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学是基于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有效分析,通过运用科学的引导手段,帮助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约束自身行为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激励教育中引入心理学原理,能够使小学激励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正确激励的途径进行分析,旨在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做出贡献。
关键词:心理学原理;小学生;正确激励
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体系中的有效应用,能够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小学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阶段承担着为小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形成完善人格、提高行为能力的主要责任,通过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激励,能够促进小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一、现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
现在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受到长辈的尽心呵护,往往没有经历过坎坷和挫折。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时容易产生退缩不前、半途而废的问题,甚至是出现心理崩溃的严重情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和家长不仅应当关注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同时也应当注重对小学生的心理了解,在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主能力和独立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1]。在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时,需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从而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努力改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面对生活挑战。
例如,在生活当中家长对于小学生过分溺爱,穿衣吃饭都会被家长安排好,不让小学生参与家中的日常劳动,甚至帮助小学生背书包,这些溺爱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家庭是小学生的重要社会课堂,家长应鼓励小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遇到问题时不能过于依赖家长和老师,需要养成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小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的发展阶段,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情绪变化。小学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社会的认知和接受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决定。对于能够引起兴趣的事物会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动力,而对于自己厌恶的事物,则会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2]。而在生活环境当中,小学生不可能事事都按照自身喜好来决定,因此,一旦事情没有达到预期或者出现不和谐因素,就会造成情绪低落、内心紧张、焦躁易怒等情况,从而带来情绪上的不稳定。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阶段,如果很喜欢某位老师或者喜欢某一类知识,就会愿意参与课堂互动,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而反之就会在课堂上沉默应对,甚至是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秩序。另外,一旦小学生的课堂表现没有及时获得老师的肯定,就会造成积极性的下降。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状态起伏不定的现象,如一段时间学习积极,课堂发言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都非常好,而过段时间则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老师应当在发现小学生出现上述情绪问题时,积极进行引导和鼓励,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正确心态。
(三)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成熟
小学生的社会经历非常有限,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够成熟,很多情况下无法正确分辨事物的是非对错,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手机等技术产品越来越越普及,小学生所面对的信息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小学生在面对社会上复杂的信息时,难以进行辨别和选择,因此受到了诸如金钱至上、享受主义等思想影响,在学校当中形成严重的攀比之风,如追求名牌、追求权力等。
例如,有的学生看到其他家长开名车接送学生,也会不顾家庭情况对自己的家长提出购买名车的要求,不仅给家庭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小学生的有效管理。还有的小学生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热衷于权力的追求,将班级干部作为让他人听从自己命令的途径,使小学班级干部评选变质变味。老师和家长应当对这种情况进行正确疏导,鼓励学生专注于学习,在班级当中形成健康的学习竞争精神,帮助小学生在正确的激励之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正确激励的途径
(一)运用情感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激励
根据心理学研究理论可知,每个人类个体都具有被社会所认同、被他人所接受的情感需求。根据心理学的这一情感原理,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需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并运用热情、真挚、平等的语言和行动,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有爱的环境。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主动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教诲,规避传统教育中批评、指责、惩罚等言行给小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而这种心理上的正确激励,需要老师、家长和小学生共同努力实现。
例如,由于现代社会带给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竞争压力都显著增加,很多家长在“不能输在气跑线”这样的心理影响下,不顾小学生的个人意愿,为小学生报了多个兴趣班、补习班,导致小学生的娱乐时间被严重占用,对小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不仅压制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还影响了小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这种高压态势中,很多小学生都出现了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小学生内心需求的关注,尊重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合理地選择课外学习渠道。老师还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小学生增强学习意识,通过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使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鼓励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激励
