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属于具有成功者潜质的人,而具备成功者潜质的人很多,就看谁能抓住机遇,敢于挑战,不惧艰险
在以小商品闻名全球的义乌,有着大批的“蚂蚁商人”,他们家家自己开工厂,把成本拉到最低,每件商品只赚一分钱就卖,双童公司董事长楼仲平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只有8毫钱利润的小小的一根吸管,可以让楼仲平成为义乌首富,更成为中国的吸管业巨头,楼仲平的成功经历是痛苦的、曲折的、朴实的,也是精彩的。
辛酸少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为家境贫寒,还在上初二的楼仲平就辍学和父亲挑起了货郎担子,做起了鸡毛换糖的生意,也挑起了养活自己及家庭的重任。
那个年代生活困苦的人很多,所以做义乌货郎担子在当地是很多农民在农闲时光的一种副业。几年间,楼仲平走遍了江西的村村落落,也受尽了痛苦、磨难,但因为竞争多,楼仲平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
然而,在那一段时间他却明白了一个商业理念:不以利小而不为。也正是这个理念支撑着他成就了今天。
干了七八年的义乌货郎担之后,楼仲平迎来了改革开放。他觉得他等待已久的好时机到来了,便动用了自己所有的身家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准备做养鱼的生意,打算大干一场。
可对于养鱼,父亲并不支持,百般阻挠下最终闹得父子决裂。倔强的他竟也一个人坚持着,起早贪黑的割草,养鱼,这期间的孤独与无助难以想象。
然而老天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对他怜悯,命运更没有因为他的执着而让他成功,一次意外的触电事故差一点要了他的命,也让他破了产。这次让楼仲平不仅承受身体上的疼痛,也承受着失败带给内心的重创。
不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聪明人每经历过一个阶段都要从小困难中摸索出大智慧。楼仲平就是这种聪明人。
在承包鱼塘这件事中,楼仲平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等待时机、稳步发展。
艰苦创业
1991年,楼仲平在义乌市场周边摆起了地摊,并慢慢通过租摊位进入市场租了一个门面专门卖塑料用品。
“义乌篁园市场投入使用时,我看到了一个商机,决定卖塑料制品,结果每月赚三四万元钱。”楼仲平提起当年初涉商海时的经历,脸上依旧挂着兴奋。
他的商铺和别人的不同,他的商品种类最多,再加上能说会道,精明强干,楼仲平的生意越做越好。
花无百日红,新的矛盾接踵而至。模仿他的人多了起来,竞争的更加厉害。富有商业敏锐性的楼仲平意识到同质化竞争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于是他决定退出篁园市场,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独特路子。
“做生意要懂得见好就收,尽管那时候放弃每月三四万元的收入有些可惜,但后来的发展证明,这种选择还是对的。”楼仲平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楼仲平感觉吸管有大市场,于是在1994年,他租了两间民房,买来两台机器,和妻子两个人没日没夜地做吸管,一天要做几百公斤,做得手指头根根发痛,而每根吸管的利润只有8毫钱。
“10多年前我有机会能做生意,就选中了做吸管。因为那时候做吸管的人不多,而且小商品薄利多销,做好了照样能赚钱,做生意最忌好高骛远。”
但是,就凭着这8毫钱的利润,楼仲平办起了自己的工厂。
开始办厂的楼仲平没有经验,办厂也远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遇到的就是产品销路问题。当时有一个嘉兴的客户说,他有个美国的单子每天需要的产品就是一个6吨的货车。结果是一个礼拜才能要一个货车的货。
这样就造成楼仲平积压了很多的货,只能寻找新的销售渠道。而互联网正给了他一个合适的出口。
苦尽甘来
1995年,细心的楼仲平发现所有市场上卖的吸管都在包装上印上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的头像,没有这种标志的吸管就卖不出去。他马上到工商局去查询,结果没有人注册,便马上回家拿了2000块钱把这个商标注册下来。
