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科相对专业性强,但单纯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研究往往也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其实,教学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鉴。在听课活动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帮助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对此,我校的做法是: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示课,全校各学科的教师都参加听课,进而磨课。
一、把握磨课活动的内涵和运作机制
磨课应该突出“磨”什么。“磨”的意思是双重的,一方面,“磨”意味着一种功夫、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体验慢功出细活;另一方面,“磨”也是一种结果,铁杵磨成针,吹尽狂沙始获金。
我们把集体性磨课定义为: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为目标,由学校组织教师集体进行教学设计活动以提升教学行为的教研活动。为优化磨课的运作机制,提升磨课的质量和效率,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拟定落实了五个必要步骤:
(一)课前准备
开展示课者为有3~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他们有一定教学经验,能站稳讲台,可塑性比较强,善于学习。课既要精心准备,又不能失去课堂教学的常态。活动分成设计方案—说课—上课—评课—修改方案等五个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不厌其烦地“磨”,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螺旋上升。
(二)课堂实施
展示磨课活动的课例,使上课和磨课形成一个前后相通、及时反馈的工作链。上课过程中当场摄像并整理出课堂实录,课后由授课教师说课,介绍教学理念、上课的思路、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
(三)主动听课
全校每位教师认真听好课,并在“磨”的过程中适当评课。我们要求听课者经过理性思考,做一次高质量的磨课发言,写一份有分量的磨课心得,向任教者提一条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四)教学评课
先由不同学科的教师从教学方法上提意见,再让同学科教师评课,最后由专家进行总结点评,上升到理论层次。在这里,要防止在专家评点后普通教师不敢说或附合的情况发生,保证所有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共同参与,磨出新意、磨出成效。
(五)反复修改
有关教师把专家和评课教师的意见吸收进来,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整个活动要强化对磨课研究氛围的调控,整理好每节课的录像和摘录,以便磨课时根据需要随时回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磨课活动中要少讲“人情话”“场面话”,多提建设性、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提升磨课活动的技术含量。
二、发现磨课活动中问题
实践中,课例的展示者往往追求课堂的出彩效果,但对于如何落实基础知识、如何体现学生的动机和思想变化,任教者往往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既要重视学科知识的落实,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万一目标达不成怎么办?我校在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易弱化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磨课采用借班上课的方式,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魅力,满足了好奇心。但师生间不熟悉,缺少心灵沟通。教师往往选择教学出彩点授课,尤其是文科中存在着“选择第一课时,做第二课时的事”的情况。理科也往往为了出彩,深挖教学内容,拔高教学目标,有点急功近利。
(二) 易让学生出现浮躁心态
磨课为追求形式上的精彩、视觉上的亮点,内容常跳过正常进度。教师“磨”完课就走人,学生可能学得还不够扎实,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掌握,也会使学生出现浮躁的心态。
(三) 易使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教师磨课容易把学生当道具,“磨”过一次,觉得课还不够完美,便把另一批学生拉来再上一遍,或者从中择取一部分。磨课容易使学生成为试验品,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技艺的配角和艺术表演的“道具”。
(四) 出现话语霸权
在磨课过程中,评课意见的分量往往与参评者在学科中的地位有关,领导、专家往往在磨课中有更多的话语优势,而一般教师则很少对教学方案提出大的异议,只会在附和的基础上,提出一点具体方法。
三、改进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在磨课过程中不断改进方法,减少问题的发生,让各学科的教师参与,提出不同的意见。提出的意见有些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这需要任教者全面、辩证地理解与吸收。在磨课的初始阶段,要尽可能地让任教者和普通教师多提建议,而领导和专家则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作出智慧的引领和点拨。随着磨课活动的逐步深入,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不断上升,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一) 集体性磨课提供了教师专业共同成长的平台
磨课活动中参与者和任教者经历着深层次的专业对话,他们不仅要考虑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变革,更要考虑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这将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育素养的提升,让每位教师都有所收获与进步。
(二) 集体性磨课是教育的创新
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方式诠释,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的智慧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一篇课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演绎。磨课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教材,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同伴互助、共同研究、与新课改一起成长”的理念。
(三) 集体性磨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形成
授课者和听课者之间应当是地位平等、心理相融的关系,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助。点评的专家是“平等交流中的首席”,善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任教者和其他参与者,让大家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四) 集体性磨课活动引导教师优化教学方法
智慧的碰撞使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学会精益求精;合理采用磨课过程中他人提出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加完美。
