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立千教授出生于1946年,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系教授、应用酶学和发酵技术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应用酶学和发酵技术”学科带头人,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教授、中国农产品储运加工学会理事等职。她十分注重教书育人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女教师”和“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选择做教师,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
何教授认为,教师不是一般的职业,如果只将其作为单纯的谋生手段,不仅体会不到当教师的快乐,还会误人子弟;选择做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终生不断地自省、学习和完善自己,就意味着选择了对自己行为的永远约束,必须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处处严格以师德自律,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都必须做到。
何教授的认真、洁身自好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有人开玩笑地说她有“精神洁癖”,而她则最喜欢别人对她“活得很干净”的评价。何教授的勤奋好学更是出了名的,她曾出版著作、教材及大型工具书数十册,其中1999年主编的《生物技术黄腐酸的研究和应用》是国内外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一年内重印3次,并获化工部优秀图书二等奖;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科普读物10余本、科普文章近百篇,编写电视科普脚本30余部(集),并获“金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宪梓优秀教师三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年,她主持的《复方发酵促进剂研究》成果经科技部信息中心查新证明为“国内外未见同类报告”的创新性成果,在国际高科技展览周参展并被录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目录》,引起了强烈反响。
“人品和学问是教师‘权威’和‘尊严’的真正来源,也是作为一名好教师之所以能帮助学生成长的核心所在”。何教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是凭着高度敬业的精神、积极进取的工作、严谨治学的态度、高尚淡泊的情操,她在学生和同行中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与敬重。她还经常用图书排行榜、专业前沿报道等“指标”来考量自己是否赶得上时代和社会的脚步,她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最有效的“考评指标”和最好的回报。
今天的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
何教授当选为优秀教师时,写下了一句感言:即 “师生共铸高尚灵魂”。她主张: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实际上是做人的差异,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明天,教师首先要做“人师”,然后才是做“业师”。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而且还是师生共铸高尚灵魂的地方,学生在大学这几年,灵魂应该发生质的变化,应该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有良知、积极上进,并要有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气。至于什么是坚守良知,什么是社会责任,什么是好的、高尚的、科学的,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去诠释和塑造。比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她从来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自己没把握的绝不假装知道,而是会查许多资料,甚至向不认识的权威专家咨询,尽量把问题搞清楚,然后将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或学者之间的不同观点告诉学生。她强调:教师如果说假话,做假事,就跟父母带着孩子去赌博、去嫖娼一样不可饶恕!
何教授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她说,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今天教给学生的知识,到他们毕业时有很多可能已经过时了,所以要教给学生能力,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使他们在进入一个新环境、面临一个新职业时能够非常快地进入角色,顺利地得到发展和提升。她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她深知合作与竞争是共存的,许多情况下合作比竞争更重要,过分强调竞争是不妥当的,特别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竞争中最能看出人品高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她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好处、分享合作的快乐,认识到善于与人合作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她真诚地说:“‘从善如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谐社会应该给人创造一个从善如流的环境。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力所能及地去努力呵护学生的良知与善行,去营造有利于学生‘从善如流’的环境。”
每节课都要尽可能少留遗憾
在何教授看来,课程表就是学校的法律,上课是教师最重要的事情,为此,她不知多少次放弃了会议邀请,不知多少次带病上课。她说:“当教师的只要还起得来就要坚持按时上场,一屋子的学生在等着我呢。再说,课停上两次学生的心就散了。”
请何教授当顾问、写稿子的人很多,但她坚持把上课、带学生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放弃了许多“利”和“名”。而对备课和指导学生她却从不吝惜时间和精力,即使是讲了多年的“熟课”,她每讲一轮都要对内容进行更新,每一次课前都要花几个小时备课,并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一个作品的创作,能做到多好就努力做到多好,让每节课都尽量少留遗憾。对学生的论文她有时要反复批改十几稿。面对满篇都是修改建议和点评的红字,学生被深深感动。
功夫不负苦心人。何教授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一次又一次被学生评选为“最喜爱的教师”,“生评教”的得分始终在全院名列前茅。听过她的课的人都说她讲的课确实与众不同,好像教室里有一种“场”,能吸引学生沉浸其中,课堂很活跃,很有秩序,效率也很高。有人开玩笑说:“学生一上何老师的课,就‘大变活人’了。”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何教授下了很多功夫。在她看来,强逼学生听课、记笔记,靠“点名”等手段维持课堂纪律,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消极应付。她的特点是:只要站在讲台上,就永远精神抖擞,激情洋溢。对此她解释道:“因为我喜欢学生,喜欢我的专业。专业知识本身是‘死’的,要靠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和激活,赋予它们活力,让每一堂课都变成过瘾的大餐。”
