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瓷壶的起源,我国使用壶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能制作陶壶。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由于清洗方便,结实耐用,制作成本又低于青铜器,瓷壶就逐渐取代了陶壶,这时的瓷壶多是仿陶壶或青铜器壶烧制的。秦汉时期的壶与今天的壶有很大的不同,而晋已有盘口瓷壶,这类壶的器型人们在今天也很容易接受。隋唐的瓷壶有不少已很精细,但不是手中把玩的饮茶壶。至于它是水壶、酒壶,还是用于其他则不能一概而论。越窑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早开始烧制瓷器的瓷窑。一般地说,在战国时期,越窑就烧出了原始青瓷,至东汉后期,更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上海收藏家赵月汀先生编著的《壶中日月》一书中有一把西周时期越窑烧制的原始青瓷壶图录,而且是提梁壶,说明瓷壶早已有之。晋代以前瓷壶大都无把,在肩部安系或在颈部饰双耳。唐代时,带把的瓷壶流行,壶流很短。壶的形状多样,有执壶、梨壶、提梁壶、三系壶、多穆壶、僧帽壶、花浇、水柱等。壶在唐代是否都用于饮茶尚无考证,但唐代人们饮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趁热连饮之”。前三碗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这里没有讲到用壶饮茶。很多人认为,那时的壶除了装水,还用于装酒。到了宋代,发现了斗茶游戏,实际上是一种类似现代的茶艺比赛。通常是二三或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煎水点茶,互相评审,看谁的点茶技艺高明。而饮茶的工具之一是茶盏,如福建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不过,有学者认为,壶在宋代已与茶有了联系,一些地方已有人用壶喝茶。到了明代,饮茶又有了新发展。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还写出了一部《茶谱》,其中记载的饮茶器具有炉、灶、磨、碾、罗、架、匙、欧、瓶等。又写到了盏,但文献上仍没有出现“壶”。在明万历二十五年由许次纾(1549—1604)著的《茶疏》中对沏茶法有独到的见解,手中撮茶,把热水注入茶壶,然后迅速把茶投入开水中并把壶盖盖严。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后,把茶水全部倒入盂中,然后再把茶倒入壶中,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让茶叶下沉,然后再把茶倒入茶瓯中,献给客人。由此可见,明代的典籍中已把瓷壶作为饮茶的工具。许次纾还认为,量小方益于品味。一壶之茶,只堪再巡。看来,古人对茶与水、茶与具、茶与壶的关系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到了清代之后,饮茶时通常备用的是茶壶、茶杯、茶碗、茶盘、茶盅、茶托等饮茶用具。在清代、民国时期,瓷壶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壶的造型、容量、流线、配画、上彩、施釉等都十分讲究,特别是在瓷与彩的结合上大下工夫,先后将青花、五彩、珐琅彩、斗彩、粉彩、浅绛彩等彩绘在瓷壶上,极大地发展了壶文化;同时,在制壶过程中还捏制了各种动物和花果等造型,以增强瓷壶观赏的艺术感。还有对壶流的设制、壶盖的密封与气孔设计、壶钮的造型、壶把的手感舒适度以及对壶的艺术性、稳定性、实用性都有精心的设计和制作,许多茶壶既是饮茶的器具,也是把玩的掌中之宝,更是珍藏的艺术佳品。
关于紫砂壶的起源,一般地说,从明代正德十六年金沙寺僧用紫砂壶饮茶开始,在中华大地造就了大批烧制紫砂壶的艺人,也不乏高手。明代的李茂林、时大彬、董其昌等其制壶技艺已为国人熟知。到了清康熙、乾隆时代,是宜兴紫砂壶的又一个发展时期,自然形紫砂壶相当发达。例如当时的陈鸣远,他以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陈鸣远的杰作较多,有收藏在美国西雅图艺术馆的梅干壶,壶上梅花用堆花手法,用有色泥浆堆积塑造成形。还有他的“三友壶”,制于1702年,壶身有松段、竹枝及梅干束成,壶盖隐于枝杆的横切面中,还有两只小松鼠,给人以灵动活泼的感觉。用类似的紫砂壶饮茶,无疑为茶文化增色添彩。清代的陈汉文、陈曼生、邵大亭、黄玉麟、陈鸿寿等所制紫砂壶也早已成为收藏者难求的藏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宜兴紫砂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壶形也千变万化。如有的壶体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形体造型,即在圆形、方形壶上再装饰别的形体,如掇球壶,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四方竹段类的壶,既是筋纹形体,又是几何形体;而大方掇球壶则是自然形体、几何形体和筋纹形体的统一,它为饮茶、品茶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流线型的现代紫砂壶作品。据《宜兴紫砂陶》一书介绍,这类流线型紫砂壶在造型上表现为尖角、端角、线棱、线角、内壁、外壁、转折、起伏、衔接合过渡等各种形态,强化了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尤其是曲线、曲面的运用,体现了壶体的形式美。宜兴紫砂壶以可观、可赏、可玩、可品见长的诸多方面的独特魅力,为茶文化增加了更加厚重的积淀和底蕴,难怪有“陶艺于斯为盛”的赞美。这种把造型与美学交融,让诗画与壶艺相配的紫砂壶文化是历代紫砂壶艺人和爱壶品茶文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真可谓:“一瓢甘泉,文火温馨,煮一壶禅茶,品百年风流。”
