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在政策上、技术上、产业上具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越条件和基础。分析广西的实际,关键是科学选择产业领域,找准产业关键切入点,并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途径,重点突破,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导向:广西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这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层次的结合,突出新兴科技、新兴产业、战略性。与传统产业相比,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以及全国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正是“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天赐良机。同时,广西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优势和条件,只要创新导向,抓住机遇,重点突破,以超常的勇气,就能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一、基础条件: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一)政策上
从政策因素看,国家层面上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在自治区层面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桂政发[201]]17号)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桂发[2009]35号)及40个配套文件。优先发展14个干亿元产业,打造“14+10”的产业集群(注:10是指广西在2011年12月25日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上提出,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再增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养生长寿健康产业),为加快培育发展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技术上
从技术基础看,广西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小,有些领域处于同等水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广西在蔗糖工业及其循环生态技术和经验遥遥领先;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在重型机械制造、柴油发动机生产等方面具有可靠的技术先进。
(三)产业上
从产业基础看,广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有了起步。如规划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多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全区基本形成了以柳州、河池为核心区,以南宁、百色、桂林、来宾、梧州、贺州等市为集中区的新材料产业布局,涌现出“稀土铝绞线、ITO靶材、建筑铝型材、高纯铟、Ps版印刷材料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品,2008年全区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约为85亿元,工业增加值31亿元。”形成生物循环经济产业链,拥有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生物环保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以木薯、甘蔗等非粮食型能源作物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生物能源领域,拥有广西中粮、广西新天德、广西金源、广西丰浩等生产总值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二、重点突破: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领域23个重点区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每一个大的领域中又确定了具体的方向。广西在这些产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一)科学选择产业领域,重点突破
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强调“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广西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四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集中资源,重点从中取得突破,培育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
1.新材料。发挥广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优势,着力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重点构建广西新材料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粉体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形成极具广西新材料特色的产业链:构建与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电网等未来产业的需求与应用紧密的新材料产业;完善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品营销体系,促进广西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与先导产业的基地。
2.新能源。新能源是基于化石能源以外的具有CO低排放量的低碳或非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广西拥有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优势,可重点组织实施燃料乙醇、生物质能、沼气、生物柴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重大项目。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海陆风电产业、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产业且并网发电站。
3.节能与环保。节能环保产业也是广西的优势,重点发展节能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节能和清洁生产配套设备、污染防治设备和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节能检测和环境监测设备等。发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与节能建材等节能技术、产业和产品,研发有色金属、制糖与造纸、化工、钢铁、农业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产品,等等。
4.海洋产业开发。广西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具备发展海洋产业的资源优势条件。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国内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进一步发展海洋能源、海水淡化、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装备等。逐步开发利用邻近北部湾油气田,加快海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海洋油气业及滨海矿业发展。优先发展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突出热带气候、沙滩海岛、边关风貌、京族风情特色的旅游业。
此外,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生物与生态养生及长寿健康、动力机械与汽车制造、物联网电子信息等也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二)找准产业关键切入点,重点突破
1.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切人点。2010年广西传统优势产业“销售收入超干亿元产业达到3个,超500亿元的产业达到8个。有色金属、石化、机械、建材、电子、造纸与木材加工、纺织服装与皮革等行业产值增速超过45%”贡献率超过75%。这些产业是最有基础改造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应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的提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脱离现有工业基础,研究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集中力量在关联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产业重点领域或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拉长、优化、升级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2.以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为突 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培育和发展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突破和掌握一批产业的关键与核心技术,取得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的产业技术集成创新。集中广西资源重点在有色金属新材料、重型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生物基新材料、民族医药与养生保健等产业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掌握关键性技术,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控制力,抢占产业的制高点。
3.以优势产业为发展的辐射源。产业辐射通过生产一消费、供需一价格、收益一投资、科技一转化四个渠道交换发生经济能量而推动相关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选择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10”产业集群中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部分领域、方向或分支为切人点和突破口。使之成为产业体系中刺激、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通过辐射媒介传递,使产业之间发生联系,使高附加值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构成产业辐射体系。通过点、线、面的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由不同产业群体逐步构成产业辐射源、核心圈、辐射区三个“辐射层次”,经辐射梯度、辐射网络不断地放大效应。
三、创新导向: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
从广西的实际出发,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领军人才、产业集群、商业模式创新是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