这件事大大推动楼仲平和他的双童吸管走上品牌之路,也为他在日后的品牌竞争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竞争优势。然而,危机接踵而至。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塑料原材料大幅涨价,许多吸管厂纷纷改行,原有的40多家吸管厂一下子减到三四家。
妻子担心地问楼仲平:“咱们也换吧?这样下去要亏死了。”楼仲平摇了摇头:“吸管是易耗品,需要量大。只要过了这个坎儿,一定有钱赚。”
妻子看到楼仲平立场如此坚定,也不再说什么,继续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危机时刻楼仲平慧眼识珠乘机收购了一些面临倒闭的吸管企业。从而在规模上迅速壮大起来,也为他日后成为“吸管大王”做了良好的铺垫。
拥有自己的品牌后,楼仲平把目光放的更远,决定发展外贸。当时网络开始流行,“双童吸管”开始在国内网站上大规模运用网络推广,以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网站作为推广平台。
楼仲平说:“感觉电脑天生就是为自己而造的。”语气中透露出霸气和自信,因为他确实用电脑尝到了巨大的甜头。
由于吸管行业的客户分散,如果出差拉单,企业成本必然上升,而采用网络营销方式双童吸管厂就实现了不出差办公,大大节约了成本。
“现在我们的业务员轻松多了,不用四处拉关系。他们要做的就是收邮件、打电话、发传真。”楼仲平说。
“那段时间,我们将营销重心转移到外贸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楼仲平说:“到2002年,外贸已占到双童吸管100%的业务份额。”
而此时,义乌做吸管的工厂只剩下三四家,他趁机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
事业如日中天的楼仲平并没有因此被冲昏头脑,他趁热打铁投入资金开始拓展事业,继续瞄准不起眼的领域扩展。于是制造双童塑料口杯和塑料碗,光塑料口杯就分六系列,而且很顺利的打入市场,并且发展稳定。
2007年9月10日“双童吸管”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楼仲平说:“生命中没有什么好怕的,倾家荡产,从头来做。人生的财富是多元的,痛苦的经历是人生最好的财富。”
在以小商品闻名全球的义乌,有着大批的“蚂蚁商人”,他们家家自己开工厂,把成本拉到最低,每件商品只赚一分钱就卖,双童公司董事长楼仲平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只有8毫钱利润的小小的一根吸管,可以让楼仲平成为义乌首富,更成为中国的吸管业巨头,楼仲平的成功经历是痛苦的、曲折的、朴实的,也是精彩的。
辛酸少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为家境贫寒,还在上初二的楼仲平就辍学和父亲挑起了货郎担子,做起了鸡毛换糖的生意,也挑起了养活自己及家庭的重任。
那个年代生活困苦的人很多,所以做义乌货郎担子在当地是很多农民在农闲时光的一种副业。几年间,楼仲平走遍了江西的村村落落,也受尽了痛苦、磨难,但因为竞争多,楼仲平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
然而,在那一段时间他却明白了一个商业理念:不以利小而不为。也正是这个理念支撑着他成就了今天。
干了七八年的义乌货郎担之后,楼仲平迎来了改革开放。他觉得他等待已久的好时机到来了,便动用了自己所有的身家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准备做养鱼的生意,打算大干一场。
可对于养鱼,父亲并不支持,百般阻挠下最终闹得父子决裂。倔强的他竟也一个人坚持着,起早贪黑的割草,养鱼,这期间的孤独与无助难以想象。
然而老天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对他怜悯,命运更没有因为他的执着而让他成功,一次意外的触电事故差一点要了他的命,也让他破了产。这次让楼仲平不仅承受身体上的疼痛,也承受着失败带给内心的重创。
不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聪明人每经历过一个阶段都要从小困难中摸索出大智慧。楼仲平就是这种聪明人。
在承包鱼塘这件事中,楼仲平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等待时机、稳步发展。
艰苦创业
1991年,楼仲平在义乌市场周边摆起了地摊,并慢慢通过租摊位进入市场租了一个门面专门卖塑料用品。