集体性磨课是全体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磨课,教师增强了钻研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一位授课教师在磨课心得中如是说:“回味那短短的两个小时,感觉是那样地真实,那样地诚恳。再次梳理自己的课堂,不敢说自己有了顿悟,但我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磨课活动中,教师们相互切磋、互动交流,分享了各自的专业智慧,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开拓了专业视野。一位听课教师说:“就像新航路的开辟把东西方联结起来,集体性磨课把不同学科沟通起来了。汲取他人的长处,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好课是磨出来的。” 四、对集体性磨课活动的反思
通过几年集体性磨课活动的开展,我们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集体性磨课的层次,得到了如下体会:
(一)集体性磨课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引领
引领者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决定着磨课活动效益的高低,影响着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质量和速度。所以,选择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和教研员作为磨课活动的引路人,往往效果比较好,能把群众参与和专家指导较好地结合起来。
磨课如果缺少专业引领,那么主要话题的讨论不仅难以深入,而且发散性也会不够,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只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教师的专业素质难以在磨课中实现质的跨越;如果缺少专业引领,教师关注的话题就会缺乏系统性,某些话题就会在磨课过程中反复出现,而某些话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如果缺少专业引领,参与者关注的话题就会呈现出肤浅、散乱的特点。我们对一次磨课活动主要数据的统计显示:活动中普通教师所关注的19个话题中,只有4个涉及教育理念层面,其余的均属于教学技艺层面;而教学专家有8个话题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引导教师对行动背后的理念进行敲打,使自己的实践智慧和理论素养和谐发展。
(二)集体性磨课要充分调动任教者的积极性
磨课的目的是促进广大教师主动学习、全面成长,所以要以多种方式激发教师,把每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在实现学校总目标的同时,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合理需要,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针对教师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的倾向,学校要引导教师体会到:能参与磨课展示活动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机会。
(三)集体性磨课活动需组织调控
在磨课活动的前半段,绝大多数教师均能积极提出话题,但在后半段,话题的提出却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专家也只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作出了智慧的引领和点拨。这说明在磨课活动的初始阶段,我们应尽可能地让任教者和一般参与者成为话题的提出者。在磨课时也可以让学生发表意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学共识的形成是参与者相互妥协的过程,这也体现了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开放、包容的专业心态。
(四)集体性磨课需要机制创新
机制是磨课活动高效运作的基础,我们必须把磨课活动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则和程序,结合活动现场的实际,及时灵活地处置各种即时的课堂问题,实现课堂生成。同时要突破思路瓶颈,求新求变,引领磨课活动向高层次发展。
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个人的思想在众人的辩驳中往往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但当回头望时,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便是磨课的魅力。
一、把握磨课活动的内涵和运作机制
磨课应该突出“磨”什么。“磨”的意思是双重的,一方面,“磨”意味着一种功夫、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体验慢功出细活;另一方面,“磨”也是一种结果,铁杵磨成针,吹尽狂沙始获金。
我们把集体性磨课定义为: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为目标,由学校组织教师集体进行教学设计活动以提升教学行为的教研活动。为优化磨课的运作机制,提升磨课的质量和效率,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拟定落实了五个必要步骤:
(一)课前准备
开展示课者为有3~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他们有一定教学经验,能站稳讲台,可塑性比较强,善于学习。课既要精心准备,又不能失去课堂教学的常态。活动分成设计方案—说课—上课—评课—修改方案等五个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不厌其烦地“磨”,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螺旋上升。
(二)课堂实施
展示磨课活动的课例,使上课和磨课形成一个前后相通、及时反馈的工作链。上课过程中当场摄像并整理出课堂实录,课后由授课教师说课,介绍教学理念、上课的思路、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
(三)主动听课
全校每位教师认真听好课,并在“磨”的过程中适当评课。我们要求听课者经过理性思考,做一次高质量的磨课发言,写一份有分量的磨课心得,向任教者提一条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四)教学评课
先由不同学科的教师从教学方法上提意见,再让同学科教师评课,最后由专家进行总结点评,上升到理论层次。在这里,要防止在专家评点后普通教师不敢说或附合的情况发生,保证所有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共同参与,磨出新意、磨出成效。
(五)反复修改
有关教师把专家和评课教师的意见吸收进来,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整个活动要强化对磨课研究氛围的调控,整理好每节课的录像和摘录,以便磨课时根据需要随时回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磨课活动中要少讲“人情话”“场面话”,多提建设性、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提升磨课活动的技术含量。
二、发现磨课活动中问题
实践中,课例的展示者往往追求课堂的出彩效果,但对于如何落实基础知识、如何体现学生的动机和思想变化,任教者往往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既要重视学科知识的落实,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万一目标达不成怎么办?我校在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易弱化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磨课采用借班上课的方式,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魅力,满足了好奇心。但师生间不熟悉,缺少心灵沟通。教师往往选择教学出彩点授课,尤其是文科中存在着“选择第一课时,做第二课时的事”的情况。理科也往往为了出彩,深挖教学内容,拔高教学目标,有点急功近利。
(二) 易让学生出现浮躁心态
磨课为追求形式上的精彩、视觉上的亮点,内容常跳过正常进度。教师“磨”完课就走人,学生可能学得还不够扎实,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掌握,也会使学生出现浮躁的心态。