小学老师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渴望他人认可和关心的年龄,因此,老师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鼓励原理,帮助小学生克服困难,树立正确的生活学习信心[3]。老师的鼓励是小学生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小学生形成正确思想意识的关键,老师在鼓励小学生时,需要首先对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使鼓励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对小学生激励的效果。 老师在鼓励小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方面:首先,鼓励的内容应当及时。老师鼓励的事件应当是小学生最近发生的,从而使老师的鼓励具有时效性。如果小学生取得的成绩没有得到及时鼓励,过后的鼓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增强小学生对是非对错的认识形成。其次,鼓励的话语应当诚恳。小学生在受到老师鼓励时,对于语言是否诚恳有着一定的分辨能力,如果老师的鼓励语言过于敷衍则无法打动小学生。小学生对于敷衍性的鼓励话语往往不会深入内心,从而使鼓励失去成效。老师真诚的鼓励语言会在小学生内心深入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帮助小学生深刻铭记老师的尊尊教诲,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為。第三,鼓励的形式要丰富。老师在鼓励小学生时,可以将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形式进行结合。老师的精神鼓励可以通过课堂公开鼓励和单独鼓励两种方式进行,这两种精神鼓励方式各具优势。公开鼓励方式一般在课堂当中进行,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同学面前形成自豪感和荣誉感;单独鼓励方式一般是在老师与小学生单独相处中进行,这种鼓励方式会增强小学生对老师关心和重视的感知效果。物质鼓励形式是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激励途径,老师在选择奖励品时,需要考虑小学生对奖励品的喜爱以及奖励品的实用性等,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
(三)运用反射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激励
心理学当中的反射原理是基于人类对自身厌恶行为的一种心理反射意识而提出了。心理反射原理能够帮助小学生通过对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对错误的抵制和消除。老师在运用反射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时,可以通过反射情境的建立,让小学生在他人的经历当中逐渐获得错误思想和行为的反射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在纠正小学生错误行为、激励小学生改进缺点时,运用社会知识和故事提高小学生的感悟。随着手机、电脑、PAD的普及,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动画视频当中,不仅影响了学习,还对眼睛产生了危害。老师可以通过讲述辐射知识的科学故事,让小学生根据这些危害进行思维发散并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行为,帮助小学生认清手机、电脑等设备的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小学生会自主地将这些危害进行心理反射,从而对辐射危害产生抵抗和厌恶心理,逐步改变小学生对电脑、手机等的迷恋,养成良好的信息网络使用习惯。
结束语:
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小学教育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激励,帮助小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激励措施中予以积极改正。
参考文献:
[1]孙佳.管理心理学视角下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改进[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4):29-30.
[2]次仁益西.探讨如何合理运用“心理学”提高班主任工作技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37.
[3]丁翠翠.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心理学原理;小学生;正确激励
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体系中的有效应用,能够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小学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阶段承担着为小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形成完善人格、提高行为能力的主要责任,通过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激励,能够促进小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一、现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
现在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受到长辈的尽心呵护,往往没有经历过坎坷和挫折。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时容易产生退缩不前、半途而废的问题,甚至是出现心理崩溃的严重情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和家长不仅应当关注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同时也应当注重对小学生的心理了解,在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主能力和独立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1]。在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时,需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从而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努力改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面对生活挑战。
例如,在生活当中家长对于小学生过分溺爱,穿衣吃饭都会被家长安排好,不让小学生参与家中的日常劳动,甚至帮助小学生背书包,这些溺爱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家庭是小学生的重要社会课堂,家长应鼓励小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遇到问题时不能过于依赖家长和老师,需要养成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小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的发展阶段,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情绪变化。小学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社会的认知和接受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决定。对于能够引起兴趣的事物会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动力,而对于自己厌恶的事物,则会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2]。而在生活环境当中,小学生不可能事事都按照自身喜好来决定,因此,一旦事情没有达到预期或者出现不和谐因素,就会造成情绪低落、内心紧张、焦躁易怒等情况,从而带来情绪上的不稳定。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阶段,如果很喜欢某位老师或者喜欢某一类知识,就会愿意参与课堂互动,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而反之就会在课堂上沉默应对,甚至是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秩序。另外,一旦小学生的课堂表现没有及时获得老师的肯定,就会造成积极性的下降。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状态起伏不定的现象,如一段时间学习积极,课堂发言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都非常好,而过段时间则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老师应当在发现小学生出现上述情绪问题时,积极进行引导和鼓励,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正确心态。