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唐宋时期,用壶饮茶的习惯尚未形成,但那时制作瓷壶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精品迭出,无论是越窑、龙泉窑烧造的青瓷瓷壶,还是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的白色瓷壶、影青瓷壶都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而且很多瓷壶不断向小型化、精美化方向发展,把茶壶做成手感舒适、使用方便、把玩自如的执壶,其艺术造型也千姿百态。不但有壶把或提梁,而且有壶流、壶盖、壶钮、壶足、壶胫、壶肩等要素组成,特别是有了壶盖之后,大大增强了茶或水、或酒在冬季饮用时的保温功能。有了壶把,就可以避免烫手的感觉;而有了壶流,则增强了饮用时的趣味性。自从明代以来,茶壶与饮茶已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壶品茶不但成为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一种时尚,而且成为中华文化长河中多姿多彩的一道“风景线”。人们在品味从壶中流淌出来的茶水时,往往会睹物思情,或引发怀旧之情,从而唤起返璞归真的无限情思;或放松身心,在品茗闲聊中增进相互了解,加深浓浓的友情;或寄情寓兴,在饮茶中表达自己的信仰和情操;或把玩茶壶,从中欣赏茶和壶的制作工艺、瓷绘艺术、书法风格,追忆历史、纵论茶道、品评壶艺,既增长历史知识,又促进文化修养……
编辑:黄灵[email protected]
关于紫砂壶的起源,一般地说,从明代正德十六年金沙寺僧用紫砂壶饮茶开始,在中华大地造就了大批烧制紫砂壶的艺人,也不乏高手。明代的李茂林、时大彬、董其昌等其制壶技艺已为国人熟知。到了清康熙、乾隆时代,是宜兴紫砂壶的又一个发展时期,自然形紫砂壶相当发达。例如当时的陈鸣远,他以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陈鸣远的杰作较多,有收藏在美国西雅图艺术馆的梅干壶,壶上梅花用堆花手法,用有色泥浆堆积塑造成形。还有他的“三友壶”,制于1702年,壶身有松段、竹枝及梅干束成,壶盖隐于枝杆的横切面中,还有两只小松鼠,给人以灵动活泼的感觉。用类似的紫砂壶饮茶,无疑为茶文化增色添彩。清代的陈汉文、陈曼生、邵大亭、黄玉麟、陈鸿寿等所制紫砂壶也早已成为收藏者难求的藏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宜兴紫砂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壶形也千变万化。如有的壶体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形体造型,即在圆形、方形壶上再装饰别的形体,如掇球壶,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四方竹段类的壶,既是筋纹形体,又是几何形体;而大方掇球壶则是自然形体、几何形体和筋纹形体的统一,它为饮茶、品茶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流线型的现代紫砂壶作品。据《宜兴紫砂陶》一书介绍,这类流线型紫砂壶在造型上表现为尖角、端角、线棱、线角、内壁、外壁、转折、起伏、衔接合过渡等各种形态,强化了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尤其是曲线、曲面的运用,体现了壶体的形式美。宜兴紫砂壶以可观、可赏、可玩、可品见长的诸多方面的独特魅力,为茶文化增加了更加厚重的积淀和底蕴,难怪有“陶艺于斯为盛”的赞美。这种把造型与美学交融,让诗画与壶艺相配的紫砂壶文化是历代紫砂壶艺人和爱壶品茶文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真可谓:“一瓢甘泉,文火温馨,煮一壶禅茶,品百年风流。”
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唐宋时期,用壶饮茶的习惯尚未形成,但那时制作瓷壶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精品迭出,无论是越窑、龙泉窑烧造的青瓷瓷壶,还是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的白色瓷壶、影青瓷壶都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而且很多瓷壶不断向小型化、精美化方向发展,把茶壶做成手感舒适、使用方便、把玩自如的执壶,其艺术造型也千姿百态。不但有壶把或提梁,而且有壶流、壶盖、壶钮、壶足、壶胫、壶肩等要素组成,特别是有了壶盖之后,大大增强了茶或水、或酒在冬季饮用时的保温功能。有了壶把,就可以避免烫手的感觉;而有了壶流,则增强了饮用时的趣味性。自从明代以来,茶壶与饮茶已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壶品茶不但成为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一种时尚,而且成为中华文化长河中多姿多彩的一道“风景线”。人们在品味从壶中流淌出来的茶水时,往往会睹物思情,或引发怀旧之情,从而唤起返璞归真的无限情思;或放松身心,在品茗闲聊中增进相互了解,加深浓浓的友情;或寄情寓兴,在饮茶中表达自己的信仰和情操;或把玩茶壶,从中欣赏茶和壶的制作工艺、瓷绘艺术、书法风格,追忆历史、纵论茶道、品评壶艺,既增长历史知识,又促进文化修养……
编辑:黄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