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麦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每当麦子开镰之际,就会出现一种神奇的布谷鸟,它的叫声清丽嘹亮,二音叠词,听起来就是“算黄算收”,好像告诉人们,抓紧收麦。麦子黄(成熟)了就收,等到全黄,麦粒就会破壳掉落,如遇阴雨天便会发芽霉变,颗粒无收。更神奇的是这种鸟儿在麦子收割结束后,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庄稼汉根据这种鸟的名叫,给它起了一个拟声的名字——“算黄算收”。当听到“算黄算收”鸣叫时,农人就知道麦子快成熟了,该磨砺镰刀抢收小麦了。
  关于这种“算黄算收”布谷鸟的美丽传说有很多,流传最多的一个版本说: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族长因误了族中麦收,麦区所有的成熟的小麦都在阴雨中霉变发芽,让全族人忍饥挨饿,让御敌的将士千里馈粮。族长懊恼不已,抑郁而终,幻化成布谷鸟,在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没日没夜的提醒人们下地干活,抢收已经成熟麦子。
  收麦如救火,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农谚。在那个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年代,庄稼人的收麦子可是一件时效性很强,劳动量大的要事,可谓龙口夺食,弄不好就会颗粒无收。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随着麦子成熟季节迁徙的群体——麦客。
  麦客,流动的割麦人,一种季节性的职业群体,与今天的“农民工”有几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农民工多全天候服务于城市,而麦客则是短期服务于农村,季节性强,麦子入库后便销声匿迹。
  麦客的职业门槛很低,只要能吃苦,拉的下面子,便可入行。可单兵作战,可三五成群,可以兄弟父子齐上阵,可以夫妻相依相伴,更可以朋友乡邻拉伙结帮。
  麦客的装备简单,一人一镰一袋干粮,即可以轻装上阵。讲究一些的麦客会带上简易的被褥和换洗衣裳,没有雇主的时候,草垛子、屋檐下,车站旁,甚至马路边都是他们落脚的地方。
  麦客的职业生涯短暂,北方产麦区小麦成熟时间差异很大,由东往西、由南向北向南逐渐成熟,麦客像候鸟一样迁徙游走,一路收一路走,稍有懈怠便会赶不上麦子成熟的脚步,挣不上更多的工钱。
  行走他乡,麦客们坦荡低调,收放自如。麦客们每到一个村子,他们就会聚拢在一起,靠墙一字排开,在晨雾中等待雇主挑选。麦客们都是庄稼人,大家无需自我推荐或降价迎合,你出钱,我出力,理所应当,顺其自然。
  “不能亏了苦力的人”,这是古训。庄稼人实诚,有活干的麦客们会吃宿雇主家,雇主也会好饭好菜地招待麦客。因为雇主明白,麦客吃好了,吃饱了才能把活干得更好。否则遇上了不讲究的麦客,每一镰刀下遗漏几支麦穗,几亩地糟蹋的粮食,对于庄稼人来说可是不小的损失。
  麦客基本都是庄稼汉,他们理解庄户人家的不易,因此基本上都会把掌柜家的活当成自家的干,干好了,临走时掌柜的还能多给点赏钱,补充点干粮。当然不是每个麦客都是幸运的,他们也会遇上吝啬雇主,敷衍欺诈麦客。但毕竟是少数人,在民风淳朴的农村,这样的事是上不了台面的,这样的雇主会遭到乡邻唾弃。
  麦客必须勤劳善良,必须是收麦、打捆、堆垛的行家里手,否则好吃懒做,误了雇主家的农事,对庄稼人来讲那就是损失大了,良心不安。麦客大多没有多少文化,不懂几何图形为何物,但他们双腿丈量过的田块,土地面积便会胸有成竹。结账时,只要与雇主家的实际亩数大体相当即可,少了尺子丈量后的斤斤计较,倒也简单爽快。总之,麦客和掌柜之间,无论是谁,良心这杆秤不能偏,否则大家难以心安理得。
  當麦客割完最后一块麦田,精疲力竭的麦客生涯就要告一段落了。麦客们会攥着被汗水湿透了的钞票光荣返乡,幸运的麦客还会机缘巧合地领个媳妇荣归故里……
  麦客们逐着麦浪和布谷鸟的歌声一路迁徙,寻人雇佣,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寻找生路。他们一路相互照应,在炎热的夏天里走南闯北,在经年累月逐麦之路上辛苦挣扎,留下了太多凄美的故事,千古流传。
  跨区机割的现代“铁麦客”轰鸣而来,瞬间又向着下一个种植区扬尘而去,惊起一树飞鸟,淹没了布谷鸟的歌声。
  田垄上的老人佝偻着腰,用镰刀捡拾被收割机遗漏的麦穗,曾经身强力壮的麦客已经老去,再也无力远走他乡、追逐麦浪了,麦客们一路的奇闻逸事也已成往事,只有执着的布谷鸟还在守望着麦田。
其他文献
孙担担  孙担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现任教于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1998年出版诗集《舞者》,2004年出版诗集《刀的刃冰凉着》,2012年出版诗集《草药说》,2013年出版诗集《前方100米》。获第四届辽宁文学奖诗歌奖。  新年书简  一月  我会来到你的身边  但是 我的双臂不会来  她们要留在山坡上  长成鲜嫩的蒿草  等待一个人 称作母亲  三月  我会来