(一)科技创新导向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起兴的基本路径。从长远考虑,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发展,培育“基础科学研究一应用科学研究一生产技术创新一实用产业研发”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系统整合广西各方面的科研、设计和高技术制造能力,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和组合机制。
1.科技创新目标的导向。以明确的创新目标为导向,经过技术创新实施,把创新目标变成直接的现实生产力,清晰、明确地引领、突破的若干重点方向,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如新能源汽车必须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安全与环保性等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才能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
2.产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导向。效益导向是产业或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产业技术创新反映着一个企业的技术导向、市场导向和效益导向三个方面的融合。技术创新目标的导向性不能只反映技术导向,还要反映市场导向,更还要反映效益导向。产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导向包括技术导向、市场导向、效益导向。“技术、市场、效益”导向集中体现在产业或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的方向上,需要我们很好地把握三者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统一。
3.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科技成果转化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赖于科技资源网络中多种要素的组合。科技成果转化应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导入和产业化“全程”演进,需要政府在任何一个环节发挥协调、引导和服务作用,引导全社会参与,重点支持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使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市场等要素在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催生新兴的产业。
(二)金融创新导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风险巨大。没有显性需求、没有政策、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没有参照标准。因此,政府必须健全投融资体系和金融服务,引导金融创新,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投资体系: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织创新。
1.金融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和融资问题。制度创新可以提高风险控制、特别是风险定价的能力,从制度创新人手解决融资及中长期贷款资产负债错配问题。
2.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业务创新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运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构造新型融资模式。特别以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为核心内容的金融业务创新。一是负债业务的创新。创设与拓展商业银行新型存款方式,扩大借入款的范围与用途,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商业银行原始存款的资金来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和发展。二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即创新贷款业务,包括贷款结构的变化、消费信用、住宅放款、银团贷款、平行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融资等具有利率市场化和新的贷款业务。创新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服务新产业、扩大收益、减少资本充足率指标对银行资金运用能力及业务范围方面的监管限制。三是中间业务的创新,包括结算业务电子化发展,信托业务的发展,自动化服务发展,银行信息咨询业的创新与发展等。
3.金融组织创新。金融组织创新是现代金融制度、业务创新的先导。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要求创新金融组织,因为它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二是金融机构综合化创新,国际上银行与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职能分工界限已经被打破,金融经营与管理走上综合化的道路:综合金融业内部不同业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已经兼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银行可持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非金融企业的股份,成为股东。
(三)制度创新导向
制度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由之路。技术创新往往引发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影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有:
1.一般性体制和机制问题。如准入条件、产业组织、知识产权、科技转化与经济结合等,这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制约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
2.特殊性体制和机制问题。针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三网融合,生物制药与药物审批制度、医保目录问题,新能源准入。电动汽车的电池标准等问题。政府必须把这些新的领域作为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突破口,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助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3.政府财税支持方式问题。这属于制度创新范畴,既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又不违背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原则。
(四)领军人才创新导向
领军人物总是能站在时代发展和变革的最前沿,具有很强的预见和创新能力。创新培养形式、内容、机制,实施人才成长各阶段和人才开发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系统性开发,从一般人一准人才一潜人才一显人才一高级显人才一世界水准科技领军人才之间的系统开发和人才开发的预测规划、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用配置、使用激励等环节之间的系统开发。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导向。
1.实践拼搏导向。领军人才成长过 程伴随激烈的竞争,并在竞争机制中产生的。
2.组织培养导向。国家或企业组织长期培养考察、跟踪选拔并辅以竞争手段而成为领军人才的。
3.师承效应导向。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师承效应培养出科学家。并反映一个学科甚至几个学科的发展历程。
4.项目载体导向。一个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领军人才成长和作为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代项目团队运作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极其重要。
5.群体集散导向。在有影响力的科研中心支撑下,一代又一代的领军人才出入其间,形成一个集聚、扩散、再集聚的良性循环。
(五)产业集群导向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延长产业链,密切产业间的联系,以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建立企业之间以及政府、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共同合作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集聚资金、人才、技术,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
2.建立有共同价值理念的产业集群体系,加强内部质量监管、社会诚信、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强化文化和制度建设,树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
3.建立产业集群配套服务体系,提高配套企业研发、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领,先企业整合一批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发挥关联带动和聚集效应,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4.建立以核心技术、领军人才、资金为主要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产要素体系,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战略地位和竞争力。
(六)商业模式创新导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遇到市场化初期带来的瓶颈问题,如物联网准入与发展的最大挑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推动生产体系的重构,甚至催生新经济特征。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1.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如在节能环保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模式,商业性增值服务等。
2.重视市场配套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面临成本高等问题,如物联网的配套设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工程。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传输、储能等相关设施的配套等。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搭建平台。
3.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本土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军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国际著名的企业和国际著名的品牌。品牌的商业模式导向就是立足长远,发展具有竞争实力的自主品牌。
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优越的条件和基础的,关键是如何科学选择产业领域,找准产业关键切入点,并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重点突破,就能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地。
参考文献:
1.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R]2010-11-03.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R],2009-12-25.
