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机会,为职业教育“加餐”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接近企业需求,是各职业院校长期探索的“命题”。近期,《职业》杂志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兵营,一探他对此“命题”的诠释以及学校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
  《职业》:您认为怎样才能让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接地气”?
  张兵营:最近,我去了南京和苏州的一些合作企业看望正在进行“工学交替”的学生。学生们的改变让我非常欣喜:学生在企业岗位上工作时间经常在8-10个小时,非常辛苦,但他们能够坚持下来。他们还告诉我,在企业实习的2个月让他们成熟了许多。
  经过与企业的交流,我认为职业院校只有为学生创造更多了解和接触企业的机会,让企业不再“遥远”,让工作不再“神秘”,才能在学生培养方面更具针对性。经过实践探索,我们学校主要从讲好入学“第一堂课”、做好一周的“企业认知”、完成一次“工学交替”入手,分三个阶段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企业深度接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接地气”。
  《职业》:您认为,开学初的第一堂课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张兵营:入学的“第一堂课”,即学生开学的第一堂课,我们称之为“大课堂”。由于我校毕业生初入社会时都要从企业一线做起,乍一看与企业一线操作工人没有明显区别,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些误解,即三年的学习是没有用的。所以,讲好入学“第一堂课”是非常必要的。
  在开学初,我校会安排各分管的院领导分别从教育、教学、实习、就业、后勤等方面,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学生未来三年在校学习、生活和未来实习、就业进行入学指导,引导其尽快转变思想,转换角色,以高年级学生的心态迎接新生活。
  《职业》:请问,学校又是如何设计“企业认知”课的呢?
  张兵营:一周的“企业认知”,是我校设计的一门新课程,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期间必须参加一次为期一周的“企业认知”活动。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认识企业的机会,并对将要从事的工作形成感性认知。
  连续一周的“企业认知”活动有一套完整的课程安排,学生每次去企业都要带着任务书。如今天的任务是观察企业生产车间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任务书上要求学生观察企业车间内的安全标志、安全出口设置,思考企业为什么要将生产标示设置在这些地方,这样的布局与学校实习工厂中的设计有什么不同,相比之下学校的实训车间有哪些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等。
  可能有人会问:花一个下午只完成这样一个小小的任务不是浪费时间吗?其实在我看来一点儿都不浪费。因为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开始学会主动观察、学习和思考,而初次接触企业的好奇心又促使他们更有兴趣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学习效果比在课堂上更好。
  有了对企业车间的真切体验,再回到学校实训室,学生就会明白学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训室,为什么要安排实训环节,甚至为什么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在认知的过程中,带队老师及企业相关人员还要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内容涉及企业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企业文化、规范的生产流程等。
  《职业》:请问,贵校在“工学交替”方面有哪些探索呢?
  张兵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等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而在我看来,“工学交替”的本质就是“双元”和“学徒”的叠加,更适合学生与企业的深度对接。
  我校在“工学交替”的安排上,一方面完全按照“2.5 0.5”的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但稍有变通的是,我校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到三年中,而非集中在前两个半学期;另一方面,我校将“工学交替”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第三年开学初的三个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三个月后所有学生必须全部返回学校完成剩下的课程并通过考试,考试合格才能顺利毕业并获得自由择业机会。
  之所以将“工学交替”安排在第三年的前三个月,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前两年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最后一年的学习中应该抓住的重点。在企业生产线上完成一道工序的最大误差不能超过4秒,否则下一道工序就没法完成,影响整个流水线的进度。而在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在1个小时内制作一个工件,有的学生两三个小时都不能完成,还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谅解。这就是企业和学校的差别。
  “工学交替”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管理制度、掌握企业生产流程的机会,同时也解决了我校设备、师资不足的矛盾,让大部分专业教师有机会下企业锻炼。
  此外,为了让学生在进行“工学交替”时更顺利,我校近期在理论教学方面也有新的探索,即要求将所有的专业理论课搬到实训室,让理论课形象化,让师生在实训环境下更有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日前发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项目学校验收结果,251所项目学校通过验收,正式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另外18所暂缓通过验收,7所未通过验收。  三部门在通知中指出,通过验收的项目学校要继续提炼和拓展建设成果,创新办学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要按照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中高职衔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
摘 要:在内地新疆中职学生中广泛开展“四个认同”教育,不仅是对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绍兴市职教中心内地新疆中职班“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从师资队伍、宣传报道、校园文化等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地新疆中职学生 “四个认同”教育 实践 思考  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因其特殊的地缘与社会
摘?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立足十余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中职班主任工作应结合“德、能、仁、正”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道德?能力素质?包容?人格魅力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工作十年来,笔者带了三届学生,也当了三届的班主任。在每届的三年时光中笔者有很多的体会与感触,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职业高中班主任的酸甜苦辣。  每个学校都有班主任,每个班主任对学生
一、数字教材开发的特点  传统教材的开发需要教师、专家、编辑共同参与,但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作为教材编写人员,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和风格;专家作为审稿人员,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意见,并对教材进行审定,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策划编辑作为教材的策划人员,对教材编写提出相关要求,保证教材的编写符合出版的要求。在教材的写作过程中,由主编的教师与策划编辑协商并确定教材模式、格式体例、章节结构以后,教师可以自主开
高职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有着高度的自主性,喜欢接受新事物,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探索,渴望表现自己,独当一面。但同时抗挫能力较弱,遇到挫折容易悲观、失望甚至一蹶不振,情绪表达强烈,波动性大,又极易冲动、极端。但不可否认,部分高职学生也有因选择高职就读而产生的自卑与无奈,以及对专业选择的犹豫与抵触。如果学生在高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调整入学的“自卑”心理与高考带来的“挫败感
目前,首钢技师学院校园内彩旗招展,“热烈欢迎新同学”的宣传标语引人注目,向每名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传递着热情与温暖。首钢技师学院2015年新生报到接待工作如期进行。  2015年,北京市中招报考人数8.45万人,计划录取8.8万人,这就意味着报考人数小于录取人数,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中招生源大战的弱势群体,而临着无生可招的困境。而对严峻的招生形势,首钢技师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打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故事教学”的内涵、价值、依据、实施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故事教学” 课堂 生命的活力  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一、“故事教学”模式探究  1.思想萌芽阶段  笔者在学生阶段如果喜欢某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对该门课就会学得特别认真,成绩也
新形式下的中职德育教育不仅面临着新的各种意识思潮的挑战,也面临着由于重视技能轻视德育而导致的德育欠缺。德育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在心理上实施系统的影响,把社会公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过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内外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加上德育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因此探索新的德育教
摘 要:本文以中技饭店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一体化课程的内涵,分析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条件及意义,认为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值得在技校实施与推广的。  关键词:技校 饭店管理专业 一体化 教学改革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各地技工院校据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的教改工作。笔者参与了某技工院校饭店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摘 要:科学的顶岗实习效果评估体系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本文以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现状,建立了以企业、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等三方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顶岗实习效果评估体系,并通过运用,该评估体系效果良好。  关键词:技工院校 顶岗实习效果评估 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  顶岗实习是技工院校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