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3.010
澳洲长鳍鳗(Anguilla reinhardtii Steindachner)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鳗目(Anguilliformes)、鳗科(Anguillidae)、鳗属(Anguilla),背鳍占体长的比例为68.9%,臀鳍占体长的比例为49.7%,头长占体长的比例为142%。2010年3月普林公司由澳大利亚引进澳洲长鳍鳗苗种2.5万尾,放养面积1 400 m2。经过两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实现单产13 kg/m2,效益414.2元/m2。
1 试验材料与过程
1.1 苗种来源与运输方式
从澳大利亚引进苗种2.5万尾。入池前测定苗袋内的水温,将鳗苗与苗袋一起放入池内,直到苗袋与池内的水温相差不到2 ℃,再将鳗苗倒入暂养池。经检疫、观察,确认无异常再投入养成池。
1.2 苗种放养
鳗苗经过暂养后成活2.1万尾,运输暂养成活率84%。鳗苗体长30 cm,平均体重70 g,放养密度40尾/m2。随着鳗苗的生长,逐步调整放养密度。
1.3 饵料投喂
长鳍鳗是肉食性鱼类,贪食,饵料品种包括鲜杂鱼和专用配合饵料,不同养殖期的投饵率见表1。投喂时采取“四定 ”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1.3.1 定质 即保证饵料的质量,配合饵料蛋白质含量要求38%~45%。配合饵料投喂前用水调制,每kg饵料加水1.3 kg,调制好的饵料要软硬适度,新鲜洁净,不能变质腐败。鲜杂鱼要经过冲洗、消毒后再投喂。
1.3.2 定量 配合饵料幼鳗投饵量定为3%左右,500 g以上的投饵量定为1.2%左右,鲜杂鱼幼鳗投饵量定为5%~6%左右,500 g以上的投饵量定为3%~4%左右,投饵量根据长鳍鳗的摄食、水温、水质、病害等因素及时进行调整。育肥阶段主要投喂经消毒灭菌的鲜杂鱼。
1.3.3 定时 每日上午7:00、下午19:00投喂。
1.3.4 定位 在池中固定的位置放置投饵盘,将饵料投喂在投饵盘中。投喂配合饵料时每50 kg饵料中添加多维(维生素A、B、C、E)50~60 g 、鱼肝油 1.5~2 kg 。幼鳗适当少加,成鳗多加。
表1 长鳍鳗不同养殖阶段的投饵率(%)
饵料品种 幼鳗养殖期 成鳗养殖期 育肥期
合成饵料 3 2 1.2
鲜杂鱼 5~6 3~4 2~3
1.4 水质调控
1.4.1 水环境要求 利用地下淡水资源,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养殖温度28~30 ℃,pH 7.6~8.2,盐度为0~3‰,溶解氧大于5 mg/L,光照2 000~3 000 lx。水循环量和换水量根据不同的养殖阶段定期调整,详见表2。
表2 长鳍鳗不同养殖阶段的水循环率和换水率(%)
养殖阶段 日循环率 日换水率
幼鳗养殖期 100~200 3
成鳗养殖期 300~500 5
育肥期 500~600 7
1.4.2 封闭式循环水净化处理系统基本原理及工艺流程 水源→砂滤池→蓄水沉淀池(新水添加)→生物滤池→紫外线或臭氧发生器(消毒灭菌)→温度交换器(调控养殖用水温度)→养殖池(液氧纳米增氧)→过滤网(弧形筛,滤除养殖池中排放的残饵及代谢物)→高位滤池→蛋白分离器(清除污物及泡沫)→生物滤池进入下一循环。
1.4.3 水质指标的测定及调控 每天早晚2次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指标测定,若水质指标超标应采取以下措施:系统适量换水;减少投喂量;检查循环水处理系统;观察是否有疾病的发生;加强通风。
1.5 病害防治
长鳍鳗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多为细菌性疾病,如肠炎病、烂鳃病、爱德华氏菌病等,寄生虫病有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此外还有气泡病。做好长鳍鳗病害防治工作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养殖过程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随时调控好水质,防治亚硝酸、氨氮等过高,保证溶氧在5 mg/L以上,水温维持在28~30 ℃左右;二是根据长鳍鳗的大小调控循环水的流速,保证流速在适宜范围内。既能保持鱼池内水质清新,又不会影响长鳍鳗正常活动;三是投喂优质的饵料,严格控制投饵量,鲜杂鱼必须冲洗干净并消毒后投喂;四是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大黄、黄芩、黄柏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制剂和乳酸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并不定期添加抗免疫药物,以增强鳗鱼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添加量各为饵料的5‰;五是在兑入海水时必须将海水彻底消毒,经砂滤进入封闭循环系统。彻底切断病原菌、病原虫的感染途径。
1.6 出池
当规格达到商品规格时,挑选大规格成鱼出池上市,出池前停止投饵1~2 d。
1.7 运输