3.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制度成果总结[R],2011-02-23.
4.任一鑫等,产业辐射体系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4(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导向:广西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这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层次的结合,突出新兴科技、新兴产业、战略性。与传统产业相比,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以及全国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正是“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天赐良机。同时,广西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优势和条件,只要创新导向,抓住机遇,重点突破,以超常的勇气,就能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一、基础条件: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一)政策上
从政策因素看,国家层面上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在自治区层面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桂政发[201]]17号)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桂发[2009]35号)及40个配套文件。优先发展14个干亿元产业,打造“14+10”的产业集群(注:10是指广西在2011年12月25日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上提出,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再增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养生长寿健康产业),为加快培育发展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技术上
从技术基础看,广西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小,有些领域处于同等水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广西在蔗糖工业及其循环生态技术和经验遥遥领先;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在重型机械制造、柴油发动机生产等方面具有可靠的技术先进。
(三)产业上
从产业基础看,广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有了起步。如规划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多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全区基本形成了以柳州、河池为核心区,以南宁、百色、桂林、来宾、梧州、贺州等市为集中区的新材料产业布局,涌现出“稀土铝绞线、ITO靶材、建筑铝型材、高纯铟、Ps版印刷材料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品,2008年全区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约为85亿元,工业增加值31亿元。”形成生物循环经济产业链,拥有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生物环保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以木薯、甘蔗等非粮食型能源作物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生物能源领域,拥有广西中粮、广西新天德、广西金源、广西丰浩等生产总值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二、重点突破: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领域23个重点区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每一个大的领域中又确定了具体的方向。广西在这些产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一)科学选择产业领域,重点突破
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强调“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广西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四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集中资源,重点从中取得突破,培育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
1.新材料。发挥广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优势,着力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重点构建广西新材料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粉体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形成极具广西新材料特色的产业链:构建与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电网等未来产业的需求与应用紧密的新材料产业;完善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品营销体系,促进广西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与先导产业的基地。
2.新能源。新能源是基于化石能源以外的具有CO低排放量的低碳或非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广西拥有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优势,可重点组织实施燃料乙醇、生物质能、沼气、生物柴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重大项目。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海陆风电产业、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产业且并网发电站。
3.节能与环保。节能环保产业也是广西的优势,重点发展节能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节能和清洁生产配套设备、污染防治设备和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节能检测和环境监测设备等。发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与节能建材等节能技术、产业和产品,研发有色金属、制糖与造纸、化工、钢铁、农业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产品,等等。
4.海洋产业开发。广西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具备发展海洋产业的资源优势条件。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国内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进一步发展海洋能源、海水淡化、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装备等。逐步开发利用邻近北部湾油气田,加快海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海洋油气业及滨海矿业发展。优先发展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突出热带气候、沙滩海岛、边关风貌、京族风情特色的旅游业。
此外,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生物与生态养生及长寿健康、动力机械与汽车制造、物联网电子信息等也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二)找准产业关键切入点,重点突破
1.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切人点。2010年广西传统优势产业“销售收入超干亿元产业达到3个,超500亿元的产业达到8个。有色金属、石化、机械、建材、电子、造纸与木材加工、纺织服装与皮革等行业产值增速超过45%”贡献率超过75%。这些产业是最有基础改造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应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的提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脱离现有工业基础,研究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集中力量在关联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产业重点领域或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拉长、优化、升级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2.以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为突 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培育和发展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突破和掌握一批产业的关键与核心技术,取得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的产业技术集成创新。集中广西资源重点在有色金属新材料、重型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生物基新材料、民族医药与养生保健等产业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掌握关键性技术,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控制力,抢占产业的制高点。
3.以优势产业为发展的辐射源。产业辐射通过生产一消费、供需一价格、收益一投资、科技一转化四个渠道交换发生经济能量而推动相关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选择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10”产业集群中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部分领域、方向或分支为切人点和突破口。使之成为产业体系中刺激、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通过辐射媒介传递,使产业之间发生联系,使高附加值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构成产业辐射体系。通过点、线、面的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由不同产业群体逐步构成产业辐射源、核心圈、辐射区三个“辐射层次”,经辐射梯度、辐射网络不断地放大效应。
三、创新导向: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
从广西的实际出发,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领军人才、产业集群、商业模式创新是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
(一)科技创新导向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起兴的基本路径。从长远考虑,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发展,培育“基础科学研究一应用科学研究一生产技术创新一实用产业研发”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系统整合广西各方面的科研、设计和高技术制造能力,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和组合机制。
