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位德国教育家这样说过:“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文章作者认为,开发品德课程资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键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生活
文章作者认为,开发品德课程资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激活教材资源
品德教材丰富的生活图片,简明的活动提示,生动的活动模块,使教师必须学会“用教科书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先把教材的设计意图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重组和创造。因此,开发品德课程资源先要理解并激活教材。
新教材中大量的留白,为师生留下了许多创造的空间,使教学内容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成了学生对话的平台、实践的园地。《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有大块的留白部分,如活动角、聪明谷、计划书、小调查等。在活动角板块的预设中,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去试一试可以采用多少种途径来知道天气情况。课堂交流时,师生总结归纳出电视预报、电话查询、电台广播、网上浏览、手机短信、报纸阅读、观察测量等了解天气的方法,感受到了传媒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立足学生的实际去读懂教材,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才能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激活教材。
二、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之间身心特点、情感需求、知识水平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对课程建设的作用。如在教学《了不起,家乡人》时,我让学生事先搜集家乡名人的先进事迹;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提到的家乡名人,既有近代的,又有当今的,特别是许多奋战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企业家!于是,我因势利导,和学生聊起了家乡的区域经济:柳市的低压电器,虹桥的电子……使学生在感受家乡名人的同时,真正体验到了家乡的可爱,家乡人的伟大!
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的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获得生活经验,生成生活的智慧,实现个人的发展。
三、整合活动資源
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上。这里所说的活动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课堂内务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二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拓展性实践活动;三是专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的主题体验活动。三者共同作用,相得益彰。
除课内各种形式的活动外,为拓展教学时空,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周围的人、物、自然的接触中进行学习。在《温馨一家人》的教学中,有两个环节让我感受颇深:一个环节是给一棵光秃秃的小树画树叶。学生每做一件家务事或让父母开心一次,就能给小树画上一片叶子,最终让小树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实际操作中,我要求学生每画一片叶子就编上一个号码,并在成长手册上加以具体描述。在几周后的反馈交流中,有一学生说:“我画了五彩的树叶,因为我让父母开心的事是五彩缤纷的。”多么精彩的话语!另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制订并实施“当家计划”。在第二周的交流会上,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当家的滋味。“父母给我的爱是无声无息的、是无私的、是无价的,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一句句感人的话语把师生推向了体验的高潮。
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涉及很多方面。只有对激活的教材作巧妙的预设,才会有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生成和有效的活动融合;只有从学生及校情出发,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才能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课程”,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多重教育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8).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生活
文章作者认为,开发品德课程资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激活教材资源
品德教材丰富的生活图片,简明的活动提示,生动的活动模块,使教师必须学会“用教科书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先把教材的设计意图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重组和创造。因此,开发品德课程资源先要理解并激活教材。
新教材中大量的留白,为师生留下了许多创造的空间,使教学内容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成了学生对话的平台、实践的园地。《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有大块的留白部分,如活动角、聪明谷、计划书、小调查等。在活动角板块的预设中,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去试一试可以采用多少种途径来知道天气情况。课堂交流时,师生总结归纳出电视预报、电话查询、电台广播、网上浏览、手机短信、报纸阅读、观察测量等了解天气的方法,感受到了传媒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立足学生的实际去读懂教材,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才能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激活教材。
二、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之间身心特点、情感需求、知识水平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对课程建设的作用。如在教学《了不起,家乡人》时,我让学生事先搜集家乡名人的先进事迹;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提到的家乡名人,既有近代的,又有当今的,特别是许多奋战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企业家!于是,我因势利导,和学生聊起了家乡的区域经济:柳市的低压电器,虹桥的电子……使学生在感受家乡名人的同时,真正体验到了家乡的可爱,家乡人的伟大!
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的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获得生活经验,生成生活的智慧,实现个人的发展。
三、整合活动資源
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上。这里所说的活动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课堂内务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二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拓展性实践活动;三是专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的主题体验活动。三者共同作用,相得益彰。
除课内各种形式的活动外,为拓展教学时空,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周围的人、物、自然的接触中进行学习。在《温馨一家人》的教学中,有两个环节让我感受颇深:一个环节是给一棵光秃秃的小树画树叶。学生每做一件家务事或让父母开心一次,就能给小树画上一片叶子,最终让小树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实际操作中,我要求学生每画一片叶子就编上一个号码,并在成长手册上加以具体描述。在几周后的反馈交流中,有一学生说:“我画了五彩的树叶,因为我让父母开心的事是五彩缤纷的。”多么精彩的话语!另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制订并实施“当家计划”。在第二周的交流会上,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当家的滋味。“父母给我的爱是无声无息的、是无私的、是无价的,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一句句感人的话语把师生推向了体验的高潮。
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涉及很多方面。只有对激活的教材作巧妙的预设,才会有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生成和有效的活动融合;只有从学生及校情出发,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才能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课程”,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多重教育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8).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