活鳗应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充氧包装。在运输中应保证氧气充足;运输过程中温度保持在4~6 ℃。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500多天的精心饲养,期间无重大病害发生,养殖成活率达到77.5%,生产成鱼13 345 kg,平均规格0.82 kg/尾,单位产量13 kg/m2。共获产值106.7万元,效益58万元。
试验表明,不同温度、不同养殖密度对澳洲长鳍鳗的生长有很大影响(详见表3、表4)。澳洲长鳍鳗养殖最适温度28~30 ℃,盐度为0~3‰,溶解氧大于5 mg/L,光照2 000~3 000 lx。最佳放养密度成鱼期间15尾/m2左右,幼鱼期间20尾/m2左右。
表3 不同温度对澳洲长鳍鳗生长的影响
试验组 Ⅰ池 Ⅱ池 Ⅲ池 Ⅳ池
温度/℃ 22~24 25~26 28~30 32~34
试验时间/d 30 30 30 30
养殖密度/尾•m-2 20 20 20 20
平均体重/g 70.2 69.7 71.2 70.8
平均增重/g 12.5 19.6 31.5 29.8
平均增重率/% 17.8 28.1 44.2 42.1
成活率/% 99 98 98 92
表4 不同养殖密度对澳洲长鳍鳗生长的影响
试验组 Ⅰ Ⅱ Ⅲ Ⅳ
养殖密度/尾•m-2 25 20 15 10
试验时间/d 30 30 30 30
温度/℃ 28~30 28~30 28~30 28~30
平均体重/g 528 516 520 531
平均增重/g 42 53 72 75
平均增重率/% 7.6 10.3 13.8 14.1
成活率/% 98 99.5 100 100
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彻底切断病原菌、病原虫的感染途径。定期在饵料中添加5‰大黄、黄芩、黄柏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制剂和乳酸菌、芽孢杆菌、双曲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并不定期添加抗免疫药物,大大增强了长鳍鳗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整个养殖期间无重大病害发生。
以高溶氧、最适温为基础的养殖模式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输氧终端采用氧气饱和器显著提高了对液氧的利用,使养殖水体溶氧始终维持在6 mg/L以上。此外,利用地热资源,养殖水温常年保持在28~30 ℃,为长鳍鳗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保证其全年快速生长。与传统的养模式相比,养殖周期缩短了3-4个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
(收稿日期:2013-12-13)
澳洲长鳍鳗(Anguilla reinhardtii Steindachner)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鳗目(Anguilliformes)、鳗科(Anguillidae)、鳗属(Anguilla),背鳍占体长的比例为68.9%,臀鳍占体长的比例为49.7%,头长占体长的比例为142%。2010年3月普林公司由澳大利亚引进澳洲长鳍鳗苗种2.5万尾,放养面积1 400 m2。经过两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实现单产13 kg/m2,效益414.2元/m2。
1 试验材料与过程
1.1 苗种来源与运输方式
从澳大利亚引进苗种2.5万尾。入池前测定苗袋内的水温,将鳗苗与苗袋一起放入池内,直到苗袋与池内的水温相差不到2 ℃,再将鳗苗倒入暂养池。经检疫、观察,确认无异常再投入养成池。
1.2 苗种放养
鳗苗经过暂养后成活2.1万尾,运输暂养成活率84%。鳗苗体长30 cm,平均体重70 g,放养密度40尾/m2。随着鳗苗的生长,逐步调整放养密度。
1.3 饵料投喂
长鳍鳗是肉食性鱼类,贪食,饵料品种包括鲜杂鱼和专用配合饵料,不同养殖期的投饵率见表1。投喂时采取“四定 ”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1.3.1 定质 即保证饵料的质量,配合饵料蛋白质含量要求38%~45%。配合饵料投喂前用水调制,每kg饵料加水1.3 kg,调制好的饵料要软硬适度,新鲜洁净,不能变质腐败。鲜杂鱼要经过冲洗、消毒后再投喂。
1.3.2 定量 配合饵料幼鳗投饵量定为3%左右,500 g以上的投饵量定为1.2%左右,鲜杂鱼幼鳗投饵量定为5%~6%左右,500 g以上的投饵量定为3%~4%左右,投饵量根据长鳍鳗的摄食、水温、水质、病害等因素及时进行调整。育肥阶段主要投喂经消毒灭菌的鲜杂鱼。
1.3.3 定时 每日上午7:00、下午19:00投喂。
1.3.4 定位 在池中固定的位置放置投饵盘,将饵料投喂在投饵盘中。投喂配合饵料时每50 kg饵料中添加多维(维生素A、B、C、E)50~60 g 、鱼肝油 1.5~2 kg 。幼鳗适当少加,成鳗多加。
表1 长鳍鳗不同养殖阶段的投饵率(%)
饵料品种 幼鳗养殖期 成鳗养殖期 育肥期
合成饵料 3 2 1.2
鲜杂鱼 5~6 3~4 2~3
1.4 水质调控
1.4.1 水环境要求 利用地下淡水资源,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养殖温度28~30 ℃,pH 7.6~8.2,盐度为0~3‰,溶解氧大于5 mg/L,光照2 000~3 000 lx。水循环量和换水量根据不同的养殖阶段定期调整,详见表2。
表2 长鳍鳗不同养殖阶段的水循环率和换水率(%)
