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古人都用铜镜照脸,整理妆容。清代以后,玻璃镜逐渐从外国传入中国,铜镜逐渐为玻璃镜所代替,古代铜镜也就成了今天难得一见的收藏品。然而20世纪40年代初,有一位名叫余子武的将军也曾使用过铜镜,说起来有些让人难以置信。数年前,当笔者拆开从美国旧金山寄来的一个包裹,见到这块铜镜时,的确感到十分惊讶。
余子武何许人也?知道的人可能很少,但要提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衡阳保卫战(又称衡阳会战),知道的人也许就多了。余子武就是这次会战中不幸遇难的一位少将副师长,也是当时英勇战死在抗日战场的级别较高的国民党军官。
这面铜镜是余子武将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的一件。铜镜呈长方形,比烟盒略大,薄如泥铲。镜子一端,居中有一小孔,系一梯形牛皮挂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饰物,也无文字图案。镜面平整光洁,对镜凝视,镜中人脸清晰可现,可见将军家人保存之妥善。余子武之所以使用铜镜而非清晰度更高的玻璃镜,也许是因为他看中铜镜更好的安全耐用性吧。
轻抚铜镜,那场空前惨烈的衡阳保卫战赫然浮现眼前——
1944年6月下旬,10万日军侵犯仅有1.8万中国守军的衡阳,敌我兵力悬殊,衡阳城危如累卵。7月9日,余子武所在的一五一师奉命与一五七师向侵犯衡阳的日军进攻,以图与城内守军呼应,夹击日军。余子武率部在衡阳西站与日军展开激战,反复向围攻衡阳之敌冲杀,血战数昼夜,毙日军联队长和少将以下数千人。
不料,日军增援部队来得太快,而且仗着人多势众,于7月21日拂晓,突袭了一五一师设在郑家冲的指挥所。为挽危局,一五一师师长林伟俦率四五三团占领附近的松山,余子武将军则带着直属部队坚守原地,留守部队不久即被日军团团围住。余将军豪气勃发,跨上嘶鸣的战马,挥起锋利的指挥刀,率领精悍特务连冲向敌阵。血战中,余子武的战马身中数弹,惨叫而死。余将军痛失爱驹,站起身正要抬左手发令时,左手手腕却被流弹击中,血流如注。他的一身戎装也被横飞的弹片撕破,但他仍如石雕般站立,负伤的手紧握指挥刀,目光如电。他强忍痛苦,让身旁的黄世业参谋帮他解下所佩“时计”(见《余副师长墓表》,其意不详,笔者猜测为手表一类的物件),嘱咐黄参谋送交他的家人。此时余将军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以死报国。
余子武将军不顾左手枪伤,坚持率部与日军顽强拼杀。突然,余将军肩部连中三弹。不屈的余将军咬牙挺立,并大声喊道:“弟兄们,宁可战死沙场也决不做倭寇俘虏!为了我中华大民族的尊严,为了千千万同胞不受铁蹄蹂躏,冲呀!”
在疾如风、密如雨的炮火中,又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余将军腹部——英雄悲壮地倒下了!
噩耗传来,三军垂首,战马饮泣。六十二军军长黄涛失声痛哭。黄军长擦干悲痛的眼泪,悬金5万大洋,组织敢死队要夺回余子武的遗体,下令:不见余师长的头颅,不准收兵回营!
数日后,7名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勇士组成敢死队,在夜幕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在战火焚毁、铁蹄践踏后的草丛焦土里,找到余子武将军的遗骸。将军遗体被发现时,血手仍紧紧握着指挥刀。其悲壮不屈的英姿凝固成一座永恒的“雕塑”,令人肃然起敬,感叹不已!
这次战斗,中日双方均损失惨重。但是,正是余子武所在部队以及衡阳城内守军的顽强作战,大大阻延了日军疯狂西犯的步伐。
当年,国民党政府为褒奖余子武的英勇抗日精神,赐予国葬礼遇。余将军忠骸经由桂林运返粤北时,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等率众公祭于车站。灵柩抵达韶关时,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亲为治丧,并为其撰写墓表。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证书,追认余子武为革命烈士。
余子武将军殉国后,留下发妻、老母及6名子女。在余汉谋的帮助下,其家人辗转各地,后赴美国定居。与笔者联系余将军遗物捐献事宜的余美华女士,是余子武的女儿,现仍侨居美国。
余美华女士仅与笔者通过两封信。期间虽与其国内亲戚有过电话交流,但自始至终,笔者未能与他们谋得一面。余美华女士信中提及因姊妹弟弟们分居各地,收集其父遗物确实不易。之后,余女士及时将收集到的余子武将军的文物资料随信一并寄来笔者所在的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美两地远隔重洋,笔者认为,余美华寄来的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还有一份对同胞的信任,和对本馆的无私帮助,令笔者十分感动。
余子武生前使用的铜镜便是余美华女士所寄包裹里的文物之一。同样是因为远隔重洋,加上时隔半个多世纪,致使这块铜镜所附带的更多信息难以考证。但即便如此,这块铜镜仍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一是因为余子武将军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贡献;二是因为保存至今的余子武的遗物极少,余美华女士寄给本馆的铜镜,几乎是余子武遗物在国内的首见。
如今,余子武将军的铜镜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精心收藏和展览。每每端详铜镜,笔者都会忍不住设想这样一幅画面:英武俊朗的余子武将军在戎马倥偬之余,揽镜自照,认真整理着装,这幅画面连同余将军血战沙场、舍生忘死抗击日寇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每一位观众心里。
抗日战争结束以来,中国始终奉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并以此作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本准则。“鉴”者,“镜”也。余子武将军的铜镜见证了日本的侵华历史,它告诉每一位观众,前车之鉴,应时刻牢记。同样,日本也不应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带给中国人民、日本人民及被其侵略的各国人民刻骨铭心的伤痛,承认历史,反省历史,才能正确处理时下最敏感的钓鱼岛事件,才能使中日关系重新走上正轨。
