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门乌德有一年四季不变的荒凉底色。在戈壁边缘,几座苏联式建筑一搭,几条街一拼,一座“城市”就算完成了。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今年还是往年,它似乎永远都掩映在黄沙之中,一派末日幻境。耷拉着脑袋的灰扑扑的向日葵、没有尽头的边境,一切都印证着看起来没有出路的眼下。
在酷暑的烈日与风沙中,我即将搭乘蒙铁275次列车自扎门乌德穿越蒙古,到乌兰巴托南郊拍摄草原铁路。
“事儿多”的蒙古国
出了二连浩特的国门,到处是蒙古国的私车,询问我去不去扎門乌德。大地干旱燥热,车里更热。两个蒙古国司机的说话声高低起伏。他们无视了我对他们说的sainu(蒙语“你好”),只和自己的同伴嬉皮笑脸。双方陷入沉默。
在陆路口岸过关时,有一贯令人昏沉的滞缓。我只好在车
里,看旁边来来往往的火车提神。懒散、故作严肃地绷着脸的蒙古海关人员一个一个盖章。到我时,他让我去移民局接受询问,小黑屋里,蒙古的年轻女官员盘问我来蒙的目的,我回答“旅游”。
“可你这是商务签啊。”
我一时语塞,卖力赔笑表示自己很无辜,啥也不清楚。对方说,念在我第一次来就算了,下次不能这样了。
其实,我并不无辜。办理去蒙古国的旅游签证,需要坐飞机从乌兰巴托来回,而我这种经由扎门乌德陆路入境、从阿拉坦宝力格陆路出境的行程,必定会选择商务签。口岸会重点“关照”持商务签的中国人,企图索取小费。这确实印证了大家口中的“蒙古国麻烦、事儿多”。
从这里开始,过各个关卡都是不同方式的等待:或者坐在蒸笼般的车里等,看旁边几乎每辆车上都印着MGL(Mongol,蒙古);或者和许多人坐在台阶上等,看他们背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牛羊制品—我忽然想起早些年到满洲里采买的俄国人,他们连卫生纸都要从中国买,每一辆车都仿佛是搬家公司在出入境;或者和一帮喀尔喀人在漫天飞沙中灰头土脸地等,等车来带自己离开逼仄的口岸、窒息的边检—还要笑着回应那些把我当成自己人的喀尔喀人,毕竟来这里的中国人几乎都在旅游团里,谁要来这里忍耐等待、炎热和拥挤呢?
俯瞰扎门乌德
到达扎门乌德火车站时天色尚早,我在站台散步。铁路职工正在热火朝天地检修机车、巡视路段,几只小狗穿越铁道奔跑追逐。我来回数着长长的编组,辨认出水牌上用西里尔字母表达的“扎门乌德-乌兰巴托”。
过来几个铁路工人,见我拿着相机拍照,热情地闯入我的镜头做鬼脸。这样突如其来的招呼,欣喜得我连说了好几声bayarlalla(谢谢)。
蒙古人骨子里虽然害羞内敛,但我在蒙古接触到的大多数人,并不十分抗拒镜头,相反还会非常喜悦地和我聊上一会儿。只是沟通起来挺费劲,喀尔喀蒙语和其他部落的蒙语差异性较大,我甚至见到过,一个科尔沁人和一个喀尔喀人几乎不能正常沟通。我蹩脚的蒙语,尚敢和他们聊些有的没的,大概全凭意念。
我印象中的蒙古人,钱不够还债便拿出电视抵押,还是不够的话就让你把羊抱去,把牛也抱去。来要钱的人也喝得醉醺醺,等清醒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坐在皮卡车后面,身上抱了个电视,面前还有十几只羊在看着自己。
或者是,看起来有200斤重的大妈,喝完酒,兴致来了,要开车载着你去山岗那头。看着摩托车在草原上横冲直撞,你说喝了酒还怎么开车,她带着蒙族口音反问你:“嗯?有什么问题吗?”
为了找寻更好的摄影机位,我找到车站附近一处停工的建筑工地。大楼并不安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铁皮台阶发出很大的声响,稍不注意,便有可能摔下去。
爬楼俯瞰扎门乌德的整座车站,比在站台溜达过瘾得多。借由中蒙边境的地缘优势与自贸区政策,来往的货运列车络绎不绝。数个小时内,我见到了蒙古国老派的内燃机,上有经典的两匹马图案;见到了印着“中欧速运”字样的货车,终点是中国;还有经典的M62车,此车的经典程度约等于国内的“东风4”。
在巨大的惊喜中,我还看到了大连机车厂生产的某个丑陋的车头。它在铁道上来来去去,在一众经典的车型里,它是那样的沉闷,以至于一眼便能看见,有掩盖不住的突兀。
“混沌”时期的世界
黄昏将至,总算可以离开这酷热干旱的东戈壁省。我将要在这一夜翻越苏木贝尔戈壁,在清晨五点钟,从冷风迷离的中央省醒来,见到原始丰美的草原。那里是我对世界“混沌”时期的构想。在想象中,“世界”不是平坦得一望无际,而是曲折的、蜿蜒起伏的山地草原。
我想象过许多次,蒙古国将以这样的方式向我开幕:当我摇摇晃晃在边境小城的午后,坐在建筑工地顶楼啃干粮,遇见飞鸟在我眼前的屋顶驻足啼鸣;我爬上高楼,在这个黄沙漫天的炎热午后吹到凉风。
过去,扎门乌德只存在于周围人的口中,我只能在二连浩特用望远镜遥望它;而现在,扎门乌德被我尽收眼底,但它却又相隔万里。
世界最初以山地草原的样子来到我眼前,如今有幸,让我从扎门乌德出发,跟着一辆辆火车,引领我往更深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