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地理认知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对人地协调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与理解人地协调观。为此,教師可以从生活、问题、案例、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教学,逐渐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学方式;策略研究
人地协调观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在人地协调观的指引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对人类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学生需要具备人地协调观。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学不止需要教学地理知识,还需要进行人地协调观方面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人地协调发展的行为。为此,教师需要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一定的调整,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人地协调观教育,力求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促使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更加协调。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教育进行研究。
一、利用生活创设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渗透人地协调观,并且,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创设情境。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符合或者是违背人地协调观的行为,但很多学生都意识不到,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人地协调观,还可以对他们的生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地理生活情境的创设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到课堂环境,其次需要考虑到生活情境的感染力,第三需要与课程内容以及人地协调观进行紧密的联系。
例如:在“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中,我用一个趣味化的生活场景进行了情境的创设。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曾被家长问过一个问题,即如果妈妈为你生个弟弟或者是妹妹,你愿意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我给他们播放一段关于这个问题以及回答的采访视频。学生在看这段视频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趣味回答而笑出声,课堂氛围非常欢乐。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并让他们思考人口的数量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这样的与生活相关的情境铺垫,学生会从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人地协调意识。所以,教师需要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渗透人地协调观。
二、利用问题启发思维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想做出有利于人地协调的行为,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人地协调的影响,也不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有利于人地协调。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的人地协调思维,提升他们的人地协调意识。为此,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上进行综合考虑,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促使他们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即: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现在要新开一家工厂,如果选在郊区,交通不够便利,但有利于环保,如果选在市区,交通便利,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如果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则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将工厂开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假设了一个老板的身份,具有一定趣味性,学生的答案可以反映出他们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我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对他们进行人地协调观方面的引导。比如,有学生选择工厂开在市区,但在环保投入上有所犹豫,我会从环境对人类、企业形象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问题与引导,学生的人地协调思维会得到发展。
三、利用案例深化理解
案例探索与分析可以让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更加具体与深刻,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为此,教师可以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适当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根据地理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设计。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也可以让他们合作进行案例探究,不同的方式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例如:在“城市化”的教学中, 我给学生展示了与人地协调相关的案例,提醒学生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不应该先舍弃对环境的保护,一心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起来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在这次的案例分析中,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合作讨论,我提醒他们在合作中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已经对人地协调观有所了解,所以,在案例分析中,很多学生都不赞同先发展再治理的策略,比如,有学生表示人类与环境可以互相促进,人类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环境,否则终将会受到环境的惩罚。通过学生对案例的看法可以看出,他们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有所提升。所以,教师需要活用案例。
四、利用实践提升素养
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与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当落实到行动中。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践行人地协调观的影响,并从中对人地协调观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保护环境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从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并节约资源。比如,活动为期一个星期,学生需要对自己每日的生活进行观察,并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如,可以在打草稿时用正反两面,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等等。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学生需要将自己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行为记录下来,并给自己进行打分。在一个星期之后,学生可以将记录进行一定的展示,并据此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会更加认可人地协调观。
综上所述,地理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地理教学的意义不止在于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双方共同发展。所以,高中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地协调观,还需要将这一观念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中。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人地协调观教育的重要程度,并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渗透,让学生全面认识人地协调观,并将之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良豪,张理臻.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4):21-23.
[2]刘飞.再思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观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0):26.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职教中心 441123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学校 441123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学方式;策略研究
人地协调观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在人地协调观的指引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对人类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学生需要具备人地协调观。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学不止需要教学地理知识,还需要进行人地协调观方面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人地协调发展的行为。为此,教师需要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一定的调整,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人地协调观教育,力求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促使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更加协调。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教育进行研究。
一、利用生活创设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渗透人地协调观,并且,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创设情境。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符合或者是违背人地协调观的行为,但很多学生都意识不到,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人地协调观,还可以对他们的生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地理生活情境的创设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到课堂环境,其次需要考虑到生活情境的感染力,第三需要与课程内容以及人地协调观进行紧密的联系。
例如:在“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中,我用一个趣味化的生活场景进行了情境的创设。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曾被家长问过一个问题,即如果妈妈为你生个弟弟或者是妹妹,你愿意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我给他们播放一段关于这个问题以及回答的采访视频。学生在看这段视频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趣味回答而笑出声,课堂氛围非常欢乐。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并让他们思考人口的数量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这样的与生活相关的情境铺垫,学生会从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人地协调意识。所以,教师需要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渗透人地协调观。
二、利用问题启发思维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想做出有利于人地协调的行为,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人地协调的影响,也不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有利于人地协调。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的人地协调思维,提升他们的人地协调意识。为此,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上进行综合考虑,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促使他们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即: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现在要新开一家工厂,如果选在郊区,交通不够便利,但有利于环保,如果选在市区,交通便利,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如果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则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将工厂开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假设了一个老板的身份,具有一定趣味性,学生的答案可以反映出他们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我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对他们进行人地协调观方面的引导。比如,有学生选择工厂开在市区,但在环保投入上有所犹豫,我会从环境对人类、企业形象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问题与引导,学生的人地协调思维会得到发展。
三、利用案例深化理解
案例探索与分析可以让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更加具体与深刻,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为此,教师可以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适当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根据地理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设计。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也可以让他们合作进行案例探究,不同的方式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例如:在“城市化”的教学中, 我给学生展示了与人地协调相关的案例,提醒学生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不应该先舍弃对环境的保护,一心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起来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在这次的案例分析中,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合作讨论,我提醒他们在合作中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已经对人地协调观有所了解,所以,在案例分析中,很多学生都不赞同先发展再治理的策略,比如,有学生表示人类与环境可以互相促进,人类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环境,否则终将会受到环境的惩罚。通过学生对案例的看法可以看出,他们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有所提升。所以,教师需要活用案例。
四、利用实践提升素养
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与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当落实到行动中。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践行人地协调观的影响,并从中对人地协调观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保护环境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从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并节约资源。比如,活动为期一个星期,学生需要对自己每日的生活进行观察,并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如,可以在打草稿时用正反两面,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等等。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学生需要将自己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行为记录下来,并给自己进行打分。在一个星期之后,学生可以将记录进行一定的展示,并据此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会更加认可人地协调观。
综上所述,地理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地理教学的意义不止在于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双方共同发展。所以,高中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地协调观,还需要将这一观念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中。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人地协调观教育的重要程度,并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渗透,让学生全面认识人地协调观,并将之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良豪,张理臻.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4):21-23.
[2]刘飞.再思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观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0):26.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职教中心 441123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学校 4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