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山野菜资源的分布既有广布性,又有区域性,这是受地理、气候等条件影响所致。本文通过对宽甸地区山野菜产业发展的客观评述,找出本辖区乃至辽东山区野菜产业发展的瓶颈,从而使野菜产业链做大做强,更具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目标。
[关键词] 山野菜 产业现状 发展方向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36-01
宽甸县位于辽宁的东部山区,属于长白山的余脉,是长白山、内蒙古和华东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处,区域内山高林密,溪流密布,野菜品种繁多,常见将近80种,是辽宁省野菜资源主要分布区。
一、宽甸县山野菜发展现状
近些年,随人们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青睐,山野菜倍受消费者的喜爱,由原来的农民自采自食转向农民采集,工厂收购,精深加工,批量销售或出口。目前,全县已建成5个大型山野菜出口加工基地。加工品的种类及方法也出现多样化、高档化,除传统的干制、腌制外,还开发罐制、盐渍、小菜制品、野菜汁和野菜保鲜品,使得全县野菜有4余种出口。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自然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野”量的要求,山野菜已由过去单纯采挖野生资源转向“野菜家种”,山野菜种植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人工栽培已在全县10多个乡镇成片地大面积发展,采取暖棚、冷棚、农田裸地及林下半野生栽培形式,栽培品种达14多种,总面积近1万亩。伴随着人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出口创汇份额增加,一些山野菜品种还成为观光园区,供人们观赏、采摘、品尝。但是我县山野菜资源在生产和开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集不均衡,自然利用率低 由于采收技术不合理,缺乏统一管理,使得一方面传统野菜种类在传统采集区过度采集,面临自然资源匮乏的问题,如刺龙芽、蕨菜的采集;另一方面有些深山老林交通不便地区还处于自采自食阶段,大量野菜有待开发,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另外,山野菜的自然利用率低,在近80多个野菜种类中,人们零星采食的只有40多种,进行人工驯化栽培生产更少,只占17%左右,多数种类被埋没在深山老林中,鲜为人知。
2.利用率和开发程度较低 我县的山野菜资源丰富,但对山野菜的深加工技术开发不足,多数种类野菜利用仅停留在采食阶段,没有形成系列产品,致使许多具有药用和保健价值的野菜得不到利用。
3.加工制品种类少、档次低,加工技术落后 我县山野菜加工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规模较小,仍主要以干制、腌制加工为主,且没有经过深加工,种类和数量不稳定,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影响了出口创汇和生产的积极性。
4.基础研究不足 目前,从事山野菜开发利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匮乏,致使许多珍稀的山野菜得不到保护和驯化,难以大面积栽培;缺乏对山野菜的形態结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使很多山野菜的安全性未能确定,这将影响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其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虽然现在人们对山野菜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需求,但是目前在国内还未形成良性的市场,人们对山野菜的认识还不够,大多数人认识的山野菜品种不多,而市场上也难觅山野菜芳踪。国内也有人工栽培山野菜的情况,但是都是小规模零星种植,培育品种有限,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
二、我县山野菜产业发展前景
山野菜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首先.选用当地的品种,适宜当地的气候、温湿度、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工栽植时没有地域差别;山野菜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可利用林缘或林下空地等进行种植;山野菜是多年生植物,自身繁育能力强,一次性种植可以持续利用。因此,开发种植山野菜投资少,风险小,种植简单,生产成本低。其次,山野菜生长地域广阔,土壤、空气质量好,未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具备了“鲜嫩、清醇、绿色、芳香、野味”等特点,且大多山野菜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蔬菜,大部分山野菜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几乎成为了人们的理想食品。山野菜因此也渐渐出入高级宾馆、餐厅,其身价竟与山珍海味媲美,食用山野菜已成为都市人们的时尚之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围绕饮食和健康的因果关系,逐渐意识到吃得好的含义是吃得科学、吃得合理,自然而然人们吃了“细”还想“粗”,食了“甜”又思“苦”。食野新潮亦逐渐流行起来,成为现代都市人渴求“回归自然”的“野味”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睬,山野菜消费热在国内外悄然兴起。目前,人们对山野菜的需求与日俱增,市场上仅有的山野菜产品成了抢手货,价格不断上扬。种山野菜的经济效益是种普通叶菜类蔬菜的2倍,且山野菜产量高。若经深加工的山野菜,经济效益更加可观。据业内专业人士统计,我国山野菜不仅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巨大,而且也备受国外客商的青睐,年需求量一般为200万吨,出口到日本、韩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因此,山野菜具有相当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 山野菜 产业现状 发展方向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36-01