永远把学生摆在第一位
何教授不仅在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上坚持“永远把教学、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在她的心里,无论哪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事,即便完全是“课外”的事,只要学生找到她,她都会热心相助。她为学生组织“五四青年科学论坛”,给学生会当科技顾问,帮学生改论文……而当企业请她当顾问、出版社请她做主编时,她却常常因为没有时间而推辞。
在从教的20年里,何教授曾多次放弃了出国和调动的机会,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曾不止一次有人问她怎样看待在联合大学教书,她坦言: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比,联合大学的条件确实要差得很多,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但园丁最大的贡献不是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锦上添花,而应是在需要打理的花园里辛勤耕耘。她说:“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有教无类’,教师是没有权力挑选学生的,更不可以轻视或嫌弃学生,对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满怀爱心与期望地接受。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能,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教好学生的基础。”
何教授与学生关系很好,是那种亦师亦友的“君子之交”。她常常和学生像朋友一样讨论问题,畅谈理想,从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真理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争论,甚至跟老师争论。有一次课上,一位学生提出她所用的一张幻灯片如果做成另一种样子可能更好,她欣然采纳,重新做了一张幻灯片,不仅在以后的课上进行展示,而且还表扬这位学生对课程作出的贡献。这件事在学生中影响很大,这种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精神,令学生十分敬佩。
何教授身体不是很好,但她不仅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了突出成绩,而且读书也特别多,人们常常奇怪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她回答说:“我想人的差异主要是在业余时间,而我喜欢工作,喜欢读书,只要还有剩余时间几乎都在读书。我不知道教师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但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只有努力提高自己,才能对得起学生。”许多听起来很难做到、很艰苦的事,她都做到了,而原因又出奇的简单——“因为我是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执笔人:张奕 张倜然 孟茜)
[责任编辑:蔡桂兰]
选择做教师,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
何教授认为,教师不是一般的职业,如果只将其作为单纯的谋生手段,不仅体会不到当教师的快乐,还会误人子弟;选择做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终生不断地自省、学习和完善自己,就意味着选择了对自己行为的永远约束,必须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处处严格以师德自律,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都必须做到。
何教授的认真、洁身自好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有人开玩笑地说她有“精神洁癖”,而她则最喜欢别人对她“活得很干净”的评价。何教授的勤奋好学更是出了名的,她曾出版著作、教材及大型工具书数十册,其中1999年主编的《生物技术黄腐酸的研究和应用》是国内外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一年内重印3次,并获化工部优秀图书二等奖;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科普读物10余本、科普文章近百篇,编写电视科普脚本30余部(集),并获“金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宪梓优秀教师三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年,她主持的《复方发酵促进剂研究》成果经科技部信息中心查新证明为“国内外未见同类报告”的创新性成果,在国际高科技展览周参展并被录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目录》,引起了强烈反响。
“人品和学问是教师‘权威’和‘尊严’的真正来源,也是作为一名好教师之所以能帮助学生成长的核心所在”。何教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是凭着高度敬业的精神、积极进取的工作、严谨治学的态度、高尚淡泊的情操,她在学生和同行中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与敬重。她还经常用图书排行榜、专业前沿报道等“指标”来考量自己是否赶得上时代和社会的脚步,她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最有效的“考评指标”和最好的回报。
今天的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
何教授当选为优秀教师时,写下了一句感言:即 “师生共铸高尚灵魂”。她主张: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实际上是做人的差异,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明天,教师首先要做“人师”,然后才是做“业师”。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而且还是师生共铸高尚灵魂的地方,学生在大学这几年,灵魂应该发生质的变化,应该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有良知、积极上进,并要有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气。至于什么是坚守良知,什么是社会责任,什么是好的、高尚的、科学的,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去诠释和塑造。比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她从来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自己没把握的绝不假装知道,而是会查许多资料,甚至向不认识的权威专家咨询,尽量把问题搞清楚,然后将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或学者之间的不同观点告诉学生。她强调:教师如果说假话,做假事,就跟父母带着孩子去赌博、去嫖娼一样不可饶恕!
