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志平是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之一,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刘天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东方交响乐团团长,东方中乐团团长。《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在国人心中实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乐曲的深厚内涵和深远意境更是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二胡演奏者所津津乐道,也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演奏,个中韵味更是各位演奏家深厚内涵及不同音乐意趣的体现,或凄美或悲恸、或抒情或苍凉。胡志平教授演奏的《二泉映月》从乐谱到音乐处理以及听觉感受上基本遵循了原作瞎子阿炳,即华彦钧先生的演奏,风格清雅质朴又苍劲浑厚,演绎出悲凉、无奈、不屈等错综复杂的音乐内涵意趣。
纵观古今中外的作曲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是,他们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抒发他们对时代生活的感受和种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心体验。《二泉映月》曲作者华彦钧,虽然一生生活天地狭小,接触的范围很有限,但他的经历与内心体验是丰富的,在华彦钧所生长的年代里,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军阀混战、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日寇入侵中国,处于阶级压迫、民族压迫之下的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华彦钧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失明,由一个道士沦落为沿街卖艺乞讨为生的乞丐,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自是受尽苦难,艰辛备尝。在这种大背景下,他的作品自是充满了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自身艰难生活的控诉,乐曲的感情基调自然是悲情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表演作品,还必须深入到作曲家的艺术创作领域,研究作曲家所受的音乐教育、继承的音乐传统,他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与创作方法等。不容忽视的是,华彦钧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不曾受过现代音乐教育,但他是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丰富的民间音乐积淀的。8岁时被送入私塾读书,其父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更是对其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在八年抗战期间,他曾编演过许多诸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讽刺性的乐曲,借以表达他对日军及汉奸卖国贼的极大的义愤。因此我们就不能单纯的将《二泉映月》当成一首表辛酸、诉悲肠的乐曲。而是应该透过作曲家本身联系音乐看到乐曲中表达的作曲家深层次的思想,看到乐曲的凝重,刚劲,大气的表达,看到华彦钧在乐曲中对于人生哲学的思索。
作为音乐表演者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应该将上述两点结合起来看,而不是偏重于哪一方面,正如著名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卡萨尔斯所说:“演奏者工作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的再现作曲家的精神”。胡志平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托音胡琴的技法与风格——兼谈阿炳二胡演奏的技法特点》一文中写道:“他演奏的《二泉映月》,寓刚健于人世沧桑之中,行遒劲于柔美之内,这种深远、高大的艺术境界,是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和升华,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和他自己的功夫。”由此可以看出,胡志平教授对于《二泉映月》的内涵体验是不仅限于作曲家对自身苦难的哭诉,而更深层次的是一种作曲家对于时代社会现实的苍凉沉郁、愤懑无助的“天问”,是体现作曲家与苦难挣扎的不屈不挠。而《二泉映月》作为一首国内外广泛流传,并在国际乐坛上获得很高评价的作品,它打动听众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应单纯的是其“悲”而更多的应是其蕴含的思想与哲理。胡志平教授对于乐曲内涵的体验表现在对于乐曲的演奏表达上,不同于大多数演奏家凄苦、过于秀美或是抒情性旋律的表达方式,胡志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起来是苍劲的,他重视乐曲中重音的强调,旋律的轮廓是清晰可见的,抑扬顿挫浑厚而有力;他的旋律处理是朴实的,没有过于华丽的装饰音和过于柔和的滑音;他的音色略带粗犷并不柔美,甚至有些沙哑,但音乐的连与断、轻与重、虚与实之间却使这苍凉的音色更渗入人心、直击肺腑。这些不同于其它演奏家的处理方式都显示出其对曲中华彦钧人生哲学的表达,相对于过于强调悲情的版本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美国音乐评论、多纳尔 赫纳汉曾指出:“有的演奏家不顾作曲家所写的而一定要使他现代化,他们和他们的听众应该随时意识到也许在某些方面会有所得,但是所失则是严重的。音乐,如果割裂其历史渊源,不可避免要丧失其社会的和明确的音乐意义。”由此可见,由于表演者的美学观念和个人条件不同,在实际演奏中侧重于某一方,或强调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或突出音乐表演的时代精神,这是有益的,且应该力图在两者之间追求他们的平衡,而不应该采取偏向于极端的表达方式。