(三)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成熟
小学生的社会经历非常有限,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够成熟,很多情况下无法正确分辨事物的是非对错,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手机等技术产品越来越越普及,小学生所面对的信息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小学生在面对社会上复杂的信息时,难以进行辨别和选择,因此受到了诸如金钱至上、享受主义等思想影响,在学校当中形成严重的攀比之风,如追求名牌、追求权力等。
例如,有的学生看到其他家长开名车接送学生,也会不顾家庭情况对自己的家长提出购买名车的要求,不仅给家庭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小学生的有效管理。还有的小学生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热衷于权力的追求,将班级干部作为让他人听从自己命令的途径,使小学班级干部评选变质变味。老师和家长应当对这种情况进行正确疏导,鼓励学生专注于学习,在班级当中形成健康的学习竞争精神,帮助小学生在正确的激励之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正确激励的途径
(一)运用情感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激励
根据心理学研究理论可知,每个人类个体都具有被社会所认同、被他人所接受的情感需求。根据心理学的这一情感原理,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需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并运用热情、真挚、平等的语言和行动,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有爱的环境。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主动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教诲,规避传统教育中批评、指责、惩罚等言行给小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而这种心理上的正确激励,需要老师、家长和小学生共同努力实现。
例如,由于现代社会带给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竞争压力都显著增加,很多家长在“不能输在气跑线”这样的心理影响下,不顾小学生的个人意愿,为小学生报了多个兴趣班、补习班,导致小学生的娱乐时间被严重占用,对小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不仅压制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还影响了小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这种高压态势中,很多小学生都出现了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小学生内心需求的关注,尊重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合理地選择课外学习渠道。老师还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小学生增强学习意识,通过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使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鼓励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激励
小学老师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渴望他人认可和关心的年龄,因此,老师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鼓励原理,帮助小学生克服困难,树立正确的生活学习信心[3]。老师的鼓励是小学生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小学生形成正确思想意识的关键,老师在鼓励小学生时,需要首先对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使鼓励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对小学生激励的效果。 老师在鼓励小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方面:首先,鼓励的内容应当及时。老师鼓励的事件应当是小学生最近发生的,从而使老师的鼓励具有时效性。如果小学生取得的成绩没有得到及时鼓励,过后的鼓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增强小学生对是非对错的认识形成。其次,鼓励的话语应当诚恳。小学生在受到老师鼓励时,对于语言是否诚恳有着一定的分辨能力,如果老师的鼓励语言过于敷衍则无法打动小学生。小学生对于敷衍性的鼓励话语往往不会深入内心,从而使鼓励失去成效。老师真诚的鼓励语言会在小学生内心深入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帮助小学生深刻铭记老师的尊尊教诲,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為。第三,鼓励的形式要丰富。老师在鼓励小学生时,可以将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形式进行结合。老师的精神鼓励可以通过课堂公开鼓励和单独鼓励两种方式进行,这两种精神鼓励方式各具优势。公开鼓励方式一般在课堂当中进行,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同学面前形成自豪感和荣誉感;单独鼓励方式一般是在老师与小学生单独相处中进行,这种鼓励方式会增强小学生对老师关心和重视的感知效果。物质鼓励形式是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激励途径,老师在选择奖励品时,需要考虑小学生对奖励品的喜爱以及奖励品的实用性等,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
(三)运用反射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激励
心理学当中的反射原理是基于人类对自身厌恶行为的一种心理反射意识而提出了。心理反射原理能够帮助小学生通过对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对错误的抵制和消除。老师在运用反射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时,可以通过反射情境的建立,让小学生在他人的经历当中逐渐获得错误思想和行为的反射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在纠正小学生错误行为、激励小学生改进缺点时,运用社会知识和故事提高小学生的感悟。随着手机、电脑、PAD的普及,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动画视频当中,不仅影响了学习,还对眼睛产生了危害。老师可以通过讲述辐射知识的科学故事,让小学生根据这些危害进行思维发散并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行为,帮助小学生认清手机、电脑等设备的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小学生会自主地将这些危害进行心理反射,从而对辐射危害产生抵抗和厌恶心理,逐步改变小学生对电脑、手机等的迷恋,养成良好的信息网络使用习惯。
结束语:
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小学教育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激励,帮助小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激励措施中予以积极改正。
参考文献:
[1]孙佳.管理心理学视角下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改进[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4):29-30.
[2]次仁益西.探讨如何合理运用“心理学”提高班主任工作技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37.
[3]丁翠翠.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