1.科技创新目标的导向。以明确的创新目标为导向,经过技术创新实施,把创新目标变成直接的现实生产力,清晰、明确地引领、突破的若干重点方向,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如新能源汽车必须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安全与环保性等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才能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
2.产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导向。效益导向是产业或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产业技术创新反映着一个企业的技术导向、市场导向和效益导向三个方面的融合。技术创新目标的导向性不能只反映技术导向,还要反映市场导向,更还要反映效益导向。产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导向包括技术导向、市场导向、效益导向。“技术、市场、效益”导向集中体现在产业或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的方向上,需要我们很好地把握三者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统一。
3.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科技成果转化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赖于科技资源网络中多种要素的组合。科技成果转化应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导入和产业化“全程”演进,需要政府在任何一个环节发挥协调、引导和服务作用,引导全社会参与,重点支持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使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市场等要素在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催生新兴的产业。
(二)金融创新导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风险巨大。没有显性需求、没有政策、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没有参照标准。因此,政府必须健全投融资体系和金融服务,引导金融创新,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投资体系: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织创新。
1.金融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和融资问题。制度创新可以提高风险控制、特别是风险定价的能力,从制度创新人手解决融资及中长期贷款资产负债错配问题。
2.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业务创新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运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构造新型融资模式。特别以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为核心内容的金融业务创新。一是负债业务的创新。创设与拓展商业银行新型存款方式,扩大借入款的范围与用途,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商业银行原始存款的资金来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和发展。二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即创新贷款业务,包括贷款结构的变化、消费信用、住宅放款、银团贷款、平行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融资等具有利率市场化和新的贷款业务。创新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服务新产业、扩大收益、减少资本充足率指标对银行资金运用能力及业务范围方面的监管限制。三是中间业务的创新,包括结算业务电子化发展,信托业务的发展,自动化服务发展,银行信息咨询业的创新与发展等。
3.金融组织创新。金融组织创新是现代金融制度、业务创新的先导。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要求创新金融组织,因为它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二是金融机构综合化创新,国际上银行与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职能分工界限已经被打破,金融经营与管理走上综合化的道路:综合金融业内部不同业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已经兼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银行可持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非金融企业的股份,成为股东。
(三)制度创新导向
制度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由之路。技术创新往往引发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影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有:
1.一般性体制和机制问题。如准入条件、产业组织、知识产权、科技转化与经济结合等,这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制约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
2.特殊性体制和机制问题。针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三网融合,生物制药与药物审批制度、医保目录问题,新能源准入。电动汽车的电池标准等问题。政府必须把这些新的领域作为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突破口,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助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3.政府财税支持方式问题。这属于制度创新范畴,既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又不违背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原则。
(四)领军人才创新导向
领军人物总是能站在时代发展和变革的最前沿,具有很强的预见和创新能力。创新培养形式、内容、机制,实施人才成长各阶段和人才开发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系统性开发,从一般人一准人才一潜人才一显人才一高级显人才一世界水准科技领军人才之间的系统开发和人才开发的预测规划、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用配置、使用激励等环节之间的系统开发。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导向。
1.实践拼搏导向。领军人才成长过 程伴随激烈的竞争,并在竞争机制中产生的。
2.组织培养导向。国家或企业组织长期培养考察、跟踪选拔并辅以竞争手段而成为领军人才的。
3.师承效应导向。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师承效应培养出科学家。并反映一个学科甚至几个学科的发展历程。
4.项目载体导向。一个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领军人才成长和作为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代项目团队运作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极其重要。
5.群体集散导向。在有影响力的科研中心支撑下,一代又一代的领军人才出入其间,形成一个集聚、扩散、再集聚的良性循环。
(五)产业集群导向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延长产业链,密切产业间的联系,以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建立企业之间以及政府、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共同合作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集聚资金、人才、技术,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
2.建立有共同价值理念的产业集群体系,加强内部质量监管、社会诚信、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强化文化和制度建设,树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
3.建立产业集群配套服务体系,提高配套企业研发、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领,先企业整合一批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发挥关联带动和聚集效应,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4.建立以核心技术、领军人才、资金为主要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产要素体系,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战略地位和竞争力。
(六)商业模式创新导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遇到市场化初期带来的瓶颈问题,如物联网准入与发展的最大挑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推动生产体系的重构,甚至催生新经济特征。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1.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如在节能环保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模式,商业性增值服务等。
2.重视市场配套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面临成本高等问题,如物联网的配套设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工程。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传输、储能等相关设施的配套等。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搭建平台。
3.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本土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军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国际著名的企业和国际著名的品牌。品牌的商业模式导向就是立足长远,发展具有竞争实力的自主品牌。
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优越的条件和基础的,关键是如何科学选择产业领域,找准产业关键切入点,并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重点突破,就能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地。
参考文献:
1.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R]2010-11-03.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R],2009-12-25.
3.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制度成果总结[R],2011-02-23.
4.任一鑫等,产业辐射体系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