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挂科人数上升的趋势和高等教育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呼吁大学教育本质的回归,进而提出科研转化为教学才符合大学教育的本质。加强高校科研的教学转化,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成果能充实和改革教学内容,科研活动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这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许这就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有效合理途径。
[关键词]科研转化教学 教育本质 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16-02
身为大学教师已经二十多年了,笔者一直认为自己兢兢业业,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然而这一切突然被刚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的一席话彻底推翻了。
女儿从小就有思想、有自己的见解,学习能力笔者从未怀疑过,如今踏入985学校的她应该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了,却不想,期末回来告诉笔者她“挂科了”。笔者愕然,冷静下来和她详聊,才逐渐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告诉笔者:现在的大学教师一味搞科研,没有真正用心于教学。特别是年轻教师授课不分重点,照本宣科,我们还不如自己看书……
女儿对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剖析,代表了学生的普遍认识。他们不是不想学好,教师也不是没有水平,为什么大学里教师和学生都彼此抱怨?
笔者首先想到了科研转化的问题。高水平的大学往往量化为科研水平,拥有一流的科研业绩和一流的师资队伍,但怎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呢?我们的科研有多少体现在教学上?又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贡献了多少?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职业职责和教学行为。大学教育不应该随波逐流,不应该受经济社会的影响太多,而应该回归教育本质。
一、科研转化教学的本质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正如教育家斯金纳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本质的东西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将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力,尽管知识与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各种证书,而是要在获得各种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利用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活动将科学和文化知识及学习能力固化到学生本身的一种迁移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靠的是科研的潜移默化,否则教学就是照本宣科。所以科研转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大学教育的本质。
二、科研转化教学的表现形式
钱伟长院士在谈及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也指出:教学与研究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按照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可见,教学中处处体现科研是大学教育有别于初等教育的表现形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使用教材的局限性,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引用科研成果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以科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教师科研体会和科学精神在教学内容中的嵌入,有时候可能是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要把它以一种形式写出来,大概可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教学内容的导入和导出
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过深入的科学研究,那就会对它的缘由、起因及发展前沿,特别是应用前景有很多体会。如果将这些体会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将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出,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无限的遐想,乃至提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文献检索时,笔者就把自己近几年关于Web信息检索及XML数据管理的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嵌入,并融入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通过这种讲解,笔者明显感觉学生的腰挺直了,眼睛睁大了。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如果教师对讲授的课程有深入的研究,那么他对整个知识体系就会有透彻的理解和解读,清楚各个部分之间的脉络关联,明晰重点难点。这样,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就不会局限于课本安排,不会照本宣科,会把最好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教师会产生很多想法,他会改变以前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把知识讲活讲透,引发学生讨论。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去思考,应该掌握什么,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已经不是知识本身了,而应升华为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这就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源泉。比如一个历史问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公元哪一年?最远打到哪里?如果换一种方式来思考: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会受到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如果学生的考核总是被动的,为什么不能提供几种方式让学生选择?
(三)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丰富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相比虚拟课题,学生对结合实际科研课题的设计(论文)题目更感兴趣。如果教师科研活动是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的重要依据,且兼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具有设计性和创新性,势必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既培养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的能力,又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科研转化教学的激励措施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个中心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对高校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特别近几年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科技人才辈出,科研成果较多,表面上形势喜人,但实际上大学的教学质量如何?恐怕是一言难尽。试想:一个大学的科研业绩再好,如果培养不出人才,是成功的办学吗?所以,激励和调动大学教师科研转化教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 (一)规范教师科研方向
大学里教师的科研存在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现象,基本上是导师带领研究生、博士生做研究,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研究内容有时候和教学关系不大。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内或课程体系下展开科研工作并支持立项,为转化教学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奖励科研转化的教学成果
目前,学校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相应的奖励措施比较到位,与职称评审、评聘、评优评先紧密挂钩,但对教学成果奖励力度不够。其实教学成果比科研成果难得多,比如发一篇教育类核心论文比发一篇SCI难上几倍,取得一项教学成果奖要比科研立项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要取得骄人成绩付出的艰辛恐怕只有本人才知晓。如果学校加大奖励力度,合理分配利益,把科研与教学成果转化联为一体,以成果转化后的效益水平作为考核的重点,势必会激励科研有所建树的教师们认真研究转化教学的问题,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三)鼓励以课程群为背景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统一
现在的大学还有一个怪现象:教学任务主要由讲师承担,教授们忙于其他无暇问津课堂。中南大学“青年教师不许上讲台,教授不上讲台被重罚”的做法很有道理,符合教育规律。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而教学规律不是岗前几天培训就能掌握的,它远比科研深远得多,教学经验和经历是不可或缺的。以课程群为背景的科研团队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团队中老少分工:老教师指导科研方向,具体研究内容由年轻教师完成;教学的主要教学环节由老教师完成,年轻教师助教。当然,这要配以相应的教学奖励制度,以保障利益的均衡。
加强高校科研的教学转化,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成果能充实和改革教学内容,科研活动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这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许这就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有效合理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范立夫.关于大学教育本质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9-7-17(11).
[2] 谢晓鹏.科研转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2).
