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人摔倒后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ang340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龙坡区黄桷花园附近,一位84岁的老人突然摔倒在路边,面部多处摔伤,满脸鲜血,五名路过的女孩立刻上前搀扶并拨打110,直到两名警察赶到现场后她们才离开。
  八旬老人路上摔倒
  五个女孩马上扶他
  近日,在大坪医院A区住院部,我见到了84岁的卢潮森老人。老人正坐在床上,长袖衣服外面套着背心,右手还在打点滴。脸上有四五处伤痕,流过血的破口已经结痂。卢潮森意识很清晰,对于当天的情况,他都非常清楚。卢潮森回忆,当天他从黄桷花园附近一家茶馆出来,打着伞准备回家。因为下雨,路上行人很少。没走几步路,他突然感觉头很晕,脚上没力气,身体一歪就重重摔倒在地。由于脸直接触地,被磕破几处皮,鲜血直流。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有五名路过的女孩上前来扶。他被扶起来后还没站稳,一晃一晃又倒下去了,昏昏沉沉时听见有人在拨打110。这五个女孩再次把他扶起来,但此时的卢潮森双脚就是没有力气,怎么站都站不稳,一个劲地往地下滑。连续被扶起4次后,卢潮森被这些
  女孩搀扶到十多米处的公交车站,在候车椅上坐着休息。卢潮森说,从他摔倒到民警赶到这20分钟时间里,这几个女孩一直陪着他,离开时也没留下任何信息。
  “别人救了你,怎能昧着良心反咬一口”
  “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她们扶起来的!”讲述完整个过程,卢潮森激动地说,是这些女孩和警察救了他的命。
  卢潮森的大女儿卢玉平说,两名警察把父亲送到附近的铁路医院,当时父亲满脸血迹,手上、脸上、衣服上沾满泥土。在铁路医院处理完面部伤口后,警察又把父亲送回家。这时,子女们才知晓父亲摔倒受伤。
  回到家后,老人感觉不适,身体很虚弱,说不出话,稍稍一开口血压就上升。当晚8时,家人赶紧把老人送到大坪医院抢救。
  “他昏迷时,还一再叮嘱我们,一定要感谢救他的人。”卢玉平说,父亲是广东潮州人,在重庆工作生活近60年,除了有高血压外,身体其他没什么大病。以前从没犯过病,只是在事发前一晚,老人曾在家里突然晕倒,但因为当时身体没有损伤,所以没引起重视。事发当天,接到医院通知才得知父亲晕倒在路边,差点丢了性命。
  “多亏了那几个女孩和警察,要不然父亲摔在路边都没得人晓得。这件事还让我们一家人更加相信,这个社会还是好心人多。”卢玉平满怀感激地说。
  卢潮森的外孙女吴妙感叹地说:“外公的运气很好,没有遇到那种见死不救的人。”她说,自己看过很多新闻报道,有的人见到摔倒的老人不敢救,怕给自己惹麻烦。幸好外公遇到的是几个敢为的女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行动是实现道德的根本
  近年来世人广泛讨论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该怎么扶”等问题,被五位女孩简简单单破解了:不但要扶,还要扶到底。
  这五位姑娘可能没有研究过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如何救护老人”,可能还不清楚彭宇案和许云鹤案,也没有请人在一旁摄影取证。她们简直“胆大妄为”,直接伸手就把卢潮森老人救了。她们哪来的勇气?难道不怕很多人传言的“好心救人可能被反咬一口”吗?
  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它怎么成为了问题。如果扶起摔倒老人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风险,那么举手之劳的善举则成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谁来保护我们的善?谁来鼓励我们与道德同行?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真正的问题:我们社会的道德怎么了?
