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浜变路,以街兴市
西藏中路原为泥城浜故道填埋而成,而泥城浜的形成则更为久远。1843 11月17日上海开埠,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就划定英商居留地开始谈判。后于1845年11月29日以《上海土地章程》的名义予以公布,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周边)以南、黄浦江以西地基准许租给英商建房居住,当时西界未作说明。1846年9月24日,宫慕久与巴富尔议定,居留地西面辟路为界,称界路(今河南中路),当时租界面积1080亩。1848年,上海道台麟桂允准英国领事阿礼国扩张租界的要求,于11月27日重订界址,东南以洋泾浜桥为界,东北至苏州河第一渡场,西南到周泾浜,西北到苏州河滨的苏宅。这里提到的周泾浜就是现在的西藏南路,南通上海县城护城河,与肇嘉浜相连;北经洋泾浜与寺浜(今慈溪路一带)相接,通吴淞江。当时,周泾浜向北还有小浜,但并未联通吴淞江。直至1853年,英租界当局为防太平军从西面进攻租界,沿西北开挖河道,作为防御界线。至1862年,从八仙桥(周泾浜与洋泾浜交汇处,今大世界位置)至吴淞江全线凿通,因浜边筑过泥城,居民称之为泥城浜,也称新开河。租界方面则把它视为绝对边界,不可侵犯。1865年,浜东租界一侧的简易小路被命名为西藏路,俗称西外滩。
咸丰年间,清政府在泥城浜西边(今人民广场东部)设有围攻县城小刀会起义军的北营清军兵营及其他军事设施。1854年4月4日,巡逻清军与英国商人发生冲突,英国领事阿礼国率海军陆战队赶到,美侨上海地方义勇队也来增援。这场战斗以清军败北告终,清军阵亡300余人,英美军仅死4人,史称“泥城之战”。战后,清政府屈服,并作出租界不可侵犯的保证。后由英国租界当局单方面修订《上海土地章程》,租界乘机建立起市政机关—工部局,还与清政府签订《上海海关协定》,租界地位日益稳固。
开凿之初,为方便通行,浜上由北向南曾先后架起4座桥:北泥城桥、中泥城桥、泥城桥及南泥城桥(图1)。1899年, 租界再次向西扩张,越过泥城浜直至静安寺一线,而租界内最早修筑的一批道路也纷纷延伸至泥城浜,包括哈同在内的商家在此开放经营商业和地产,北泥城桥周边与附近的南京路一样,也办起许多公司行号。其中,大英上海自来火房于1865年在北泥城桥附近建成供气(图2),1900年更名为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此为中国最早的煤气供应商,现址仍为市煤气公司所在处。
1912年之后,已成为租界内河的泥城浜日渐成为交通阻碍,逐被填没,桥也拆除,筑成宽广的西藏路。1936年至1943年,该路还曾以华商巨擘虞洽卿之名命名(图3)。由于周边连接主干道,渐成交通要冲。
20世纪20年代开始,该区域迎来高速发展期,公司、商号、食肆鳞次栉比。影戏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以金城大戏院、大上海影戏院和皇后影戏院最具代表。
金城大戏院
金城大戏院(Lyric Theatre)位于北京东路贵州路路口东北角,靠近北泥城桥。此周边区域历史上因工商、文化的兴盛,名店商业网点众多,一度成为上海最热闹的知名街区之一。因此民众俗称的“泥城桥”是专指这个区域,而非泥城浜上其他3座桥梁。
戏院于1934年2月3日开业(图4),建筑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早期作品,该事务所由赵深、陈植、童寯3位留美建筑师于1932年在上海组成,是上海近代最多产的华人建筑设计事务所,影响广泛。《申报》1934年1月31日刊文对戏院建筑有如下详细描述:“建筑,全屋采用立体式。式样峻伟,姿态壮威,气盖弥暇。 装饰,门表有玻璃巨柱五座,高五丈四尺,入夜绿光四射,鲜艳璀璨。戏台两旁饰以玻璃柱子,内外辉映。蔚为巨观,电灯布置,纯美艺化。”(图5)20世纪40年代,戏院还引进当时先进的“译意风”系统,可谓设施一流(图6)。
20世纪30年代,当时颇为轰动的两部电影《渔光曲》《英雄儿女》都是在金城大戏院首映的。
《渔光曲》由联华影业公司摄制完成,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图7)。1934年6月14日在金城大戏院首映,导演是蔡楚生,摄影是周克,主演是王人美、韩兰根、罗朋(图8)。时值盛暑,观众如潮,连映 84天,创造当时国片最高上座纪录(图9)。1935年2月,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展映,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1935年5月24日,由电通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风云女儿》在金城大戏院首映(图10),影片由著名电影艺术家田汉、夏衍、许幸之为编剧、导演,由袁牧之、王人美分饰男女主角。