何教授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她说,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今天教给学生的知识,到他们毕业时有很多可能已经过时了,所以要教给学生能力,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使他们在进入一个新环境、面临一个新职业时能够非常快地进入角色,顺利地得到发展和提升。她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她深知合作与竞争是共存的,许多情况下合作比竞争更重要,过分强调竞争是不妥当的,特别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竞争中最能看出人品高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她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好处、分享合作的快乐,认识到善于与人合作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她真诚地说:“‘从善如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谐社会应该给人创造一个从善如流的环境。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力所能及地去努力呵护学生的良知与善行,去营造有利于学生‘从善如流’的环境。”
每节课都要尽可能少留遗憾
在何教授看来,课程表就是学校的法律,上课是教师最重要的事情,为此,她不知多少次放弃了会议邀请,不知多少次带病上课。她说:“当教师的只要还起得来就要坚持按时上场,一屋子的学生在等着我呢。再说,课停上两次学生的心就散了。”
请何教授当顾问、写稿子的人很多,但她坚持把上课、带学生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放弃了许多“利”和“名”。而对备课和指导学生她却从不吝惜时间和精力,即使是讲了多年的“熟课”,她每讲一轮都要对内容进行更新,每一次课前都要花几个小时备课,并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一个作品的创作,能做到多好就努力做到多好,让每节课都尽量少留遗憾。对学生的论文她有时要反复批改十几稿。面对满篇都是修改建议和点评的红字,学生被深深感动。
功夫不负苦心人。何教授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一次又一次被学生评选为“最喜爱的教师”,“生评教”的得分始终在全院名列前茅。听过她的课的人都说她讲的课确实与众不同,好像教室里有一种“场”,能吸引学生沉浸其中,课堂很活跃,很有秩序,效率也很高。有人开玩笑说:“学生一上何老师的课,就‘大变活人’了。”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何教授下了很多功夫。在她看来,强逼学生听课、记笔记,靠“点名”等手段维持课堂纪律,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消极应付。她的特点是:只要站在讲台上,就永远精神抖擞,激情洋溢。对此她解释道:“因为我喜欢学生,喜欢我的专业。专业知识本身是‘死’的,要靠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和激活,赋予它们活力,让每一堂课都变成过瘾的大餐。”
永远把学生摆在第一位
何教授不仅在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上坚持“永远把教学、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在她的心里,无论哪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事,即便完全是“课外”的事,只要学生找到她,她都会热心相助。她为学生组织“五四青年科学论坛”,给学生会当科技顾问,帮学生改论文……而当企业请她当顾问、出版社请她做主编时,她却常常因为没有时间而推辞。
在从教的20年里,何教授曾多次放弃了出国和调动的机会,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曾不止一次有人问她怎样看待在联合大学教书,她坦言: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比,联合大学的条件确实要差得很多,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但园丁最大的贡献不是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锦上添花,而应是在需要打理的花园里辛勤耕耘。她说:“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有教无类’,教师是没有权力挑选学生的,更不可以轻视或嫌弃学生,对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满怀爱心与期望地接受。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能,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教好学生的基础。”
何教授与学生关系很好,是那种亦师亦友的“君子之交”。她常常和学生像朋友一样讨论问题,畅谈理想,从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真理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争论,甚至跟老师争论。有一次课上,一位学生提出她所用的一张幻灯片如果做成另一种样子可能更好,她欣然采纳,重新做了一张幻灯片,不仅在以后的课上进行展示,而且还表扬这位学生对课程作出的贡献。这件事在学生中影响很大,这种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精神,令学生十分敬佩。
何教授身体不是很好,但她不仅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了突出成绩,而且读书也特别多,人们常常奇怪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她回答说:“我想人的差异主要是在业余时间,而我喜欢工作,喜欢读书,只要还有剩余时间几乎都在读书。我不知道教师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但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只有努力提高自己,才能对得起学生。”许多听起来很难做到、很艰苦的事,她都做到了,而原因又出奇的简单——“因为我是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执笔人:张奕 张倜然 孟茜)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