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导报讯 记者邰丰 10月30日,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论坛在山西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山西大学和山西省低碳科技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
此次论坛旨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动员与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为山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言献策,为打赢山西省蓝天保卫战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进一步推进山西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论坛邀请到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生态透析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少斌,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凤玲,山西省环境规划院大气污染控制研究所副所长谢卧龙3位专家,立足山西实际,围绕大气环境防治问题分别做了题为《典型大气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煤烟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实施方案》《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及“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的精彩报告。
黄少斌在报告中对雾霾、酸雨、臭氧、水中有害气体释放等污染环境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防治多种污染现象的技术路径。针对社会关注的雾霾防治问题,他介绍了其团队的相关研究进展,他表示,生物过滤高效脱硝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成功实施,为中低温烟气脱硝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其团队还研究了微生物脱硝性能,发现秸秆浸出液可作为反硝化的碳源,在重金属胁迫下实现反硝化。
杨凤玲从煤烟型大气污染现状讲起,对山西省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提出相关措施及建议。她表示,结合我国资源禀赋、能源现状、经济条件和用户习惯,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当今散煤污染治理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偏远地区炊暖,煤改“气”不成熟,煤改“电”成本高,推广洁净煤+先进炊具技术,由地方政府组织,采用培训+技术+跟踪指导的模式,实现农村地区蓝天保卫战。
谢卧龙介绍了山西省“十三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难点,并提出相关改善路径。他对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他表示,治理山西省大气污染要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以及用地結构等方面进行调整,要区域协作共同应对重污染,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在专家与媒体面对面环节,以“决胜蓝天保卫战 重现山西碧蓝天”为主题,专家立足各自领域,围绕山西大气污染防治现状、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的召开,对进一步厘清山西省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与成因,为进一步明确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的方向与重点指明了新的路径。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事业代表和媒体记者共100余人参加论坛。
此次论坛旨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动员与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为山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言献策,为打赢山西省蓝天保卫战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进一步推进山西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论坛邀请到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生态透析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少斌,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凤玲,山西省环境规划院大气污染控制研究所副所长谢卧龙3位专家,立足山西实际,围绕大气环境防治问题分别做了题为《典型大气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煤烟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实施方案》《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及“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的精彩报告。
黄少斌在报告中对雾霾、酸雨、臭氧、水中有害气体释放等污染环境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防治多种污染现象的技术路径。针对社会关注的雾霾防治问题,他介绍了其团队的相关研究进展,他表示,生物过滤高效脱硝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成功实施,为中低温烟气脱硝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其团队还研究了微生物脱硝性能,发现秸秆浸出液可作为反硝化的碳源,在重金属胁迫下实现反硝化。
杨凤玲从煤烟型大气污染现状讲起,对山西省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提出相关措施及建议。她表示,结合我国资源禀赋、能源现状、经济条件和用户习惯,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当今散煤污染治理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偏远地区炊暖,煤改“气”不成熟,煤改“电”成本高,推广洁净煤+先进炊具技术,由地方政府组织,采用培训+技术+跟踪指导的模式,实现农村地区蓝天保卫战。
谢卧龙介绍了山西省“十三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难点,并提出相关改善路径。他对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他表示,治理山西省大气污染要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以及用地結构等方面进行调整,要区域协作共同应对重污染,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在专家与媒体面对面环节,以“决胜蓝天保卫战 重现山西碧蓝天”为主题,专家立足各自领域,围绕山西大气污染防治现状、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的召开,对进一步厘清山西省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与成因,为进一步明确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的方向与重点指明了新的路径。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事业代表和媒体记者共100余人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