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救亡的电影,表达当时国人不甘做亡国奴、坚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随着该片在全国各地的热映,其中由聂耳谱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其激昂向上的曲调,在当时成为传唱度极高的歌曲。同年8月16日,上海音乐、戏剧、电影界爱国进步人士冲破白色恐怖和重重阻力,在金城大戏院举行聂耳逝世追悼会,歌咏团体在会上高歌聂耳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的悲壮旋律再一次响彻金城大戏院的上空,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号角。1943年后,戏院以演出京剧为主,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电影放映。上海解放后,金城大戏院仍以放映电影为主,偶有戏剧演出。1958年改为以演出淮剧为主的专业性剧场,由周恩来建议改名为黄浦剧场,并亲自为其题名。1999年5月24日,《风云儿女》首映64周年当天,黄浦剧场被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起,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常驻剧场开展曲艺演出,于是这里也挂起了“上海笑天地”的招牌,偶有电影放映(图11)。 大上海大戏院—近代优秀文化建筑代表
大上海大戏院(Metropol Theatre)位于西藏中路520号,1933年11月竣工,也是由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久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前部5层,后部为观众厅,平面布置紧凑,观众厅下部设有地下室。外立面底层入口处用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入口处上方原有8根贯通到顶的霓虹灯柱,在当时可算是标新立异的超前设计,被誉为“匠心独运的结晶”,观众厅内部设计亦采用流线型装饰。
该建筑在结构上、造型上、用料上基本达到同期西方电影院的建筑水平,是中国著名建筑师的代表性优秀作品(图12)。戏院于1933年12月6日开业,以放映欧美电影为特色,首映电影为美国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女性的追逐》(图13)。当时的媒体给予上海大戏院极高评价,开幕当日《申报》增刊有文曰“像玉阙一样的瑰丽,像天宫一样的伟奇:大上海大戏院是在80万的巨大投资下,矗起它远东仅有的新姿态……这是给上海无数电影迷的最新精神乐园,也是艺术最高峰的摩登影宫。”大上海大戏院起初由融融股份公司投资,因资金雄厚,曾将原属于南京大戏院的福克斯及雷电华两家美国片商的影片首映权夺了过来,将南京大戏院几乎逼到停业边缘。岂料半年之后,大上海与南京两家戏院同为怡怡公司所接管。怡怡电影公司由中学教师何挺然在1926年集资成立,首次投资便在北京东路贵州路路口新建北京大戏院(后改称丽都大戏院、贵州影剧院,位于今黄浦剧场西南对角,已无存)。怡怡公司在首期盈利后,又在1934年接办新建不久,但经营不善的大上海大戏院,成为上海滩20世纪30年代中期电影院业的中坚力量。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戏院也暂停营业,直至1938年10月20日起复业。1941年9月24日,上海大戏院由虞洽卿接办,放映更多国产电影,曾一度传言戏院将改名“虞洽卿大戏院”,后未果。
1956年,戏院改名为大上海电影院,1967年改称遵义电影院,1972年恢复为大上海电影院。1989年,大上海电影院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图14)。可惜在2005年,因上海市第一百货扩建而拆除。2008年在原址建筑与原先外立面类似的建筑,命名为“世纪大上海电影院”,2013年10月再次恢复“大上海电影院”的名称(图15)。
