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白色的头发,炯炯的眼神,清瘦的身材,儒雅亲切。若非双手斑驳的沧桑,或许很难看出眼前这位闻名国际的大画家,就是82岁高龄的陈家泠先生——当代海上画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陈家泠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传奇,他出生于抗战时期苦难的华夏大地,受教于浙江美院扎实、包容的艺术环境,又在开放、多元的上海,成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陈家泠在艺坛孜孜以求,探索创新,成就斐然的四十年。“感恩时代、享受时代,更要歌頌时代、珍惜时代。”这是陈家泠的肺腑之言。
作为新水墨的开拓者与代表人物,数十年来,陈家泠以敏锐的感知力与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宣纸、色彩、笔墨与造型间寻求古老中国画的时代性,又不忘发扬民族性,最终追求国际性。可以说,陈家泠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他打通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的界限,也打通了纯艺术与生活艺术的界限。既立足传统,又努力寻求新程式语言的突破,进而在陶瓷、家具、服装、丝绸等日用艺术品方面屡屡出新,被誉为“东方审美新坐标”。这其中不仅有一位中国画家所秉持的家国情怀与人生信念,也能领略到东方灵韵所绽放出的时代光彩,灵变中孕育和美,终得化境,蔚为大观。
虽已进入耄耋之年,陈家泠白首不忘初心,游弋于各个艺术领域,表现出虎虎生气。难怪有人感叹:陈家泠是为时代舞台而生的人,他站在哪里,哪里就成为舞台,时代之光会尾随而至。
这位始终“让笔触坚持传统的高度,又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一次次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目睹中国传统笔墨在时代的呼吸,聆听关于绘画的海派故事、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代故事。
从浙江到上海
1963年,陈家泠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一代大师潘天寿先生,也得到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周昌谷、李震坚等老师的指导。那个时候,浙江美院的教师阵容是最强大的,潘天寿院长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是立于世界之林的,绝对不能够被西化,而且应该加强。这种重振民族文化的大气概,深深影响了陈家泠。“当时我就有这种想法,我们的中国画也要弄成震撼世界,让人家欣赏的优秀作品。所以,年轻的我在学校很用功,求知欲强,好胜心也强。”
周昌谷教授语重心长:“世间有两种树,一种是杉树,还有一种柏树。你要想快速成长就做杉树,但杉树质地稀松;你要做柏树,就要耐得住寂寞,慢慢来,戒急戒躁。”这次谈话,令陈家泠探知了艺术生命的密码,“耐住寂寞”成了毕生信念与追求。回忆求学时代,三更灯火五更鸡鸣,粗茶淡饭难阻求索之心。陈家泠最初学习的是人物画,从临摹李公麟、顾恺之、阎立本、陈洪绶、任伯年的画作开始,到创作现代人物,练就一笔好线条,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体悟到了中国画线条的价值,“因为线条不是死的,它本身就是活的,它有节奏,还有生命力”。一根变换莫测的线条,使他明白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毕业后,因为上海美专缺少一个教现代人物画的老师,陈家泠幸运地被分配来上海教书,这也成了他个人命运的一大转折点。当时,上海聚集着很多跨时代的大画家,如陆俨少、刘海粟、林风眠、程十发等,可谓一个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的空气中有一种求新、求变的营养,潜移默化影响着陈家泠。
最重要的是,陈家泠遇到了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恩师——陆俨少先生。陆先生笔墨精妙,气息高古,在他的熏陶下,陈家泠的艺术思想、对传统的理解、对技法的领悟等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对于线条的领悟,从工笔到写意,聪明的陈家泠在天天耳濡目染的学习观摩中,学会了运用陆先生奇诡多变,转折灵动的山水画线条,融入自己的人物画创作中去,画出了成名作《鲁迅》。
而陆老师对陈家泠的影响,不止是在技巧的传授上,更在老先生“灵变”的思想方法上。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灵”,在此指导下必定要“变”(实践),愈“变”愈“灵”。“灵”也是才能、学养、性格、人品、笔性、环境影响等的综合体现,一个艺术家灵力的大小决定他成果的大小。同时,陈家泠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画国画,必须要在传统上下功夫,因为传统就是根。但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风格,拥有广阔的未来。
从浙江到上海,潘天寿的“骨”,陆俨少的“韵”,最终融合成陈家泠全新的艺术追求。他从潘天寿绘画的骨架中体悟到了形式结构的内在意义与视觉张力,而陆俨少的艺术智慧,则促成了陈家泠的“灵变”之悟。
“灵变”与“化境”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智者。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陈家泠作品《开放的荷花》获佳作奖。年近五十,他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以清雅灵动的荷花、清新精彩的笔墨,一鸣惊人。而《开放的荷花》,本身暗合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使命与时代背景。有评论家指出,如将《开放的荷花》视为一个标志,那么陈家泠应该被看作中国当时最早感悟到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之一。1989年,他的作品《荷花》又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获银奖,陈家泠的创作至此迎来全面开花的新时期。其中国画新程式语言强调传统国画的书写性和装饰性,并充分发挥中国画对物象元素和特点的概括性,重组物象要素后,突显出东方审美特色的创新理念,得到美术界的认可和好评。他的创作还引起了国际美术界的关注。美国美术评论家库恩夫人在《新中国绘画1949—1986》一书中,系统地研究当年有所创新的中国艺术家,特意把陈家泠的国画《霞光》和陈逸飞的油画《踱步》选为封面与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