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泠:灵变和美入化境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ryli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家泠在创作。摄影/ 陆海天
红叶小鸟(上)。梁家河,可美啦(下)。

  银白色的头发,炯炯的眼神,清瘦的身材,儒雅亲切。若非双手斑驳的沧桑,或许很难看出眼前这位闻名国际的大画家,就是82岁高龄的陈家泠先生——当代海上画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陈家泠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传奇,他出生于抗战时期苦难的华夏大地,受教于浙江美院扎实、包容的艺术环境,又在开放、多元的上海,成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陈家泠在艺坛孜孜以求,探索创新,成就斐然的四十年。“感恩时代、享受时代,更要歌頌时代、珍惜时代。”这是陈家泠的肺腑之言。
  作为新水墨的开拓者与代表人物,数十年来,陈家泠以敏锐的感知力与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宣纸、色彩、笔墨与造型间寻求古老中国画的时代性,又不忘发扬民族性,最终追求国际性。可以说,陈家泠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他打通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的界限,也打通了纯艺术与生活艺术的界限。既立足传统,又努力寻求新程式语言的突破,进而在陶瓷、家具、服装、丝绸等日用艺术品方面屡屡出新,被誉为“东方审美新坐标”。这其中不仅有一位中国画家所秉持的家国情怀与人生信念,也能领略到东方灵韵所绽放出的时代光彩,灵变中孕育和美,终得化境,蔚为大观。
  虽已进入耄耋之年,陈家泠白首不忘初心,游弋于各个艺术领域,表现出虎虎生气。难怪有人感叹:陈家泠是为时代舞台而生的人,他站在哪里,哪里就成为舞台,时代之光会尾随而至。
  这位始终“让笔触坚持传统的高度,又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一次次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目睹中国传统笔墨在时代的呼吸,聆听关于绘画的海派故事、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代故事。

从浙江到上海


  1963年,陈家泠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一代大师潘天寿先生,也得到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周昌谷、李震坚等老师的指导。那个时候,浙江美院的教师阵容是最强大的,潘天寿院长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是立于世界之林的,绝对不能够被西化,而且应该加强。这种重振民族文化的大气概,深深影响了陈家泠。“当时我就有这种想法,我们的中国画也要弄成震撼世界,让人家欣赏的优秀作品。所以,年轻的我在学校很用功,求知欲强,好胜心也强。”
井冈山。

  周昌谷教授语重心长:“世间有两种树,一种是杉树,还有一种柏树。你要想快速成长就做杉树,但杉树质地稀松;你要做柏树,就要耐得住寂寞,慢慢来,戒急戒躁。”这次谈话,令陈家泠探知了艺术生命的密码,“耐住寂寞”成了毕生信念与追求。回忆求学时代,三更灯火五更鸡鸣,粗茶淡饭难阻求索之心。陈家泠最初学习的是人物画,从临摹李公麟、顾恺之、阎立本、陈洪绶、任伯年的画作开始,到创作现代人物,练就一笔好线条,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体悟到了中国画线条的价值,“因为线条不是死的,它本身就是活的,它有节奏,还有生命力”。一根变换莫测的线条,使他明白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毕业后,因为上海美专缺少一个教现代人物画的老师,陈家泠幸运地被分配来上海教书,这也成了他个人命运的一大转折点。当时,上海聚集着很多跨时代的大画家,如陆俨少、刘海粟、林风眠、程十发等,可谓一个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的空气中有一种求新、求变的营养,潜移默化影响着陈家泠。
  最重要的是,陈家泠遇到了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恩师——陆俨少先生。陆先生笔墨精妙,气息高古,在他的熏陶下,陈家泠的艺术思想、对传统的理解、对技法的领悟等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对于线条的领悟,从工笔到写意,聪明的陈家泠在天天耳濡目染的学习观摩中,学会了运用陆先生奇诡多变,转折灵动的山水画线条,融入自己的人物画创作中去,画出了成名作《鲁迅》。
  而陆老师对陈家泠的影响,不止是在技巧的传授上,更在老先生“灵变”的思想方法上。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灵”,在此指导下必定要“变”(实践),愈“变”愈“灵”。“灵”也是才能、学养、性格、人品、笔性、环境影响等的综合体现,一个艺术家灵力的大小决定他成果的大小。同时,陈家泠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画国画,必须要在传统上下功夫,因为传统就是根。但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风格,拥有广阔的未来。
  从浙江到上海,潘天寿的“骨”,陆俨少的“韵”,最终融合成陈家泠全新的艺术追求。他从潘天寿绘画的骨架中体悟到了形式结构的内在意义与视觉张力,而陆俨少的艺术智慧,则促成了陈家泠的“灵变”之悟。