“义乌篁园市场投入使用时,我看到了一个商机,决定卖塑料制品,结果每月赚三四万元钱。”楼仲平提起当年初涉商海时的经历,脸上依旧挂着兴奋。
他的商铺和别人的不同,他的商品种类最多,再加上能说会道,精明强干,楼仲平的生意越做越好。
花无百日红,新的矛盾接踵而至。模仿他的人多了起来,竞争的更加厉害。富有商业敏锐性的楼仲平意识到同质化竞争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于是他决定退出篁园市场,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独特路子。
“做生意要懂得见好就收,尽管那时候放弃每月三四万元的收入有些可惜,但后来的发展证明,这种选择还是对的。”楼仲平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楼仲平感觉吸管有大市场,于是在1994年,他租了两间民房,买来两台机器,和妻子两个人没日没夜地做吸管,一天要做几百公斤,做得手指头根根发痛,而每根吸管的利润只有8毫钱。
“10多年前我有机会能做生意,就选中了做吸管。因为那时候做吸管的人不多,而且小商品薄利多销,做好了照样能赚钱,做生意最忌好高骛远。”
但是,就凭着这8毫钱的利润,楼仲平办起了自己的工厂。
开始办厂的楼仲平没有经验,办厂也远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遇到的就是产品销路问题。当时有一个嘉兴的客户说,他有个美国的单子每天需要的产品就是一个6吨的货车。结果是一个礼拜才能要一个货车的货。
这样就造成楼仲平积压了很多的货,只能寻找新的销售渠道。而互联网正给了他一个合适的出口。
苦尽甘来
1995年,细心的楼仲平发现所有市场上卖的吸管都在包装上印上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的头像,没有这种标志的吸管就卖不出去。他马上到工商局去查询,结果没有人注册,便马上回家拿了2000块钱把这个商标注册下来。
这件事大大推动楼仲平和他的双童吸管走上品牌之路,也为他在日后的品牌竞争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竞争优势。然而,危机接踵而至。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塑料原材料大幅涨价,许多吸管厂纷纷改行,原有的40多家吸管厂一下子减到三四家。
妻子担心地问楼仲平:“咱们也换吧?这样下去要亏死了。”楼仲平摇了摇头:“吸管是易耗品,需要量大。只要过了这个坎儿,一定有钱赚。”
妻子看到楼仲平立场如此坚定,也不再说什么,继续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危机时刻楼仲平慧眼识珠乘机收购了一些面临倒闭的吸管企业。从而在规模上迅速壮大起来,也为他日后成为“吸管大王”做了良好的铺垫。
拥有自己的品牌后,楼仲平把目光放的更远,决定发展外贸。当时网络开始流行,“双童吸管”开始在国内网站上大规模运用网络推广,以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网站作为推广平台。
楼仲平说:“感觉电脑天生就是为自己而造的。”语气中透露出霸气和自信,因为他确实用电脑尝到了巨大的甜头。
由于吸管行业的客户分散,如果出差拉单,企业成本必然上升,而采用网络营销方式双童吸管厂就实现了不出差办公,大大节约了成本。
“现在我们的业务员轻松多了,不用四处拉关系。他们要做的就是收邮件、打电话、发传真。”楼仲平说。
“那段时间,我们将营销重心转移到外贸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楼仲平说:“到2002年,外贸已占到双童吸管100%的业务份额。”
而此时,义乌做吸管的工厂只剩下三四家,他趁机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
事业如日中天的楼仲平并没有因此被冲昏头脑,他趁热打铁投入资金开始拓展事业,继续瞄准不起眼的领域扩展。于是制造双童塑料口杯和塑料碗,光塑料口杯就分六系列,而且很顺利的打入市场,并且发展稳定。
2007年9月10日“双童吸管”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楼仲平说:“生命中没有什么好怕的,倾家荡产,从头来做。人生的财富是多元的,痛苦的经历是人生最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