由皇后大戏院到和平影都的华丽转身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上海租界地区也被日军占领,“孤岛”消失。此时,战乱和经济萧条,很多影院被迫停业,有的改做军火仓库或难民收容所。有些影院则被迫改演话剧或专映日本影片,影院业日趋萧条。1943年5月,日伪当局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伪“华影”),汪伪政权颁布“电影事业统筹办法”,规定:无论华商、外商影院,一律纳入伪“华影”管理范围,统抓影片的摄制、发行、放映大权。当时没有或不愿进入伪“华影”的影院,大都改行演出舞台剧。在此期间,皇后大戏院的开幕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1942年2月18日,资本家吴紫伦、张松涛合资新建的皇后大戏院开幕,地址位于虞洽卿路三马路路口(西藏中路汉口路路口),与基督教沐恩堂隔街相望(图16)。该戏院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讲究,装饰华丽,设楼座和厅座1400余个,是当时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影戏院之一。开业当日首映剧目为著名影星顾兰君主演的《贵妇风流》。当年9月,皇后大戏院受时局影响,改由利兴公司租营,主要作为京剧演出场所(图17),曾有梅兰芳、金少山、裘盛戎、谭富英、姜妙香、顾正秋、林树森等在此演出,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46年10月底。
1946年11月7日,皇后大戏院作为电影院重新开张,当日放映影片为《莺飞人间》。1952年9月29日,皇后大戏院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并更名为和平电影院,1967年又改名为战斗电影院,1976年“文革”结束后又恢复和平电影院的名称。1986年再次改名为和平双厅电影院(图18),内部也改建为上下两层双厅结构,分别命名为“皇后厅”“和平厅”,其中“皇后厅”是当时上海第一家播放70毫米影片的影院。
1996年,和平电影院及周边的会乐里地块列入市政改建项目, 2003年11月1日,新加坡在上海最大的投资项目—来福士广场在此地块拔地而起,正式开业。而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影都也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由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全资打造,与来福士广场购物中心相邻相通,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5个电影厅,973个座位,内设的IMAX巨幕影片放映厅,已成为电影发烧友的不二之选,一座历经60年沧桑的老影院由此华丽转身。
西藏中路原为泥城浜故道填埋而成,而泥城浜的形成则更为久远。1843 11月17日上海开埠,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就划定英商居留地开始谈判。后于1845年11月29日以《上海土地章程》的名义予以公布,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周边)以南、黄浦江以西地基准许租给英商建房居住,当时西界未作说明。1846年9月24日,宫慕久与巴富尔议定,居留地西面辟路为界,称界路(今河南中路),当时租界面积1080亩。1848年,上海道台麟桂允准英国领事阿礼国扩张租界的要求,于11月27日重订界址,东南以洋泾浜桥为界,东北至苏州河第一渡场,西南到周泾浜,西北到苏州河滨的苏宅。这里提到的周泾浜就是现在的西藏南路,南通上海县城护城河,与肇嘉浜相连;北经洋泾浜与寺浜(今慈溪路一带)相接,通吴淞江。当时,周泾浜向北还有小浜,但并未联通吴淞江。直至1853年,英租界当局为防太平军从西面进攻租界,沿西北开挖河道,作为防御界线。至1862年,从八仙桥(周泾浜与洋泾浜交汇处,今大世界位置)至吴淞江全线凿通,因浜边筑过泥城,居民称之为泥城浜,也称新开河。租界方面则把它视为绝对边界,不可侵犯。1865年,浜东租界一侧的简易小路被命名为西藏路,俗称西外滩。
咸丰年间,清政府在泥城浜西边(今人民广场东部)设有围攻县城小刀会起义军的北营清军兵营及其他军事设施。1854年4月4日,巡逻清军与英国商人发生冲突,英国领事阿礼国率海军陆战队赶到,美侨上海地方义勇队也来增援。这场战斗以清军败北告终,清军阵亡300余人,英美军仅死4人,史称“泥城之战”。战后,清政府屈服,并作出租界不可侵犯的保证。后由英国租界当局单方面修订《上海土地章程》,租界乘机建立起市政机关—工部局,还与清政府签订《上海海关协定》,租界地位日益稳固。
开凿之初,为方便通行,浜上由北向南曾先后架起4座桥:北泥城桥、中泥城桥、泥城桥及南泥城桥(图1)。1899年, 租界再次向西扩张,越过泥城浜直至静安寺一线,而租界内最早修筑的一批道路也纷纷延伸至泥城浜,包括哈同在内的商家在此开放经营商业和地产,北泥城桥周边与附近的南京路一样,也办起许多公司行号。其中,大英上海自来火房于1865年在北泥城桥附近建成供气(图2),1900年更名为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此为中国最早的煤气供应商,现址仍为市煤气公司所在处。