期刊
西征,原名贲晓丹,生于1961年,辽宁沈阳人。写诗三十余年,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等刊物;有诗歌转载于《青年文摘》《格言》,创作谈见于《星星》《辽河》。  醒来的过程  当肺叶,渐渐发蓝  死亡的,从肉体中醒来  我们的光  流入宇宙之眼  明澈的心是天空之心  做想做的事  和不用想,也应该做的事  世界是一个圆坐垫  我们坐在上面,草木深深,智慧  像蟾蜍那样  而当肉体消失  一生醒来,
期刊
任文景,2004年出生于深圳,现为高一学生。曾获第九届深圳校园“十佳文学少年”(2018年)奖项。作品先后在《深圳晚报》《特区教育》《羊台山》《雨霁》等报纸和刊物上发表,并在《深圳青少年报·中学周刊》上开设专栏。  一  常伟阳下了车,在车站书店里他情怀发作买了一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他带着书走到了一个亮堂点的地方,定神一看才发现自己买的是《挪威的树林》“马文章/著”。  他把书塞到夾克里,
期刊
衣米妮子  衣米妮子,写诗。著有诗集《时光中静坐》。  她对自己说抱歉  夜晚的面孔 是苍白的  在黑色绝望里  她是有罪的 她要对自己说抱歉  对无辜的星星说抱歉  冬天的树看上去那么寒冷  她向那棵树道歉 向最后一片还未落下的树叶道歉  她忘记了花开 忘记了隐忍的爱欲  她向一朵花的初心道歉  她尽情流泪 整夜整夜地流  她向夜晚道歉 向夜晚的一场大雨道歉  一把花伞 变得湿淋淋的  “我已经
期刊
张立群,辽宁沈阳人,现为辽宁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用本名和笔名颢瀚在各类刊物发表诗作300余首,出版诗集《白马》一部。  倾诉  纵情声音  在灰暗的天色下放开喉咙  直到嘶哑  把所有的面孔都贴上纸张  泪水是无声的河流 掠过皮肤  冲洗置于手掌上跳动的心灵  这一刻生命已全部完成  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徘徊穿越  隐约的不安 内部逐渐荒芜  请你过来 重新将回忆考证  ——季节已逐渐接近深秋
期刊
刘川,1975年生,祖籍辽宁阜新。曾出版诗集《拯救火车》《大街上》《打狗棒》《刘川诗选》《西天的云彩》等。现居沈阳。  北京之行  先按级别  落座  吃了一顿  又按名气大小  落座  吃了一顿  随之,按辈分大小  落座  又吃了一顿  最后,买动车票出京,按买票次序  落座,泡一碗方便面  才吃饱  杀猪计划  猪还未杀  我先拟定  请来吃肉的名单  长长一串  又列出  赠肉名单  仍是
期刊
庞新智,洛阳偃师人。1969年应征入伍,1970年复员后,先后在《山西日报》《河南日报》任编辑。1995年参与筹备并创办《大河报》,先后任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级编委委员、《大河报》总编辑。  周庄的游人真不少。  小桥流水,山高房低,很耐看。我和老伴儿一边走,一边赞叹,路过一座小桥时,和一群人擦肩而过。在这群人的前面,有个十来岁的男孩儿跑得飞快,那群人里就有人高喊:“慢点儿,别
期刊
在一堵断垣残壁碎砖瓦堆里,匍匐着几条开着紫花的牵牛花藤,杂长着争荣的青草,在这寂静的无穷生机中,我欣喜地看到几只麻鸡旁若无人地专心扒食。一双锋利的青黑色爪子似三齿耙刨开土石,配合着褐色尖利的喙,用一对黑亮圆溜的眼睛,微甩着红润的冠子,“咋咋”有声地寻觅、刨剔着。  几只鸡刨完一块地,又开始刨另一块。为它们全神贯注的生活态度所吸引,我停下了被欲望纠缠而迷茫的脚步。大自然总不情愿赐予我们人类宝贵的宁静
期刊
1963年我高中毕业,新乡师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的那一刻,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紧张的心情需要彻底放松一下,我决定到邙岭周山村的同窗好友周树铮家玩几天。  我家离周山村很远,当时交通不便,全靠步行,只能起早动身。一路上过洛河、上邙岭,步行四十多里,中午时分赶到他家。他们一家对我的到来热情欢迎,和蔼可亲的伯母和怀抱女儿的花嫂特意为我做了小麦和红薯面二合一的蒜面条。那正是我们国家“三年
期刊
张世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收获》《人民文学》《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小说界》等文学期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诗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多次选载,或入选年度选本。散文随笔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获泰山文学奖等奖项。  李香纨死了。这让全村的人唏嘘不已。  李香纨是狗尾巴村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