养殖阶段 日循环率 日换水率
幼鳗养殖期 100~200 3
成鳗养殖期 300~500 5
育肥期 500~600 7
1.4.2 封闭式循环水净化处理系统基本原理及工艺流程 水源→砂滤池→蓄水沉淀池(新水添加)→生物滤池→紫外线或臭氧发生器(消毒灭菌)→温度交换器(调控养殖用水温度)→养殖池(液氧纳米增氧)→过滤网(弧形筛,滤除养殖池中排放的残饵及代谢物)→高位滤池→蛋白分离器(清除污物及泡沫)→生物滤池进入下一循环。
1.4.3 水质指标的测定及调控 每天早晚2次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指标测定,若水质指标超标应采取以下措施:系统适量换水;减少投喂量;检查循环水处理系统;观察是否有疾病的发生;加强通风。
1.5 病害防治
长鳍鳗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多为细菌性疾病,如肠炎病、烂鳃病、爱德华氏菌病等,寄生虫病有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此外还有气泡病。做好长鳍鳗病害防治工作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养殖过程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随时调控好水质,防治亚硝酸、氨氮等过高,保证溶氧在5 mg/L以上,水温维持在28~30 ℃左右;二是根据长鳍鳗的大小调控循环水的流速,保证流速在适宜范围内。既能保持鱼池内水质清新,又不会影响长鳍鳗正常活动;三是投喂优质的饵料,严格控制投饵量,鲜杂鱼必须冲洗干净并消毒后投喂;四是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大黄、黄芩、黄柏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制剂和乳酸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并不定期添加抗免疫药物,以增强鳗鱼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添加量各为饵料的5‰;五是在兑入海水时必须将海水彻底消毒,经砂滤进入封闭循环系统。彻底切断病原菌、病原虫的感染途径。
1.6 出池
当规格达到商品规格时,挑选大规格成鱼出池上市,出池前停止投饵1~2 d。
1.7 运输
活鳗应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充氧包装。在运输中应保证氧气充足;运输过程中温度保持在4~6 ℃。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500多天的精心饲养,期间无重大病害发生,养殖成活率达到77.5%,生产成鱼13 345 kg,平均规格0.82 kg/尾,单位产量13 kg/m2。共获产值106.7万元,效益58万元。
试验表明,不同温度、不同养殖密度对澳洲长鳍鳗的生长有很大影响(详见表3、表4)。澳洲长鳍鳗养殖最适温度28~30 ℃,盐度为0~3‰,溶解氧大于5 mg/L,光照2 000~3 000 lx。最佳放养密度成鱼期间15尾/m2左右,幼鱼期间20尾/m2左右。
表3 不同温度对澳洲长鳍鳗生长的影响
试验组 Ⅰ池 Ⅱ池 Ⅲ池 Ⅳ池
温度/℃ 22~24 25~26 28~30 32~34
试验时间/d 30 30 30 30
养殖密度/尾•m-2 20 20 20 20
平均体重/g 70.2 69.7 71.2 70.8
平均增重/g 12.5 19.6 31.5 29.8
平均增重率/% 17.8 28.1 44.2 42.1
成活率/% 99 98 98 92
表4 不同养殖密度对澳洲长鳍鳗生长的影响
试验组 Ⅰ Ⅱ Ⅲ Ⅳ
养殖密度/尾•m-2 25 20 15 10
试验时间/d 30 30 30 30
温度/℃ 28~30 28~30 28~30 28~30
平均体重/g 528 516 520 531
平均增重/g 42 53 72 75
平均增重率/% 7.6 10.3 13.8 14.1
成活率/% 98 99.5 100 100
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彻底切断病原菌、病原虫的感染途径。定期在饵料中添加5‰大黄、黄芩、黄柏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制剂和乳酸菌、芽孢杆菌、双曲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并不定期添加抗免疫药物,大大增强了长鳍鳗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整个养殖期间无重大病害发生。
以高溶氧、最适温为基础的养殖模式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输氧终端采用氧气饱和器显著提高了对液氧的利用,使养殖水体溶氧始终维持在6 mg/L以上。此外,利用地热资源,养殖水温常年保持在28~30 ℃,为长鳍鳗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保证其全年快速生长。与传统的养模式相比,养殖周期缩短了3-4个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
(收稿日期: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