《二泉映月》从问世之初到如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奏家加入了自身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随着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改制,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的音乐爱好者再也没有听过原版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脑海里更多的是现代传统音乐所赋予它的悲情、凄婉或民族轻音乐似的形象。倘若你真正聆听过阿炳的演奏,相信你会发现胡志平教授的演奏从音乐到情感、无疑是一种再现和升华。他既抓住了《二泉映月》悲的基调,精准的把握了华彦钧先生性格中的不屈不挠,更从华彦钧先生一生坎坷的遭遇中升华出人生的哲学,融入他自身的音乐审美,在“现代”与“历史”中寻求了完美的平衡,堪称一次完美的“复古”。
纵观古今中外的作曲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是,他们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抒发他们对时代生活的感受和种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心体验。《二泉映月》曲作者华彦钧,虽然一生生活天地狭小,接触的范围很有限,但他的经历与内心体验是丰富的,在华彦钧所生长的年代里,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军阀混战、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日寇入侵中国,处于阶级压迫、民族压迫之下的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华彦钧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失明,由一个道士沦落为沿街卖艺乞讨为生的乞丐,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自是受尽苦难,艰辛备尝。在这种大背景下,他的作品自是充满了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自身艰难生活的控诉,乐曲的感情基调自然是悲情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表演作品,还必须深入到作曲家的艺术创作领域,研究作曲家所受的音乐教育、继承的音乐传统,他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与创作方法等。不容忽视的是,华彦钧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不曾受过现代音乐教育,但他是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丰富的民间音乐积淀的。8岁时被送入私塾读书,其父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更是对其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在八年抗战期间,他曾编演过许多诸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讽刺性的乐曲,借以表达他对日军及汉奸卖国贼的极大的义愤。因此我们就不能单纯的将《二泉映月》当成一首表辛酸、诉悲肠的乐曲。而是应该透过作曲家本身联系音乐看到乐曲中表达的作曲家深层次的思想,看到乐曲的凝重,刚劲,大气的表达,看到华彦钧在乐曲中对于人生哲学的思索。
作为音乐表演者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应该将上述两点结合起来看,而不是偏重于哪一方面,正如著名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卡萨尔斯所说:“演奏者工作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的再现作曲家的精神”。胡志平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托音胡琴的技法与风格——兼谈阿炳二胡演奏的技法特点》一文中写道:“他演奏的《二泉映月》,寓刚健于人世沧桑之中,行遒劲于柔美之内,这种深远、高大的艺术境界,是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和升华,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和他自己的功夫。”由此可以看出,胡志平教授对于《二泉映月》的内涵体验是不仅限于作曲家对自身苦难的哭诉,而更深层次的是一种作曲家对于时代社会现实的苍凉沉郁、愤懑无助的“天问”,是体现作曲家与苦难挣扎的不屈不挠。而《二泉映月》作为一首国内外广泛流传,并在国际乐坛上获得很高评价的作品,它打动听众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应单纯的是其“悲”而更多的应是其蕴含的思想与哲理。胡志平教授对于乐曲内涵的体验表现在对于乐曲的演奏表达上,不同于大多数演奏家凄苦、过于秀美或是抒情性旋律的表达方式,胡志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起来是苍劲的,他重视乐曲中重音的强调,旋律的轮廓是清晰可见的,抑扬顿挫浑厚而有力;他的旋律处理是朴实的,没有过于华丽的装饰音和过于柔和的滑音;他的音色略带粗犷并不柔美,甚至有些沙哑,但音乐的连与断、轻与重、虚与实之间却使这苍凉的音色更渗入人心、直击肺腑。这些不同于其它演奏家的处理方式都显示出其对曲中华彦钧人生哲学的表达,相对于过于强调悲情的版本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美国音乐评论、多纳尔 赫纳汉曾指出:“有的演奏家不顾作曲家所写的而一定要使他现代化,他们和他们的听众应该随时意识到也许在某些方面会有所得,但是所失则是严重的。音乐,如果割裂其历史渊源,不可避免要丧失其社会的和明确的音乐意义。”由此可见,由于表演者的美学观念和个人条件不同,在实际演奏中侧重于某一方,或强调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或突出音乐表演的时代精神,这是有益的,且应该力图在两者之间追求他们的平衡,而不应该采取偏向于极端的表达方式。
《二泉映月》从问世之初到如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奏家加入了自身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随着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改制,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的音乐爱好者再也没有听过原版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脑海里更多的是现代传统音乐所赋予它的悲情、凄婉或民族轻音乐似的形象。倘若你真正聆听过阿炳的演奏,相信你会发现胡志平教授的演奏从音乐到情感、无疑是一种再现和升华。他既抓住了《二泉映月》悲的基调,精准的把握了华彦钧先生性格中的不屈不挠,更从华彦钧先生一生坎坷的遭遇中升华出人生的哲学,融入他自身的音乐审美,在“现代”与“历史”中寻求了完美的平衡,堪称一次完美的“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