  道德发乎于善,维系社会。社会的整体发展不能没有道德的基石,文明不能缺失道德这一块。社会需要不断建立应有的道德。道德还是命令,是行动,毫不迟疑的行动。只有行动是实现道德的根本。这便是这五位女孩诉说的真理。
  卢潮森老人是幸运的,但我们更希望所有的老人都像他那样幸运,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行动者。为了道德,让我们行动起来。
其他文献
“候鸟经济”是由候鸟的迁徙习性衍生出来的经济类型,由“候鸟”老人异地养老引发的候鸟经济现象是其中的一种。“候鸟经济”给当地房地产、养老、保健等行业带来诸多商机。  仅以房地产业为例,据海南省住建厅的统计,近年来岛外人士成为在三亚购房的主要群体。仅2010年上半年,岛外人士就购买三亚商品住房60.52万平方米,占销售总套数和总面积的85.4%。此外,三亚的养老机构、家庭旅馆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
期刊
太仓市出台政策,宣布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当地政策,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退休时还可再参加当地的居民补充养老保险,每月至少领取540元的养老金。  太仓市在国内率先为参保居民设立了可以自由转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办法。该市出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在设立个人账户的同时,专门为每位参保人员成立个人模拟账户,个人6%缴费比例部分记入模拟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账户,以方便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向
期刊
年初三,大多数知青回家探亲还没回来,这个屋就剩下我和天津知青连连两个人。尽管食堂距宿舍只有200米,可我们两个懒蛋早上谁也不愿意去食堂打饭,躺在被窝里就分了工,连连负责把昨晚剩的馒头切成片,放在炉盖子上烤,当两面都烤得黄黄的脆脆的时候,由我负责抹上点猪大油。还没等我再咪一觉,馒头就已经烤好了,连连催我起来,我说:“香喷喷的,就这样吃吧!”一听这话,刚钻进被窝的连连一掀被子又窜了出来,用一口纯正的天
期刊
济南老年大学有一位特殊的“老大学生”,她在老年大学已经上了26年,光毕业证就攒了一箱子,但至今仍没有离校打算。这在学制一般在2~3年的老年大学创下了纪录。她就是今年90周岁的周琪老人。   系豹纹围巾  见拍照先摆造型  伴随着轻轻的敲门声,济南老年大学同学会办公室门被推开,进来一位头戴贝雷帽、身穿暗红色毛大衣、围着豹纹围巾、戴着茶色眼镜的老人。老人笑容可掬地和办公室每个人打招呼。如果不是同学会主
期刊
提起掐丝工艺,或许没有太多的人熟知它,而在掐丝收藏家何青眼里,用极细的金银丝编制而成的掐丝艺术品,代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最高水准。掐丝工艺,盛于清朝,传承至今,曾贵为皇室专用,却面临后继无人、工艺失传等险境,虽被外国收藏家热捧,但国人知之甚少。掐丝工艺,正在成为一种被遗忘的美丽。  歪打正着  期待与掐丝“亲密接触”  在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旁边红街大厦的大方元珠宝行,已经拥有长达20余年掐丝艺术品
期刊
奇迹,在母爱中产生。看见陈卉,很难将她与一个聋儿的母亲联系在一起,漂亮自信的她脸上丝毫看不出曾经萦绕在她心头的痛楚。“一定要帮女儿开口说话,为了她付出再多我无怨无悔。”陈卉重复最多的一句话让人感慨万千。  晴天霹雳:女儿重度耳聋  1992年5月28日,陈卉的女儿冰玉在南京市鼓楼医院降生了。四个月的时间内,小冰玉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咿咿呀呀地长大,陈卉也充分享受着初为人母的幸福。但很快,陈卉的丈夫发现
期刊
在汉代教育的空前普及以及社会对于学习的共同重视的背景下,有不少熟悉典籍文献,对前代文化积累有所理解的知识女性,曾经在历史上留下了文化印迹。历史记载告诉我们,许多普通的妇女,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准。  汉文帝皇后窦姬重视黄老之学。司马迁《史记》记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她的文化倾向,直到她的孙子汉武帝刘彻登基后依然有显著的影响。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
期刊
“我今年快90岁了,很多人都猜不准!”说着,老人掏出自己的身份证,上面显示出生年份为1922年。“骑到九十,活到一百;争取老死,不让病死!”老人声音洪亮,思想达观。  老人名叫尹俊明,长葛市老城镇尹家堂村人。上世纪80年代,他患上肺结核,身体很差,后来通过坚持不懈地锻炼,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此后,他开始骑单车,游遍全国,引起很多人关注。  锻炼战胜病魔  一辆“老凤凰”骑了很多年  尹俊明曾在长葛
期刊
看电影,对于现在的我已不是那么向往的事情了。因为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娱乐的方式多了,精神生活充实了,家里有电视、CD机、碟片,就这有时也顾不上看了、听了,压根就没有想去看电影的念头。大街上修饰一新的电影院,生意萧条不用说那是自然的事情了。但每每回首儿时看电影的往事,就想起一些不很光彩的事情来。也许是我小时候调皮的原因吧,总能干些令人既忧伤又难启齿的事情。  时光回溯到六、七十年代,大概与我同龄的人
期刊
屋内暖烘烘的,窗外滚着雪球。  父亲用键盘敲打着文字,很投入;侧边坐着写作业的儿子,却心不在焉,眼睛不时往窗外瞅。父亲敲完一段文字,拿眼向儿子看去时,儿子的眼已经定格在窗户上。  父亲笑了笑,连喊几声,才把儿子的眼神从窗户上调过来。  “我们堆雪人去吧!”父亲从电脑边走开,边穿羽绒服边说。  儿子喜得欢跳,径直往外跑,父亲叫住儿子,拍拍自己穿在身上的羽绒服。  父子俩全副武装地来到屋外的院子里,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