宽甸县位于辽宁的东部山区,属于长白山的余脉,是长白山、内蒙古和华东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处,区域内山高林密,溪流密布,野菜品种繁多,常见将近80种,是辽宁省野菜资源主要分布区。
一、宽甸县山野菜发展现状
近些年,随人们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青睐,山野菜倍受消费者的喜爱,由原来的农民自采自食转向农民采集,工厂收购,精深加工,批量销售或出口。目前,全县已建成5个大型山野菜出口加工基地。加工品的种类及方法也出现多样化、高档化,除传统的干制、腌制外,还开发罐制、盐渍、小菜制品、野菜汁和野菜保鲜品,使得全县野菜有4余种出口。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自然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野”量的要求,山野菜已由过去单纯采挖野生资源转向“野菜家种”,山野菜种植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人工栽培已在全县10多个乡镇成片地大面积发展,采取暖棚、冷棚、农田裸地及林下半野生栽培形式,栽培品种达14多种,总面积近1万亩。伴随着人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出口创汇份额增加,一些山野菜品种还成为观光园区,供人们观赏、采摘、品尝。但是我县山野菜资源在生产和开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集不均衡,自然利用率低 由于采收技术不合理,缺乏统一管理,使得一方面传统野菜种类在传统采集区过度采集,面临自然资源匮乏的问题,如刺龙芽、蕨菜的采集;另一方面有些深山老林交通不便地区还处于自采自食阶段,大量野菜有待开发,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另外,山野菜的自然利用率低,在近80多个野菜种类中,人们零星采食的只有40多种,进行人工驯化栽培生产更少,只占17%左右,多数种类被埋没在深山老林中,鲜为人知。
2.利用率和开发程度较低 我县的山野菜资源丰富,但对山野菜的深加工技术开发不足,多数种类野菜利用仅停留在采食阶段,没有形成系列产品,致使许多具有药用和保健价值的野菜得不到利用。
3.加工制品种类少、档次低,加工技术落后 我县山野菜加工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规模较小,仍主要以干制、腌制加工为主,且没有经过深加工,种类和数量不稳定,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影响了出口创汇和生产的积极性。
4.基础研究不足 目前,从事山野菜开发利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匮乏,致使许多珍稀的山野菜得不到保护和驯化,难以大面积栽培;缺乏对山野菜的形態结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使很多山野菜的安全性未能确定,这将影响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其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虽然现在人们对山野菜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需求,但是目前在国内还未形成良性的市场,人们对山野菜的认识还不够,大多数人认识的山野菜品种不多,而市场上也难觅山野菜芳踪。国内也有人工栽培山野菜的情况,但是都是小规模零星种植,培育品种有限,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
二、我县山野菜产业发展前景
山野菜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首先.选用当地的品种,适宜当地的气候、温湿度、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工栽植时没有地域差别;山野菜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可利用林缘或林下空地等进行种植;山野菜是多年生植物,自身繁育能力强,一次性种植可以持续利用。因此,开发种植山野菜投资少,风险小,种植简单,生产成本低。其次,山野菜生长地域广阔,土壤、空气质量好,未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具备了“鲜嫩、清醇、绿色、芳香、野味”等特点,且大多山野菜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蔬菜,大部分山野菜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几乎成为了人们的理想食品。山野菜因此也渐渐出入高级宾馆、餐厅,其身价竟与山珍海味媲美,食用山野菜已成为都市人们的时尚之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围绕饮食和健康的因果关系,逐渐意识到吃得好的含义是吃得科学、吃得合理,自然而然人们吃了“细”还想“粗”,食了“甜”又思“苦”。食野新潮亦逐渐流行起来,成为现代都市人渴求“回归自然”的“野味”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睬,山野菜消费热在国内外悄然兴起。目前,人们对山野菜的需求与日俱增,市场上仅有的山野菜产品成了抢手货,价格不断上扬。种山野菜的经济效益是种普通叶菜类蔬菜的2倍,且山野菜产量高。若经深加工的山野菜,经济效益更加可观。据业内专业人士统计,我国山野菜不仅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巨大,而且也备受国外客商的青睐,年需求量一般为200万吨,出口到日本、韩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因此,山野菜具有相当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