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促使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之余,也提高了行业间的发展。当中,对与水资源的研究也愈加的深入,比如关于水资源的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大重点。为此,本文主要就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交流。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
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在此我们认为可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指某一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当地水资源系统可支撑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1.水資源承载力概念
目前我国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水资源承载力可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响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该定义充分考虑了人类活动影响对水资源系统的干预和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作用,并强调了动态发展的观念。还有相关学者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一个流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这一定义将环境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一并纳入水资源承载力的范畴,从理论上而言是正确的,然而对环境规模进行界定和度量却较为困难。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现实与长远意义,对它的理解和界定,要遵循下列的事实:必须把它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架下进行讨论;要从水资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机理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要识别水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的特点,它既是可再生、流动的、不可浓缩的资源,又是可耗竭、可污染、利害并存和不确定性的资源;水资源承载能力受自然资源影响外,还受到许多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状况、国家方针政策包括水政策、管理水平和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2.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时空变化差异很大,不管是南方或北方,水资源危机以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都相当突出,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各个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我国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目前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基础理论不完善
关于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内涵特点多为经验性描述,系统分析不足,其外延模糊,至今还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体系。定义与计算形式不统一,承载力的单位不明确,因此应用上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实施和操作性还不强。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多目标决策问题,其研究领域宽广,涵盖了从生态功能等宏观领域到水生生物呼吸作用等微观领域,从水文学到生态学、环境学、社会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交叉性强。但目前的理论基础还不足以支撑所有的研究领域,因此要加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完善。
2.2研究原则和目标不明确
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对水的研究时要充分地考虑可持续发展[12]。而我们在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过程中,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可持续发展标准来评价和计算水环境承载力,或者怎样的水环境承载力才可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未明确和统一。
2.3亟待建立完善公认的、适合流域特点的承载能力指标体系
现有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多,大部分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简单或冗余,一般仅是探索性的成果,还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无适宜的筛选框架和分析方法。在承载力研究中,虽然引入了研究复杂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但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数学模型中涉及到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往往过于简单,没有给出分析和筛选框架。这些指标往往不能同时描述人口―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和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而且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中有大量的定性指标,如政策法规、管理水平、环保意识等,而对这些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具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至今还没有既能描述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又能描述水环境承载力大小的评价指标体系。现行的指标体系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系统各因子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对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因子的引入不全面,这极大地阻碍了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的深入开展,也限制了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3.1加强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
研究并确立公认且科学的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理论基础、研究范围、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理论上,需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考虑水资源对人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发展的支撑能力,涉及水文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景观学以及人文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完善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支撑体系。加强动态模拟研究,实现对水资源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建立能反映水资源承载力问题本质与特征且科学可行的估算预测模型。加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要同时考虑经济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水资源承载力要能够保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植被生理需水、生态耗水的理论以及定量研究。
3.2加强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与技术研究
目前已有的各种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点、缺陷及问题,研究如何将各种方法相互结合并改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各种数理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更加深入科学定量地研究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还要与新技术相结合。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手段,可有助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过程中收集和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数据系统。同时,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同样能够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定量研究的支持。
4.结语
总之,对水资源的承载力的研究,能够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工作,在保护了水资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峰,王炜炜.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定量描述方法[J].北方环境,2014(4).
[2]方国华等.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模型及应用[J].水资源保护,2016(6).
[3]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2014(9).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
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在此我们认为可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指某一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当地水资源系统可支撑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1.水資源承载力概念
目前我国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水资源承载力可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响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该定义充分考虑了人类活动影响对水资源系统的干预和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作用,并强调了动态发展的观念。还有相关学者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一个流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这一定义将环境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一并纳入水资源承载力的范畴,从理论上而言是正确的,然而对环境规模进行界定和度量却较为困难。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现实与长远意义,对它的理解和界定,要遵循下列的事实:必须把它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架下进行讨论;要从水资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机理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要识别水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的特点,它既是可再生、流动的、不可浓缩的资源,又是可耗竭、可污染、利害并存和不确定性的资源;水资源承载能力受自然资源影响外,还受到许多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状况、国家方针政策包括水政策、管理水平和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2.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时空变化差异很大,不管是南方或北方,水资源危机以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都相当突出,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各个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我国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目前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基础理论不完善
关于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内涵特点多为经验性描述,系统分析不足,其外延模糊,至今还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体系。定义与计算形式不统一,承载力的单位不明确,因此应用上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实施和操作性还不强。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多目标决策问题,其研究领域宽广,涵盖了从生态功能等宏观领域到水生生物呼吸作用等微观领域,从水文学到生态学、环境学、社会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交叉性强。但目前的理论基础还不足以支撑所有的研究领域,因此要加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完善。
2.2研究原则和目标不明确
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对水的研究时要充分地考虑可持续发展[12]。而我们在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过程中,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可持续发展标准来评价和计算水环境承载力,或者怎样的水环境承载力才可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未明确和统一。
2.3亟待建立完善公认的、适合流域特点的承载能力指标体系
现有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多,大部分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简单或冗余,一般仅是探索性的成果,还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无适宜的筛选框架和分析方法。在承载力研究中,虽然引入了研究复杂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但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数学模型中涉及到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往往过于简单,没有给出分析和筛选框架。这些指标往往不能同时描述人口―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和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而且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中有大量的定性指标,如政策法规、管理水平、环保意识等,而对这些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具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至今还没有既能描述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又能描述水环境承载力大小的评价指标体系。现行的指标体系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系统各因子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对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因子的引入不全面,这极大地阻碍了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的深入开展,也限制了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3.1加强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
研究并确立公认且科学的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理论基础、研究范围、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理论上,需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考虑水资源对人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发展的支撑能力,涉及水文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景观学以及人文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完善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支撑体系。加强动态模拟研究,实现对水资源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建立能反映水资源承载力问题本质与特征且科学可行的估算预测模型。加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要同时考虑经济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水资源承载力要能够保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植被生理需水、生态耗水的理论以及定量研究。
3.2加强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与技术研究
目前已有的各种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点、缺陷及问题,研究如何将各种方法相互结合并改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各种数理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更加深入科学定量地研究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还要与新技术相结合。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手段,可有助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过程中收集和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数据系统。同时,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同样能够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定量研究的支持。
4.结语
总之,对水资源的承载力的研究,能够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工作,在保护了水资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峰,王炜炜.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定量描述方法[J].北方环境,2014(4).
[2]方国华等.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模型及应用[J].水资源保护,2016(6).
[3]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