜刺里响起:“你老人家也莫光是为自己着想嘛,你还是要为我们想一下唦,晓得情况的不说了,就怕那些不晓得的,还说是我们不孝,这个罪名哪个担得起?”
听着有些耳熟。正是这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即刻关停了祖父的嘴巴。也许对付祖父这样的倔脾气,就该下这种力道的猛药?稳、准、狠。
大多点头称是,至少“担不起罪名”的这个说法,直抵每个人的心坎。
屋子里嘈嘈切切。祖父却不说话了,是在考慮什么?但似乎已不必考虑,现在祖父面临的,并非一道选择题,那么沉默便只能代表默许?如是,他的一年将被这样瓜分:云南四个月,乡下四个月,城里四个月。在天气好得很的云南怎样度过那四个月我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在城里我父亲家的四个月,在远离土地的电梯房里,一个踩了一辈子泥巴的老庄稼汉,会不会像他说的那样,“病都要着耍出来”?会不会将那些手可摘星辰的高楼,看成是直往天上长的巨型庄稼?会不会,将车流和人群,看成是身穿各色铠甲的虫子和蚂蚁?它们在“庄稼”丛中,跟患了焦虑症似的,急匆匆地奔来窜去。
祖父斜靠在竹椅里,裤子挽得高高的,一副准备下田的模样。更准确地说,是刚从田里上来的模样。仿佛一连几天的重活终于干完,已是疲惫至极;连那硬气的白发,也失了魂一样,只剩下一具笔直的躯壳。与我熟悉的那个祖父迥异。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这个人,塌陷的双眼耷拉着,似乎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关闭在眼皮之外;凹陷的嘴巴半张着,却并无半个字吐出来。这个人的皮肤,不,皮子,一张比树皮还皱、比纸片更薄的皮子,被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灰褐色、灰黑色的斑点、斑块所攻陷,而那张皮子之下,除了暴突的青筋以外,全是骨头。嶙峋,可以戳痛人的眼睛。些许恍惚中,好像又回到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其中的一个皮影人,被谁施了定身法,因此,并不回应我搁置于他身上的目光。
我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看过祖父,从来没有。于是一棵再健康不过的庄稼,就在我长久的注视中,成为一截衰朽的枯藤。
就在那一瞬间,我那“吃也吃得,做也做得,摔也摔得”的祖父,突然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