余子武何许人也?知道的人可能很少,但要提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衡阳保卫战(又称衡阳会战),知道的人也许就多了。余子武就是这次会战中不幸遇难的一位少将副师长,也是当时英勇战死在抗日战场的级别较高的国民党军官。
这面铜镜是余子武将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的一件。铜镜呈长方形,比烟盒略大,薄如泥铲。镜子一端,居中有一小孔,系一梯形牛皮挂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饰物,也无文字图案。镜面平整光洁,对镜凝视,镜中人脸清晰可现,可见将军家人保存之妥善。余子武之所以使用铜镜而非清晰度更高的玻璃镜,也许是因为他看中铜镜更好的安全耐用性吧。
轻抚铜镜,那场空前惨烈的衡阳保卫战赫然浮现眼前——
1944年6月下旬,10万日军侵犯仅有1.8万中国守军的衡阳,敌我兵力悬殊,衡阳城危如累卵。7月9日,余子武所在的一五一师奉命与一五七师向侵犯衡阳的日军进攻,以图与城内守军呼应,夹击日军。余子武率部在衡阳西站与日军展开激战,反复向围攻衡阳之敌冲杀,血战数昼夜,毙日军联队长和少将以下数千人。
不料,日军增援部队来得太快,而且仗着人多势众,于7月21日拂晓,突袭了一五一师设在郑家冲的指挥所。为挽危局,一五一师师长林伟俦率四五三团占领附近的松山,余子武将军则带着直属部队坚守原地,留守部队不久即被日军团团围住。余将军豪气勃发,跨上嘶鸣的战马,挥起锋利的指挥刀,率领精悍特务连冲向敌阵。血战中,余子武的战马身中数弹,惨叫而死。余将军痛失爱驹,站起身正要抬左手发令时,左手手腕却被流弹击中,血流如注。他的一身戎装也被横飞的弹片撕破,但他仍如石雕般站立,负伤的手紧握指挥刀,目光如电。他强忍痛苦,让身旁的黄世业参谋帮他解下所佩“时计”(见《余副师长墓表》,其意不详,笔者猜测为手表一类的物件),嘱咐黄参谋送交他的家人。此时余将军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以死报国。
余子武将军不顾左手枪伤,坚持率部与日军顽强拼杀。突然,余将军肩部连中三弹。不屈的余将军咬牙挺立,并大声喊道:“弟兄们,宁可战死沙场也决不做倭寇俘虏!为了我中华大民族的尊严,为了千千万同胞不受铁蹄蹂躏,冲呀!”
在疾如风、密如雨的炮火中,又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余将军腹部——英雄悲壮地倒下了!
噩耗传来,三军垂首,战马饮泣。六十二军军长黄涛失声痛哭。黄军长擦干悲痛的眼泪,悬金5万大洋,组织敢死队要夺回余子武的遗体,下令:不见余师长的头颅,不准收兵回营!
数日后,7名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勇士组成敢死队,在夜幕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在战火焚毁、铁蹄践踏后的草丛焦土里,找到余子武将军的遗骸。将军遗体被发现时,血手仍紧紧握着指挥刀。其悲壮不屈的英姿凝固成一座永恒的“雕塑”,令人肃然起敬,感叹不已!
这次战斗,中日双方均损失惨重。但是,正是余子武所在部队以及衡阳城内守军的顽强作战,大大阻延了日军疯狂西犯的步伐。
当年,国民党政府为褒奖余子武的英勇抗日精神,赐予国葬礼遇。余将军忠骸经由桂林运返粤北时,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等率众公祭于车站。灵柩抵达韶关时,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亲为治丧,并为其撰写墓表。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证书,追认余子武为革命烈士。
余子武将军殉国后,留下发妻、老母及6名子女。在余汉谋的帮助下,其家人辗转各地,后赴美国定居。与笔者联系余将军遗物捐献事宜的余美华女士,是余子武的女儿,现仍侨居美国。
余美华女士仅与笔者通过两封信。期间虽与其国内亲戚有过电话交流,但自始至终,笔者未能与他们谋得一面。余美华女士信中提及因姊妹弟弟们分居各地,收集其父遗物确实不易。之后,余女士及时将收集到的余子武将军的文物资料随信一并寄来笔者所在的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美两地远隔重洋,笔者认为,余美华寄来的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还有一份对同胞的信任,和对本馆的无私帮助,令笔者十分感动。
余子武生前使用的铜镜便是余美华女士所寄包裹里的文物之一。同样是因为远隔重洋,加上时隔半个多世纪,致使这块铜镜所附带的更多信息难以考证。但即便如此,这块铜镜仍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一是因为余子武将军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贡献;二是因为保存至今的余子武的遗物极少,余美华女士寄给本馆的铜镜,几乎是余子武遗物在国内的首见。
如今,余子武将军的铜镜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精心收藏和展览。每每端详铜镜,笔者都会忍不住设想这样一幅画面:英武俊朗的余子武将军在戎马倥偬之余,揽镜自照,认真整理着装,这幅画面连同余将军血战沙场、舍生忘死抗击日寇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每一位观众心里。
抗日战争结束以来,中国始终奉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并以此作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本准则。“鉴”者,“镜”也。余子武将军的铜镜见证了日本的侵华历史,它告诉每一位观众,前车之鉴,应时刻牢记。同样,日本也不应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带给中国人民、日本人民及被其侵略的各国人民刻骨铭心的伤痛,承认历史,反省历史,才能正确处理时下最敏感的钓鱼岛事件,才能使中日关系重新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