1912年之后,已成为租界内河的泥城浜日渐成为交通阻碍,逐被填没,桥也拆除,筑成宽广的西藏路。1936年至1943年,该路还曾以华商巨擘虞洽卿之名命名(图3)。由于周边连接主干道,渐成交通要冲。
20世纪20年代开始,该区域迎来高速发展期,公司、商号、食肆鳞次栉比。影戏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以金城大戏院、大上海影戏院和皇后影戏院最具代表。
金城大戏院
金城大戏院(Lyric Theatre)位于北京东路贵州路路口东北角,靠近北泥城桥。此周边区域历史上因工商、文化的兴盛,名店商业网点众多,一度成为上海最热闹的知名街区之一。因此民众俗称的“泥城桥”是专指这个区域,而非泥城浜上其他3座桥梁。
戏院于1934年2月3日开业(图4),建筑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早期作品,该事务所由赵深、陈植、童寯3位留美建筑师于1932年在上海组成,是上海近代最多产的华人建筑设计事务所,影响广泛。《申报》1934年1月31日刊文对戏院建筑有如下详细描述:“建筑,全屋采用立体式。式样峻伟,姿态壮威,气盖弥暇。 装饰,门表有玻璃巨柱五座,高五丈四尺,入夜绿光四射,鲜艳璀璨。戏台两旁饰以玻璃柱子,内外辉映。蔚为巨观,电灯布置,纯美艺化。”(图5)20世纪40年代,戏院还引进当时先进的“译意风”系统,可谓设施一流(图6)。
20世纪30年代,当时颇为轰动的两部电影《渔光曲》《英雄儿女》都是在金城大戏院首映的。
《渔光曲》由联华影业公司摄制完成,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图7)。1934年6月14日在金城大戏院首映,导演是蔡楚生,摄影是周克,主演是王人美、韩兰根、罗朋(图8)。时值盛暑,观众如潮,连映 84天,创造当时国片最高上座纪录(图9)。1935年2月,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展映,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1935年5月24日,由电通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风云女儿》在金城大戏院首映(图10),影片由著名电影艺术家田汉、夏衍、许幸之为编剧、导演,由袁牧之、王人美分饰男女主角。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救亡的电影,表达当时国人不甘做亡国奴、坚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随着该片在全国各地的热映,其中由聂耳谱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其激昂向上的曲调,在当时成为传唱度极高的歌曲。同年8月16日,上海音乐、戏剧、电影界爱国进步人士冲破白色恐怖和重重阻力,在金城大戏院举行聂耳逝世追悼会,歌咏团体在会上高歌聂耳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的悲壮旋律再一次响彻金城大戏院的上空,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号角。1943年后,戏院以演出京剧为主,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电影放映。上海解放后,金城大戏院仍以放映电影为主,偶有戏剧演出。1958年改为以演出淮剧为主的专业性剧场,由周恩来建议改名为黄浦剧场,并亲自为其题名。1999年5月24日,《风云儿女》首映64周年当天,黄浦剧场被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起,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常驻剧场开展曲艺演出,于是这里也挂起了“上海笑天地”的招牌,偶有电影放映(图11)。 大上海大戏院—近代优秀文化建筑代表
大上海大戏院(Metropol Theatre)位于西藏中路520号,1933年11月竣工,也是由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久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前部5层,后部为观众厅,平面布置紧凑,观众厅下部设有地下室。外立面底层入口处用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入口处上方原有8根贯通到顶的霓虹灯柱,在当时可算是标新立异的超前设计,被誉为“匠心独运的结晶”,观众厅内部设计亦采用流线型装饰。