(三) 易使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教师磨课容易把学生当道具,“磨”过一次,觉得课还不够完美,便把另一批学生拉来再上一遍,或者从中择取一部分。磨课容易使学生成为试验品,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技艺的配角和艺术表演的“道具”。
(四) 出现话语霸权
在磨课过程中,评课意见的分量往往与参评者在学科中的地位有关,领导、专家往往在磨课中有更多的话语优势,而一般教师则很少对教学方案提出大的异议,只会在附和的基础上,提出一点具体方法。
三、改进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在磨课过程中不断改进方法,减少问题的发生,让各学科的教师参与,提出不同的意见。提出的意见有些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这需要任教者全面、辩证地理解与吸收。在磨课的初始阶段,要尽可能地让任教者和普通教师多提建议,而领导和专家则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作出智慧的引领和点拨。随着磨课活动的逐步深入,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不断上升,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一) 集体性磨课提供了教师专业共同成长的平台
磨课活动中参与者和任教者经历着深层次的专业对话,他们不仅要考虑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变革,更要考虑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这将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育素养的提升,让每位教师都有所收获与进步。
(二) 集体性磨课是教育的创新
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方式诠释,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的智慧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一篇课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演绎。磨课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教材,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同伴互助、共同研究、与新课改一起成长”的理念。
(三) 集体性磨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形成
授课者和听课者之间应当是地位平等、心理相融的关系,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助。点评的专家是“平等交流中的首席”,善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任教者和其他参与者,让大家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四) 集体性磨课活动引导教师优化教学方法
智慧的碰撞使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学会精益求精;合理采用磨课过程中他人提出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加完美。
集体性磨课是全体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磨课,教师增强了钻研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一位授课教师在磨课心得中如是说:“回味那短短的两个小时,感觉是那样地真实,那样地诚恳。再次梳理自己的课堂,不敢说自己有了顿悟,但我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磨课活动中,教师们相互切磋、互动交流,分享了各自的专业智慧,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开拓了专业视野。一位听课教师说:“就像新航路的开辟把东西方联结起来,集体性磨课把不同学科沟通起来了。汲取他人的长处,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好课是磨出来的。” 四、对集体性磨课活动的反思
通过几年集体性磨课活动的开展,我们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集体性磨课的层次,得到了如下体会:
(一)集体性磨课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引领
引领者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决定着磨课活动效益的高低,影响着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质量和速度。所以,选择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和教研员作为磨课活动的引路人,往往效果比较好,能把群众参与和专家指导较好地结合起来。
磨课如果缺少专业引领,那么主要话题的讨论不仅难以深入,而且发散性也会不够,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只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教师的专业素质难以在磨课中实现质的跨越;如果缺少专业引领,教师关注的话题就会缺乏系统性,某些话题就会在磨课过程中反复出现,而某些话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如果缺少专业引领,参与者关注的话题就会呈现出肤浅、散乱的特点。我们对一次磨课活动主要数据的统计显示:活动中普通教师所关注的19个话题中,只有4个涉及教育理念层面,其余的均属于教学技艺层面;而教学专家有8个话题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引导教师对行动背后的理念进行敲打,使自己的实践智慧和理论素养和谐发展。
(二)集体性磨课要充分调动任教者的积极性
磨课的目的是促进广大教师主动学习、全面成长,所以要以多种方式激发教师,把每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在实现学校总目标的同时,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合理需要,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针对教师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的倾向,学校要引导教师体会到:能参与磨课展示活动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机会。
(三)集体性磨课活动需组织调控
在磨课活动的前半段,绝大多数教师均能积极提出话题,但在后半段,话题的提出却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专家也只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作出了智慧的引领和点拨。这说明在磨课活动的初始阶段,我们应尽可能地让任教者和一般参与者成为话题的提出者。在磨课时也可以让学生发表意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学共识的形成是参与者相互妥协的过程,这也体现了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开放、包容的专业心态。
(四)集体性磨课需要机制创新
机制是磨课活动高效运作的基础,我们必须把磨课活动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则和程序,结合活动现场的实际,及时灵活地处置各种即时的课堂问题,实现课堂生成。同时要突破思路瓶颈,求新求变,引领磨课活动向高层次发展。
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个人的思想在众人的辩驳中往往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但当回头望时,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便是磨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