“灵变”与“化境”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智者。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陈家泠作品《开放的荷花》获佳作奖。年近五十,他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以清雅灵动的荷花、清新精彩的笔墨,一鸣惊人。而《开放的荷花》,本身暗合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使命与时代背景。有评论家指出,如将《开放的荷花》视为一个标志,那么陈家泠应该被看作中国当时最早感悟到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之一。1989年,他的作品《荷花》又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获银奖,陈家泠的创作至此迎来全面开花的新时期。其中国画新程式语言强调传统国画的书写性和装饰性,并充分发挥中国画对物象元素和特点的概括性,重组物象要素后,突显出东方审美特色的创新理念,得到美术界的认可和好评。他的创作还引起了国际美术界的关注。美国美术评论家库恩夫人在《新中国绘画1949—1986》一书中,系统地研究当年有所创新的中国艺术家,特意把陈家泠的国画《霞光》和陈逸飞的油画《踱步》选为封面与封底。
其他文献
10月20日,“风范 凯迪拉克品牌之夜”在北京凯迪拉克中心盛大举行,伴随着新美式格调轿车凯迪拉克CT5惊艳亮相与凯迪拉克全车系阵容风范登场,华语乐坛实力唱作天王林俊杰、天籁唱将韩红、全能歌王萧敬腾和他的狮子LION,共同奉上了一场群星荟萃的视听盛典。作为凯迪拉克CT5代言人的林俊杰,首度现场演绎与凯迪拉克深度合作的主题曲——《Wonderland》(仙境)。  凯迪拉克CT5无疑是这场品牌之夜舞台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会消失吗?”  电影《爱在落日黄昏时》,泛舟塞纳河上,惊见余晖中的巴黎圣母院尖顶,女主这样问男主。仿佛,永恒的巴黎圣母院就是爱情见证。  在2019年4月15日傍晚,女主的心会碎了。晚6点50分左右,夏令时的巴黎刚刚夕阳西下。众目睽睽之下,巴黎圣母院突然燃起大火,那个800年历史的著名尖顶和周围房顶被烧塌。  火情刚刚发生时,当天最后一批游客还在门口排队,等待进入巴黎圣母院参观。
前两年得知陈传兴先生又执导新的文学传记纪录片,主人翁是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期待中又十分荣幸地在拍摄后期我加入了团队,负责主题歌曲。说来也巧,这几年于朗读者和豆瓣上与叶先生有机会交会,虽然未曾见面,也借工作之便得以抢先聆听她授课风采,因此也追读了叶嘉莹先生的文章与资料,恰好于《掬水月在手》主题歌曲中词也有依可循。对于先生一生于诗词的承先启后除了尊敬,對于她提出的一个观念“弱德之美”,其思想和立义更是
3月26日至30日,号称东南亚第一防务大展的兰卡威海事航空展在风景秀丽的马来西亚兰卡威岛举行。对中国人而言,这场离家门口不远的国际军工盛会发生太多值得一提的事,“中国制造”正以越来越多的方式融入各国军队乃至国防产业当中。正如当地头号军刊《亚洲防务评论》(ADJ)所言:“龙已经来临!”中国海军岳阳舰。中国中船重工展台。三遇马哈蒂尔  已是93岁高龄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对兰卡威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
5月15日到22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场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盛会。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相聚一起,共谋和谐发展之道,共商如何破解“时代之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文明力量”。这场盛会因此在国际社会“圈粉”无数。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习主席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
9月21日,@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了一条信息,称东部战区发布军营热血视频:倘若有一天,战争打响,我们将背负起祖国的重任和人民的希望,义无反顾,奔向战场。守护好祖国的一寸一土,一花一草,绝不让祖国和人民失望,请祖国放心!请人民放心!  打开这条视频,扑面而来的是解放军枕戈待旦、奋勇出击的场景,充分体现了东部战区和解放军将士骁勇善战,守护每一寸国土的决心与意志。  几天前的9月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
38摄氏度的天气,路面烤得炙热,在杨浦区佳木斯路上,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正急匆匆迈着步子,老人名叫孙茂兴,今年67岁,喜爱收藏,就在一天前,刚刚办完金山一场老物件的展览,接驳公交回来。别看老人身材瘦小,略微弯曲的背上却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双肩包,腋下还夹着一个玻璃框,那是孙茂兴收藏的“宝贝”——票证与徽章。  打开双肩包,孙茂兴又掏出几张五颜六色的塑印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新冠疫情期间的“居民临时出
在这多彩的深秋时节,很高兴同来自全球各顶尖艺术馆的馆长们、行业的精英专家们相聚在徐汇,围绕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这一主题,共同进行探讨交流。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对2019全球艺术馆高峰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高峰会议的各位嘉宾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文化也是一座城市最闪亮、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
江南多雨水,临画写枝花,消息稍纵逝,留春些许夸。近日,“留春些许”---沈小倩作品展于上海市高安路“宋明客厅”隆重开幕,展出了一组上海书画院画师沈小倩近年来创作的工笔花鸟作品。清新隽雅的格调,细腻传神的笔触,生动鲜活的色彩,无不带给人美的享受,在春意盎然的申城,用艺术讴歌春天,赞美春天,感受春意的美好与深情。沈小倩作品《花开蝶来》。  小倩入花鸟工笔画之道,时间虽不可称久深,然笔墨工夫亦肯勤勉,故
东方巨港,巍峨殿堂。浦江两旁,明珠闪光。2020年12月1日,上海戏剧学院迎来了建校75周年华诞。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桃李芬芳,新篇辉煌。上戏75周年的校庆活动,丰富而深刻,既是一封写给戏剧事业的情书,也是一曲掀动热烈气氛的欢歌。  本次校庆共分历史篇、学术篇、活动篇三个篇章。历史篇以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学术篇以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量级活动为代表,活动篇以学生校友活动和重要仪式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