该建筑在结构上、造型上、用料上基本达到同期西方电影院的建筑水平,是中国著名建筑师的代表性优秀作品(图12)。戏院于1933年12月6日开业,以放映欧美电影为特色,首映电影为美国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女性的追逐》(图13)。当时的媒体给予上海大戏院极高评价,开幕当日《申报》增刊有文曰“像玉阙一样的瑰丽,像天宫一样的伟奇:大上海大戏院是在80万的巨大投资下,矗起它远东仅有的新姿态……这是给上海无数电影迷的最新精神乐园,也是艺术最高峰的摩登影宫。”大上海大戏院起初由融融股份公司投资,因资金雄厚,曾将原属于南京大戏院的福克斯及雷电华两家美国片商的影片首映权夺了过来,将南京大戏院几乎逼到停业边缘。岂料半年之后,大上海与南京两家戏院同为怡怡公司所接管。怡怡电影公司由中学教师何挺然在1926年集资成立,首次投资便在北京东路贵州路路口新建北京大戏院(后改称丽都大戏院、贵州影剧院,位于今黄浦剧场西南对角,已无存)。怡怡公司在首期盈利后,又在1934年接办新建不久,但经营不善的大上海大戏院,成为上海滩20世纪30年代中期电影院业的中坚力量。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戏院也暂停营业,直至1938年10月20日起复业。1941年9月24日,上海大戏院由虞洽卿接办,放映更多国产电影,曾一度传言戏院将改名“虞洽卿大戏院”,后未果。
1956年,戏院改名为大上海电影院,1967年改称遵义电影院,1972年恢复为大上海电影院。1989年,大上海电影院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图14)。可惜在2005年,因上海市第一百货扩建而拆除。2008年在原址建筑与原先外立面类似的建筑,命名为“世纪大上海电影院”,2013年10月再次恢复“大上海电影院”的名称(图15)。
由皇后大戏院到和平影都的华丽转身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上海租界地区也被日军占领,“孤岛”消失。此时,战乱和经济萧条,很多影院被迫停业,有的改做军火仓库或难民收容所。有些影院则被迫改演话剧或专映日本影片,影院业日趋萧条。1943年5月,日伪当局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伪“华影”),汪伪政权颁布“电影事业统筹办法”,规定:无论华商、外商影院,一律纳入伪“华影”管理范围,统抓影片的摄制、发行、放映大权。当时没有或不愿进入伪“华影”的影院,大都改行演出舞台剧。在此期间,皇后大戏院的开幕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1942年2月18日,资本家吴紫伦、张松涛合资新建的皇后大戏院开幕,地址位于虞洽卿路三马路路口(西藏中路汉口路路口),与基督教沐恩堂隔街相望(图16)。该戏院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讲究,装饰华丽,设楼座和厅座1400余个,是当时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影戏院之一。开业当日首映剧目为著名影星顾兰君主演的《贵妇风流》。当年9月,皇后大戏院受时局影响,改由利兴公司租营,主要作为京剧演出场所(图17),曾有梅兰芳、金少山、裘盛戎、谭富英、姜妙香、顾正秋、林树森等在此演出,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46年10月底。
1946年11月7日,皇后大戏院作为电影院重新开张,当日放映影片为《莺飞人间》。1952年9月29日,皇后大戏院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并更名为和平电影院,1967年又改名为战斗电影院,1976年“文革”结束后又恢复和平电影院的名称。1986年再次改名为和平双厅电影院(图18),内部也改建为上下两层双厅结构,分别命名为“皇后厅”“和平厅”,其中“皇后厅”是当时上海第一家播放70毫米影片的影院。
1996年,和平电影院及周边的会乐里地块列入市政改建项目, 2003年11月1日,新加坡在上海最大的投资项目—来福士广场在此地块拔地而起,正式开业。而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影都也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由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全资打造,与来福士广场购物中心相邻相通,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5个电影厅,973个座位,内设的IMAX巨幕影片放映厅,已成为电影发烧友的不二之选,一座历经60年沧桑的老影院由此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