[3] 文少保.高校教育科研成果向政策转化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
[4] 徐国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6).
[5] 胡胜亮,王延忠,等.科研成果向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转化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3).
[6]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科研转化教学 教育本质 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16-02
身为大学教师已经二十多年了,笔者一直认为自己兢兢业业,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然而这一切突然被刚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的一席话彻底推翻了。
女儿从小就有思想、有自己的见解,学习能力笔者从未怀疑过,如今踏入985学校的她应该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了,却不想,期末回来告诉笔者她“挂科了”。笔者愕然,冷静下来和她详聊,才逐渐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告诉笔者:现在的大学教师一味搞科研,没有真正用心于教学。特别是年轻教师授课不分重点,照本宣科,我们还不如自己看书……
女儿对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剖析,代表了学生的普遍认识。他们不是不想学好,教师也不是没有水平,为什么大学里教师和学生都彼此抱怨?
笔者首先想到了科研转化的问题。高水平的大学往往量化为科研水平,拥有一流的科研业绩和一流的师资队伍,但怎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呢?我们的科研有多少体现在教学上?又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贡献了多少?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职业职责和教学行为。大学教育不应该随波逐流,不应该受经济社会的影响太多,而应该回归教育本质。
一、科研转化教学的本质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正如教育家斯金纳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本质的东西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将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力,尽管知识与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各种证书,而是要在获得各种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利用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活动将科学和文化知识及学习能力固化到学生本身的一种迁移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靠的是科研的潜移默化,否则教学就是照本宣科。所以科研转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大学教育的本质。
二、科研转化教学的表现形式
钱伟长院士在谈及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也指出:教学与研究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按照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可见,教学中处处体现科研是大学教育有别于初等教育的表现形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使用教材的局限性,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引用科研成果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以科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教师科研体会和科学精神在教学内容中的嵌入,有时候可能是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要把它以一种形式写出来,大概可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教学内容的导入和导出
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过深入的科学研究,那就会对它的缘由、起因及发展前沿,特别是应用前景有很多体会。如果将这些体会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将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出,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无限的遐想,乃至提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文献检索时,笔者就把自己近几年关于Web信息检索及XML数据管理的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嵌入,并融入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通过这种讲解,笔者明显感觉学生的腰挺直了,眼睛睁大了。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如果教师对讲授的课程有深入的研究,那么他对整个知识体系就会有透彻的理解和解读,清楚各个部分之间的脉络关联,明晰重点难点。这样,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就不会局限于课本安排,不会照本宣科,会把最好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教师会产生很多想法,他会改变以前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把知识讲活讲透,引发学生讨论。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去思考,应该掌握什么,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已经不是知识本身了,而应升华为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这就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源泉。比如一个历史问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公元哪一年?最远打到哪里?如果换一种方式来思考: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会受到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如果学生的考核总是被动的,为什么不能提供几种方式让学生选择?
(三)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丰富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相比虚拟课题,学生对结合实际科研课题的设计(论文)题目更感兴趣。如果教师科研活动是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的重要依据,且兼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具有设计性和创新性,势必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既培养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的能力,又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科研转化教学的激励措施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个中心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对高校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特别近几年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科技人才辈出,科研成果较多,表面上形势喜人,但实际上大学的教学质量如何?恐怕是一言难尽。试想:一个大学的科研业绩再好,如果培养不出人才,是成功的办学吗?所以,激励和调动大学教师科研转化教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 (一)规范教师科研方向
大学里教师的科研存在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现象,基本上是导师带领研究生、博士生做研究,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研究内容有时候和教学关系不大。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内或课程体系下展开科研工作并支持立项,为转化教学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奖励科研转化的教学成果
目前,学校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相应的奖励措施比较到位,与职称评审、评聘、评优评先紧密挂钩,但对教学成果奖励力度不够。其实教学成果比科研成果难得多,比如发一篇教育类核心论文比发一篇SCI难上几倍,取得一项教学成果奖要比科研立项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要取得骄人成绩付出的艰辛恐怕只有本人才知晓。如果学校加大奖励力度,合理分配利益,把科研与教学成果转化联为一体,以成果转化后的效益水平作为考核的重点,势必会激励科研有所建树的教师们认真研究转化教学的问题,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三)鼓励以课程群为背景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统一
现在的大学还有一个怪现象:教学任务主要由讲师承担,教授们忙于其他无暇问津课堂。中南大学“青年教师不许上讲台,教授不上讲台被重罚”的做法很有道理,符合教育规律。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而教学规律不是岗前几天培训就能掌握的,它远比科研深远得多,教学经验和经历是不可或缺的。以课程群为背景的科研团队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团队中老少分工:老教师指导科研方向,具体研究内容由年轻教师完成;教学的主要教学环节由老教师完成,年轻教师助教。当然,这要配以相应的教学奖励制度,以保障利益的均衡。
加强高校科研的教学转化,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成果能充实和改革教学内容,科研活动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这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许这就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有效合理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范立夫.关于大学教育本质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9-7-17(11).
[2] 谢晓鹏.科研转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2).
[3] 文少保.高校教育科研成果向政策转化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
[4] 徐国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6).
[5] 胡胜亮,王延忠,等.科研成果向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转化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3).
[6]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